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十大英模部队的前世今生 (1人在浏览)

QUOTE(书生一个 @ 2015年09月12日 Saturday, 11:31 PM)
部队前身为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红1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如今为北京军区65集团军某旅。
军队中,成立历史太短的,不可靠。最好的是有红军底子的老部队。
反面例子,如志愿军中的60军180师,关键时候就没戏了。
但如果有红军底子的部队,一般堪打并受关心与宠爱。
如打越南时,解放军某部含大渡河连,战前许和尚曾直接致电该部领导,要求关心大渡河连,莫伤了名气。

前身为红2师5团和红4师12团,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5连。现由沈阳军区16集团军某师为主抽组而成。
平型关打的是有钢军之称的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的辎重部队,歼敌一千,自损600,并没有捉到一个俘虏。毛主席知后,命令这样的战斗不能多打。
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组建于1938年1月,现为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某旅。
14集团军是陈赓所带过的部队,当时陈赓与薄一波曾合作。据说不算和谐。
因此14集团军与薄熙来有一定关系,薄出事后,好象该集团军领导层有一部分调整。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10连,现为南京军区第31集团军某师“红四连”。
129师,以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为主,因其后来由鄂豫皖入川,川人渐居多,因此长征后刘伯承任该师师长。后来刘帅在内部常被称“老师长”,《亮剑》一片中反映过这样的细节。

“刘老庄连”  【前世今生】前身是江苏丰县地区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第3营第10连,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现在的刘老庄连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
54军好象是45军与43军合并的。因为家父曾在43军127师服役,曾问家父可否识得张万年,家父答曰:一个师万余人,哪可能?据家父称,在43军中,127师较能打,但该军没有参加抗美援朝。43军属林彪宠爱部队之一,在东北战场极能打。参加过越战,表现极突出。后在85年裁军中裁撤,曾被评为最冤枉的部队。留下一个127师算幸运了。

(不写了,有友唤,去太子道唱歌去。)
[snapback]3774317[/snapback]​



14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的山西新军,后编入陈赓的太岳兵团,太岳兵团的基础是中原野战军的第4、第9纵队,1949年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为陈赓,政委是宋任穷,副司令员郭天民。14军自1949年至2012年历任军长是:
李成芳(1949.09-1954.09)
查玉升(1954.09-1955.04)代
范朝利(1955.04-1956.07)
查玉升(1956.09-1965.03)
梁中玉(1965.03-1970.04)
朱 英(1970.04-1975.11)
黄德懋(1975.11-1978.11)
张景华(1978.11-1983.05)
刘子波(1983.05-1984.09)
何其宗(1984.09-1985.03)
蒙进喜(1985.03-1988.09)
王祖训(1989.11-1994.03)
朱 启(1994.03-1996.01)
刘亚红(1996.01-2002.01)
夏国富(2002.01-2004.08)
赵宗歧(2004.08.2007.09)
周小周(2007.09-2012.07)

可见十四军与薄没有很深的渊源,要说有点渊源,其中40师的前身是薄一波的“抗日决死旅”。罢了


东野6纵18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9师的前身,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承德保卫战、解放长春、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该师战斗作风很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擅长爆破技术,具有攻坚经验,在老爷岭追歼战、四平攻坚战等战斗中均有出色的表现。1952年11月,129师撤销建制,师部与海军海南岛基地组建海军西营基地,385团改隶132师为396团。1969年9月重建43军,原55军220师转隶43军改称陆军第129师。可见,后来的129师并不是原班人马原汁原味的129师,该师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875人,战后有2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大裁军时,129师番号撤销,师部和坦克11师44团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改为陆军第20集团军装甲旅。
 
霸王井。
我就知道什么都是呵呵了。
 
ha.gif
 
我说的是“14集团军与薄熙来有一定关系”,我却没有说过“十四军与薄没有很深的渊源”。我说的真或假,由上面贴子内容可以证明。

可见我用词谴句,是极有余地,极客观的。
樵夫这样扣我帽子,不厚道呀。

比如,彭大将军在朝鲜战场发大火,说想斩梁大牙。
大家都误以为四野的38军与彭德怀没关系,其实38军的构成中部分与彭有着很大关系的,38军渊源中就含有彭平江起义的那部分,彭怒发冲冠的因素之一,就是恨铁不成钢的因素。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1126927&boardid=1
[转帖]邓正梁:从22次大会战看抗日真相
807 次点击
0 个回复方联成 于 2015/8/26 10:57:0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在中国大陆,几十年教育是“伟大”的红军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击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蒋介石懦弱不抗战,躲在大后方抗日,却在抗日胜利后想从峨嵋山下来摘现成的果子。

当大陆民众真正发现蒋介石领导抗战的页页血泪史,可能人人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原来抗战打得这么辛苦,这么感人肺腑,当时是如此的艰辛才能走过来的。

弹尽援绝、人亡城破,坚持死守,数千人全部阵亡,这一幕幕的景象,多少发生在抗日战役中,国军誓死保护家园,我们应该对在抗日中英勇现身的国军将士致上崇高的敬意。没有国军的抗日,或许你我都不存在了。

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蒋介石动用70多万国军发动了淞沪会战,空炸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国军五次发出动员令,超过半数以上高级将领以身殉国,虽未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战略布署,为上海向重庆转移,赢得三个月的宝贵时间。

有多少中国人不知道孙立人的国军新一军远征缅甸,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0.9万人。有多少中国人不知道李向阳和他的游击队是虚构的。有多少中国人不知道影视作品中恶贯满盈的张灵甫是抗战英雄,他在长沙会战中,夜夺张古峰,成功阻击日军,还丢了一条腿。有多少中国人不知道湖南常德保卫战中,国军以8,000名官兵阻击10万日军15天之久,最后只剩200人能够战斗,仍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有多少中国人不知道武汉空战,国军击落日军飞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很多武汉市民爬上房顶,为能看到日军飞机被击落的场景。有多少中国人不知道重庆17家军工厂在敌机轰炸下坚持24小时不间断生产,包括迫击炮、重机枪、步枪、手榴弹、炸药包等。有多少中国人不知道8.15日军投降,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接受受降,投降书文: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向蒋委员长投降。

抗日战争是当时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是用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才打赢的!国军321万1,419名官兵壮烈牺牲,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军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海军全军覆没,舰艇全被打光。

抗日战争的22次大会战:

1.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主要将领有冯玉祥、顾祝同、陈诚、张治中,双方投入近100万的兵力,日本曾嚣张宣称三月亡中国,但上海战场就打了三个月。

2.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主要将领有唐生智、孙元良、宋希濂,由于国军兵力凋零,于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展开南京大屠杀,中国军民30万余人惨遭杀害。

3.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主要将领有阎锡山、卫立煌、孙连仲、傅作义、郝梦龄、王靖国,日军参战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国军参战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其中的忻口会战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下的作战行动,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

4. 徐州会战,1938年1月4日〜5月21日,主要将领有李宗仁、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庞炳勋、王铭章,其中包括滕县血战、临沂之战、台儿庄大捷与徐州突围四部分。张自忠指挥临沂大战,粉碎了日军两路夹击台儿庄的计划。

5.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主要将领有程潜、薛岳、邱清泉、桂永清、宋希濂、杜聿明、龙慕韩,这会战成了武汉会战的序幕,将领龙慕韩由于作战不力被处决,是第一个蒋介石处决的中央嫡系将领。

6.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主要将领有陈诚、白崇禧、薛岳、张发奎、孙连仲、王耀武、张灵甫、黄维、商震、池峰城、李延年、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万家岭,日军四个团被全歼,史称万家岭大捷。国军击落日机62架,炸毁日机16架,炸沉日舰23艘,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日军伤亡10万以上,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军争取到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的时间,此时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投入抗日洪流中。

7.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主要将领有李宗仁、汤恩伯、张自忠、李品仙、孙震,日军向湖北随枣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军击毙敌军1.3万人。

8.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主要将领有薛岳、罗卓英、王耀武、关麟征、杨森、张灵甫,日军集中10万兵力,伤亡达2万余人,日军会战前期,行动艰苦,会战后期,匆匆撤退,士气大受影响。

9.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主要将领有白崇禧、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郑洞国、陈明仁、戴安澜,国军取得昆仑关大捷,日军被迫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

10.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主要将领有李宗仁、陈诚、张自忠、汤恩伯、黄琪翔、孙连仲、孙震,日军虽占领宜昌,却遭重创,伤亡1.1万余人,张自忠上将殉国于南瓜店。

11. 豫南会战,1941年1月25日〜2月7日,主要将领有李宗仁、汤恩伯、孙连仲、李品仙,日军一度攻占安徽界首和太和,但伤亡9,000余人后,仍是撤退。

12.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主要将领有罗卓英、王耀武、张灵甫、韩璇,日军企图消灭赣北国军主力,但三路进攻,两路受阻,一路孤军深入,国军予以重创,伤亡达1.5万人。

13. 晋南会战,1941年5月,主要将领有卫立煌、杜聿明、傅作义,日军要歼灭山西南部的中央军,由于缺乏物质和精神准备,国军遭到惨败,伤亡惨重。

14.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主要将领有薛岳、杨森、赖传湘、欧震、王耀武、王甲本、刘振三,国军集结了第3、第4、第6、第40师团和4个旅团,兵力12万余人,会战月余,歼灭日军3万余人,击落飞机6架,击沉汽艇9艘,日军妄图歼灭第9战区主力计划失败。

15.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主要将领有薛岳、杨森、李玉堂、方先觉、夏首勋、陈沛、孙明瑾、余程万,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国军又不断压缩包围圈,国军取得这次会战的胜利,毙伤俘日军5万余人,这是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

16. 浙赣会战,1942年4月〜7月28日,主要将领有顾祝同、上官云相、刘建绪、黄绍f、汪之斌,日军欲摧毁浙赣两省中国军队机场,打通浙赣铁路,却遭到严重损失,日军伤亡1.7万人。

17. 鄂西会战,1943年5月〜6月,主要将领有陈诚、胡琏、王瓒绪、王敬久、 冯治安、王甲本,国军以10个军的兵力对抗日军约5个师团兵力,歼灭了日军4000人。

18.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主要将领有孙连仲、王耀武、余程万、施中诚、胡琏、池峰城、张灵甫,中国空军以及美国驻中国基地空军,集结轰炸机和驱逐机约200架,对日军飞机、舰船、地面部队展开作战,予日军重大消耗,击毙日军1万余人。

19. 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主要将领有汤恩伯、蒋鼎文、胡宗南、李家钰、何国柱、吕公良,日军发动了以打通平汉铁路南段,消灭中国军队汤恩伯部主力为目的的“河南会战”,史称“豫中会战”,这次会战是侵华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日军势在必得打通大陆横贯南北的交通线。

20. 长衡会战,又称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8月,主要将领有薛岳、方先觉、周庆祥、容有略、葛先才,日军在攻击湖南、河南与云南时,日军开始进攻湖南,国民党第10军队在衡阳进行了不可思议48天抵抗,最后因寡不敌众,衡阳失守,双方伤亡人数都是六万人,这是八年抗战唯一的一次。

21.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主要将领有白崇禧、张发奎、韦云淞、阚维雍、孙元良,日军为摧毁大西南的美军空军基地,打通与东南亚国家交通线,发动桂柳会战,桂林柳州相继失守,日军伤亡3万余。

22. 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主要将领有王耀武、施中诚、胡琏、李天霞、廖耀湘、韩璇,国军予日军最严厉的打击,此战给日本政府敲响了丧钟。

还有一个滇缅会战,为打开中缅边境交通线,让美大量援华物资进入,主要将领有卫立煌、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孙立人、廖耀湘。
 
转楼上的回复帖:
回帖人:.蓝雾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6/9/19 17:15:23 第 10 楼.那场凄惨的战争,世人都知道论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实力,是明白的力不及人,所谓指挥和战略得当本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况当时国军的战略正是根据实际作出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个战略目的是达到了,至于战役或是战术层面上,由于装备落后的问题,造成的实际战斗效果已经是最大化了的,这值得指责吗?.
(猫眼看人)
 
15.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主要将领有薛岳、杨森、李玉堂、方先觉、夏首勋、陈沛、孙明瑾、余程万,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国军又不断压缩包围圈,国军取得这次会战的胜利,毙伤俘日军5万余人,这是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

三次长沙会战,薛岳都为主将,且三次都胜利,特别是最后一次,真是牛B!
22次大会战,张灵甫都参战了,真的不愧是抗日名将,可怜最后因友军不支援死于改朝换代的内战。
 
最后再说一句,我转的帖子在猫眼是被锁的。
某些簿门对国军的抗战功勋的宣传是有禁忌的。
 
我只知道是地雷战和地道战以及小兵张嘎们,还有敌后武工队打赢了日本鬼子。
 
QUOTE(湖海山人 @ 2015年09月19日 Saturday, 11:06 PM)
15.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主要将领有薛岳、杨森、李玉堂、方先觉、夏首勋、陈沛、孙明瑾、余程万,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国军又不断压缩包围圈,国军取得这次会战的胜利,毙伤俘日军5万余人,这是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

三次长沙会战,薛岳都为主将,且三次都胜利,特别是最后一次,真是牛B!
22次大会战,张灵甫都参战了,真的不愧是抗日名将,可怜最后因友军不支援死于改朝换代的内战。
[snapback]3775265[/snapback]​


记住陈毅粟裕这二个人。
 
QUOTE(书生一个 @ 2015年09月19日 Saturday, 10:31 PM)
我说的是“14集团军与薄熙来有一定关系”,我却没有说过“十四军与薄没有很深的渊源”。我说的真或假,由上面贴子内容可以证明。

可见我用词谴句,是极有余地,极客观的。
樵夫这样扣我帽子,不厚道呀。

比如,彭大将军在朝鲜战场发大火,说想斩梁大牙。
大家都误以为四野的38军与彭德怀没关系,其实38军的构成中部分与彭有着很大关系的,38军渊源中就含有彭平江起义的那部分,彭怒发冲冠的因素之一,就是恨铁不成钢的因素。
[snapback]3775258[/snapback]​



别误会,是我表达不当,致歉!回您这贴时突然想起薄熙来倒台前夕曾去云南某部队“视察”过,网上即时有说什么这个部队是薄老爷子带过的,老薄此时此刻现身该部队,有什么目的动机之类的无聊话,对这个事我曾存疑,也有心想深入军史了解下,碰巧您在这里又提起,于是翻阅二野军史,确认14军不是薄一波创立的部队,由是。就贴出与您商榷,没有丝毫扣帽子之意,请见谅。
 
QUOTE(李樵夫 @ 2015年09月19日 Saturday, 11:36 PM)
别误会,是我表达不当,致歉!回您这贴时突然想起薄熙来倒台前夕曾去云南某部队“视察”过,网上即时有说什么这个部队是薄老爷子带过的,老薄此时此刻现身该部队,有什么目的动机之类的无聊话,对这个事我曾存疑,也有心想深入军史了解下,碰巧您在这里又提起,于是翻阅二野军史,确认14军不是薄一波创立的部队,由是。就贴出与您商榷,没有丝毫扣帽子之意,请见谅。
[snapback]3775275[/snapback]​





没事的。

我继续说下去。
国民党部队是能打仗的,而且是极能打仗的。
原先听家父说,原来43军中,部队内不少军人均是国民党军俘虏,也就是“解放战士”。
心中总觉得他是不是说错了。
其实,他说的一点没错。
看看我手中的《血红雪白》的纪录
 

附件

  • IMG_20150920_001129.jpg
    IMG_20150920_001129.jpg
    550.8 KB · 查看: 144
无须提及远征军那类“国军”精锐,现在仅以“国军”中的杂牌滇军为例,如投降的滇军曾泽生60军,在我军系列中改编为50军,在朝鲜战场上,曾以三个连歼灭英军一个坦克营。开始无人能信,但事实不得不信,连毛泽东也笑道:蒋某人的60熊,来我这里就是50凶了。
这说明,国军是蛮有做战能力的嘛。
其实不用提这个小节,你看ZG的10大元帅,有国民党渊源的大有人在?彭德怀曾告诉曾泽生:我也是出身杂牌的。(彭是湘军系列的),朱德是滇军系列的,刘伯承是川军系列的,林彪、徐向前等是黄埔军校出生,陈毅是黄埔军校的落榜生,后在武汉分校毕业-----阎老西痛感被自己老乡徐向前打得七零八落时,更后悔的应是老蒋,他本身就召见过徐向前,而且对他对徐向前没有什么特殊印象,挥手叫徐走了----
共产军的部队本身就是脱胎于国民党军,就连打响第一枪的南昌起义,起义部队的主体也是国民党的贺龙的部队。
在抗日战争中,也应该说,共军的质量好过国军,在我读书的教材中,中国军民(明显含国民党军队)歼灭日寇130万,其ZG军歼敌52万,也就是说国军歼敌也在80左右吧。两厢比较,ZG部队拥有毕竟是仅限一域之部队,而国民党部队是动用全国的部队和资源,如果这样比较起来,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抗日战争后,解放军部队数量也远逊于国军,一个是100万左右,一个是400万左右,到了最后,还是解放军赢。开始ZG提出联合政府,国民党提出的是三个月消灭解放军。到了最后,国民党提出的划江而治时,GCD提出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应了那句老话:老蒋打老毛,左右都是输,老毛打老蒋,横竖都是赢。

论坛发言,讲的是事实,摆的是道理,最忌动辄出口伤人,大家都是电白人,何必呢?
 
QUOTE(书生一个 @ 2015年09月20日 Sunday, 12:26 AM)
没事的。

我继续说下去。
国民党部队是能打仗的,而且是极能打仗的。
原先听家父说,原来43军中,部队内不少军人均是国民党军俘虏,也就是“解放战士”。
心中总觉得他是不是说错了。
其实,他说的一点没错。
看看我手中的《血红雪白》的纪录
[snapback]3775287[/snapback]​



face3.gif
face3.gif
国民党部队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组成,能打仗无须置疑,抗战时,他们组织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以及众所周知的“台儿庄大战”等足以证明一切。至于共党部队内的“解放战士”,不仅有而且还有军、师整建制起义过来的,其实这也很正常,我当兵时一个姓关的副团长就是当年的“解放战士”。

应当说,国民党军弃暗投明举义旗,贯穿着新中国成立前人民解放军的整个历史。1949年,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军队番号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当时共有70个军,其中就有10个军由国民党起义军组成,4个军由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起义军合编而成。

但“能打仗”这点并不因为他们是“国民党起义部队”而影响。以第50军为例: 1948年10月17日,国民党第六十军在军长曾泽生的率领下在长春起义。1949年1月2日,ZG中央军委将起义部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下辖第一四八、一四九、一五○师,这三个师分别由原国民党六十军一八二师、暂编二十一师和暂编五十二师改编而成。1949年3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五十八师改编的第一六七师,编入第50军建制。至此,50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直属炮兵团。

1950年2月,50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同年10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这是“联合国军”的王牌坦克部队,也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消灭的唯一一个成建制的坦克部队。1951年3月15日,五十军回国休整。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任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任务。10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的支援下,先后攻占了南朝鲜军盘踞的椴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抗美援朝期间,五十军涌现出战斗英雄、功臣、模范1.4万人,有7000余人获得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

朝战结束后回师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并按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补入第一四八师,将成都和平解放的国民党第二十兵团3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六七师。1967年5月,第五十军奉命调入成都。1979年2月,分赴云南、广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被裁撤。

五十军的威水史是国民党起义军转变为新型人民军队的一个缩影,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的国民党起义军,都有着自己新的战绩和新的辉煌。
 
QUOTE(湖海山人 @ 2015年09月19日 Saturday, 11:06 PM)
15.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主要将领有薛岳、杨森、李玉堂、方先觉、夏首勋、陈沛、孙明瑾、余程万,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国军又不断压缩包围圈,国军取得这次会战的胜利,毙伤俘日军5万余人,这是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

三次长沙会战,薛岳都为主将,且三次都胜利,特别是最后一次,真是牛B!
22次大会战,张灵甫都参战了(多次),真的不愧是抗日名将,可怜最后因友军不支援死于改朝换代的内战。
[snapback]3775265[/snapback]​
 
QUOTE(书生一个 @ 2015年09月20日 Sunday, 12:54 AM)
无须提及远征军那类“国军”精锐,现在仅以“国军”中的杂牌滇军为例,如投降的滇军曾泽生60军,在我军系列中改编为50军,在朝鲜战场上,曾以三个连歼灭英军一个坦克营。开始无人能信,但事实不得不信,连毛泽东也笑道:蒋某人的60熊,来我这里就是50凶了。
这说明,国军是蛮有做战能力的嘛。
其实不用提这个小节,你看ZG的10大元帅,有国民党渊源的大有人在?彭德怀曾告诉曾泽生:我也是出身杂牌的。(彭是湘军系列的),朱德是滇军系列的,刘伯承是川军系列的,林彪、徐向前等是黄埔军校出生,陈毅是黄埔军校的落榜生,后在武汉分校毕业-----阎老西痛感被自己老乡徐向前打得七零八落时,更后悔的应是老蒋,他本身就召见过徐向前,而且对他对徐向前没有什么特殊印象,挥手叫徐走了----
共产军的部队本身就是脱胎于国民党军,就连打响第一枪的南昌起义,起义部队的主体也是国民党的贺龙的部队。
在抗日战争中,也应该说,共军的质量好过国军,在我读书的教材中,中国军民(明显含国民党军队)歼灭日寇130万,其ZG军歼敌52万,也就是说国军歼敌也在80左右吧。两厢比较,ZG部队拥有毕竟是仅限一域之部队,而国民党部队是动用全国的部队和资源,如果这样比较起来,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抗日战争后,解放军部队数量也远逊于国军,一个是100万左右,一个是400万左右,到了最后,还是解放军赢。开始ZG提出联合政府,国民党提出的是三个月消灭解放军。到了最后,国民党提出的划江而治时,GCD提出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应了那句老话:老蒋打老毛,左右都是输,老毛打老蒋,横竖都是赢。

论坛发言,讲的是事实,摆的是道理,最忌动辄出口伤人,大家都是电白人,何必呢?
[snapback]3775288[/snapback]​


是信史吗?
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
有1937-1945年间打的,还是1945年5月后拾死鸡打的?
 
QUOTE(湖海山人 @ 2015年09月19日 Saturday, 11:00 PM)
转楼上的回复帖:
回帖人:.蓝雾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6/9/19 17:15:23 第 10 楼.那场凄惨的战争,世人都知道论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实力,是明白的力不及人,所谓指挥和战略得当本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况当时国军的战略正是根据实际作出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个战略目的是达到了,至于战役或是战术层面上,由于装备落后的问题,造成的实际战斗效果已经是最大化了的,这值得指责吗?.
(猫眼看人)
[snapback]3775264[/snapback]​


抗战八年(实际上如果从东北抗日开始计不只八年),一批批中国将士用生命换取了时间,终于挨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等来同盟军的出现,终于撑到日本投降。
在拼刺刀战中,中国士兵由于普遍营养不良,身高和体力都不如日寇,再加上日军的枪与刺刀的长度长于中国枪的,中国士兵吃了很多亏。当双方的刺刀同时刺出后,中国士兵必将先被刺中。因此,有的中国士兵抱着必死的信念,在已经被刺中的情况强忍受身体的痛苦,继续将刀刺向敌人,以一命换一命。
相信在石牌保卫战中,这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中国烈士是不少的。
 
QUOTE(湖海山人 @ 2015年09月21日 Monday, 12:26 AM)
抗战八年(实际上如果从东北抗日开始计不只八年),一批批中国将士用生命换取了时间,终于挨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等来同盟军的出现,终于撑到日本投降。
在拼刺刀战中,中国士兵由于普遍营养不良,身高和体力都不如日寇,再加上日军的枪与刺刀的长度长于中国枪的,中国士兵吃了很多亏。当双方的刺刀同时刺出后,中国士兵必将先被刺中。因此,有的中国士兵抱着必死的信念,在已经被刺中的情况强忍受身体的痛苦,继续将刀刺向敌人,以一命换一命。
相信在石牌保卫战中,这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中国烈士是不少的。
[snapback]3775456[/snapback]​




谈谈这位胡琏吧。
胡,陕西人。说来也怪,国军后段历史,离不开陕西人了。比如七十四军的张灵甫,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等等,均是陕西人。据说,张军长初被围,就向胡同乡求救。
有料称:毛泽东曾告诫诸将,胡狡如狡,猛如虎。不知这是否属实。但胡的好运和真才是不可否认的。在中原战场,胡不仅一次地躲过了刘伯承的暗算。其运气好也是出了命,在淮海战场上,据称黄维是先挑战车的,胡是后挑,结果倒是胡逃出了包围圈,后来医好了伤,又生猛地投身回到“剿共”事业了。1958年的8月23日,金门炮战,目标就是针对金门的司令部,三个副司令均毙命炮火之下,唯有胡再次走了好运。这个小子真是一生大命。
胡,在大陆战场多次仅以逃出,又在金门曾大败共军,台媒后来对胡评价甚高,甚至认为:蒋公如果重用胡,必不致于大败如斯。胡晚年曾读大学,这一读让胡终于长了见识,大彻大悟。原来,胡曾向蒋吹牛道“盖刘伯承、陈毅两人以次的共军指挥官,如粟裕、陈士渠、许世友、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王必成、叶飞等,数年来皆与我对战多次,根据体认,他们并非杰出之才。刘伯承、陈毅如不能亲临战阵,彼等必败无疑。”实际上,与胡对阵的早就是粟裕了。打了数年,连对方主将都不知,焉能不败?胡死后,吩咐将骨灰酒于台海,要"魂护台澎"等等。挂念胡的不仅限于国民党,后来粟裕曾视察福建等,痛心道:可惜让胡琏早死了,宁古滩头之恨难消。
胡之子胡之光曾回大陆与粟之子粟戎生(网络称其为虎父犬子,不知真假),胡之子称其父临死前,曾叹曰:土木不及一粟。(09年6月凤凰卫视播出的《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记录》,在采访胡琏之孙胡敏越时,也证实了这一点。)
胡的文笔较佳,字迹漂亮。我见过。
 
历史上可见,某军都是土八怪大老粗,那比得上蝈军的白手套和黑皮鞋?
如果不是半个苏俄种加上半个日本种,能有后来的摘下桃子?
可见半个书生也是半个文盲!
 
纵看国共两党的军事斗争史,共军和国军根本无法彻底分开,“GCD的部队本身就脱胎于国民党军”此话比较客观。除却血脉相连这个主体原因,从政治信仰上看,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北伐战争)时期,国共军队完全是一家,这点从黄埔军校史就可以看出来。十年内战时期,南昌起义全是GCD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秋收起义多半也是。后来的广州起义、百色起义、黄麻暴动等百多次武装起义,参加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有数百万人(当中不乏国民党士兵),这些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则直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来源,着诸多因素决定国共两军不可能绝然分得很清楚,就是ZG建政后,刘伯承创办南京军事学院起用的六百多名国民党军事人员担任军事教员,这些人中,有国民民党国防部的厅长,有师长、军长、司令官等许多上将、少将,他们有一定的军事学历,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那时特定的条件下理所当然地成为共军的师傅,虽然此事使刘伯承挨批,但在共军的操典中,从部队编成到部队队列、内务条令以及操枪弄炮的口令下达和基本动作,都是当年国军部队的演绎。看过台湾电影《中国女兵》、《古宁头大战》、《金门炮战》以及《军中乐园》的前半部分,国军的作风、士气乃至队列动作,都与共军没有大的差别。

至于八年抗战,国共两党虽有多次激烈斗争,但军队联合抗日这点,数百万国军兄弟不亏心,国军损失很大,仅陆军兵员就损失了320多万,206位师以上将领殉职;空军阵亡4300多人,损失飞机将近2500架,海军舰艇几乎损失殆尽;反观共军,兵员损失16万(阵亡),高级将领2人(阵亡),没有制空制海权,到抗战胜利后,国军被后来的宣传说成“摘桃派”,窃取抗战果实,而共军则成了抗战的中流砥柱,对这点我是保留看法的。

应该说,GCD的民众基础似乎较好,可以吸收更多的力量。而国民党的军队都是靠向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购买装备养起来的,补充要更困难。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国民党与日本人僵持之前的数次大会战就会知道,国民党在每次大会战中都会损失数十万的部队,只不过大部分都不是嫡系而是地方军阀的部队而已;共军正规军事力量八年间总共损失五十八万四千多人,当中包括阵亡十六万;失踪八万七千二百;被俘将近四万六千;负伤二十九万多,从数字上看,说国军是摘桃派是说不过去的。
 
书生、樵夫两人多言之有据(是否信史待后来,也非一般人所能定论),说理性强,客观性较强,下论胜心存偏见者多。尤服书生,阅览多,所见广,引文有据,下论也较客观,非一意心存偏见者可比。
 
QUOTE(李樵夫 @ 2015年09月23日 Wednesday, 09:54 AM)
纵看国共两党的军事斗争史,共军和国军根本无法彻底分开,“GCD的部队本身就脱胎于国民党军”此话比较客观。除却血脉相连这个主体原因,从政治信仰上看,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北伐战争)时期,国共军队完全是一家,这点从黄埔军校史就可以看出来。十年内战时期,南昌起义全是GCD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秋收起义多半也是。后来的广州起义、百色起义、黄麻暴动等百多次武装起义,参加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有数百万人(当中不乏国民党士兵),这些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则直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来源,着诸多因素决定国共两军不可能绝然分得很清楚,就是ZG建政后,刘伯承创办南京军事学院起用的六百多名国民党军事人员担任军事教员,这些人中,有国民民党国防部的厅长,有师长、军长、司令官等许多上将、少将,他们有一定的军事学历,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那时特定的条件下理所当然地成为共军的师傅,虽然此事使刘伯承挨批,但在共军的操典中,从部队编成到部队队列、内务条令以及操枪弄炮的口令下达和基本动作,都是当年国军部队的演绎。看过台湾电影《中国女兵》、《古宁头大战》、《金门炮战》以及《军中乐园》的前半部分,国军的作风、士气乃至队列动作,都与共军没有大的差别。

至于八年抗战,国共两党虽有多次激烈斗争,但军队联合抗日这点,数百万国军兄弟不亏心,国军损失很大,仅陆军兵员就损失了320多万,206位师以上将领殉职;空军阵亡4300多人,损失飞机将近2500架,海军舰艇几乎损失殆尽;反观共军,兵员损失16万(阵亡),高级将领2人(阵亡),没有制空制海权,到抗战胜利后,国军被后来的宣传说成“摘桃派”,窃取抗战果实,而共军则成了抗战的中流砥柱,对这点我是保留看法的。

应该说,GCD的民众基础似乎较好,可以吸收更多的力量。而国民党的军队都是靠向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购买装备养起来的,补充要更困难。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国民党与日本人僵持之前的数次大会战就会知道,国民党在每次大会战中都会损失数十万的部队,只不过大部分都不是嫡系而是地方军阀的部队而已;共军正规军事力量八年间总共损失五十八万四千多人,当中包括阵亡十六万;失踪八万七千二百;被俘将近四万六千;负伤二十九万多,从数字上看,说国军是摘桃派是说不过去的。
[snapback]3775775[/snapback]​



[attachmentid=344545]
 

附件

  • IMAG0607.jpg
    IMAG0607.jpg
    1.9 MB · 查看: 163
这个序列表显示郭沫若也是南昌起义军领导人之一。还注意到周士第的资历挺老的,南昌起义时就已经是师长。而这时陈毅也才是团级干部,林彪这时只是连长。(他俩都没能在第一时间赶上起义军),而后来周士第竟然没有被评到开国大将,只评到开国上将。

这份序列表还可以看到蔡挺锴将军的名字,蔡作为叶挺的部下,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后投奔了国军,并参加了对苏区共军的围剿,后来又同蒋光鼐一起指挥了十九路军进行淞沪抗日,成为真正的民族英雄。抗日战争之后,蔡又亲共反蒋,而后文革中又受到红卫兵强烈冲击。幸亏周恩来在关键时刻向毛泽东建议,对13位高级民主人士进行特殊保护。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建议。蔡廷锴家由于有解放军的把守才幸免于难。但结果蔡还是冤死于文革。而蒋光鼐则最先被红卫兵抄家。
 
QUOTE(山野闲人 @ 2015年09月23日 Wednesday, 10:56 AM)
书生、樵夫两人多言之有据(是否信史待后来,也非一般人所能定论),说理性强,客观性较强,下论胜心存偏见者多。尤服书生,阅览多,所见广,引文有据,下论也较客观,非一意心存偏见者可比。
[snapback]3775787[/snapback]​




过奖,谢谢抬爱。
一齐讨论,一齐进步。
 
QUOTE(山野闲人 @ 2015年09月23日 Wednesday, 10:56 AM)
书生、樵夫两人多言之有据(是否信史待后来,也非一般人所能定论),说理性强,客观性较强,下论胜心存偏见者多。尤服书生,阅览多,所见广,引文有据,下论也较客观,非一意心存偏见者可比。
[snapback]3775787[/snapback]​


五毛猪,你知道中国供应香港以及供应中国人民的商品包括食物是采用双重标准吗?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