•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十大英模部队的前世今生 (1人在浏览)

李樵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11-08-16
帖子
2,644
反馈评分
2
点数
0
“狼牙山五壮士”

  【前世今生】部队前身为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红1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如今为北京军区65集团军某旅。

  【抗日战功】1941年秋,侵华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接受了阻击日军的任务,登上狼牙山棋盘陀主峰。日军以三千兵力猛扑狼牙山,接连发动三次冲锋,均被他们击退,胜利完成牵制敌人任务。但这时,战士们也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他们以石块为武器,狠砸冲上来的敌人,作殊死的拼搏。最后,五位壮士面对步步进逼的敌人,毫无惧色地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前世今生】前身为红2师5团和红4师12团,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5连。现由沈阳军区16集团军某师为主抽组而成。

  【抗日战功】在平型关战役中,5连当时担任师的前卫,奉命在最前沿进行伏击。该连率先抢占制高点,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弹药打光了,就装上刺刀同鬼子肉搏。有“猛子”之称的连长曾宪生冲在最前面,接连刺死10余个鬼子后体力不支,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一名战士手中的刺刀被打掉了,就抱住敌人跳下山崖同归于尽;指导员杨俊生身上多处负伤,浴血指挥战斗。打到最后,全连只剩下30多人,仍一直坚守高地直到战斗胜利。5连在战斗中击毙敌人上百名,烧毁敌军汽车20余辆。该连是平型关大战中唯一一个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号的连队。



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组建于1938年1月,现为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某旅。

  【抗日战功】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0年8月,25团8连随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蟠龙保卫战,与日军展开一个多小时的白刃格斗,战士们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一个战士被刺中腹部,仍死死抱住一个鬼子,用牙齿咬断敌人的咽喉,最后与鬼子同归于尽。最终,八连以伤亡30人的代价击毙日军4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48支、手枪一支,以及许多弹药。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授予8连“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



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

  【前世今生】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10连,现为南京军区第31集团军某师“红四连”。

  【抗日战功】1937年,侵华日军从晋东、晋北两路钳击太原,形势危急。已经进至山西太原的八路军129师385旅先头部队769团奉命从原平东北侧击从雁门关向忻口进逼的日军,并查明阳明堡西南约3公里处有一个日军飞机场。769团3营10连利用暗夜,秘密潜入日军机场,实施突然袭击,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00余人,摧毁敌机24架。当阳明堡镇的日军联队收到求救信号急忙赶来增援时,10连早已凯旋。

  夜袭阳明堡重创了日军在晋北战场上的空中突击力量,创造了步兵击毁飞机的战斗范例。战后,10连被八路军129师授予“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连长杨万兴被评为“战斗英雄”。



“刘老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江苏丰县地区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第3营第10连,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现在的刘老庄连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

  【抗日战功】1943年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第4连全连82人英勇抗击日伪军攻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却陷入日伪军重围。日伪军集中炮火对4连阵地进行毁灭性炮击,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4连官兵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苦战至黄昏,全连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战后,第7旅重新组建第4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当地人民群众为第4连82位烈士举行公葬,修建“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



“攻坚英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彭雪枫创立的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大队1中队,抗战时期的番号为新四军第4师11旅31团1连。现由兰州军区21集团特种作战旅为主抽组而成。

  【抗日战功】1945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不甘失败的日伪军仍借助炮楼、碉堡等工事,做最后的顽抗。新四军第4师11旅在张震旅长、赖毅政委指挥下发起宿(县)南战役,展开对日伪军的反攻行动。根据战斗部署,31团1连担任主攻,负责摧毁敌炮楼、火力点,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宿南战役历时40天,是“攻点打援”的经典战例之一。战后新四军第4师授予该连“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授予连队司号员王连生“一等战斗英雄”称号。



“华南游击队”

  【前世今生】抗战时期中国GCD领导的坚持在华南抗战的人民革命武装的统称,主要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6支武装力量。

  【抗日战功】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造性地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进到敌占区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先后对日伪作战3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5万余人。抗战期间,东江纵队从香港营救出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胡蝶、邹韬奋等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还将上百名国际人士安全护送到大后方,救护美军飞行员8人,开辟了著名的“飞行员安全通道”。



“雁门关伏击英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八路军120师716团特务连,现为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某机械化步兵团3营7连,又被称为“尖刀七连”。

  【抗日战功】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该团两次伏击战斗,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特务连在雁门关伏击战中英勇作战,战绩突出,被授予“雁门关伏击英雄连”荣誉称号。



“东北抗联”

  【前世今生】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现由北京军区38集团某师为主抽组而成。

  【抗日战功】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与优势装备之敌浴血奋战、周旋苦斗,进行了长达14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牵制76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据统计,东北抗联14年总共出击20余万次,是中国GCD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



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

  【前世今生】包括在战争年代涌现出“杀敌英雄连”“血战磨河滩钢铁连”“战斗模范连”“勇如猛虎连”“攻守兼备连”等英雄群体。现由武警北京市总队某支队为主抽组而成。

  【抗日战功】“杀敌英雄连”原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第17团1连,在百团大战中表现突出。“血战磨河滩钢铁连”在抗日战争中为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5团1连,1940年8月26日,在磨河滩阻击日军,激战5个多小时,击毙敌200余人。“勇如猛虎连”抗战时期为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晋阳独立营1连,1943年12月,在山西省湘城县铺沟地区成功伏击日军运输队。“攻守兼备连”原为八路军胶东军区特务营3连,1944年5月攻占马莲庄,全歼守敌。

转自2015年9月3日《京华时报》
 
中流砥柱?那么抗战中国军的部队就是熊兵熊将了?
白日发梦
sj.gif
 
楼主首次看这事迹?新鲜就转了?有空见面,我倒背给你听。
 
几个连就搞掂小日本,厉害,佩服佩服。
 
篡改历史者可耻
 
凭此可见,面包也只不过如此。
 
QUOTE(李樵夫 @ 2015年09月10日 Thursday, 09:42 PM)
“狼牙山五壮士”

  【前世今生】部队前身为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红1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如今为北京军区65集团军某旅。

  【抗日战功】1941年秋,侵华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接受了阻击日军的任务,登上狼牙山棋盘陀主峰。日军以三千兵力猛扑狼牙山,接连发动三次冲锋,均被他们击退,胜利完成牵制敌人任务。但这时,战士们也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他们以石块为武器,狠砸冲上来的敌人,作殊死的拼搏。最后,五位壮士面对步步进逼的敌人,毫无惧色地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前世今生】前身为红2师5团和红4师12团,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5连。现由沈阳军区16集团军某师为主抽组而成。

  【抗日战功】在平型关战役中,5连当时担任师的前卫,奉命在最前沿进行伏击。该连率先抢占制高点,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弹药打光了,就装上刺刀同鬼子肉搏。有“猛子”之称的连长曾宪生冲在最前面,接连刺死10余个鬼子后体力不支,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一名战士手中的刺刀被打掉了,就抱住敌人跳下山崖同归于尽;指导员杨俊生身上多处负伤,浴血指挥战斗。打到最后,全连只剩下30多人,仍一直坚守高地直到战斗胜利。5连在战斗中击毙敌人上百名,烧毁敌军汽车20余辆。该连是平型关大战中唯一一个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号的连队。



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组建于1938年1月,现为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某旅。

  【抗日战功】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0年8月,25团8连随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蟠龙保卫战,与日军展开一个多小时的白刃格斗,战士们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一个战士被刺中腹部,仍死死抱住一个鬼子,用牙齿咬断敌人的咽喉,最后与鬼子同归于尽。最终,八连以伤亡30人的代价击毙日军4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48支、手枪一支,以及许多弹药。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授予8连“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



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

  【前世今生】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10连,现为南京军区第31集团军某师“红四连”。

  【抗日战功】1937年,侵华日军从晋东、晋北两路钳击太原,形势危急。已经进至山西太原的八路军129师385旅先头部队769团奉命从原平东北侧击从雁门关向忻口进逼的日军,并查明阳明堡西南约3公里处有一个日军飞机场。769团3营10连利用暗夜,秘密潜入日军机场,实施突然袭击,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00余人,摧毁敌机24架。当阳明堡镇的日军联队收到求救信号急忙赶来增援时,10连早已凯旋。

  夜袭阳明堡重创了日军在晋北战场上的空中突击力量,创造了步兵击毁飞机的战斗范例。战后,10连被八路军129师授予“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连长杨万兴被评为“战斗英雄”。



“刘老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江苏丰县地区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第3营第10连,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现在的刘老庄连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

  【抗日战功】1943年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第4连全连82人英勇抗击日伪军攻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却陷入日伪军重围。日伪军集中炮火对4连阵地进行毁灭性炮击,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4连官兵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苦战至黄昏,全连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战后,第7旅重新组建第4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当地人民群众为第4连82位烈士举行公葬,修建“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



“攻坚英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彭雪枫创立的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大队1中队,抗战时期的番号为新四军第4师11旅31团1连。现由兰州军区21集团特种作战旅为主抽组而成。

  【抗日战功】1945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不甘失败的日伪军仍借助炮楼、碉堡等工事,做最后的顽抗。新四军第4师11旅在张震旅长、赖毅政委指挥下发起宿(县)南战役,展开对日伪军的反攻行动。根据战斗部署,31团1连担任主攻,负责摧毁敌炮楼、火力点,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宿南战役历时40天,是“攻点打援”的经典战例之一。战后新四军第4师授予该连“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授予连队司号员王连生“一等战斗英雄”称号。



“华南游击队”

  【前世今生】抗战时期中国GCD领导的坚持在华南抗战的人民革命武装的统称,主要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6支武装力量。

  【抗日战功】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造性地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进到敌占区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先后对日伪作战3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5万余人。抗战期间,东江纵队从香港营救出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胡蝶、邹韬奋等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还将上百名国际人士安全护送到大后方,救护美军飞行员8人,开辟了著名的“飞行员安全通道”。



“雁门关伏击英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八路军120师716团特务连,现为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某机械化步兵团3营7连,又被称为“尖刀七连”。

  【抗日战功】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该团两次伏击战斗,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特务连在雁门关伏击战中英勇作战,战绩突出,被授予“雁门关伏击英雄连”荣誉称号。



“东北抗联”

  【前世今生】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现由北京军区38集团某师为主抽组而成。

  【抗日战功】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与优势装备之敌浴血奋战、周旋苦斗,进行了长达14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牵制76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据统计,东北抗联14年总共出击20余万次,是中国GCD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



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

  【前世今生】包括在战争年代涌现出“杀敌英雄连”“血战磨河滩钢铁连”“战斗模范连”“勇如猛虎连”“攻守兼备连”等英雄群体。现由武警北京市总队某支队为主抽组而成。

  【抗日战功】“杀敌英雄连”原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第17团1连,在百团大战中表现突出。“血战磨河滩钢铁连”在抗日战争中为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5团1连,1940年8月26日,在磨河滩阻击日军,激战5个多小时,击毙敌200余人。“勇如猛虎连”抗战时期为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晋阳独立营1连,1943年12月,在山西省湘城县铺沟地区成功伏击日军运输队。“攻守兼备连”原为八路军胶东军区特务营3连,1944年5月攻占马莲庄,全歼守敌。

转自2015年9月3日《京华时报》
[snapback]3773991[/snapback]​



部队前身为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红1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如今为北京军区65集团军某旅。
军队中,成立历史太短的,不可靠。最好的是有红军底子的老部队。
反面例子,如志愿军中的60军180师,关键时候就没戏了。
但如果有红军底子的部队,一般堪打并受关心与宠爱。
如打越南时,解放军某部含大渡河连,战前许和尚曾直接致电该部领导,要求关心大渡河连,莫伤了名气。

前身为红2师5团和红4师12团,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5连。现由沈阳军区16集团军某师为主抽组而成。
平型关打的是有钢军之称的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的辎重部队,歼敌一千,自损600,并没有捉到一个俘虏。毛主席知后,命令这样的战斗不能多打。


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组建于1938年1月,现为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某旅。
14集团军是陈赓所带过的部队,当时陈赓与薄一波曾合作。据说不算和谐。
因此14集团军与薄熙来有一定关系,薄出事后,好象该集团军领导层有一部分调整。


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10连,现为南京军区第31集团军某师“红四连”。
129师,以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为主,因其后来由鄂豫皖入川,川人渐居多,因此长征后刘伯承任该师师长。后来刘帅在内部常被称“老师长”,《亮剑》一片中反映过这样的细节。

“刘老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江苏丰县地区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第3营第10连,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现在的刘老庄连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


54军好象是45军与43军合并的。因为家父曾在43军127师服役,曾问家父可否识得张万年,家父答曰:一个师万余人,哪可能?据家父称,在43军中,127师较能打,但该军没有参加抗美援朝。43军属林彪宠爱部队之一,在东北战场极能打。参加过越战,表现极突出。后在85年裁军中裁撤,曾被评为最冤枉的部队。留下一个127师算幸运了。

(不写了,有友唤,去太子道唱歌去。)
 
抗战的话语权在台湾!10几Y脑被驴踢正是TC所期待的…
 
好笑
 
没有美帝的两粒原子弹,日本天皇会投降么?历史不容乱改。
 
翻箱倒柜,八年抗战,才这么点积蓄,真的很可怜啊!
讲大战,李宗元的台儿庄战役的功勋,某个集体都给洗脚都不够格!

讲肉搏刃战,还是湖北石牌保卫战。日寇为进入重庆,在湖北的咽喉之地屡攻屡败。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为时3个小时的无销烟战争,据说这是二战期间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白刃战。

下面是百度来的资料,不知道真假:


石牌保卫战:二战最大规模白刃战
http://www.sqrb.com.cn/news/2015-08/21/content_2435235.htm
        2015-08-21 08:55 文/记者 张 坤 图/记者 鲁 超 商丘网―京九晚报
商丘网网页地址二维码
        【我要评论】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本页】


石牌保卫战中国军队阵地

阅读 提示

湖北宜昌石牌古镇,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京九晚报“抗战故地行”采访团来到这里时,发现石牌古镇已被旅游集团开发成国家5A级知名景区――三峡人家。

这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可是,不少人可能不知道,在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中日军队交战的重要战场。

由于石牌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为保卫陪都重庆的重要关卡。15万中国军人在此坚守5年有余。为了保卫石牌,这里发生了二战时期规模最大的白刃战。

在武器装备均不如日军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取得了石牌保卫战的重要胜利。正是石牌保卫战的胜利,使得日本陆军再没有前进一步。

石牌保卫战,中国军人以非凡的勇气,阻挡了日寇侵略的脚步。在历史上,石牌要塞保卫战甚至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如今石牌已成景区

京九晚报“抗战故地行”采访团来到石牌时,才知道这里已成为知名景区――三峡人家。两岸的峡谷和壮阔的江水很美,吸引了很多游客。

三峡大坝建成后,石牌村整体往上迁移,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整个村子离水面很近,沿着村子往上走到半山腰,整个月亮湾的地形清晰无比,站在任何一个没有树木遮挡的位置,视野开阔,东、西、北三面的江面都尽收眼底,确实是防守的好位置。

石牌村民李起林现在在景区内开了一家餐馆,见到记者后,热情的他介绍起了相关情况。

据李起林介绍,当年国民党抗战部队在石牌设置了许多炮台,既有高射炮,专打飞机的,也有对向江面的,防止日军从水路攻击的。在“文革”之前还有许多,后虽经破坏,现在仍残留几十个。在村民的田地里,一个水泥建的圆形凹地,那里是放重型炮的地方。炮台的方向正对着西北。往里走是一条狭长的通道,黑黑的,墙壁上因此设置了可放灯的凹槽。

日军突破第一战线曹家畈到达八斗方已经是1943年5月中、下旬。这里是国民党抗战部队守卫石牌的第二道战线。配合轰炸和地面行军,日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突破八斗方,一路向最后一道防线朱家坪行进。这是生死一搏的死守。在朱家坪,国民党抗战部队和日军进行了持续3个小时的肉搏战,才打退日军。这样的历史在村子里总被老人们反复地诉说着。

石牌码头附近,建有石牌保卫战纪念馆和纪念碑。纪念馆搜集了军衣、机关枪、手榴弹、老照片,还有一架破损的留声机,依稀可以还原当年士兵们在这里的生活。

感人至深的诀别书

鄂西会战爆发后,日军派出重兵,试图侵占石牌,然后直攻陪都重庆。石牌为中国军队全线扇形阵地的旋转轴,正如当年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坚守旋转轴,顶住敌军的正面进攻,伺机侧击敌军。因此,蒋介石对石牌要塞的安危极为关注,他不止一次地给六战区陈诚、江防军吴奇伟拍来电报,强调确保石牌要塞。后来,蒋介石又发来电令:“石牌要塞应指定一个师死守。”

守卫石牌的重任落在王牌军队――十八军第十一师身上。

记者在纪念馆了解到,第十一师师长胡琏是抗日名将。他接到任务后,临战之前,胡琏给老父写下感人至深的诀别书:“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

他给妻儿的诀别书更加直接:“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

大战前,陈诚给胡琏打来电话,询问他有没有把握守住石牌要塞时,胡琏就说了一句话:“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保卫石牌,爆发二战最大规模白刃战

1943年5月28日,日军第三、第三十九师团开始向石牌推进,一场争夺石牌之战在西陵峡展开。

战斗之激烈,为8年抗战中鄂西战事所绝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了每一寸神圣的国土,十八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就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南林坡阵地是日军主攻目标,敌军接连发起5次冲锋,两个阵地被敌攻破。然而,配有重机枪排和迫击炮排的第七连阵地始终坚守,并以猛烈的炮火向敌射击,予敌重创,阵前陈尸数百。

第二天黎明,日军又向七连左、中、右三方进行夹攻,也被我军击退。日军对我南林坡正面阵地屡攻不下,遂于上午9时出动飞机5 架,同时搬来直射钢炮数门,对我七连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周围树木被扫光,山堡被炸平,七连伤亡惨重。第三天,日军一部在飞机支持下,继续向我第七连阵地攻击,掩体和工事破坏殆尽,但该连余部仍顽强坚持战斗。第四天即5月31日,第七连奉命撤离南林坡时,全连仅剩下70多人,官兵伤亡达3/4。在石牌保卫战的日日夜夜,第七连自始至终坚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

5月29日,日军第三十九师团主力分兵两路向牛场坡、朱家坪我十一师阵地大举进犯。第十一师占据有利地形沉着应战。日军为了攻占主峰大松岭,在飞机支援下,向坚守主峰阵地第十一师的一个连发起数次冲锋。当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电话里传来胡琏师长的声音:“弟兄们,积极报效祖国,死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我十一师官兵痛击下,日军颇多伤亡,该连亦伤亡过半。终因众寡悬殊,我军撤离牛场坡。由于失去屏障,5月30日,朱家坪被敌攻占。

与此同时,日军第三师团另一部越过桃子垭,向桥边南之天台观一线十八军暂编第三十四师阵地进犯。天台观是我军这一带的制高点。这天,日军沿点心河从天台观背面向我攻击,企图夺取天台观。当敌进至点心河时,即遭到我军阻击,一举毙伤敌300多人。日军无奈遂转攻王家坝,又遭我军分头迎击,无法进展。这时,第三师团的中火田部队前来驰援,卡断了天台观与大军的联系。守卫天台观的暂三十四师一排战士,临危不惧,死守阵地,与敌顽强拼搏。日军几攻不下。又调来飞机助战。我一排战士聚集在冬荆树下坚持战斗。飞机竟把冬荆树炸成秃桩,山头土翻几层。然而勇士们视死如归,与敌肉搏,予敌重大杀伤,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攻下天台观后,骑兵队突入窄溪口,又遭到我龙家岩阵地守军迫击炮的攻击,迫使敌骑落荒后撤。不久,日军步兵在飞机掩护下强行通过窄溪,向八斗方我十一师二线阵地突进。

自日军进入我石牌外围主阵地后,由于这一带丛山峻岭,其步兵仅能携山炮配合作战,抵挡不住我军之打击。于是便用飞机轰炸以代替炮击,每天保持9架飞机低飞助战。到了5月30日,日军向石牌要塞进行强攻。敌在空军掩护下,分成若干小股向阵地猛攻,只要有一点空隙,日军即以密集队伍冲锋,作锥形深入。当战斗激烈时,陈诚打电话问胡琏:“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其英雄气概可见一斑。

十一师官兵在他指挥下奋勇作战。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曾有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停战,而是敌我两军扭作一团,展开肉搏战。攻击三角岩、四方湾之敌1000余人,为争夺制高点黔驴技穷,一度施放催泪瓦斯弹。我军无防化设备,用血肉之躯与敌相拼,竟奇迹般将敌歼灭殆尽。八斗方之争夺,是这次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敌每一寸土地之进展,必须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两军在此弹丸之地反复冲杀,日月为之黯然失色。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击毙日军近2000人,阵地前沿敌军尸体呈金字塔形。中央社向全国播发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拼死争夺。”这是当时战役的真实写照。

日军久攻石牌不下,损兵折将惨重,信心完全丧失。到了5月31日夜晚,战场上的枪炮声突然沉寂下来,进犯石牌之敌纷纷掉头东逃。石牌要塞虽历经烽火,但仍屹立在西陵峡之滨,固若金汤,如同一座铜墙铁壁。此次石牌大战,我军打死打伤日军达7000人,缴获器械无数。

石牌保卫战的胜利,守住了“最后的国门”。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血肉,挡住了侵略者的脚步。
(责任编辑: 曹娟 )
 
百度: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QD-OlISC-...alhkxD4Q181PqCa

石牌保卫战,是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军队为数不多的以弱胜强并且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石牌保卫战的意义极其重大,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甚至可以说,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结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宜昌县(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石牌很美,从石牌望出去,仿佛此处就是“江山如画”一词的诞生地。长江西陵峡中的石牌,因峡江南象鼻山中一类似令牌的巨石而得名。它高40米,顶宽12米,厚4米,重达4300余吨。长江因它在这里突然右拐110度,构成天然战争天堑,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挡在长江这个急弯的尖上,距西陵峡的东口大约有二十多公里,所有的船都要在石牌的脚下转弯。正因为这个弯和两岸兀立的石壁,自古以来,它就是据守长江的天险。石牌方圆70里,上有三斗坪,是当时的军事重镇,六战区前进指挥部、江防军总部等均设于此。下有平善坝,与之相距仅咫尺之遥,是石牌的前哨,亦为我军河西的补给枢纽。1937年,中国军队淞沪抗战失败,12月南京失守。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中央被迫迁都重庆,险峻的长江三峡成为陪都的天然屏障。石牌下距宜昌城仅30余里,自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六十多年前的中国,从湖北到四川还没有一条可以走车的路,少有的羊肠小道也是险峻万分,高山大岭终于阻止了日本陆军西进的势头,而攻不到重庆则就断断不能停止中国绝死的抵抗。进攻重庆必须打通长江,而打通长江必须占领石牌。就这样,石牌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成为了广阔的中国战区最关键的要塞。
为防止日军由长江三峡西侵和拱卫陪都,中国海军于1938年冬就在石牌设置了第一炮台,其左右有第一、第二分台,安装大炮共10尊,为长江三峡要塞炮台群的最前线。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川江漂雷队、烟幕队等。驻守石牌的海军官兵共有100多人。由于石牌与宜昌几乎处于一条线上,要塞炮台的炮火可以封锁南津关以上的长江江面,极具威慑力,令敌望而生畏。为保卫石牌要塞,军委会派重兵防守。
日军对石牌要塞早有觊觎之心。1941年3月上旬,敌曾以重兵从宜昌对岸进攻过石牌正面的平善坝,并以另一路进攻石牌侧翼之曹家畈。两路日军当时都遭到我守军的严重打击,惨败而归。因此,日军这次不敢贸然从正面夺取石牌要塞,而是采取大兵团迂回石牌背后企图攻而取之。
石牌要塞保卫战是这次会战的关键。石牌为我军全线扇形阵地的旋转轴,正如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坚守旋转轴,顶住敌军的正面进攻,伺机侧击敌军。因此,蒋介石对石牌要塞的安危极为关注,他不止一次地给六战区陈诚、江防军吴奇伟拍来电报,强调确保石牌要塞。5月22日,蒋介石又发来电令:“石牌要塞应指定一师死守。”如此重任即落在十八军第十一师身上。[1]
战斗过程编辑
1943年5月,日军攻陷宜昌。25日,渡过清河逼近石牌要塞。第十八军负责戍守石牌要塞,军长方天又以第十一师胡琏部守备石牌要塞的核心阵地。日军在石牌周边集结了两个师团、一个旅团,其中有被称为“钢铁猛兽”的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唯一纯野战部队的第十一军,一共10万兵力直面扑来。
为坚决保卫石牌要塞,5月27日江防军调整部署,决定以攻守长阳、宜昌两县间之稻草坪、高家堰、余家坝、曹家畈、石牌之线为决战线。至此,鄂西会战进入决战阶段。为保障决战胜利,陈诚命第十集团军第九十四军主力转移到长阳资丘附近,掩护江防军右翼。同时调动空军战机协同地面陆军作战,并对日军后方实施轰炸,切断敌之增援和补给。
在此关键时刻,从重庆传来蒋介石5月26日颁行的手令。蒋氏指出,石牌乃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是关系陪都安危之要地。并严令江防军胡琏等诸将领,英勇杀敌,坚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歼敌军之良机。我三军将士斗志倍增。死守石牌要塞的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当即立下遗嘱,决心与石牌共存亡,并把师指挥所推进到离火线很近的虫客蚂包,亲临指挥。
胡琏是一位善于山地作战的将军。他重视利用石牌周围山峦叠嶂、壁立千仞、千沟万壑、古木参天的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并在山隘要道层层设置鹿砦,凭险据守。
5月28日,日军第三、第三十九师团开始向石牌推进。
是日,日军第三师团从长阳高家堰进入宜昌县境,向我第十一师第一道防线南林坡阵地发起攻击。同时,右邻之十八师阵地也受到日军的袭击。至此,一场争夺石牌之战在西陵峡展开。战斗之激烈,为八年抗战中鄂西战事所绝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了每一寸神圣的国土,我十八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就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南林坡阵地是日军主攻目标。我守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三营官兵奋勇抵抗,战至黄昏时分,敌军接连发起5次冲锋。右翼九连阵地首先被敌攻占,左翼八连阵地继而也被敌突破,连长阵亡。然而,配有重机枪排和迫击炮排的第七连阵地始终坚守,并以猛烈的炮火向敌射击,予敌重创,阵前陈尸数百。七连官兵伤亡也重。第二天黎明,日军又向七连左、中、右三方进行夹攻,也被我军击退。日军对我南林坡正面阵地屡攻不下,遂于上午9时出动飞机5架,同时搬来直射钢炮数门,对我七连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周围树木被扫光,山堡被炸平。二排排长阵亡,迫击炮炮手全部牺牲,重机枪排死亡惨重,技术兵幸存无几。第三天,日军一部在飞机支援下,继续向我第七连阵地攻击,掩体和工事破坏殆尽,但该连余部仍顽强坚持战斗。第四天即5月31日,第七连奉命撤离南林坡时,全连仅剩下70多人,官兵伤亡达四分之三。在石牌保卫战的日日夜夜,第七连自始至终坚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
5月29日,日军第三十九师团主力经余家坝,中午进至曹家畈。遂分兵两路向牛场坡、朱家坪我十一师阵地大举进犯。牛场坡群岭逶迤、树木参天,是朱家坪的屏障;朱家坪峡谷深邃、层峰叠峦。第十一师官兵凭此有利地形沉着应战。日军一路由彭家坡迂回牛场坡,另一路从响铃口、柏木枰向牛场坡正面攻击。我军与数倍于我之敌在牛场坡激战竞日。日军为了攻占主峰大松岭,在飞机支援下,向我坚守主峰阵地第十一师的一个连发起数次冲锋。当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电话里传来胡琏师长的声音:“弟兄们,积极报效祖国,死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我十一师官兵痛击下,日军颇多伤亡,该连亦伤亡过半。终因众寡悬殊,我军撤离牛场坡。由于失去屏障,5月30日朱家坪被敌攻占。
与此同时,日军第三师团另一部越过桃子垭,向桥边南之天台观一线我十八军暂编第三十四师阵地进犯。天台观是我军这一带的制高点。这天,日军沿点心河从天台观背面向我攻击,企图夺取天台观。当敌进至点心河时,即遭到我军阻击,一举毙伤敌300多人。日军无奈遂转攻王家坝,又遭我军分头迎击,无法进展。这时,第三师团的中火田部队前来驰援,卡断了天台观与大军的联系。守卫天台观的暂三十四师一排战士,临危不惧,死守阵地,与敌顽强拼搏。日军几攻不下。又调来飞机助战。我一排战士聚集在冬荆树下坚持战斗。飞机竟把冬荆树炸成秃桩,山头土翻几层,然而勇士们视死如归,与敌肉搏,予敌重大杀伤,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攻下天台观后,骑兵队突入窄溪口,又遭到我龙家岩阵地守军迫击炮的攻击,迫使敌骑落荒后撤。不久,日军步兵在飞机掩护下强行通过窄溪,向八斗方我十一师二线阵地突进。
石牌要塞保卫战打得非常艰苦,一方志在必得,一方拼命死守。5月29日,胡琏对团长们发令:“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自日军进入我石牌外围主阵地后,由于这一带丛山峻岭,其步兵仅能携山炮配合作战,抵挡不住我军之打击。于是便用飞机轰炸以代替炮击,每天保持9架飞机低飞助战。到了5月30日,越来越多的日军突破外围防御,开始强攻石牌要塞。敌在空军掩护下,分成若干小股向我阵地猛攻,只要有一点空隙,日军即以密集队伍冲锋,作锥形深入。当敌我双方都以不惜生命为代价摧夺着石牌前沿的阵地时,战区总司令陈诚上将曾给胡琏打过电话:“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其英雄气概可见一斑。
几个小时之内,国家的命运就要被决定,而胜利的天平似乎又在向日本方向倾斜。越来越多的中日两军士兵开始上刺刀――他们已经近到能够清晰地看到彼此的面庞了。在这个时候,成千上万中日两军的士兵正端着刺刀冲向彼此。
我十一师官兵在胡琏指挥下奋勇作战,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曾有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停战,更不是休息,而是仗已经打到无法开枪的程度了,敌我两军扭作一团展开肉搏战,他们在拼刺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就此爆发。攻击三角岩、四方湾之敌1000余人,为争夺制高点黔驴技穷,一度施放催泪瓦斯弹。我军无防化设备,用血肉之躯与敌相拼,竟奇迹般将敌歼灭殆尽。八斗方之争夺,是这次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敌每一寸土地之进展,必须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两军在此弹丸之地反复冲杀,日月为之黯然失色。我军浴血奋战,击毙日军近2000人,阵地前沿敌军尸体呈金字塔形。中央社向全国播发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拼死争夺。”这是当时战役的真实写照。《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写在这场白刃战中战死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橘园里吸着小口的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在那个残酷的午后,无数壮士的鲜血浸透了长江南岸的土地。三个小时没有枪声的拼杀后,白刃战落下了帐幕,1500名中国士兵静静地躺在中国最美的江山中。他们曾英勇地战斗,此时却安静、腼腆,犹如他们短暂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那样。中国军队的阵地没有丢失,败退的是日本人。
在石牌外围拼搏战中,日军一度钻隙绕过石牌,冲到距三斗坪仅60里的伏牛山。第十一师师长胡琏立即命其属下将国旗插到最高峰上,并严令守军不得后退一步。他用电话告诫将士:“打仗要打硬仗,这一次一定要使日军领教中国军队的作战精神!”在石牌保卫战的日日夜夜,我军就是凭这股精神与敌搏杀。
为配合陆军作战,保卫石牌,我空军和美国盟军战机频频出动,在战场或战场附近对日军进行攻击,断敌增援和补给。5月29日,我空军攻击了宜昌城,炸死、炸伤日军30余人;30日又攻击了宜昌东之日军土门垭机场,炸死日军2人,炸毁飞机1架;5月31日,在石牌大战的最后时刻,我空军与地面部队联合作战,同日军飞机展开激烈的空战,击落敌机6架。空军出动,大振了我军士气。石牌要塞的海军官兵,除不断向长江江面布放漂流水雷,阻止日军舰船溯江西上与陆军协同外,他们坚守炮台战斗岗位,沉着应战,任凭日军飞机、大炮猛烈轰击,临危不惧,决心与炮台共存亡。
由于守军意志坚决,日军久攻石牌不下,损兵折将惨重,士气和信心完全丧失。到了5月31日夜晚,战场上的枪炮声突然沉寂下来,进犯石牌之敌纷纷掉头东逃。石牌要塞虽历经烽火,但仍屹立在西陵峡之滨,固若金汤,如同一座铜墙铁壁。此次石牌大战,我军打死打伤日军达7000人,缴获器械无数。[2]
石牌保卫战从1939年3月设立江防军开始,到1943年6月石牌决战取得胜利止,历时5年,经历了战争防御、决战和相持三个漫长的阶段,中间发生不下百场的战斗,战线铺漫到了整个鄂西宜昌辖区。尤其是1943年5月5日至6月18日决战期间,中国军队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为指挥,率形成石牌三条重要防线,于5月5日,与日军第十一军军长横山勇率日军第3、第13、第39师团展开殊死决战。战至6月2日,中国军队全线反攻,日军溃不成军,节节改退,取得了以“太史桥大捷”为标志的石牌保卫战主战场的彻底胜利。

小村石牌在当年一战成名,在这场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前,日本陆军所向之处,虽然也大多遇到过顽强的抵抗,但在日本军队一浪一浪的强攻之下,都是以中国军队的最后退却为结局。然而就在石牌,中日陆军并无天险阻隔,面对面厮杀,贴身肉搏,喋血拼刺,中国军队在数量超出自己的日本王牌陆军面前像钉死在石头上一样,一步也没有后退。恰在三峡,中国军队神话般止住了败绩,是三峡成就了这支忠勇之师。
离别家书编辑
胡琏及第十一师都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大敌当前,恶战在即,胡琏当夜修书五封,以与家人作别。
其中两封如下:
写给妻子的一封:“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军人以死报国,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效忠为宜。……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穷而乐古有明训,你当能体念及之……十馀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枝,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 ”
写给父亲的一封:“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并无他途……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也足慰……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
这两封短短的绝命家书,可以让多少人真正理解什么叫义薄云天。
慷慨誓词编辑
料理完自己的后事,胡琏将军依古例沐浴更衣,他换上崭新的军服,在太阳最高的时候,着人设案焚香,亲率师部人员登上凤凰山巅,这位绝死的年轻将军虔诚地跪拜在列祖列宗的苍天之下。
胡琏在战斗前祭天的誓词,因慷慨激昂备受称颂。原文如下: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
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后世影响编辑
这场决战,中国军队投入兵力15万人,日军投入10万兵力,日军伤亡兵力25718人,损失飞机45架,汽车75辆,船艇122艘;中国军队仅伤亡一万余人取得战争胜利。石牌保卫战的胜利,实现了蒋介石“军事第一,第六战区第一,石牌第一”和“死守石牌,确保石牌”的军事目标,它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的美梦,粉碎了日军攻打重庆的部署,遏制住了日军肆意践踏的铁蹄。[3]
中国军队顽强地守住了国门石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胡琏,成为了在石牌最有名的将军。他的英名从此流传在三峡沿岸,就像关羽和张飞。历史真是眷顾三峡,两千年前就给这块土地送来了那么多的大英雄,使这道从高山中喷涌而出的峡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民族忠勇之源的殊荣。三国之后,三峡上下的战火停息了很多很多年,也恰在没有烽烟的岁月里,这道殊为峻险的三峡成了诗人和散文家们的天下。二十世纪的石牌之战再为忠勇之河续写了铿锵之史。祖宗留下来的是一条铁血长河,这条河是不可能被外人辱没的。
石牌保卫战,是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军队为数不多的以弱胜强并且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石牌保卫战的意义极其重大,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甚至可以说,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结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立为世界军事史上中华民族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参考资料
1. 石牌保卫战 .博客中国-萧萧下下的博客.2011-03-01[引用日期2013-01-27]
2. [宜昌]石牌保卫战 .荆楚网 .2005-08-11
3. 石牌保卫战 .百度知道.2009-03-11[引用日期2013-01-31]
 
凡是真心抗战的军民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容污蔑。
 
在大陆,都知道平型关大捷,谁知道石牌保卫战(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甚至可以说,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结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陆记得几个抗日名将的名字?
谁是中流砥柱?把抗战名将的名字摆出来看看不清楚了?
谁打死了多少日寇将军,这都可以查的。
历史虚无主义?谁在搞历史虚无和虚假主义?
 
论持久战?
谁不知道?
蒋中正早就知道,何应钦后来知道,毛最后才写《论持久战》,也许意思是论持久不战。
 
桃子熟了……猴子就从山上下来摘桃……谁不知道……
 
QUOTE(zserdx @ 2015年09月13日 Sunday, 03:08 PM)
桃子熟了……猴子就从山上下来摘桃……谁不知道……
[snapback]3774379[/snapback]​


在哪座山?宝塔山?
 
掩着眼睛说话,太低估人民的智力了,包包也只不过如此。
 
QUOTE(湖海山人 @ 2015年09月13日 Sunday, 11:19 AM)
翻箱倒柜,八年抗战,才这么点积蓄,真的很可怜啊!
讲大战,李宗元的台儿庄战役的功勋,某个集体都给洗脚都不够格!

讲肉搏刃战,还是湖北石牌保卫战。日寇为进入重庆,在湖北的咽喉之地屡攻屡败。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为时3个小时的无销烟战争,据说这是二战期间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白刃战。

下面是百度来的资料,不知道真假:
石牌保卫战:二战最大规模白刃战
http://www.sqrb.com.cn/news/2015-08/21/content_2435235.htm
        2015-08-21 08:55 文/记者 张 坤 图/记者 鲁 超 商丘网―京九晚报
商丘网网页地址二维码
        【我要评论】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本页】
石牌保卫战中国军队阵地

阅读 提示

湖北宜昌石牌古镇,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京九晚报“抗战故地行”采访团来到这里时,发现石牌古镇已被旅游集团开发成国家5A级知名景区――三峡人家。

这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可是,不少人可能不知道,在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中日军队交战的重要战场。

由于石牌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为保卫陪都重庆的重要关卡。15万中国军人在此坚守5年有余。为了保卫石牌,这里发生了二战时期规模最大的白刃战。

在武器装备均不如日军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取得了石牌保卫战的重要胜利。正是石牌保卫战的胜利,使得日本陆军再没有前进一步。

石牌保卫战,中国军人以非凡的勇气,阻挡了日寇侵略的脚步。在历史上,石牌要塞保卫战甚至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如今石牌已成景区

京九晚报“抗战故地行”采访团来到石牌时,才知道这里已成为知名景区――三峡人家。两岸的峡谷和壮阔的江水很美,吸引了很多游客。

三峡大坝建成后,石牌村整体往上迁移,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整个村子离水面很近,沿着村子往上走到半山腰,整个月亮湾的地形清晰无比,站在任何一个没有树木遮挡的位置,视野开阔,东、西、北三面的江面都尽收眼底,确实是防守的好位置。

石牌村民李起林现在在景区内开了一家餐馆,见到记者后,热情的他介绍起了相关情况。

据李起林介绍,当年国民党抗战部队在石牌设置了许多炮台,既有高射炮,专打飞机的,也有对向江面的,防止日军从水路攻击的。在“文革”之前还有许多,后虽经破坏,现在仍残留几十个。在村民的田地里,一个水泥建的圆形凹地,那里是放重型炮的地方。炮台的方向正对着西北。往里走是一条狭长的通道,黑黑的,墙壁上因此设置了可放灯的凹槽。

日军突破第一战线曹家畈到达八斗方已经是1943年5月中、下旬。这里是国民党抗战部队守卫石牌的第二道战线。配合轰炸和地面行军,日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突破八斗方,一路向最后一道防线朱家坪行进。这是生死一搏的死守。在朱家坪,国民党抗战部队和日军进行了持续3个小时的肉搏战,才打退日军。这样的历史在村子里总被老人们反复地诉说着。

石牌码头附近,建有石牌保卫战纪念馆和纪念碑。纪念馆搜集了军衣、机关枪、手榴弹、老照片,还有一架破损的留声机,依稀可以还原当年士兵们在这里的生活。

感人至深的诀别书

鄂西会战爆发后,日军派出重兵,试图侵占石牌,然后直攻陪都重庆。石牌为中国军队全线扇形阵地的旋转轴,正如当年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坚守旋转轴,顶住敌军的正面进攻,伺机侧击敌军。因此,蒋介石对石牌要塞的安危极为关注,他不止一次地给六战区陈诚、江防军吴奇伟拍来电报,强调确保石牌要塞。后来,蒋介石又发来电令:“石牌要塞应指定一个师死守。”

守卫石牌的重任落在王牌军队――十八军第十一师身上。

记者在纪念馆了解到,第十一师师长胡琏是抗日名将。他接到任务后,临战之前,胡琏给老父写下感人至深的诀别书:“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

他给妻儿的诀别书更加直接:“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

大战前,陈诚给胡琏打来电话,询问他有没有把握守住石牌要塞时,胡琏就说了一句话:“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保卫石牌,爆发二战最大规模白刃战

1943年5月28日,日军第三、第三十九师团开始向石牌推进,一场争夺石牌之战在西陵峡展开。

战斗之激烈,为8年抗战中鄂西战事所绝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了每一寸神圣的国土,十八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就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南林坡阵地是日军主攻目标,敌军接连发起5次冲锋,两个阵地被敌攻破。然而,配有重机枪排和迫击炮排的第七连阵地始终坚守,并以猛烈的炮火向敌射击,予敌重创,阵前陈尸数百。

第二天黎明,日军又向七连左、中、右三方进行夹攻,也被我军击退。日军对我南林坡正面阵地屡攻不下,遂于上午9时出动飞机5 架,同时搬来直射钢炮数门,对我七连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周围树木被扫光,山堡被炸平,七连伤亡惨重。第三天,日军一部在飞机支持下,继续向我第七连阵地攻击,掩体和工事破坏殆尽,但该连余部仍顽强坚持战斗。第四天即5月31日,第七连奉命撤离南林坡时,全连仅剩下70多人,官兵伤亡达3/4。在石牌保卫战的日日夜夜,第七连自始至终坚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

5月29日,日军第三十九师团主力分兵两路向牛场坡、朱家坪我十一师阵地大举进犯。第十一师占据有利地形沉着应战。日军为了攻占主峰大松岭,在飞机支援下,向坚守主峰阵地第十一师的一个连发起数次冲锋。当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电话里传来胡琏师长的声音:“弟兄们,积极报效祖国,死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我十一师官兵痛击下,日军颇多伤亡,该连亦伤亡过半。终因众寡悬殊,我军撤离牛场坡。由于失去屏障,5月30日,朱家坪被敌攻占。

与此同时,日军第三师团另一部越过桃子垭,向桥边南之天台观一线十八军暂编第三十四师阵地进犯。天台观是我军这一带的制高点。这天,日军沿点心河从天台观背面向我攻击,企图夺取天台观。当敌进至点心河时,即遭到我军阻击,一举毙伤敌300多人。日军无奈遂转攻王家坝,又遭我军分头迎击,无法进展。这时,第三师团的中火田部队前来驰援,卡断了天台观与大军的联系。守卫天台观的暂三十四师一排战士,临危不惧,死守阵地,与敌顽强拼搏。日军几攻不下。又调来飞机助战。我一排战士聚集在冬荆树下坚持战斗。飞机竟把冬荆树炸成秃桩,山头土翻几层。然而勇士们视死如归,与敌肉搏,予敌重大杀伤,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攻下天台观后,骑兵队突入窄溪口,又遭到我龙家岩阵地守军迫击炮的攻击,迫使敌骑落荒后撤。不久,日军步兵在飞机掩护下强行通过窄溪,向八斗方我十一师二线阵地突进。

自日军进入我石牌外围主阵地后,由于这一带丛山峻岭,其步兵仅能携山炮配合作战,抵挡不住我军之打击。于是便用飞机轰炸以代替炮击,每天保持9架飞机低飞助战。到了5月30日,日军向石牌要塞进行强攻。敌在空军掩护下,分成若干小股向阵地猛攻,只要有一点空隙,日军即以密集队伍冲锋,作锥形深入。当战斗激烈时,陈诚打电话问胡琏:“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其英雄气概可见一斑。

十一师官兵在他指挥下奋勇作战。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曾有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停战,而是敌我两军扭作一团,展开肉搏战。攻击三角岩、四方湾之敌1000余人,为争夺制高点黔驴技穷,一度施放催泪瓦斯弹。我军无防化设备,用血肉之躯与敌相拼,竟奇迹般将敌歼灭殆尽。八斗方之争夺,是这次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敌每一寸土地之进展,必须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两军在此弹丸之地反复冲杀,日月为之黯然失色。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击毙日军近2000人,阵地前沿敌军尸体呈金字塔形。中央社向全国播发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拼死争夺。”这是当时战役的真实写照。

日军久攻石牌不下,损兵折将惨重,信心完全丧失。到了5月31日夜晚,战场上的枪炮声突然沉寂下来,进犯石牌之敌纷纷掉头东逃。石牌要塞虽历经烽火,但仍屹立在西陵峡之滨,固若金汤,如同一座铜墙铁壁。此次石牌大战,我军打死打伤日军达7000人,缴获器械无数。

石牌保卫战的胜利,守住了“最后的国门”。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血肉,挡住了侵略者的脚步。
(责任编辑: 曹娟 )
[snapback]3774351[/snapback]​
 
QUOTE(湖海山人 @ 2015年09月13日 Sunday, 11:22 AM)
百度: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QD-OlISC-...alhkxD4Q181PqCa

石牌保卫战,是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军队为数不多的以弱胜强并且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石牌保卫战的意义极其重大,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甚至可以说,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结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宜昌县(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石牌很美,从石牌望出去,仿佛此处就是“江山如画”一词的诞生地。长江西陵峡中的石牌,因峡江南象鼻山中一类似令牌的巨石而得名。它高40米,顶宽12米,厚4米,重达4300余吨。长江因它在这里突然右拐110度,构成天然战争天堑,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挡在长江这个急弯的尖上,距西陵峡的东口大约有二十多公里,所有的船都要在石牌的脚下转弯。正因为这个弯和两岸兀立的石壁,自古以来,它就是据守长江的天险。石牌方圆70里,上有三斗坪,是当时的军事重镇,六战区前进指挥部、江防军总部等均设于此。下有平善坝,与之相距仅咫尺之遥,是石牌的前哨,亦为我军河西的补给枢纽。1937年,中国军队淞沪抗战失败,12月南京失守。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中央被迫迁都重庆,险峻的长江三峡成为陪都的天然屏障。石牌下距宜昌城仅30余里,自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六十多年前的中国,从湖北到四川还没有一条可以走车的路,少有的羊肠小道也是险峻万分,高山大岭终于阻止了日本陆军西进的势头,而攻不到重庆则就断断不能停止中国绝死的抵抗。进攻重庆必须打通长江,而打通长江必须占领石牌。就这样,石牌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成为了广阔的中国战区最关键的要塞。
为防止日军由长江三峡西侵和拱卫陪都,中国海军于1938年冬就在石牌设置了第一炮台,其左右有第一、第二分台,安装大炮共10尊,为长江三峡要塞炮台群的最前线。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川江漂雷队、烟幕队等。驻守石牌的海军官兵共有100多人。由于石牌与宜昌几乎处于一条线上,要塞炮台的炮火可以封锁南津关以上的长江江面,极具威慑力,令敌望而生畏。为保卫石牌要塞,军委会派重兵防守。
日军对石牌要塞早有觊觎之心。1941年3月上旬,敌曾以重兵从宜昌对岸进攻过石牌正面的平善坝,并以另一路进攻石牌侧翼之曹家畈。两路日军当时都遭到我守军的严重打击,惨败而归。因此,日军这次不敢贸然从正面夺取石牌要塞,而是采取大兵团迂回石牌背后企图攻而取之。
石牌要塞保卫战是这次会战的关键。石牌为我军全线扇形阵地的旋转轴,正如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坚守旋转轴,顶住敌军的正面进攻,伺机侧击敌军。因此,蒋介石对石牌要塞的安危极为关注,他不止一次地给六战区陈诚、江防军吴奇伟拍来电报,强调确保石牌要塞。5月22日,蒋介石又发来电令:“石牌要塞应指定一师死守。”如此重任即落在十八军第十一师身上。[1]
战斗过程编辑
1943年5月,日军攻陷宜昌。25日,渡过清河逼近石牌要塞。第十八军负责戍守石牌要塞,军长方天又以第十一师胡琏部守备石牌要塞的核心阵地。日军在石牌周边集结了两个师团、一个旅团,其中有被称为“钢铁猛兽”的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唯一纯野战部队的第十一军,一共10万兵力直面扑来。
为坚决保卫石牌要塞,5月27日江防军调整部署,决定以攻守长阳、宜昌两县间之稻草坪、高家堰、余家坝、曹家畈、石牌之线为决战线。至此,鄂西会战进入决战阶段。为保障决战胜利,陈诚命第十集团军第九十四军主力转移到长阳资丘附近,掩护江防军右翼。同时调动空军战机协同地面陆军作战,并对日军后方实施轰炸,切断敌之增援和补给。
在此关键时刻,从重庆传来蒋介石5月26日颁行的手令。蒋氏指出,石牌乃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是关系陪都安危之要地。并严令江防军胡琏等诸将领,英勇杀敌,坚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歼敌军之良机。我三军将士斗志倍增。死守石牌要塞的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当即立下遗嘱,决心与石牌共存亡,并把师指挥所推进到离火线很近的虫客蚂包,亲临指挥。
胡琏是一位善于山地作战的将军。他重视利用石牌周围山峦叠嶂、壁立千仞、千沟万壑、古木参天的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并在山隘要道层层设置鹿砦,凭险据守。
5月28日,日军第三、第三十九师团开始向石牌推进。
是日,日军第三师团从长阳高家堰进入宜昌县境,向我第十一师第一道防线南林坡阵地发起攻击。同时,右邻之十八师阵地也受到日军的袭击。至此,一场争夺石牌之战在西陵峡展开。战斗之激烈,为八年抗战中鄂西战事所绝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了每一寸神圣的国土,我十八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就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南林坡阵地是日军主攻目标。我守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三营官兵奋勇抵抗,战至黄昏时分,敌军接连发起5次冲锋。右翼九连阵地首先被敌攻占,左翼八连阵地继而也被敌突破,连长阵亡。然而,配有重机枪排和迫击炮排的第七连阵地始终坚守,并以猛烈的炮火向敌射击,予敌重创,阵前陈尸数百。七连官兵伤亡也重。第二天黎明,日军又向七连左、中、右三方进行夹攻,也被我军击退。日军对我南林坡正面阵地屡攻不下,遂于上午9时出动飞机5架,同时搬来直射钢炮数门,对我七连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周围树木被扫光,山堡被炸平。二排排长阵亡,迫击炮炮手全部牺牲,重机枪排死亡惨重,技术兵幸存无几。第三天,日军一部在飞机支援下,继续向我第七连阵地攻击,掩体和工事破坏殆尽,但该连余部仍顽强坚持战斗。第四天即5月31日,第七连奉命撤离南林坡时,全连仅剩下70多人,官兵伤亡达四分之三。在石牌保卫战的日日夜夜,第七连自始至终坚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
5月29日,日军第三十九师团主力经余家坝,中午进至曹家畈。遂分兵两路向牛场坡、朱家坪我十一师阵地大举进犯。牛场坡群岭逶迤、树木参天,是朱家坪的屏障;朱家坪峡谷深邃、层峰叠峦。第十一师官兵凭此有利地形沉着应战。日军一路由彭家坡迂回牛场坡,另一路从响铃口、柏木枰向牛场坡正面攻击。我军与数倍于我之敌在牛场坡激战竞日。日军为了攻占主峰大松岭,在飞机支援下,向我坚守主峰阵地第十一师的一个连发起数次冲锋。当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电话里传来胡琏师长的声音:“弟兄们,积极报效祖国,死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我十一师官兵痛击下,日军颇多伤亡,该连亦伤亡过半。终因众寡悬殊,我军撤离牛场坡。由于失去屏障,5月30日朱家坪被敌攻占。
与此同时,日军第三师团另一部越过桃子垭,向桥边南之天台观一线我十八军暂编第三十四师阵地进犯。天台观是我军这一带的制高点。这天,日军沿点心河从天台观背面向我攻击,企图夺取天台观。当敌进至点心河时,即遭到我军阻击,一举毙伤敌300多人。日军无奈遂转攻王家坝,又遭我军分头迎击,无法进展。这时,第三师团的中火田部队前来驰援,卡断了天台观与大军的联系。守卫天台观的暂三十四师一排战士,临危不惧,死守阵地,与敌顽强拼搏。日军几攻不下。又调来飞机助战。我一排战士聚集在冬荆树下坚持战斗。飞机竟把冬荆树炸成秃桩,山头土翻几层,然而勇士们视死如归,与敌肉搏,予敌重大杀伤,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攻下天台观后,骑兵队突入窄溪口,又遭到我龙家岩阵地守军迫击炮的攻击,迫使敌骑落荒后撤。不久,日军步兵在飞机掩护下强行通过窄溪,向八斗方我十一师二线阵地突进。
石牌要塞保卫战打得非常艰苦,一方志在必得,一方拼命死守。5月29日,胡琏对团长们发令:“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自日军进入我石牌外围主阵地后,由于这一带丛山峻岭,其步兵仅能携山炮配合作战,抵挡不住我军之打击。于是便用飞机轰炸以代替炮击,每天保持9架飞机低飞助战。到了5月30日,越来越多的日军突破外围防御,开始强攻石牌要塞。敌在空军掩护下,分成若干小股向我阵地猛攻,只要有一点空隙,日军即以密集队伍冲锋,作锥形深入。当敌我双方都以不惜生命为代价摧夺着石牌前沿的阵地时,战区总司令陈诚上将曾给胡琏打过电话:“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其英雄气概可见一斑。
几个小时之内,国家的命运就要被决定,而胜利的天平似乎又在向日本方向倾斜。越来越多的中日两军士兵开始上刺刀――他们已经近到能够清晰地看到彼此的面庞了。在这个时候,成千上万中日两军的士兵正端着刺刀冲向彼此。
我十一师官兵在胡琏指挥下奋勇作战,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曾有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停战,更不是休息,而是仗已经打到无法开枪的程度了,敌我两军扭作一团展开肉搏战,他们在拼刺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就此爆发。攻击三角岩、四方湾之敌1000余人,为争夺制高点黔驴技穷,一度施放催泪瓦斯弹。我军无防化设备,用血肉之躯与敌相拼,竟奇迹般将敌歼灭殆尽。八斗方之争夺,是这次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敌每一寸土地之进展,必须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两军在此弹丸之地反复冲杀,日月为之黯然失色。我军浴血奋战,击毙日军近2000人,阵地前沿敌军尸体呈金字塔形。中央社向全国播发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拼死争夺。”这是当时战役的真实写照。《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写在这场白刃战中战死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橘园里吸着小口的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在那个残酷的午后,无数壮士的鲜血浸透了长江南岸的土地。三个小时没有枪声的拼杀后,白刃战落下了帐幕,1500名中国士兵静静地躺在中国最美的江山中。他们曾英勇地战斗,此时却安静、腼腆,犹如他们短暂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那样。中国军队的阵地没有丢失,败退的是日本人。
在石牌外围拼搏战中,日军一度钻隙绕过石牌,冲到距三斗坪仅60里的伏牛山。第十一师师长胡琏立即命其属下将国旗插到最高峰上,并严令守军不得后退一步。他用电话告诫将士:“打仗要打硬仗,这一次一定要使日军领教中国军队的作战精神!”在石牌保卫战的日日夜夜,我军就是凭这股精神与敌搏杀。
为配合陆军作战,保卫石牌,我空军和美国盟军战机频频出动,在战场或战场附近对日军进行攻击,断敌增援和补给。5月29日,我空军攻击了宜昌城,炸死、炸伤日军30余人;30日又攻击了宜昌东之日军土门垭机场,炸死日军2人,炸毁飞机1架;5月31日,在石牌大战的最后时刻,我空军与地面部队联合作战,同日军飞机展开激烈的空战,击落敌机6架。空军出动,大振了我军士气。石牌要塞的海军官兵,除不断向长江江面布放漂流水雷,阻止日军舰船溯江西上与陆军协同外,他们坚守炮台战斗岗位,沉着应战,任凭日军飞机、大炮猛烈轰击,临危不惧,决心与炮台共存亡。
由于守军意志坚决,日军久攻石牌不下,损兵折将惨重,士气和信心完全丧失。到了5月31日夜晚,战场上的枪炮声突然沉寂下来,进犯石牌之敌纷纷掉头东逃。石牌要塞虽历经烽火,但仍屹立在西陵峡之滨,固若金汤,如同一座铜墙铁壁。此次石牌大战,我军打死打伤日军达7000人,缴获器械无数。[2]
石牌保卫战从1939年3月设立江防军开始,到1943年6月石牌决战取得胜利止,历时5年,经历了战争防御、决战和相持三个漫长的阶段,中间发生不下百场的战斗,战线铺漫到了整个鄂西宜昌辖区。尤其是1943年5月5日至6月18日决战期间,中国军队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为指挥,率形成石牌三条重要防线,于5月5日,与日军第十一军军长横山勇率日军第3、第13、第39师团展开殊死决战。战至6月2日,中国军队全线反攻,日军溃不成军,节节改退,取得了以“太史桥大捷”为标志的石牌保卫战主战场的彻底胜利。

小村石牌在当年一战成名,在这场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前,日本陆军所向之处,虽然也大多遇到过顽强的抵抗,但在日本军队一浪一浪的强攻之下,都是以中国军队的最后退却为结局。然而就在石牌,中日陆军并无天险阻隔,面对面厮杀,贴身肉搏,喋血拼刺,中国军队在数量超出自己的日本王牌陆军面前像钉死在石头上一样,一步也没有后退。恰在三峡,中国军队神话般止住了败绩,是三峡成就了这支忠勇之师。
离别家书编辑
胡琏及第十一师都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大敌当前,恶战在即,胡琏当夜修书五封,以与家人作别。
其中两封如下:
写给妻子的一封:“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军人以死报国,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效忠为宜。……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穷而乐古有明训,你当能体念及之……十馀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枝,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 ”
写给父亲的一封:“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并无他途……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也足慰……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
这两封短短的绝命家书,可以让多少人真正理解什么叫义薄云天。
慷慨誓词编辑
料理完自己的后事,胡琏将军依古例沐浴更衣,他换上崭新的军服,在太阳最高的时候,着人设案焚香,亲率师部人员登上凤凰山巅,这位绝死的年轻将军虔诚地跪拜在列祖列宗的苍天之下。
胡琏在战斗前祭天的誓词,因慷慨激昂备受称颂。原文如下: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
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后世影响编辑
这场决战,中国军队投入兵力15万人,日军投入10万兵力,日军伤亡兵力25718人,损失飞机45架,汽车75辆,船艇122艘;中国军队仅伤亡一万余人取得战争胜利。石牌保卫战的胜利,实现了蒋介石“军事第一,第六战区第一,石牌第一”和“死守石牌,确保石牌”的军事目标,它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的美梦,粉碎了日军攻打重庆的部署,遏制住了日军肆意践踏的铁蹄。[3]
中国军队顽强地守住了国门石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胡琏,成为了在石牌最有名的将军。他的英名从此流传在三峡沿岸,就像关羽和张飞。历史真是眷顾三峡,两千年前就给这块土地送来了那么多的大英雄,使这道从高山中喷涌而出的峡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民族忠勇之源的殊荣。三国之后,三峡上下的战火停息了很多很多年,也恰在没有烽烟的岁月里,这道殊为峻险的三峡成了诗人和散文家们的天下。二十世纪的石牌之战再为忠勇之河续写了铿锵之史。祖宗留下来的是一条铁血长河,这条河是不可能被外人辱没的。
石牌保卫战,是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军队为数不多的以弱胜强并且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石牌保卫战的意义极其重大,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甚至可以说,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结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立为世界军事史上中华民族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参考资料
1. 石牌保卫战 .博客中国-萧萧下下的博客.2011-03-01[引用日期2013-01-27]
2. [宜昌]石牌保卫战 .荆楚网 .2005-08-11
3. 石牌保卫战 .百度知道.2009-03-11[引用日期2013-01-31]
[snapback]3774353[/snapback]​


都打到重庆门口了,老蒋不拼肯定也是不行了,退无可退。
 
QUOTE(书生一个 @ 2015年09月12日 Saturday, 11:31 PM)
部队前身为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红1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如今为北京军区65集团军某旅。
军队中,成立历史太短的,不可靠。最好的是有红军底子的老部队。
反面例子,如志愿军中的60军180师,关键时候就没戏了。
但如果有红军底子的部队,一般堪打并受关心与宠爱。
如打越南时,解放军某部含大渡河连,战前许和尚曾直接致电该部领导,要求关心大渡河连,莫伤了名气。

前身为红2师5团和红4师12团,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5连。现由沈阳军区16集团军某师为主抽组而成。
平型关打的是有钢军之称的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的辎重部队,歼敌一千,自损600,并没有捉到一个俘虏。毛主席知后,命令这样的战斗不能多打。
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组建于1938年1月,现为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某旅。
14集团军是陈赓所带过的部队,当时陈赓与薄一波曾合作。据说不算和谐。
因此14集团军与薄熙来有一定关系,薄出事后,好象该集团军领导层有一部分调整。
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10连,现为南京军区第31集团军某师“红四连”。
129师,以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为主,因其后来由鄂豫皖入川,川人渐居多,因此长征后刘伯承任该师师长。后来刘帅在内部常被称“老师长”,《亮剑》一片中反映过这样的细节。

“刘老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江苏丰县地区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第3营第10连,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现在的刘老庄连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
54军好象是45军与43军合并的。因为家父曾在43军127师服役,曾问家父可否识得张万年,家父答曰:一个师万余人,哪可能?据家父称,在43军中,127师较能打,但该军没有参加抗美援朝。43军属林彪宠爱部队之一,在东北战场极能打。参加过越战,表现极突出。后在85年裁军中裁撤,曾被评为最冤枉的部队。留下一个127师算幸运了。
(不写了,有友唤,去太子道唱歌去。)
[snapback]3774317[/snapback]​



127师前身是1928年4月由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3年6月,与红22军第64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土地革命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红5团被中革军委授予“模范团”称号,红4团被一军团授予“英勇冲锋”奖旗一面。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2师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抗日战争时期,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1938年底,东进苏鲁豫边区,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0年8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11月改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作为新四军军部机动部队,转战苏北两淮地区。1943年3月17日,19团4连在淮阴北刘老庄英勇阻击3000多名日伪军的进攻,连续打退敌人的五次进攻,坚守三天两夜,毙敌170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在日军炮火猛烈轰击下,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新四军军长陈毅撰文赞扬刘老庄连:“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把它誉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战后,该连重建,被3师命名为“刘老庄连”。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第3师第7旅奉命挺进东北。1946年10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6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歼敌4.4万余人。在歼灭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中,该师歼敌1.8万余人,粉碎了廖兵团的北逃企图,为全歼该兵团立下了奇功。该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是第四野战军的头等主力师。1961年8月,陆军第43军撤销,127师改归广州军区直属。1963年被确定为战备值班师。1968年9月,归建重建的陆军第43军。1969年10月,移防中原,随军编入全军战略预备队序列。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五战五捷,歼敌2234人,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第127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90年代初期,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7年,改建为全军第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师。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该师现辖步兵第379团(叶挺独立团)、步兵第380团(秋收起义红二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127轻机快反师(师部驻洛阳)
127师第379机步团(原叶挺独立团,驻宜阳)
127师第380机步团(原秋收起义红二团,驻渑池)
127师炮兵507团(驻伊川)
127师装甲团(驻新安)
127师高炮团(驻孟津)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