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电白古城--电城风采-图文并茂 (1人在浏览)

电城海面打响茂名抗日第一枪
--------------------------------------------------------------------------------

图片说明


1939年7月电城海面打响茂名抗日第一枪
××党员黄秋耘带领40多名国民党官兵阻击侵略者
电白沿海是我市抗击日本侵略的前沿阵地,1939年7月,××党员黄秋耘带领40多名国民党官兵在电城海面打响了茂名抗日第一枪。1939年7月至1945年7月这五年中,日本侵略者先后四次在电白境内登陆,大肆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当年参与宣传抗日的电白革命老同志蔡智文、刘俊才、程允政、林立、唐舜基等五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电白抗日战场有了更深的了解。当年我军民英勇抵抗侵略,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党领导下打响茂名抗日第一枪
  电白临海,背靠云开大山,有深水港,广州到湛江公路贯通全境,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1925年,××党就在电白成立党支部,1927年党支部遭破坏,不少党员被捉被杀。1938年10月12日,日军登陆深圳大亚湾后迅速占领珠三角地区。第二年,日军军舰经常出没在电白沿海一带,电白沿海屡遭日机和日舰的轰击。1939年1月因怕受到日军攻击,原设在电城的县政府、中学等都搬到了霞洞大村。3月,××党员黄秋耘在霞洞大村电师附小重建中共电白县组织,然后来到电城,开展抗日革命工作。7月,日军在多次骚扰后第一次登陆电城。一天晚上,军舰上约200名日军开着橡皮艇刚登陆,中共电白县中心支部书记黄秋耘(当时公开身份是国民兵常备队中尉政治指导员)带领一个加强排40多人到海边借助海滩礁石作掩护向敌人猛烈射击,受到阻击的日军仓皇逃窜。这次应战是在中国××党领导下打响了茂名抗日的第一枪,黄秋耘开了第一枪,大大鼓舞了电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三十盐警殊死阻击日军
  1941年3月3日,当日伪军在水东登陆时,水东城就有30名盐警进行拼死阻击。战斗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最终盐警因寡不敌众而撤退。羊角、木院等乡民和电白简师师生们纷纷组织抗日自卫队。唐舜基说,1943年,一艘名为“三亚丸”的轮船停在水东湾,10多名日伪军登陆水东,捉了10多个女的和几个男的上船做奴役,后来他们在船上反抗,将日伪军杀死。事后,他上船看了情况。该船后来被拆掉,一些钢铁用来修建电影院。1944年12月,电白羊角、沙琅等地群众相继组织抗日游击小组,共有200多人。1945年7月12日,抗日游击队在日军撤退至马店河时将一名日军击毙。
惩杀汉奸
  钨矿是制造弹药的重要原料。电白当时有一些汉奸却专门帮日军将开采好的钨矿送往码头给敌人,电白人民对此咬牙切齿。黄秋耘、袁慧慈(均为中共香港组织组建的香港青年回国服务团成员)担任了训练抗日骨干教官后,抓住并枪毙了两名汉奸。一个在电城经商的“阳江添”,在日军占领电城时他居然带领日军挨家挨户搜刮民脂民膏,他自己也趁机搜刮了满屋物资。敌军撤后,群众将此情况向张炎汇报,政府宣布将其枪毙。老百姓听说了以后,无不拍手称快。
宣传发动群众抗日
  在日军入侵电白沿海时,蔡智文等五位老同志年纪都还小,都是10多岁至20多岁的青年,担负的是宣传抗日、发动群众、联络交通、运送物资等工作。每当日军驾机来轰炸时,他们都可看到日轰炸机在房子的上空盘旋,投掷炸弹。日军的暴行坚定了他们抗日的决心。在学校他们都积极参加了抗日救援活动。唱着鼓舞人心的抗日革命歌曲,贴标语宣传,到乡下发动农民积极抗日,担任着联络接应工作。大衙起义期间,他们还负责运送枪支弹药,支援前线工作。他们都先后加入到抗日游击队、乡村工作组等抗日组织。当年,受到抗日宣传的影响,不少爱国人士都纷纷参加抗日活动。
记者 李光耀 林玲 实习生 郑海燕
《茂名日报・都市版》
 
QUOTE(恶魔的眼泪 @ 2006年06月10日 Saturday, 03:42 PM)
好样的~
[snapback]1293567[/snapback]​


黄十九墓与庙

--------------------------------------------------------------------------------
2005-08-09 18:08
黄十九墓与庙,位于电白县电城镇大冈岭北麓。
黄十九,高州巡检。电白电城庄垌人氏。据文籍载,他“原是福建莆田人,闽邑巡抚司徒十三之后也”。宋末来仕于兹,任高州巡检。南宋祥兴元年(1278)五月,元兵犯宋,危及硇洲(即湛江市硇州岛)宋帝航海避元兵至今电城镇庄山,元兵追至,黄十九以勤王护驾为已任,率钦军民三千多人,奋勇抗击元兵。宋帝脱险得救,但黄十九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庄山北麓,后人把他安葬至今电城镇庄垌大冈岭下。宋帝敕封黄十九为“忠烈候”。时帝已无地可封,而黄十九又已战死,故封候爵谥为忠烈耳。
到了明代,于基旁100米处,建忠烈候庙一座。庙内并祀与黄一同死难的陈、蔡、许三员副将和黄十九妹。黄十九妹许自吴门,帝南避期间,吴某聚啸海洋,助寇叛乱,黄十九妹闻之毅然喷曰:“焉有身出夷门而足履跖庭者?”遂绝吴,终身不嫁,随兄征战,同归庄山北麓,以显示“坚贞节烈”,乡人后认为她烈女气质,并立像于忠烈庙奉祀,历代以来,黄十九墓与庙都受到人们的敬仰。
黄十九墓为砖石灰砂砌筑,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墓碑高0.85米,竖立阴刻“皇宋敕封忠烈候黄十九墓”。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立。基地附近有庙和牌坊,现存石香炉1座,“忠烈坊”额碑1通,1985年重修,1984年公布为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


黄十九公园牌坊



黄十九公庙



黄十九公庙内



黄十九公墓





作 者: 电城资讯网
文章来源: 电城资讯网
 

附件

  • 1123581806.gif
    1123581806.gif
    243.6 KB · 查看: 298
  • 1123581817.gif
    1123581817.gif
    174.9 KB · 查看: 325
  • 1123581822.gif
    1123581822.gif
    280.9 KB · 查看: 300
  • 1123581829.gif
    1123581829.gif
    230.2 KB · 查看: 309
罗城井

--------------------------------------------------------------------------------
2005-08-09 18:16
亦名“清官井”。电城镇东5公里的庄洞村旁。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系广西罗城县士兵民为感激知县黄延圭(电城庄洞人)之德政,在其家乡居第旁修建的。并因此得堍。井口圆形,直径67厘米。四周石彻栏杆。井东面筑有方墙,墙上镶着道光七年(1827年)、所刻“罗城井”三个大字,墙下面竖有《罗城井来历》的碑文。清道光七年(1827年)、十九年(1839年),黄廷圭的子孙曾先后两次浚源汲水,进行修整。现古井深度仅存二米,四周只存石砌栏杆残迹。
 

附件

  • 1123582429.gif
    1123582429.gif
    230.1 KB · 查看: 301
  • 1123582449.gif
    1123582449.gif
    421.7 KB · 查看: 341
  • 1123582465.gif
    1123582465.gif
    383.4 KB · 查看: 338
  • 1123582482.gif
    1123582482.gif
    250.9 KB · 查看: 366
极具历史价值的神电卫城遗址

--------------------------------------------------------------------------------
2005-08-09 15:59
神电卫城遗址位于电白县电城镇境内。神电卫为明代广东防御海盗、倭寇侵扰的24个海防要塞之一,隶属广东都司前军都督府,管辖电白、茂名、信宜、阳江和吴川等县的治安防务工作。
神电卫城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初为土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被起义瑶民攻陷,土城被毁。永乐七年(1409),改筑砖石城。城砖由辖下各4户所分担。现尚存长43厘米、宽21厘米、厚18厘米的卫城遗砖(即现称城墙砖)遍布满城。卫城呈长方形,周长3300米,墙通高5.2米(墙体高3.6米、堞高1.6米);设东南西北四城门;角楼四座,城门包上铁片,门臼用铁铸造,坚固牢靠,门上城楼高耸、翘角垂檐,东南筑出水涵洞,安上铁栅,以防袭击。此外,尚建敌楼40座,设窝铺42间。成化四年(1468),电白县治从高州长坡迁神电卫城,在卫城四周边疏浚护城河(现尚存部分护城河原迹)与海连通。万历三年(1575),又在城外增建敌楼12座。万历十年(1582),将城外墙增高1米,并在护城河边建更楼,在神电卫城内十字
街口设建一座烽火楼台(即钟鼓楼)。
钟鼓楼,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二年(1629),知县李祁将楼改为文昌阁,题额曰:“云门”。因楼上安有一口大铁锺和一只大鼓,被人们称之为“钟鼓楼”。清代康熙年间,知县郭指南重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蒋善功再作修葺后,至今幸存。
钟鼓楼为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三层城楼式建筑,通高13.1米,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底层中为石砌券拱洞,高4.1米,宽4.25米,洞纵深15.2米,洞门上方原嵌横额“云门”石匾,书法苍劲,此匾已毁,民国初期嵌上“钟鼓楼”。城台上两层楼阁高耸,悬山顶、灰雕脊、重檐斗拱、红墙灰瓦、典型雅朴、气势恢宏。该楼为茂名市仅存的明代钟鼓楼建筑物之一,于1991年由省文物管理处审定批准,由茂名市、电白县和电城镇三级政府出资重修,现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
神电卫城经明代多年建设,成为当时高州、宁州(吴川)、双鱼(阳江)、信宜、阳春等5个守卫千户所的指挥中心,粤西沿海规模宏大的海防要塞,辖额官兵民壮,马匹、弓兵数百,另外在沿海莲头、鸡笼山、博贺立炮台,置大炮12门,额设千总一员,战守兵80多名。此外尚有艟艚巡哨。
清雍正三年(1725),废神电卫。神电卫城仍为电白县治,民国时期,电白县治不变。神电卫城墙于抗日战争期间拆除。建国后,电白县治于1950年12月迁水东镇。神电卫城作为海防要塞与县治,历时556年。
至今,神电卫城仍然深深地印在电城群众的脑海中。椐70岁以上的老人称,卫城被毁时,他们虽年少,但为之惋惜不已并深深痛恨日本侵略者。解放初期城墙墙基尚存,后被辟为环城路,护城河直至改革开放前仍保持得相当完整,近年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护城河被填作城建用地。近几年,神电卫城遗址正越来越为当地政府、各级文物保护部门所重视,要求对其进行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今年4月下旬,省政协学习文史委专家组对该遗址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一致认为急需对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部分复原、保护和开发。
 
电城镇钟鼓楼

--------------------------------------------------------------------------------
2004-08-23 03:38
  钟鼓楼位于电城镇十字街中心。为三层城楼式砖木石混合结构建筑,通高13.1米,占地面积340平方米。下层长22.3米,宽15.2米,高6.6米,为石砖砌拱,筑土而成,人可通行。二层为砖木灰沙结构,长22米,宽14.9米,高3.1米。三层为木料结构,木柱、木墙,栋梁雕刻花饰。内设大钟、大鼓。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重建于崇祯和清康熙、嘉庆。1984年9月,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电白县电城钟鼓楼,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了。记载着南疆的沧桑。是电白县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址,被列为市、县重点保护文物。1994年起,市、县拨出专款修葺,正以崭新的形象迎接四方游客。
雄伟壮观、古色古香的钟鼓楼,是一栋跨越街面的楼阁式二层古楼,高十六点二米,楼脚全部用条石垒砌,楼墙砌以大砖,是坚固耐久的古建筑物。相传当年建钟鼓楼,风水名师用八卦罗盘测算,鉴定电城是七星伴



作 者: bit
文章来源: 电城资讯网
 
电城庄山

--------------------------------------------------------------------------------
2004-08-23 03:34
在电白县电城北1公里处。海拔249.5米。山上秀石错落,古木参天。源于山巅的庄泉全长200多米。其间形成30余个大小不一的天然浴池,掩隐于石群之间,水清如镜。溪畔明清石刻如“临流观化”“海飞云立”、“涤尘”、“庄泉”等散布于石涧、峭壁之上。据县志记载,山上的净土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改名庄山寺。清光绪年间在山腰跨漳建有洗心亭。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修“庄山寺”‘碑和洗心亭,并增建云雨亭、大观亭,修筑上山石径,辟为庄山公园。文革期间,山上寺、亭均遭毁坏。仅存遗址陈迹。登临山巅,近览电城古镇全貌,远眺浩渺之南海。是电白县旧八景之冠――“庄山碧嶂”。素有“古、奇、美”之誉。有简易公路通电城镇。

庄山寺旧貌

庄山寺新貌




电城庄山泉幽景秀


  庄山,距电城2里,高357米,峭壁峻岩,群峰拥翠,山有寺亭,泉石幽雅,是电白的古迹名胜。

  庄山涧石嶙峋,大者如屋,次者如屏,小者如丸。中有巨石横卧,老树蟠虬而生,藤萝垂蔓。溪涧自山顶循石而下,或显或伏,淙淙作响,至树旁,争出石峡,其声尤喧,泉归树下,汇而为壑,清澈如镜。由于泉水清冽,夏日游人如织。

  泉左侧,前人建有洗心亭。依亭仰视俯听,四山翠滴,轩槛泉声,终日绕砌鸣,水光山影,动摇衣袖,使人顿觉尘虑尽涤。由于亭临山泉,虚明清幽,春夏花木争妍,秋冬岩谷峭露,情态各异,更令游者情移意悦。

  泉右侧,洗心亭西数十步,是著名的古刹山寺,旧称净土寺,明建,清光绪十七年重修。寺院巍峨宽敞,气宇轩昂。寺内花草满庭,四季争艳。上龛金身佛像,大小高矮,依次罗出,肃穆威严,下龛金身观音,盘莲静坐,端庄慈祥,可敬可亲。伫立寺外,依山望海,“廓外高峰对远潮,碧云终日挂山腰”,气象万千。寺前原竖有“海飞云出”四个大字碑刻,每个碑刻大字1.8平方米,俊逸遒劲,出自名人手笔,可惜毁为铺井之用。

  山下,原有铁身韦华陀,手按长钅党,莞尔而立,像高齐人,神态飘逸,传说是海外飘浮而来,实属艺术珍品,可惜也被用来炼钢铁了。

  民国年代,有人还在山下筑别墅,山上建大观亭,引山上泉水汇流成河,曲折回绕,花艇上落,增添不少雅趣。

  电白庄山这一古迹名胜,历代官宦流题咏很多。明知府也镛题句:孤城负崇岗,碧嶂高千尺,藉此作金汤,永固同磐石。邑责生称迪贞诗云:崛沸危峰入望来,登临赢得晓云开。灵钟虎踞千寻势,翠积龙湫半壁堆。玉气常悬交地火,枕屏不起汉池灰。等闲种得幽满,结隐林中泛酒垒。




作 者: bit
文章来源: 电城资讯网
 

附件

  • 1093202349.gif
    1093202349.gif
    109.1 KB · 查看: 289
  • 1093203277.jpg
    1093203277.jpg
    120.3 KB · 查看: 284
  • 1123583153.gif
    1123583153.gif
    201 KB · 查看: 339
电城鱼炸

--------------------------------------------------------------------------------
2005-08-25 17:57
电白县电城镇是一座滨海城镇,渔产非常丰富。因此自古以来,电城居民都有吃鱼的嗜好,并且讲究鱼的烹调方法。相传清朝中叶,电城开始有鱼炸食品,后来成了别有风味的民间小吃,它的美味已闻名遐迩。
电白,乃至粤西地区的人要是到了电城,都要吃香脆爽口的“蚝炸”、“鱼炸”。电城的“特产”――香喷喷的“蚝炸”、“鱼炸”,确是一道让人过口不忘的美食。
“蚝炸”、“鱼炸”的原料是鲜鱼或蚝粒和米粉。米粉倒入一只有釉底的圆钵里,注入一些开水,稍为搅和,再加冷水,调成糊状,以不稀不稠为好。此时,将花生油倒入灶面铁镬,烧水将油煮沸,用筷子夹来鱼片/蚝粒往钵里糊上米糊,入镬油炸。在煎炸中,要将“蚝炸”、“鱼炸”翻动,让两面都ㄍ福炸至淡黄色硬块,便可起镬,趁热食之,尤为香脆。若是全用冷水调成米粉糊浆,炸成?“蚝炸”、“鱼炸”,食之韧而不脆,味道也逊色几分。
电城附近的农村居民,每上电城做买卖,都要买吃三几块 “蚝炸”、“鱼炸”,尝尝滋味,才返回家去。有的嗜酒的乡下人,他们到了电城,先买来几两米酒,往 “蚝炸”、“鱼炸”摊旁边蹲下,用 “蚝炸”、“鱼炸”送酒,吃与喝都十分惬意。
以往,冬天早上开市, “蚝炸”、“鱼炸”摊档开镬炸 “蚝炸”、“鱼炸”、“默鱼炸“,很快围上买吃的人群,尽管摊主手艺轻快,将炸熟的一块块“蚝炸”、“鱼炸”、“默鱼炸“,从镬里夹上来,也满足不了垂涎食客的胃口。
无论是何方客人,要是有机会到了电城,如没有吃上“蚝炸”、“鱼炸”、“默鱼炸“,会成为一年憾事。享誉已久的电城“蚝炸”、“鱼炸”、“默鱼炸“,,如今已成电白、茂名乃至为广东各地宾馆、餐厅、酒楼的桌上佳肴,受到四方食客的喜好。



作 者:
文章来源:
 
电白“年例”

--------------------------------------------------------------------------------
2004-08-29 00:15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风俗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盛行于茂名两区四县和吴川部分地区.年例就是每条村在一年里选定一个日子,作为这条村的节日,"年例"多集中在正月,各个月份的年例的都有.在这一天,各村装扮一新,搭牌楼,装花灯,插彩旗等等,各尽所能把村庄打扮漂亮醒目,营造节日气氛.各家各户亲戚朋友陆续起来作客,然后主人茶酒相待,互相问候,而且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比过年还要热闹.
过"年例"时,各村多大多都要请演出团体来演出,有钱的村庄连续几天做大戏,少钱的在年例那一天做一场粤剧大戏也是不可少的,演出项目最受欢迎的是大戏(粤剧),还有露天电影,木偶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偶\电影已经不常见了,近来杂技,音乐会也很受欢迎.每到茂名"年例"集中期,茂名就形成一个庞大的演出市场,省内外很多演出团体争相来茂名h食.
茂名的“年例”节日,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作 者:
文章来源:
 
冼夫人故里

--------------------------------------------------------------------------------
2004-11-28 23:44





冼夫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杰。夫人名英,诞生于梁天监十四年(公元五一五年)。当时岭南百越杂处,冼夫人是生活于今粤西一带的俚人首领。她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在民间有“岭南圣母”之誉。对于这位彪炳千秋的巾帼英雄的研究,近年逐渐形成热潮,粤西各市县纷纷成立了各自的研究机构,举办过不少研讨会、座谈会,出版过不少著作,硕果累累。

冼夫人的历史功绩,众所认同,从无争议,但对冼夫人的出生地则歧见迭出,莫衷一是。唐人魏征撰的《隋书》,说冼夫人乃“高凉冼氏之女”,李延寿撰的《北史》,也说她是“高凉人也”。但高凉是历史上对今粤西一带广阔地区的一个地域称谓,其范围包括今阳江市、茂名市和恩平、阳西、阳东、阳春、电白、高州、化州、吴川、廉江等地。冼夫人究竟诞生在高凉的哪一个具体地点,也就成了众说纷纭的话题。冼夫人故里有说在阳江,有说在今高州市,有说在电白。此三说各有所据,至今尚无定论。

“阳江说”所持证据:冼夫人生于梁代。梁代高凉郡治在阳江,故冼夫人的故里应是阳江。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始设高凉郡,郡治在今阳江大八一带,但其后郡县建制屡有变化,郡治、县治亦屡有迁易,当然不能仅因高凉郡治始设于阳江,便认定作为“高凉冼氏之女”的冼夫人就是阳江人。另外,史籍和志书(阳江从明代至民国,先后修志十一次)均没有阳江是冼夫人毓秀之地的记载。如属事实,地方志书是绝不可能放过如此重要的内容的。还有,阳江至今未有发现与冼夫人有关的遗迹。因此阳江说显得论据不足。

“高州说”提出不少论据,主要的有如下数点:

 一、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高凉郡以高凉山得名。又说“汉置高凉县,其旧治在今高州高凉山下,吴为高凉郡治。”

二、高凉山上有始建于唐代的冼太庙一座;还有相传为冼夫人当年驻军场所的遗址。山上还有古墓一座,相传是冼夫人之墓。因未经发掘,未能证实,但不能排除其可能。

三、当年冯融任罗州(今化州一带)刺史时,为了得到高凉地区俚人的支持,于是为自己的儿子(当时任凉太守)聘俚人首领冼英为妻。冯宝因为需要依靠冼氏势力,婚后落籍于冼氏家乡,在高凉山下择地建居,生儿育女,衍发为冯家村。其子冯仆、孙冯盎在史料中均被记载为“高凉良德人”。良德在今高州市东北部。良德古城位于高州东北部黄塘河与军墟河汇合处的盆地中。盆地周围山岭连绵。附近有军墟、军堡、军营等地名,可见这一带曾是古时长期驻军之地,至今仍有驻军遗址。良德周围曾有不少秦汉和隋唐时期的出土文物。良德附近一带的东岸、长坡两镇,曾属良德,是冼、冯两姓居民的密集地带。据一九八四年统计,两镇共有冼氏村庄共十九个;冼姓居民共三千三百余人。冼氏居民多以冼夫人后裔自居。

四、长坡镇的雷洞村的村民,世代相传冼夫人是他们的“姑太”,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都隆重举行纪念他们“姑太”诞辰的活动。

五、在雷洞一带至今还流传许多关于冼夫人的民间歌谣和传说,其中一首歌谣内容涉及冼夫人的生地,词曰:“……生身爹娘茂名地,落血鸡头雷洞乡。十八女子未定夺,青云女子敬爹娘。后来女子生长大,配合冯公回本乡……”其中“落血鸡头”就是诞生之意。

六、高州市冼太庙特多,共达二百余座,遍及各乡镇。年代最早(隋代)的冼夫人庙,是冯家村内即今长坡镇旧城村的冼太庙,始建于隋代。

“高州说”的论据不少,但是一些论据显然仍有疏虞之处;高凉县治所是唐大历十一年(公元七六六年)才迁至今高州旧城的,此前八百多年间,高凉郡县治所均不在今高州市地域。高凉山不过是高州的一座小小的山包,离高凉建郡的阳江甚远。偌大一个郡而以远方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命名,似乎说不过去,高州市属东岸、长坡两镇硼确实聚有数千冼姓居民,但据雷洞《冼儿氏族谱》所记,他们的始,是在明成化年间才到此定居的,此时离冼夫人时代已近千年。雷洞冼氏实属来自南海冼氏一支,而非高凉冼氏一支。至于庙宇众多,民间有关冼夫人的纪念活动频密,在粤西各县皆然,只是冼太庙在高州一带较多而已,但这也未能成为此地是冼夫人故里的证据。至于民间歌谣作为佐证当无不可,但并不能成为实证。

“电白说”提出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历史上众多典籍和志书,都有电白县山兜丁村乃冼夫人故里的记载。

二、山兜丁村,有一座纪念冼夫人的娘娘庙。在粤西一带,只有冼夫人庙或冼太庙,称作娘娘庙的,独有丁村的这一座。据说“娘娘”是母家对出嫁了得而又着有功绩、身份显赫的女性的称呼:“可能因为冼夫人是本家乡人,故乡亲沿袭跟血亲称呼的传统礼规而定此名”(见陈明《冼太夫人与电白》)。娘娘庙外墙底层用不规则的石块垒成,专家认为这是隋代典型的建筑风格。上一层厚砖属唐宋之物。明清以后经过多次修建,厚砖以上各式各样的砖块可为明证。这娘娘庙显然始建于冼夫人殁后(夫人殁于隋仁寿二年)不久的某个时期。

三、娘娘庙后,有“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城”,和“谯国夫人冼氏墓墓碑”,墓碑为清嘉庆己卯年电白县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所立。墓城按史志记载横直俱为四十四丈五尺,城墙为夯土结构,至今仍残存城墙七段。墓而建城,只有身份极高才可能享此殊荣。

四、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庙旁有一具残存的形似乌龟的龟趺石,龟趺石是承托碑石的器物。此石说明在嘉庆立碑之前,另有更古的碑石。这古迹斑斑、体积庞大、损缺严重的龟趺石,仍见巨大的榫眼,从榫眼之大,可以推知它承托的碑石也一定十分巨大。在封建时代,墓碑大小是由死者的身份决定的。专家鉴定后认为如此规格的墓碑和龟趺石,在岭南,除南越王赵陀和冼夫人外,再也没有其它人可以够格享有了。

“电白说”者认为,山兜丁村的“谯国夫人冼氏墓城”无疑是冼夫人墓葬所在。俚人有女子死后归葬娘家,所遗财物亦归娘家的习俗。据说作为古俚人后裔的海南黎族,至今仍有这样的风俗。

上述三说中,“电白说”似乎理据较为充分。但持异议者认为墓碑乃清嘉庆己卯年电白县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所立,距隋代太远,不足为凭;且今山兜丁村居民皆为明末清初迁来的中原人,完全没有冼姓居民,倘此地果为冼夫人故里,决不会出现如此现象。笔者慕冼夫人英名,最近曾访问粤西“冼夫人文化圈”,并向不少冼夫人研究者请教。反覆推敲,觉得“电白说”是站得住脚的。其理据除上述四点外,还有若干颇有价值的其它佐证。若言清代立碑不能确证其真,但又岂能反证其伪!至于今山兜丁村无一冼姓居民,这一现象也不能据以否定此地曾有冼族聚居。往事越千年,沧海桑田,人间不知经历多少折腾、遭遇几许变故!史料记载:武则天年间,冼夫人第五代孙、潘州刺使冯君衡被诬谋反,武则天派“讨击使”问罪,致使冼、冯家族遭受没顶之灾。如果说,仅凭这一事件还不足以说明何以今山兜丁村竟无一冼姓居民。那么,不妨再多举一些史实:历史上中原汉人多次因避战乱大举南迁,迫使俚僚少数民族西迁;清初实行海禁,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山兜一带当在迫迁范围之内。南朝以降,粤西一带战乱频仍。元、宋两军曾激战于离山兜仅数里之遥的庄山,山兜一带难免池鱼之殃,老百姓四散逃亡。明末清初,清军进入粤西之际,以及其后清军对进军粤西的李自成部将李定国部的残酷镇压,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有幸逃过劫难的黎民百姓也只能亡命他乡。加上这许多史实,冼氏族人自明末清初以后逐渐流失于外显然是合乎情理的。

作为冼夫人故里之争的局外人,笔者愿投“电白说”一票。






作 者: 端木桥
文章来源: 茂名新闻网
 
冼夫人故居――山兜丁村

--------------------------------------------------------------------------------
2006-01-12 00:04
  电城山兜丁村是冼太夫人故里,是她最后的归宿地。山兜丁村,山川毓秀,景色宜人,绿树婆娑,庙宇轩昂。村后高山枕托,层峦叠翠,巍峨峻峭;村前溪水长流,池塘澄清如练。村里有石鼋、石香炉等重要文物,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娘娘庙,清代电邑县令张炳题刻“谯国夫人之墓”碑铭等文物。一年前,娘娘庙、谯国夫人之墓等景点定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冼太夫人是华夏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为了缅怀她的丰功伟绩,老百姓自发筹建庙宇,把她当作神明救世主来奉敬。现在,很多地方凭借弘扬冼太夫人精神的强劲东风,致力发掘旅游文化,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近年来,电白县委、县政府大力发掘旅游资源,投入巨资,建设冼太夫人故里景区。在325国道旁建起仿古门坊,又铺设通往景区10公里长的水泥路,沿途还制作10多个画坊,接近景区处构筑巨型石门坊,并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周总理语录“巾帼英雄第一人”扁额。景区新辟大型停车场,冼太夫人广场正在筹建,娘娘庙已修葺一新,娘娘井重新开挖,庙前池塘扩大一倍,增加旅游观光配套设施。现在,该景区管理有序,游客源源不断。今年正月二十四正值冼太夫人诞辰2400周年大典,吸引海外侨胞、爱国人士、国内名流等2000多人前来参加开光瞻仰。





作 者: 林嘉荣 林欢泉
文章来源: 《茂名晚报》
 
文峰石壁

--------------------------------------------------------------------------------
2004-08-23 04:42

在电白县电城镇西12公里,树仔镇北4公里的下文峰村西边文珠岭麓。因近下文峰村而得名。石壁约4米高,6米宽。下有小洼状水池,泉水从岩石裂隙流出,水清味甘。已修成浅井,取名墨池井。石壁上有乾隆年间(1736――1795)优贡邵芝房,所题材“墨花泉”三字,并附诗一首:“文字足千古,菲菲涧草芳;不知山下水,有带墨花香”。署名“云卧”。池下有两片水田。面积300多亩。引池水灌溉。



作 者:
文章来源:
 
竹夫人

--------------------------------------------------------------------------------
2005-06-11 01:55
据考证,“竹夫人”是唐朝发明的,它是人们夏天乘凉的宠物。到了宋朝,又称青奴或竹姬,往后才有“竹夫人”这个拟人化的名称。

  民国三十年初,电城山货店有竹篾制成的“竹夫人”摆卖。这器物用竹皮纵横交织而成,两端开口,浑身孔隙的长圆形竹笼,每只标价4毫银。

  听人说,夏天睡在竹席上,手脚间夹个珑玲多孔的“竹夫人”,空气流通,即使出汗,也全为“竹夫人”所吸收,而不至于粘在身上。

  当年,电城置备“竹夫人”的人家,夏天同床睡的夫妻、兄弟、姐妹,他们把“竹夫人”放在床的中间,相对抱着“宠物”而睡,一样感到凉快,而又容易入睡。有人曾赋诗咏叹:“夏天床上‘竹夫人’,就寝依偎似亲眷;散发清凉驱暑热,含情默默表知心。”

  如今,科学昌明,一日千里。每到夏天,城乡居民都利用冷气机或电风扇消暑,市场上“竹夫人”消失了,可见社会的进步。





作 者: (刘俊才)
文章来源: 《茂名日报・都市版》(2005-06-03 第三版)
 
“孝心粥”敬老人

--------------------------------------------------------------------------------
2005-06-21 18:58

  以前,电白的老人若是体弱多病、不思饮食,家人便会熬“孝心粥”给他们吃,这粥的材料用的是极其普通的猪骨、鲜鱼、豆腐浆汁及大米,但是它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还可作为进补保健的粥品。据说这“孝心粥”中还有个感人至深的传说。

  在成化五年,电白(当时的神电衙,即今日的电城)有个豆腐佬名叫黄大福,因家境贫寒,他中年未娶,与六十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他母亲卧病在床,食欲不振,黄大福请了好几位大夫诊治都说是年老体衰、营养不良,导致身体多病,吩咐他多熬点骨头粥或鲜鱼粥给老人增加营养。从此,他每天都花两个时辰熬粥,但母亲不是嫌猪骨粥太油腻就是嫌鱼粥腥味太浓,不爱吃。他想了好久,将猪骨和鱼一起放入沙煲内用文火熬汤,取出汤渣后在清汤内加入米熬成粥。由于这粥没有骨碎和细鱼刺,而且油、腥味都淡了,母亲吃起来既安全又好吃。有一天,他在熬粥时不小心碰翻了放在灶台上的豆腐浆汁,浆汁倒了一部分进沙煲内,没想到这粥异常地香滑可口,母亲吃得津津有味。一个多月后,母亲的身体不但好转许多,还能下床干家务活了。左邻右舍闻讯纷纷前来道喜,并打听是什么良方妙药的功效,黄大福便把这粥的煮法传给了大伙。他的孝心打动了一位名叫贵娣的年轻村姑,她既勤劳又贤惠,他俩结婚后生育了一子二女,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黄大福的孝心成就了一段佳话。人们打心眼里称赞这个孝子,并将他煮的那粥起名为“孝心粥”。后来,人们常会效仿孝子黄大福为家中年老体衰的老人熬粥实行食补,老人们也以有这样的孝子贤孙而欣慰不已。



作 者: 何玲
文章来源: 茂名晚报
 
电城民间艺术动物舞蹈

--------------------------------------------------------------------------------
2005-06-20 02:48
一、丹凤朝阳舞
民间舞蹈一种,流行于电城地区,源于电城东街,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丹凤朝阳”舞是以二只凤凰、七只小鸟,还有雀、鹿、蜂、猴等动物造型,由十三人各带上用竹篾扎成骨架,扪以纱纸,糊上各种五光十色的外表,造型逼真,在粤枢锣鼓的配合下,蹁蹁起舞,在丰富多姿的图景下排成“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字样,以示吉祥,舞雌雄二者动作节奏优美,并采用站、踩、蹲、坐等动作姿态,配合默契,穿插盘旋,袅娜多姿,并配上梅花鹿、孔雀、蜜蜂、猴子逗人发笑的表演,富有当地特色。

二、金鳌舞
民间舞蹈一种,流行于电白,以电城南街最有特色,源于清初,已有300多年历史,“金鳌”水族也,其舞是以二条大鳌鱼为主,配七条小鱼,还有虾、蚌各一,它具有地方色彩,造型夸张,形神兼备,舞起来生动活泼,每条鱼道具约有21斤左右,舞者很吃力,手臂力要强,“马步”、“三角步”要稳建,在舞动时互相抛出空间交换,技巧难度大,要经常换人,鱼仔舞也经变换图形、造字,以示向人们敬意吉祥。特别是舞虾的小演员要调皮,它与蚌互相戏逗使人十分欢喜。
金鳌舞的道具是用竹篾纱纸扎制而成,表演有“序曲”、“双鱼出海”、“摆尾”、“抢珠”、“跳龙门”、“冲浪”等特技表演动作,由于整条鱼条遍体磷片,五光十色,闪闪发光,五彩缤纷,舞鱼的动作逼真,蔚为壮观。

三、高脚狮子舞
电城流行的民间传统舞蹈一种,它并不属于舞“南狮”的一种,它流行于电城北街和电城楼阁等地,源于清末年间,是电城流传的“丹凤朝阳”、“ 金鳌舞”、“麒麟舞”最后掘起的一种舞狮形式,创始人是电城北街一个姓马的武馆师傅。“高脚狮子”的表演并不同于“舞狮”,它也是用竹篾纱纸扎制狮头及狮尾部,狮身用厚布缝成整个身段合成一个完整的狮子,还安装活动自然的四只脚,再用两条约1.8米长的竹扎紧头和屁股底下部位,一个举头,一个举尾,托着舞之。“高脚狮子舞”独具特色,以众不同,造型逼真威武,形神兼备,活泼生动,表演者的“马步”、“三角步”要稳建,二人配合默契,动作自然,在二只彩球逗引下,以“抢球”、“翻滚”、“扑食”互抛交换等高技动作下,配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的鼓法,动作威猛,具有地区特色,使人们更有观赏性。

四、麒麟舞
民间舞蹈的一种,流行于广东粤西地区,续渐传入粤东、珠三角麒麟舞何时起始上一辈人也说不清楚,但我们这辈人中是沿袭探讨其中舞法。麒麟是古代传统中一种仁兽,其状如鹿、龙头、全向披鳞甲、牛尾、马身、羊蹄,作吉祥象征。麒麟继龙之后的又一种瑞兽,给人间布施吉祥,其中楼阁麒麟队就继之“三星会友”、“ 麒麟出洞”、“ 麒麟献瑞”、“ 麒麟送子”等传说来舞遍农村大地。
舞麒麟习俗于神诞,喜庆节日,开张大吉之日,楼阁麒麟队的麒麟道具形状多是参照图画中造形,独具一色,造型夸张,粗犷威武,活泼生动,舞蹈由标旗、“三星”(即是猴子、土地公、笑佛)组成,并伴有小状元、博士,意喻五福临门、五谷丰登、吉祥镇邪,这支麒麟队近年不断吸取民间传说中故事编排了少量适应时代要求精华,并参加全省多次麒麟舞大赛获大奖,栩栩如生的雌雄麒麟在多个小麒麟伴舞下,在标旗的衬托下翻腾起舞,时而猎物,时而相互逗趣,生动感人。




作 者: dclong
文章来源: 电城资讯网
 
电白县址数次变迁

--------------------------------------------------------------------------------
2005-06-21 18:52


  笔者从《电白县志》和各种的资料上的记载中去考证了解到,电白县县址自从南北朝建置郡以来,有过多次的变迁。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502年)置电白郡到隋朝改为县这段时间,电白县的县衙所在地是设在现今的高州市长坡镇的电白堡。

  到了明朝洪武廿四年(公元1391年)设置神电衙,遂定为电白县城、简称电城。在今的电城镇作为县址,当时衙门就是设在今的电城镇中学的校址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电白县址从电城中学又迁移到今的电白县霞洞镇,县衙设在今天的霞洞镇大村。1942年,电白县址由霞洞镇的大村又迁回电城镇,县衙仍在今的电城中学内。

  解放后,在1950年12月,电白县县址又由电城镇迁到电白县现今的水东镇。

  电白县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过无数岁月沧桑,形成了今天的一个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市场繁荣,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近年来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使电白县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安居乐业。




作 者: 唐连贵
文章来源: 茂名晚报
 
电白三大方言,客家为其一

--------------------------------------------------------------------------------
2004-12-01 05:10
迁入电白县的汉族人有资料可考的时间是宋徽宗年间到明末。比较多的是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来的。
由于电白县长期以来,民族交替、杂居、同化,外来人口异源多流,电白县的方言显得异常复杂。

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唐宋以前,壮瑶杂处,语多难辨。前明军卫留居电城,今城中人语曰“旧时正”,海旁声音近雷琼,曰“海话”,山中声音近潮嘉,曰“山话”。

又民国《电白县志稿》:电白语言,比诸他县,较为复杂,确而论之,亦可分为三系,一曰海语系,二曰客语系,三曰越语系。

海语系:沿海之语言,属闽语。闽语在电白分为“黎话”和“海话”。还包括在马踏的“福建话”、“饶平话”。闽语是现电白县的第一大方言,讲闽语者达八十多万。电白县的海话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的爵山、马踏、电城、大榜(岭门)、麻岗、龙山、旦场等镇,另外,陈村、林头、观珠、望夫等镇也有少量分布。黎话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东、陈村、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林头、霞洞等镇,另外,大衙、观珠、黄岭、旦场、麻岗、龙门有少量分布。海话以电城为代表,黎话以霞洞为代表。

客语系:客语,又称“哎话”,因其“我”曰“哎”,故名。客家话有“大哎”和“小哎”之别。大哎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少的客家话,小哎指那些地处分散,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多的客家话。分布在东北部山区的那霍、罗坑、望夫、黄岭、沙琅、观珠等镇,西部霞洞,中部大衙、马踏、林头也有较多分布。岭门、麻岗、旦场、曙光场有少量分布。客家话以沙琅为代表,全县讲客家话的有二十八万左右。客家人因多住在山区,故客家话在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中被称为“山话”,是相对于“海话”说的。

越语系:越通粤,即粤语,现电白人把粤语叫“客话”。粤语有羊角白和咸水白等不同名称,还包括分布在曙光场的四邑话,分布在马踏镇的淡水阳江话。粤语主要分布在山羊、七迳等镇,另少数分布在各地。全县讲粤语(白话)的人有十六万。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没有提到粤语,概因粤语进入电白县比较晚,在当时可能还没有进入或影响不大。

电白县城,原为明代之电卫,由中原调来归都指挥所统领之兵,称曰卫兵,其子孙繁殖于城内,其语言因其地而言“城语”,因其时(为明代)而言曰“旧时正”,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语言与今之普通话相近,故称“旧时正”。清光绪《电白县志》把“旧时正”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国《电白县志稿》把“旧时正”放在“三大语系”之外“附述之”。说明“旧时正”已从优势方言变成弱势方言。






作 者: 陈云龙《广东电白旧时正话》
文章来源: 刊于《方言》2003年第3期
 
街头卖唱粤曲

--------------------------------------------------------------------------------
2005-08-14 05:52

  民国初年,电白县的电城,已是该县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可是城里没有戏院和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平时,居民需要娱乐没个去向;只在逢年过节神庙演戏助庆时,才得看看戏子演戏,听听他们演唱粤曲。到了民国十年,白天与夜晚,电城街头方开始听到卖唱粤曲的节拍。

  白天,电城街上有一人携带着箱式留声机,来回于街头卖唱粤曲。他常入到酒店,赌馆和俱乐部,一进门便问:“先生,听不听粤曲?”主人答说听。他便将留声机放上桌子,上足链条后,往机上盆板放一块唱片,唱片转动,再把弯头的针放下唱片边沿,便唱出声音嘹亮、节奏明快、韵味浓郁、腔调甜美的粤曲。当年,卖唱者用留声机唱的粤曲,都是省城著名粤剧演员灌的唱片。句有长短,唱中带白,诙谐有趣,引人发笑。演员不但唱腔优美,嗓音嘹亮,并且唱出剧中人的思想、性格与情怀,听了令人沉浸于乐滋滋的情调之中。

  一片唱完,主人说再唱一片。卖唱人当即换上一片,又唱起来。许多时候,酒店、赌馆、俱乐部叫来卖唱人开留声机唱片唱粤曲,常常有不少人站在外边倾听,他们边听边流露出异常快乐的神态。

  这人携带留声机和唱片来回街头卖唱粤曲,持续三年之久。

  嗣后,来自粤中三埠一带的卖唱粤曲者,男女三人或五人一队,入夜在电城街上边走边弹起广东音乐或唱一、二句粤曲,逗引雇唱。有一晚,东街广吉祥店叫来五人卖唱队入店演唱粤曲。他们入店坐定后,出示粤曲曲目,店老板点了曲名,卖唱人打响锣鼓,弹起乐曲,一连唱《夜吊白芙蓉》、《姑缘嫂劫》、《青楼薄幸》三支粤曲。一支唱完后,卖唱人说:“老板,再点唱一支。”主人答应并点了曲名,又唱起来。唱毕,店老板付了款,卖唱人道谢出门而去。

  夜晚,电城街头卖唱粤曲队入到商店演唱,引来许多寻找娱乐的人在门外听唱,并不时报以赞好的掌声,晚上就变得丰富温暖起来。





作 者: (佚名)
文章来源: 《茂名日报・都市版》
 
电城简介

--------------------------------------------------------------------------------
2004-09-28 02:24
2003年底,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茂名市调整县(市)部分镇行政区划,撤并25镇(街道),相关调整情况如下:
电白县撤销爵山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电城镇。调整后,电城镇共有5个居委会和28个村委会,总面积109平方公里,总人口135708人,电城镇政府驻原电城镇政府驻地。


电城简介

电城镇地处电白县东南沿海,是座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南北朝梁起,它就是百越之南的政治、文化、经济活动中心。在温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以其地理优越,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交通方便著称于世,一直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骚人墨客和政要商贾,在历史上写下过辉煌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城的历史掀开新的一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电城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同民同德,开拓前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预计199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可达7.9亿元,年均递增19%;工农业总产值可达7.1亿元,年均递增18.5%;财政收入可达1300万元,年均递增12.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已建成北运菜基地、养蚝基地、对虾基地、莲藕基地、玉米基地、花生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三鸟基地以及海产品加工基地、农副产品批发集散基地等10大农业生产基地。全镇还大力开发沿海滩涂,依靠科技发展海水养殖业,仅吊线养蚝项目就发展到1.9万多亩,年关值达4090万元。
--工业生产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该镇确立“工业兴镇”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工业上规模、上速度、上水平。目前全镇有乡镇企业1800多家,年创产值5.86亿元,并形成五金交电、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卷烟材料、电珠系列产品等五大生产基地,创出一批拳头产品。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该镇贯彻“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抓好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全镇的旅游业、房地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科教文卫等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增加。全镇从事第三产业人员1万多人,年创产值达3.2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40%经上,第三产业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龙头。
--利用外资工作成效显著。该镇发挥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众多的优势,引进外地资金加速电城经济发展。近年来,共引进项目12个,合同利用资金2.5亿元,实际利用资金8000多万元。其中,蔡文贵同志分期投资1.2亿元兴建的金桥商贸广场目前正在加紧施工,香港平远集团公司投资3000万元兴建的望海楼商贸城已经开张营业。
--市政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全镇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城区的市政设施,城区各街港元实现水泥厉底化;铺设排污系统共36条8530米;兴建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的自来水厂;投资300万元兴建长达6.4公里的自来水引水工程;建设标准公厕12座,垃圾处理场2个共5000平方米;安装街灯130盏;兴建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农贸综合市场及2个大型停车场。
--通讯设施实现现代化。已建成5层电通讯大楼一座,开通程控电话5000门,移动电话和无线建寻呼系统也广为应用。

爵山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爵山镇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使全镇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子前所未有的可喜成就。199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6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360,分别比发革开入前的2978年增长13倍和12倍。
--农村经济发展迅猛。改或开放以来,该镇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拉加投入,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初步形成子以"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格局,特别是1995年下半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000金万元,开发建设子优质鱼、沙滩养虾、吊线养 、放养海胆和高密集养殖地。199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比1991年培长3倍,年均递培16%;全镇水产养殖面积2.2万亩,产值1,2亿元分别比1991年掊加1,2万亩和培长4倍多。
--乡镇企业突飞猛进。近年来,该镇确立子"高起点、深加工、上规骨干企业,加快子经济发展的步伐。先后办起了虾酱厂、即食海蜇厂、琼脂厂和鱼类罐头厂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海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大力拓展子开采海滨砂矿新产业;同时,利用茂石化30万吨油码头的辐射,发展建材等加工业5家。1996年乡镇企业产值2.51亿元,比1991年增长5倍多。是市、县企业领雁镇。
--基础设施建设臻完善,建成子长1.5公里、宽20米的柏油大道及廷爵山旧圩长1.6公里的硬底化公路,改造、新建上等级乡道40公里,实现子村村通公路;雪起通讯大楼,建起子数码移动和寻呼服务网络,全面实现了电话程控化,程控电话总容量2000门,实现子村村通电话;新建子3.5万伏输变电站,实现了村村通电。同时,聘请有关部门勘察绘制了《爵山镇2010年建设总体规划》和《爵山镇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印了《爵山镇投资指南》多次,开展招商活动,增加了我镇的知名度。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10多家内外企业到该镇兴办经济实体,其中外商兴办企业有5家。
--农村基层建设成绩喜人。近年来,该镇严格按照"五个一"的标准选配好管区支部班子,健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市。同时,因地制宜帮助管区选准发展经济路子,加快了集体经济建设。目前,全镇16个管区办起经济实体19个,集体经济纯收入均超过3万元,其中超10万元的达7个;已有13个管区建起办公大楼,并配有"三机一室"。此外,按现代农村标准新建了沙尾、鸡打、前岚、下村及莲头等文明新村;建起了爵山、水站、 下海、莲头等综合农贸市场,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该镇市场活跃、商贸繁荣。集市贸易成交额从1991年的不足200万元,增加到1996年的7000多万元。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该镇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加大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1994年,该镇首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涌现了一位"舍已救人"的英雄严新喜,其事迹被列为茂名市宣传思想战线十件大事之一。到1996年止,全镇评上县文明村5条,文明单位32个,文明家庭163个。镇文化、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和管区建起了文化娱乐场所及医疗服务站有线电视,调频广播覆盖率达95%以上。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该镇先后投人2000多万元,进行教育硬件建设,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教育质量连年上台阶,先后被市、县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1994年顺利通过省"普九"达标验收。<BR>&nbsp;&nbsp;&nbsp;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建起了镇计策 服务所,并健全管区级计生服务网络,全面超额完成县下达的各项计生工作任务。连年被县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镇。
--武装、"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民兵、征兵工作连年受到上级表彰。拥军支训,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和拥军优属等工作受到部队和市、县的好评,曾荣获市、县双拥模范镇的称号。



作 者: bit
文章来源: 电城资讯网
 
电城米饼美名扬

--------------------------------------------------------------------------------
2004-08-23 03:28


乡间土制米饼众多,感觉最好吃的还是电白县的电城炒米饼。有100多年历史的电城米饼,时人曾以诗咏赞:电城炒米饼精良,入口细尝齿留香,待客视为时尚品,非凡小食美名扬。
电城炒米饼用黄糖浆搅和黏米粉做皮,用花生、肥猪肉、白糖做馅,每个直径约6公分。这种饼好吃,做起来却费时费事:先得将黏米洗过,滤干,放入锅里炒脆,然后用石磨子磨成米粉。做饼时,将米粉倒于桌上堆成粉窝,倾入糖浆,随倾随用水搅和,成为饼料。旋即拿来饼印子,用刮刀挑来少许饼料放入印子底面,放上一块肥猪肉和少许花生仁,再往印子填满饼料,用刮刀刮平,拿贝壳揉实,然后用木锤往印子边沿轻轻敲几下,饼松动了,倒入竹筛上,一筛满了,置于内有炭火盆的箩筐上烘炒。待饼烘干熟了,便收集放入不透风的陶埕子里。要吃,随时可取。炒米饼耐贮存,久贮不会走味变质。
每年农历腊月,电城人为了过年品尝和待客、送礼之用,家家户户都做炒米饼。新春佳节之际,各户居民都用炒米饼款待亲戚朋友,表示待客亲切。吃过这种饼的客人连声说“好吃!好吃!”邻里之间,在交谈中也说要做成好的炒米饼,完全在于熟练的技术功夫。
如今,市场上销售的电城炒米饼,做饼的米粉是用机器动力打成,粗糙而不够软熟,制成的饼,味道比电城居民家庭做的大为逊色。



作 者: 友生
文章来源: 茂名日报
 
“海马”瑶柱粥深受食客欢迎

--------------------------------------------------------------------------------
2004-08-22 23:46

  走马粤西茂名,其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令人眼花缭乱,而茂名人有吃宵夜的习惯。近日在茂名品尝了一次"海马"瑶柱粥,其味道清香爽口,令人击掌叫绝。

  "海马"瑶柱粥中选用的"海马",是海蟹中的一种爬行动物,俗名白蝥蟹。个体小,形像螃蟹,在适应它环境的海滩里繁殖,栖息在洁白的沙滩洞穴里,性癖幽居,日息夜游,群居斗殴残杀,在茂名市电城镇莲头前海村一带海滩盛产这种稀有海滩动物。由于这种海蟹难养,没有养殖的环境,产量极少,且难以捕捉。别看它个子小,可它行走速度极快,你要捕捉它不容易。其在沙滩行走自如,恰似骏马疾驰,故当地人给它取名"海马"。人们在捕拿它时,极不容易,往往费尽心神。在夜间捕捉时,利用它出来寻食之机,在炽热的灯光下,使它迷失方向,将其束手就擒。还有一种土办法就是用长竹竿猛扫洞穴,使它惊惶失策,偶有成果。

  相传这"海马"粥有个民间传说。民国初期,粤西一带闹鼠疫,人们纷纷逃命。有不少人家破人亡。在电城镇莲头村的村民,为了躲避鼠疫,在大海相望的莲头岭的架海村躲避。有一姓吴的村民他的独根苗儿子不幸染上了可怕的鼠疫,气息奄奄。为了救生独苗儿子,姓吴的村民夫妇日夜守护在儿子身边。没有钱买药和买菜,在海滩上捉到这种小沙蟹和螺肉煮粥喂儿子,不知怎的,身体渐渐痊愈。这种奇迹的海味粥使他有了发财的心眼。他在离村十几里的爵山圩摆设海味粥,但把"海马"螺肉去渣后拌入一些药材煮粥卖给人们吃,人们吃了这种粥,精神焕发,百病消除,他家靠这种粥渐渐变成富翁,在电城镇买田置业。解放后被打成地主成份,屡遭逼害。该家子孙严守秘密,发誓不得把这处秘方公诉于众。改革开放后,他嫡孙们终于向人们推介"海马"瑶柱粥,使人们有机会吃上这鲜美的海味粥。

  据了解,"海马"瑶柱粥是选用电城镇莲头海滩的"海马",精制而成,讲究厨技和火候。它个子小,膏肉多,品味清香,得到食品店客的认可。(完)




作 者: bit
文章来源: 电城资讯网
 
顶上``
 
顶上!
 

附件

  • 猪顶.gif
    猪顶.gif
    22.7 KB · 查看: 287
QUOTE(四中乐叔 @ 2006年06月08日 Thursday, 06:57 PM)

[snapback]1283898[/snapback]​




我学前班在那里读过书!哈哈!里面有两棵柳树!

后来电白文化局重新翻修了一次,还原名--严家祠!

这个确实是有文化价值,可以媲美钟鼓楼!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