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除了冼太,还有人知道电白有什么有名的古人吗? (1人在浏览)

QUOTE(天浪 @ 2005年03月17日 Thursday, 12:34 AM)
高力士还是很忠心的~~~博这个音在古黎语中似是河口的意思
[snapback]272848[/snapback]​


河口???有这回事?
 
今天写东西时翻资料看到的
 
与博贺无关
 
贺字还不清楚~再回去查查资料看
 
QUOTE(肥哥 @ 2005年03月16日 Wednesday, 11:18 PM)
呵呵,这是一家之言。我不敢苟同。上面那个关于“博贺”一名的来历只是根据近百年来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臆测的,很有牵强附会之嫌,做出这个结论的人忽略了一点--------时代不停地在变,我们的语言也在悄悄的演变。
举个例子:电白以黎话为母语的族群成员的祖先大部分是明清时从闽南迁来的,最初我们这些祖先说的话是标准的明清时闽南语,和闽南人可以很自然的交谈。但是,时至今日,继承了祖先的语言---“黎话”的我们,已经无法使用“黎话”和现在的闽南人直接交谈了--------经过五、六百年的演变,本来相同的语言已经变成两种语言了!!
五、六百年的时间就可以把一种语言变成这个样子,大唐和我们相距1000多年,当年的粤语与现代粤语之间岂会一成不变??!!当年的“捧虾”到底是不是现在的“北虾”呢?很难说。
再说,高力士是电白人并不值得我们炫耀,做太监的或许有自己的苦衷,但是一个能成为“红人”的太监绝对不是什么好鸟,一个正派的人是无法成为著名太监的。
ku2.gif

[snapback]272833[/snapback]​



高力士不可争议,博贺名称的由来也不可否认。过去有不少明知的事实,到了后来都会成了疑问。水东有一条村叫“狗啷筒(音,即狗交)村”,经修编名字后成了“九连村”,它在解放路段,别说再过几十、一百年,就是现在,你会相信它是从“狗啷筒(音,即狗交)”中演变过来的吗?
 
我说了这么多,原来你没有听懂啊?
kun.gif

博贺的来由我是相信的,只是我对其成名时间有质疑------仅仅几十年时间就把“狗啷筒“变成了“九连村”,唐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期间还夹杂这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各地语言都有巨大的变化,所以我觉得,如果博贺成名于唐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变化,不会仅仅是由“北虾”变”博贺“这么简单。“北虾”变成”博贺“应该是在五、六百年前或者更短的时间内。
 
QUOTE(肥哥 @ 2005年03月16日 Wednesday, 11:18 PM)
呵呵,这是一家之言。我不敢苟同。上面那个关于“博贺”一名的来历只是根据近百年来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臆测的,很有牵强附会之嫌,做出这个结论的人忽略了一点--------时代不停地在变,我们的语言也在悄悄的演变。
举个例子:电白以黎话为母语的族群成员的祖先大部分是明清时从闽南迁来的,最初我们这些祖先说的话是标准的明清时闽南语,和闽南人可以很自然的交谈。但是,时至今日,继承了祖先的语言---“黎话”的我们,已经无法使用“黎话”和现在的闽南人直接交谈了--------经过五、六百年的演变,本来相同的语言已经变成两种语言了!!
五、六百年的时间就可以把一种语言变成这个样子,大唐和我们相距1000多年,当年的粤语与现代粤语之间岂会一成不变??!!当年的“捧虾”到底是不是现在的“北虾”呢?很难说。
再说,高力士是电白人并不值得我们炫耀,做太监的或许有自己的苦衷,但是一个能成为“红人”的太监绝对不是什么好鸟,一个正派的人是无法成为著名太监的。
ku2.gif

[snapback]272833[/snapback]​
 
没有 ?
我觉得我的父母最伟大!!!
一直都默默得支持着我!!!
我想你们大家都会发现你们的父母都一样的伟大!
 
不过,我父母不是古人,呵呵――……―他们都怀有古人的遗传!!!
 
支持楼上的!!
 
QUOTE(半个人 @ 2005年03月15日 Tuesday, 08:54 PM)
HOHO,原来那个死太监是下洞的
kun.gif
cx.gif
cx.gif

[snapback]271866[/snapback]​



ha.gif
ha.gif
ha.gif
ha.gif
ha.gif



哈哈
 
电城还有一个黄十九!
 
QUOTE(dczxw @ 2005年04月03日 Sunday, 10:11 PM)
电城还有一个黄十九!
[snapback]290183[/snapback]​


也是一个死太监吗???
 
QUOTE(肥哥 @ 2005年03月16日 Wednesday, 11:18 PM)
呵呵,这是一家之言。我不敢苟同。上面那个关于“博贺”一名的来历只是根据近百年来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臆测的,很有牵强附会之嫌,做出这个结论的人忽略了一点--------时代不停地在变,我们的语言也在悄悄的演变。
举个例子:电白以黎话为母语的族群成员的祖先大部分是明清时从闽南迁来的,最初我们这些祖先说的话是标准的明清时闽南语,和闽南人可以很自然的交谈。但是,时至今日,继承了祖先的语言---“黎话”的我们,已经无法使用“黎话”和现在的闽南人直接交谈了--------经过五、六百年的演变,本来相同的语言已经变成两种语言了!!
五、六百年的时间就可以把一种语言变成这个样子,大唐和我们相距1000多年,当年的粤语与现代粤语之间岂会一成不变??!!当年的“捧虾”到底是不是现在的“北虾”呢?很难说。
再说,高力士是电白人并不值得我们炫耀,做太监的或许有自己的苦衷,但是一个能成为“红人”的太监绝对不是什么好鸟,一个正派的人是无法成为著名太监的。
ku2.gif

[snapback]272833[/snapback]​


说得很好
 
高力士是个较好的太监.不能随便否定他.
唐朝还有一个张士贵_薛仁贵征东征西里的那个生活原型,也是电白人,他的祖坟在麻岗热水水库旁边,热水山里还有他老娘的坟墓,是石棺材.
不过张士贵和小说里说的一样,不是什么好人.放马踩了农民的田,所以官方破了他们的风水.
 
黄十九公其实比较平常,做到高州守备吧.官还没有张士贵大,不过黄公救过皇帝,功劳大,德行较好.生有九儿,再加一个养儿.严重超生.电白黄家以他为荣
 
QUOTE(肥哥 @ 2005年03月14日 Monday, 09:18 PM)
高力士好象不是电白的吧,当年的高州府比现在茂名的辖区还大啊。薄荷有点象博贺,但是唐朝时博贺这个地名肯定还不存在,因为当时电白地面还没有闽南语系的居民,而博贺这个名出自黎话,古汉语和几百年前的闽南语出入太大了,古之薄荷肯定不是现在的博贺。
再说,高力士不过是个与大奸臣杨国忠勾搭的死太监罢了。
[snapback]271030[/snapback]​


高力士的老家是在电白的霞洞,看《二十四史》,高力士不是个坏蛋,是皇帝的忠臣,皇帝很器重。
关于唐家洗冯两家活动消失问题
--------------------------------------------------------------------------------


在探考洗夫人问题的时候,我们见到,唐后,洗冯两家的活动在史书的记载中寂然消失,洗夫人的第四代孙子冯元一,即高力士沦为太监。这原因何在?我查考了有关史志族谱等资料,和现代出版之书籍,探考其究竟。
对于高力士之论为太监,现代出版的《十大太监》高力士篇云:
“不料当地盗贼横行,冯家在贼乱中被洗劫一空,流离失所的麦氏丈夫(麦氏即高力士之母―笔者注)被杀,儿子被送到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那里。过了几年,李千里见冯氏之子颇为聪慧,便把他同另一个男孩一起净了身,分别取名为力士和金刚,然后送到皇宫当太监。”
这里说出了高力士沦为太监的原因。但,若与史实对照,明显有违:
1、高力士沦为太监之前,洗冯两家还处于鼎盛时期,他的祖父是高州总监冯盎的儿子冯智玳,任潘州剌史(潘州管辖地域为今高州市中部至今电白县西南和今吴川市东部,治所在茂名县,即今高州镇)。智玳死后,他的父亲冯君衡袭职。其时,他的族中人皆为刺史:智戴为恩州刺史(管辖地域为今之阳江和恩平两市,治所在阳江。);智栉高州剌史(管辖地域为今电白县北至东南部和今高州市中北部,治所在良德县。);智或为东合州剌史(管辖地为雷州一带,治地在海康县。);其余之春州(今阳春)和罗州(今化州)也为冯家人任官。二千里土地尽为冯家人所属,家奴万人。他(高力士)的家就正在这块土地中央。如此权势、环境,试问:哪有盗贼敢在这里横行?就算有盗贼敢在这里横行,又哪能使到全族为官司的冯君衡死后家属流离失所,儿子被送到岭南讨击使那里,过了几年又被净了身的地步?
2、据《资治通鉴》所载:高力士沦为阉儿时是十岁,该是垂拱四年(688年)出世,该书却说是嗣圣元年(684年)出世,按此推算,高力士沦为太监时已十四岁了。这就与史载“十岁”不合。
因此,此说似不可信!我所见到的“高公神道碑”(即高力士墓碑)以及其他史料资料,证明了这一点:
“使有口轩口察者,口不知承式,高下在心,因以矫诬罪成。於乎!裂冠毁冕,藉没其家。”
一、二句残缺二字。度其文意,按现代语即谓:来视察的使者中有位坐大夫级车子的,冯君衡不晓按仪节接待,认为大权独握,操纵由我。就因为这个缘故,被假法诬陷,罪名成立。呜呼!官爵被剥夺,家口被籍没!后一句,即俗话所说“抄家灭族”。
证之《赠广州大都督冯府君神道碑》(即冯君衡墓碑)云:“以圣历之岁,终于本州,子幼家艰,丧礼盖阙。”(见《文苑英华》)高力士传云:“本姓冯。少阉。与同类金刚二人,圣历元年(698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入宫。”(见《旧唐书》)《高州府志》载冯君衡一家的结局是:冯君衡就地(潘州城,即今高州市高州镇)被诛,其少子冯元一(即高力士)和女冯媛(周云妻)被俘没。元一沦为太监;冯媛充入宫为才人,(后不屈,乞身为尼。)其长次子无Q、元逃脱;其妻麦氏(高力士之母、麦铁杖之曾孙女)避脱后流落泷州民间。
可见高力士沦为太监,完全是因他家遭受了“覆巢”之灾,并不是因什么“盗贼横行”所致。
高力士家的这场“覆巢”之灾,《旧唐书》载得明白,是发生在“圣历元年”。“圣历”,是武则天当帝后的年号。
其时,武则天正用严刑。“属徐敬业作乱,及豫、博兵起之后,恐人心动摇,欲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今深文,以案刑狱。长寿年(692―694年)有上封事言岭表流人有阴谋逆者,乃遣司刑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就案之,若得反状,斩决。国俊至广州,遍召流人,拥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余人,一时忝,然后锻炼曲成反状。乃更诬奏云:‘诸道流人,多有怨望。若不推究为变不遥。’则天深然其言。又命摄监察御史刘光业、王德寿、鲍思恭、王处贞、屈贞筠等,分往剑南、黔中、安南、岭南等六道,按鞠流人。光业所在杀戮,光业诛九百人,德寿诛七百人,其余少者不减数百人。亦有杂犯及远年流人,亦枉及祸焉。”(《旧唐书》刑法)
高力士墓碑所云坐着大夫车的使者,无疑就是武则天派来岭南的那一位。这些人都是奉皇圣旨前来“按鞠”的,那么,锻炼成狱,曲成反状的冤案肯定发生,“矫诬”之事也就肯定存在。但,冯君衡敢对皇帝派来的使者“高下在心”,不能不说是导致他家“覆巢”的灾源。而且敢这样藐视皇帝权威之行为,在他的父辈人中就已经发生:冯子猷就不把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派来的使者放在眼里,(见《新唐书》冯盎传)武则天这一次当是对冯君衡罪是加罪的。
那么,冯君衡被“矫诬”成什么罪了呢?查现见到的资料,都不见有说。为了查清洗冯两族活动消失等等原因,我从“毁冠裂冕,藉没其家”一语中,再作如下之探考:
按《唐律疏议》所载,罪犯十恶的,处以“毁裂冠冕”。何谓“十恶”?一曰谋反。二曰大逆。(下略)对于这两者的刑罚是: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子妻妾亦同。)祖孙、兄弟、姐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男夫年八十及笃疾、妇人年六十及废疾者并免;(余条妇人应缘坐者,准此。)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
从上举之唐律,以及《高州府志》对冯君衡一家的结局所作的记载,显见冯君衡是被“矫诬”成“谋反”和“大逆”。这从武则天派来的使者叫“讨击使”也可看出:若不是“谋反”、“大逆”,何用“讨击”?那么,应缘坐的其余族人,亦当是如唐律所言:被绞的被绞,被没的被没,被流放的被流放了。能逃避的也当然逃避了。《高凉冯族谱》就载:“旧载:元季有祖讳登,避乱隐居调只。”对冯洗两族来说,这个“乱”字,显然是指武则天给的那场“没顶之灾”!并不是什么“贼” !
综上所考而观之,今天我们见到的洗冯两族唐后活动消失,以及山兜洗墓和洗庙被毁,丁村洗氏人去村废,洗氏改姓字,霞洞(古良德)冯盎故宅以及潘州冯氏府第被毁,冯氏后人重修族谱所见“年远派失,不知徽音,所载谱系亦无可稽考”等等现象,都显然可见是由于这场“天灾”所造成!
这一点,我们从宏大的山兜洗墓被毁中,也可以看出:占地一万九千八百多平方丈(66,083多平方米)的墓城,以及飨亭、守墓户等建筑物被夷为平地;特别是巨大的负碑龟趺的前段,从插孔中崩裂,显示了因碑前受重物强有力的撞击所致。同时显示,这是人多势众,从容所为。由此可观,除了则天派来的“讨击军”,任何人都是没有就种能量的!
冯氏因此“避乱隐居调只”,那么丁村洗氏避居到那里去了呢?据所查,今电白县山区中就有冼姓人在,今高州、化州、信宜、吴川之山区地带,也有大量冼姓人在。甚至广西也有洗姓人在。我据化州民政局提供给我线索,曾驱车数十公里,调查了处于山丘幽僻之中的一条洗氏村庄,获知今化州是洗氏是宋代由高凉迁来的,今高州雷洞和吴川的洗氏是明代由化州迁来的,其他地方的均未有机会前往调查。有否丁村洗氏在?以及《冼氏族谱》所云:唐时由南海迁高凉一语中的“高凉”是否是指今电白(因唐时的高凉郡就设治于今电白。具见第一、关于洗夫人故里问题注②)当待我们前往调查和进一步考证才能知晓。
关于“古良德今电白”问题
--------------------------------------------------------------------------------


对于冯宝,至目前止,我看到两则资料讲到他与良德的关系。其一是陈鉴在《蒋节母吴硕人传》中所说:“最著者,古良德今电白冯宝妻洗太夫人……”。其次日月黄佐的《广州人物传》和欧大任《百粤先贤传》所说:“融以上,坟墓皆在新会,宝以下,乃居高州之良德”。后一条不尽不准确:冯宝以下并不是都居于良德,但两条都说明了,冯宝是在良德居住过。对此,至今并无资料反证其非,因此,是应予相信的。
那么,这个“古良德”在那里呢?有人认为是指今高州市北之良德县。并以此为证,说良德县是洗夫人的故乡,冯宝因此到那里去落籍。但这种说法,实在无法与史志所载接合:
1、据《高州府志》、《茂名县志》、《电白县志》所载:今高州市北之良德县,于宋开宝五年(972年),与保宁县一起省入电白县。但在明成化四年(1486年),电白县迁治神电时,它又划属给了茂名县。陈鉴的吴硕人传,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撰写,于此可见,其时良德县早不在电白县内,这就与陈鉴所说的“古良德”是在“今电白”不合。
2、从上述中可见,黄、欧时期(明代),今高州市北之良德县已在宋初被废撤。因此,黄、欧所说的“高州之良德”,虽然不是指今高州市北之良德县。
其实,陈鉴所说的“良德”,是作“古”了的良德,也即是已经不存在了的良德。今高州市北之良德,陈鉴时期县虽被废,但名称和城址都尚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中,还在叫它良德。这就与陈鉴所说是“古良德”,风马牛不相及!黄、欧所说的“高州”,则是指当时之高州府,并不是今之高州市。今高州市,当时叫茂名县。我们不能以今当古!
那么,“古良德”在“今电白”什么地方呢?这个,在道光《电白县志》的“古迹坛庙”下有载:“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宋署灵山知县崔本厚即其地建庙”(诚敬夫人庙)。于此可见,“古良德”在清代电白县的霞洞堡。
现查,崔本厚所建之庙,在今电白县霞洞镇“汉人坡”北狮子岭麓。由此可见,清时的霞洞保即今之霞洞镇。
霞洞镇,据霞洞出土的《唐故顺政郡君许夫人墓志铭并序》(即许敬宗女墓碑)所载:在唐代它已叫作下浮里,不叫良德了。可见,当时良德一名已不存在。其时,去陈鉴时代将近千年,足堪称“古”。根据《高州府志》所载:电白县迁治神电卫时,良德县划属茂名县,它也同时于茂名县划出,归属电白肥。霞洞的就些历史,完全与陈鉴所说吻合。
据此,陈鉴所说的“古良德”,即为今霞洞镇,当属毫无疑义。
对此,另有人认为:地处霞洞的这个“古良德”虽不是良德县(治所),但它是属良德县的辖地。此说盖沿杨府志所言“电白志所指,则其辖地也”而误。它与史实完全不合。
试述于下:
1、今高州市北之良德县,与霞洞相距逾百里,在唐代,两者之间,中隔有一个电白县;东隔有连江县(即保宁县);西隔有茂名县。它从何能辖到霞洞?
2、霞洞出土之许敬宗女墓碑记载明白:霞洞是属于潘州南巴县。南巴县即梁置之南巴郡(治址在今电白县麻岗镇),其时(梁代)良德县未曾设置。这表明根本说不上是良德县辖地!
事实讲明,把“良德”说成是指良德县是错误的!说成是良德县的辖地也是错误的!这一点,电白志早已指明:“即霞洞堡地”,也说是说这个“良德”是在霞洞堡,这也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把它当成是良德县。
这种同名不同地,同名不同级的现象,现实中是随处可见的,在志书记载中亦不难见到。如:
光绪《茂名县志》载:“良德废县,在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
光绪《高州府志》信宜县条下云:“怀德废县,在县东北五十里感化乡中道巡司之右。”
我们不能把茂名县之“怀德”,视之为信宜县之“怀德”,同样,我们也不能把电白县之“良德”当之为茂名县,即今高州市之“良德” !
地方志,是已被确认为一方之信史,但,由于是众手成书,执笔人的学识有高低,考证有深浅,彼此出现不一之处,不能避免,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加以辨明,也就是要以古论古,求得其是!
就陈鉴所说来看,它的主语应是指冯宝,而不是指洗夫人;就黄、欧所言来看,它说明的也只是冯宝是“居”于良德,并不是“家”于良德,即不是“落籍”于良德。
因此,把陈、黄、欧所言,理解为“良德县是洗夫人的故乡,冯宝因此到那里去落藉”。显然是张冠李戴,完全搞错了的!
1983年9月,我带领的电白县文物普查队在叶锦主任的帮助下,对霞洞曾作了两个多月的普查,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表明了该地与冯氏家族密不可分。所见的就些遗物遗迹正逐日走向消亡,因此我想将它录之于下,给后来之考古提供一条线索。
1、冯盎后人之墓地。在狮子岭之阳发现两座,均已被严重毁坏。一在岭麓,一在此墓上方约十余米处。据当时找到后来发掘出的墓碑所载,下墓是二次葬,。墓主是住于恩州的冯盎子智戴之孙和他的夫人。上墓墓主是冯盎之子潘州剌史智玳之妻许夫人(即许敬宗之女)。(此两碑现藏于电白县博物馆。下墓之碑已被磨刀者磨残,碑文字已无法全部认出。)就其墓葬的位置来看,显然是按辈数安排,并不是乱葬。由此可见该岭为冯氏家族的墓葬地。因此,清代电白县所载:“冯君衡墓在县境”。无疑是在该岭。县志为什么作这种记载和不提许敬宗之女墓?原因是这些墓早被夷平,清代已无迹可考了。我们发现它,也是偶然性。因为两座墓都不在我们的考查对象里。
2、石船石篙。共八副,现存尚有七副。分布地点(自西向东)是:(1)新建湾下坡村。在村边坡田中。(2)河陂屋村。在村背坡园中。(3)中坡田村。在村北田中。(4)石顶村。在村南坡园中。(5)鹿田坡村。在村西蔗园中。(6)发山。今移到鹿田坡村(距发山五百米)井头。(7)大田头村。原竖在牛车路边,今移放村口旁。不存的一副是在古城村,十多年前(现在说是三十多年前)被村民挖出,改造了碌碡。
就其位置看,是列绕浮山。石篙之北是浮山(包括狮子岭),石篙之南是汉人坡。
这些石篙、形状、大小、高矮都不一,当地所叫名称亦异。石船,大小虽然也不一,但形状则大致相同;都是一块像船状的石片,原来都安放于石篙之下,一些地方的则已移位或散失。
对这些石船石篙,当地传说有多种(请阅《茂名风情》余文《石柱之谜》。)经查,像这样的石船石篙,今高州市高州镇洗太庙门前亦有一副(石船今已移入庙内),其船形和霞洞的基本相同。所以,现在看来,说它是洗夫人之孙冯盎为纪念其祖从高丽乘船到此(广东)而立,比他种说法有根据。
3、“十七把看人”年例。这个年例是为纪念洗夫人而举办。(请参阅第五题)肇始于何时,志书和民间都不见有说,但知它年年举办到民国时期。据电白志中的记载,自冯氏后,最先到此定居的是崔氏。崔氏是于宋代路过这里,见其地风光秀丽而留住的,与洗冯两族全无关系,不曾有“近沐其恩远沾其惠”之事,因此,不可能是崔氏创办这个年例。既不是崔氏创办,那就更加不是宋后霞洞其他姓人创办。所以推究其源,应是洗夫人卒后,为她的家于此地的孙辈所创办而流传下来的。
总括历代所修的《电白县志》所载,和有关史记所述,及[实地考查所知,今霞洞的历史与冯氏家族的关系,是这样的:
唐尧时候,天下洪水泛滥,这里和沿海一带,同为泽国,居民(即后来所称的俚人)避住浮山之上,因此得免沉溺。
至南梁,此地已名叫良德。属南巴郡(隋改称南巴县。梁前之辖属情况请阅《高凉》沿革。)
是时,冯业之孙融被授罗州剌史。冯融携子冯宝赴任,路经良德,被良德的风光吸引,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到任后,冯融因是外地人,号令不行。知此地人唯世为南越首领的丁村洗氏之话是听,并知丁村洗氏有女生得瑰丽奇特,便令冯宝居于良德,以便于就近和洗氏修好;又令郡中官吏的夫人前往丁村作媒,娶洗氏之女为媳。冯融因此政通人和畏,冯宝也因此得授高凉太守。从此,自新会南下之冯氏在良德落脚。
至唐,武德五年(622年)十二月,冯盎人朝拜谒唐高祖母李渊,被授为高州总管。泷州良德县因是来属高州六年(623年),冯盎回到高州就任。为免管区内重要地名相重,于是保留良德县,以良德在浮山之下,改名为下浮里,并以祖居为家。圣历元年(698年),其孙被“矫诬”大逆,遭抄家灭族。下浮里之冯氏首当其冲,被绞的被绞,被流放的被流放,避走的避走,自此一空。祖居和坟墓也均被夷为平地。其时,下浮里属南巴县。
至宋,灵山知县崔本厚致仕回乡,路经下浮里,爱上此地风光,便在此地定居。并就冯盎旧宅地,兴建诚敬夫人庙(即洗夫人庙)。自此下浮成为圩集。其时,下浮里地属茂名县。
至明,“浮山岭西面有一石洞,洞口朝西,黄昏夕阳斜照,霞雾五颜六色,如仙洞一样”,下浮里因此改名为霞洞一样。属下博乡一图(都)。成化三年(1467年)后,划属电白县。
嘉靖时,已任编修的榜眼程文德,被谪信宜典史,路过霞洞,也被该地景色所迷,与郡守同游浮山霞洞坡,并作诗纪[。
至清,改称霞洞堡,下管七十一村,上为巡检管辖,属电白县。
至民国,改称霞洞圩,属电白县第三区霞洞乡。
 
QUOTE(肥哥 @ 2005年03月14日 Monday, 09:18 PM)
高力士好象不是电白的吧,当年的高州府比现在茂名的辖区还大啊。薄荷有点象博贺,但是唐朝时博贺这个地名肯定还不存在,因为当时电白地面还没有闽南语系的居民,而博贺这个名出自黎话,古汉语和几百年前的闽南语出入太大了,古之薄荷肯定不是现在的博贺。
再说,高力士不过是个与大奸臣杨国忠勾搭的死太监罢了。
[snapback]271030[/snapback]​


博贺人白话发音就是"薄荷",黎话、海话什么话都不是这样,我不知是怎么回事。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看过的一份关于博贺的简介说,博贺是在明朝中叶有梁姓兄弟在这里定居,才开始人类的居住活动。有人说博贺是“北虾”,但博贺人自己不是这样叫的,是外边人这样叫。但博贺原来的地形是象一只大虾,从林带过来,到水产到盐砣到搬运站到东风街直到沙头棚,是一条弯钩状的沙滩,人们在这里居住,而填掉的坝塘、供销社塘、博美村塘、搬运站塘是一片海域滩涂,但这是否就与“虾”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QUOTE(肥哥 @ 2005年04月04日 Monday, 02:07 PM)
也是一个死太监吗???
[snapback]290538[/snapback]​


黄十九是个武官,是电城庄垌人。南宋末年,元兵追赶南宋皇帝到电城,黄十九领兵出来抵抗元兵,让皇帝逃跑,自己却战斗牺牲,皇帝念其忠勇,死后封他为“忠烈侯”,葬于庄山脚下。
 
顶!
 

附件

  • 2005032411150356.jpg
    2005032411150356.jpg
    36.4 KB · 查看: 305
其实水东有个好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和电城市一个乡度都有。我记得电白的书有记录,你地睇下
 
电白名人多的很,比如"丸"虽然患精神病但确实是个名人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