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之雷
小学六年级
- 注册
- 2015-03-11
- 帖子
- 381
- 反馈评分
- 24
- 点数
- 1
[attachmentid=343916]
本报讯 (特派记者董应赞)清明节前夕,为纪念中条山“八百壮士跳黄河”的壮举而立的纪念碑在芮城县陌南镇圣天湖畔正式落成。
1939年6月6日,侵华日军3万余众,沿芮城县20里岭陌南镇东及平陆县张店至茅津渡西,分9路进犯由杨虎城将军旧部第38军、96军和川军第47军组成之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中条山防地。日军凭借人多器精,对38军与96军阵地展开残酷攻击,国民革命军英勇顽强拼死抵抗至阵地失而复得数次。数日后,因敌我众寡强弱悬殊,国民革命军逐渐被逼于芮城及平陆之山河间狭窄地带。为保存中华抗日之血脉,96军陈硕儒师长率退守陌南镇东西黄河一线之177师从日军正面大部突出重围;孔从州旅长带独46旅不仅大部突围,且歼敌炮兵之一部;王振华旅长带独47旅亦突围成功。浴血奋战而未能突围者有177师学兵队与工兵营、1057、531团及47旅、38军46旅部分官兵数千人,被日军围困压缩于老庄、许八坡、沙窝口、大小沟南、张峪、沙口、太阳渡与茅津渡等处。虽经与日军反复拼杀,怎奈寡不敌众且弹尽粮绝,被困绝于中条山沿河悬崖和黄河北岸边。面对残暴日军残暴追杀,后有奔腾咆哮之黄河,爱国官兵遂抱定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之志,仰天绝声高呼:“宁跳黄河死,不做亡国奴”,以不同人数、时间、地点、方式相继纵身或跳崖或跃入黄河,无一苟且降敌者。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之不完全统计,殉国烈士当逾千人以上,遗体竟沿芮城、平陆、夏县与垣曲县境内之黄河漂浮达三日余,其悲壮喋血之惨状,足令中条垂首而黄河呜咽!
血债要用血来偿!从6月13日拂晓起,国民革命军38军、47军与96军分别从南北两线夹击,终于21日将日寇打退至运城。战区司令卫立煌将军赞誉为“中条山铁柱子!”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参与指挥第四集团军中条山抗日的孙蔚如将军为缅怀抗日英烈书联:“长河多情,应知八百壮士吟国殇;苍天有眼,且看十万雄兵斩日寇!”
中条山高,黄河水长。抗日英烈,千古流芳。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抗日将士保家卫国之英勇不屈精神,特立碑永铭。
陈忠实写文章感叹“八百冷娃”是“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
陈忠实这篇文章写于2004年9月4日,微博流传的内容与这篇文章的描述基本一致:
“177师有一千多名士兵被两倍于己的鬼子包围,经过拼杀后死亡200人,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不齿投降的关中‘冷娃’。他们都是16至18岁的孩子。他们从关中(也有少数山西河南)乡村投到孙蔚如麾下来,不是为了吃粮饱肚,而是为着打日本鬼子走进中条山的。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800人集体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这个村民尤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那是他和他的父亲和村民们崇拜着的杨虎城创建孙蔚如统率着的西北军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本报讯 (特派记者董应赞)清明节前夕,为纪念中条山“八百壮士跳黄河”的壮举而立的纪念碑在芮城县陌南镇圣天湖畔正式落成。
1939年6月6日,侵华日军3万余众,沿芮城县20里岭陌南镇东及平陆县张店至茅津渡西,分9路进犯由杨虎城将军旧部第38军、96军和川军第47军组成之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中条山防地。日军凭借人多器精,对38军与96军阵地展开残酷攻击,国民革命军英勇顽强拼死抵抗至阵地失而复得数次。数日后,因敌我众寡强弱悬殊,国民革命军逐渐被逼于芮城及平陆之山河间狭窄地带。为保存中华抗日之血脉,96军陈硕儒师长率退守陌南镇东西黄河一线之177师从日军正面大部突出重围;孔从州旅长带独46旅不仅大部突围,且歼敌炮兵之一部;王振华旅长带独47旅亦突围成功。浴血奋战而未能突围者有177师学兵队与工兵营、1057、531团及47旅、38军46旅部分官兵数千人,被日军围困压缩于老庄、许八坡、沙窝口、大小沟南、张峪、沙口、太阳渡与茅津渡等处。虽经与日军反复拼杀,怎奈寡不敌众且弹尽粮绝,被困绝于中条山沿河悬崖和黄河北岸边。面对残暴日军残暴追杀,后有奔腾咆哮之黄河,爱国官兵遂抱定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之志,仰天绝声高呼:“宁跳黄河死,不做亡国奴”,以不同人数、时间、地点、方式相继纵身或跳崖或跃入黄河,无一苟且降敌者。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之不完全统计,殉国烈士当逾千人以上,遗体竟沿芮城、平陆、夏县与垣曲县境内之黄河漂浮达三日余,其悲壮喋血之惨状,足令中条垂首而黄河呜咽!
血债要用血来偿!从6月13日拂晓起,国民革命军38军、47军与96军分别从南北两线夹击,终于21日将日寇打退至运城。战区司令卫立煌将军赞誉为“中条山铁柱子!”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参与指挥第四集团军中条山抗日的孙蔚如将军为缅怀抗日英烈书联:“长河多情,应知八百壮士吟国殇;苍天有眼,且看十万雄兵斩日寇!”
中条山高,黄河水长。抗日英烈,千古流芳。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抗日将士保家卫国之英勇不屈精神,特立碑永铭。
陈忠实写文章感叹“八百冷娃”是“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
陈忠实这篇文章写于2004年9月4日,微博流传的内容与这篇文章的描述基本一致:
“177师有一千多名士兵被两倍于己的鬼子包围,经过拼杀后死亡200人,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不齿投降的关中‘冷娃’。他们都是16至18岁的孩子。他们从关中(也有少数山西河南)乡村投到孙蔚如麾下来,不是为了吃粮饱肚,而是为着打日本鬼子走进中条山的。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800人集体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这个村民尤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那是他和他的父亲和村民们崇拜着的杨虎城创建孙蔚如统率着的西北军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