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电白崔氏人口(请协助调查) (1人在浏览)

据电白志资料:电白仅崔氏\王氏人口在霞洞镇占全县同姓人口超30%,而电白崔氏人口更是85.5%分布在霞洞镇,在水东镇也有分布,如此密集的姓氏人口聚集,由此你是否对姓氏文化产生好奇,从中有探究姓氏文化的

  • 是,感觉姓氏文化的探究挺让人向往的

    选票: 0 0.0%
  • 不,这只是人口的自然发展而已.

    选票: 0 0.0%
  • 这个我不关注

    选票: 0 0.0%

  • 全部投票
    0

cuixiaoguo

幼儿园
注册
2008-10-20
帖子
6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各位崔氏宗亲,我们的先人:福建省闽县;请通知对研究电白崔氏历史文化的加入本群,家里传有族谱者请联系本群崔量/研究员:790122668,或到广东崔氏网:www.gdcui.com获悉必要信息,多谢您为崔氏文化作出贡献!
 
高田那个崔球不是公安局那个崔球,
 
顶上去让更多的崔氏族人看看,感谢cuixiaoguo为崔氏文化作出贡献!!!
 
崔英德: 1952年6月生,广东电白人,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是全国《化工进展》、《化工学报》编委。1971年9月参加工作,2005年4月任仲恺农业技术学院院长。
瓦隔离屋人
 
QUOTE(6634147 @ 2008年10月20日 Monday, 05:48 PM)
高田那个崔球不是公安局那个崔球,
[snapback]2507564[/snapback]​


高田那个崔球在哪呀?不知是不是我同学的那个崔球?我同学老爸是数学老师来的。
 
崔氏的来源及繁衍

  根据1990年编印的霞洞《崔氏族谱》和该族五世祖吴佐墓碑碑文,参证其它资料,可知:
  霞洞崔族始祖本厚,字植松,号九九公。原籍福建闽县(另一说是江西虔化)。父焕之,居南海沙头北村沙涌坊。叔父与之(1157~1239),落籍增城,南宋进士,官至右丞相,累封至南海郡开国公。南宋末,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本厚为廉州灵山(今属广西)知县,任满还家,过神电卫(今电城)之西海滨渡头村,即留居这里。同来南迁伯叔祖妣卢墓亦在渡头村,后名其地曰崔家园(今属旦场镇境)。本厚享寿八十有九,死后与妣黄氏合葬旦场上三里许北葛岭,坐壬向丙。他的三世孙讳甫,又名文彬,系宋咸淳癸酉(1273年)解元。其后,择吉于新一个癸酉年的癸丑月、癸酉日、癸丑时,建解元祠于电城西面的一隅,坐癸向丁兼子午。曾孙融,元朝至正辛已(1273年)举人。融兄友吴佐(五世)。吴佐字时益,号日盛,他迁霞洞开族环居,死后葬在今霞洞火车站附近的公窝岭,壬山丙向,与妣陈安人合葬,今石灰墓犹存。清乾隆十八(1753年)重修该墓所立的墓碑,其碑文犹清晰可见。吴佐是崔氏来霞洞定居的第一人,而以首先来电白落藉的崔本厚为崔氏始祖。
  
  崔族八世则高、则乾,分别于明初任湖广按察司签事(省司法机关分领各道的官员)和浙江、福建布政使左参议(省行政机关分领各道的官员);九世文彬(则乾长子,字适中)举明经解元(全省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但要注意,霞洞崔氏前后有两个文彬同为解元),授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知县;十世浩,明进士,授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知县。其后,崔翼周中清嘉庆戊寅(1818年)恩科亚魁,崔成霖中道光甲辰(1844年)恩科解元。还有,崔仁、崔廷名、崔腾云等名儒宿宦,抗清义军首领崔良,书法家崔霞法等,都是霞洞崔氏的著名人物。从元至明、至清,霞洞崔氏发展成为地方上的名门望族。至今,霞洞崔氏已繁衍到三十余代,散居霞洞镇一百五十多条村庄。可谓人口众多,地方上的一个大族了。崔族八世则高、则乾,分别于明初任湖广按察司签事(省司法机关分领各道的官员)和浙江、福建布政使左参议(省行政机关分领各道的官员);九世文彬(则乾长子,字适中)举明经解元(全省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但要注意,霞洞崔氏前后有两个文彬同为解元),授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知县;十世浩,明进士,授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知县。其后,崔翼周中清嘉庆戊寅(1818年)恩科亚魁,崔成霖中道光甲辰(1844年)恩科解元。还有,崔仁、崔廷名、崔腾云等名儒宿宦,抗清义军首领崔良,书法家崔霞法等,都是霞洞崔氏的著名人物。从元至明、至清,霞洞崔氏发展成为地方上的名门望族。至今,霞洞崔氏已繁衍到三十余代,散居霞洞镇一百五十多条村庄。可谓人口众多,地方上的一个大族了。


拥有的崔氏祠堂

  霞洞大村一共建了三十七座堂。民间常说它有三十六间(座的意思)半,其中崔氏二十六间半,这些祠堂大多数是坐北向南(古有“顺水祠堂逆水庙”的建筑习惯)。
东面:德明公祠
中间:崔氏大宗(即长房镇符公祠),静轩公祠,允谷公祠,谦亭公祠,)贞懿公祠,端凝公祠,兰室   公祠,德化公祠,崔氏宗祠(即崔氏始祖九九公祠――崔氏总祠),竹轩公祠,凤基公祠。
西面:卫南公祠,深山公祠,贞霞公祠,贞纯公祠,表凡公祠,艮位公祠,靖一公祠,直源公祠,轶群   公祠,思源公祠,清泉公祠,恢度公祠,白云公祠(大风吹崩半间,剩半间)
  在崔氏二十几座祠堂中,七世祖以下的居多。因三房人少,祠不多,而二房只建七世祖靖一(镇助)公祠于西面田边,建八世祖贞纯(则明)公祠于艮位公祠之左上角,共占有三座。其余崔氏宗祠,为四房和长房这两房多人的房头所建。
  崔氏二房的靖一(镇助)公祠,择吉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丙申月、丙申日、丙申时开工兴建,是个特色。而八世祖贞纯(则名)公祠,乃从十六世良桢、良材之蒸尝出钱建造,亦是有异于其它宗祠之处。(崔)贞懿公祠是以八世祖崔则乾的谥号为祠名,而不是以他的排行名、字、号为祠名。其它宗祠的祠名是每有这个情况。
  各祠挂有进士、举人、解元等纪功名、耀祖宗的牌匾(红底金字)。清代,崔氏书法家霞法,他写的字拿到当铺典押,可得银钱。某年,有一王氏宗祠建成,但大门横额悬空,还是未有理想的字匾挂上。崔霞法中计在洒醉中挥笔,写到“祠”字的右边,还欠“司”字内的一画一口,就猛醒起来搁笔不写。其后,其他写字也略有名气的人把欠写笔画部分补上,与他写的比较,笔力各方面都有天渊之别。后来崔氏始祖祠留有崔霞法写的横额,有“星聚遗徽”、“世泽绵长”、“教侠珠池”、“位参岳牧”等,但各额的字体表面看来是不同家的。
  这些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室。享堂亦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室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堂前还有照壁或牌楼,画栋飞甍,煞是壮观。这些望族祠堂,往往还派专人管理。有收尝租的,有保管家谱、族谱的,有看守祠堂的,有筹备祭品的。王氏设有槐荫堂,专门办理族内人的纠纷。崔族设有董事会,亦是同类组织。祠堂的经济支柱是祭田(俗称蒸尝)。祭田是该祖祠属下全家庭的公共财产,其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祠堂祭祖的各种费用以及抚恤族众,也有用于奖学和对宗族的荣光作出巨大贡献的孝子贤孙的奖励。
  为什么霞洞大村在明、清时期建了这么多的祠堂?当地的一些老人说:这里东西、南北各是一公里,前面及左右两边围着许多池圹,是“仙女撒网”、“网督”的风水宝地。历代祖先都认为每在这里建多一间(座)祠堂,即又“发一发”,更兴旺,更发达。因而竞相象投资一样。以各祖的尝租或其他什么方式集资、捐资建新祠堂(分祠),并广置祭田,以祈能有新的发达。但撇开迷信色彩,透过现象向更深层次找原因,可看到它与明、清时代,宗法制度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祭祀作为家庭的重要活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祠堂成了家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在家规族训中,“立祠堂”、“重祭祀”一类的说教占有突出位置,是很有关的。当地的崔、王两姓是名门望族,蒸尝多,富商巨贾、名儒宿宦均有,且读儒家经典、深受理学影响的上、中层人物又多。其他族人拿这么多的钱来建这么多祠堂,办不到,而霞洞崔、王两个名门望族则可以办到,亦有这个重要原因在里面。况且清政府对此更无所限制,因而,祠堂的多多营建,便成了他们全体族人共同的主导意识。从明朝中后期至有清一代,祠堂的建置遍布霞洞大村的各个角落,共建三十七座,实得三十六座半,自然成为人们可以理解的历史现象了。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