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市长、区长、局长三级联动公开接访 (1人在浏览)

媒体如是说

学前班
注册
2008-01-07
帖子
45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http://gz.oeeee.com/a/20080626/601319.html

...

直播:广州市长、区长、局长三级联动公开接访

本次接访活动已经基本结束,初步统计张广宁市长亲自接访人数达142人次。在接访结束时他表示,群众愿意来上访,说明群众信任我和政府;但如果每次都要市长亲自接访,说明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问题。

hefan_20080626p9.jpg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hefan_0078.jpg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还没有睡醒?等上班再议。那是广州,那是张市长。地理位置搞错了。
 
群众象在游行示威
 
广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行的市长、区长(局长)、镇长三级联动接访活动引发全城轰动。今天上午,在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接访点,近万名市民冒雨排队上访,场面十分壮观。加上市内其它接访点,上访市民达数万名,而参与此次活动的政府工作人员也有近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接访在全国尚属首次。


「我昨天下午两点就带齐干粮和水在这里等了。」在张广宁接访点──锦汉展览中心外,排在长龙最前端的何伯显得疲倦又无奈。他说,为了反映回迁问题,自己只得赶在其它人之前来霸位。昨晚七点起,又有几百名市民陆续冒雨赶来,准备在此打地铺,通宵排队。当时正值「风神」携狂风暴雨汹涌袭粤,工作人员赶紧让他们进馆避雨,「想见市长一面,不容易啊。」




图:广州市政府二十六日在全市范围内举行市长、区长、局长公开接访日活动,市长、副市长分别带领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各区接访点公开接访,许多市民冒雨排队反映问题(中新社)


上午九时许,瓢泼的大雨并未阻止上访市民的脚步。记者在锦汉展览中心外面看到,上访人龙从入口处绵延数百米,见头不见尾。不少人都与同事或家人结伴而来,当中以老年人居多,更有一些腿脚不灵便的市民,或坐轮椅或拄拐杖,仍坚持到场。


由于面对面接访的时间不可能太长,为了将自己所反映的问题表达透彻,很多市民都自带了详尽的上访材料,希望能借此机会解决难题。花花绿绿的雨伞下,每一张脸都写满了期待和焦虑,惹人唏嘘。




图:昨日上午九时许,广州大接访活动现场「爆棚」,市民紧密「包围」市长张广宁


为防止人群过分集中而引发突发事故,主办方加强了戒备。接访现场停放了11辆警车,大批民警在门口守卫,还拉起警戒线,维持秩序。


市民鼓噪 特警出动


整个接访期间,雨势有增无减。由于长时间淋雨及等待,市民一度群情激昂,出现鼓噪场面。主办方紧急调集了几十名特警到场。民警们头戴钢盔,手持盾牌,集结成队,使得现场气氛骤然紧张。未几,情势逐渐平和,特警们才列队撤走。
而在场馆内部的接访现场,则分成候访区和接访区。市长张广宁及交通、人事、劳保等20个部门负责人各摆一个摊位,一字排开。需反映问题的市民,先在现场领表登记,再像银行轮号一样,按次序与领导当面交谈。


期间,张广宁市长步入接访区时,一度出现混乱,市民蜂拥而上,场面几乎失控。持续20多分钟后,市民才在工作人员的疏导下排队依序候访。


排在前面的蔡女士向张广宁市长反映了回迁问题,另一位李先生则向市长投诉自家祖屋被非法征地的情况。张广宁耐心聆听,询问一些细节,并不时做笔记。


至十一点半,上午的接访活动结束,人群逐渐散去。未能进入会场的市民将材料上交后等待约访。有市民抱怨,凌晨四点从番禺赶来,最后连市长一面也见不上。也有上访群众指出,接访后并没领到回执,对问题落实情况无法及时追踪,效果如何也心存疑虑。


镇长接待 上访冷清


据悉,广州市其它八个副市长也在市区各大公共场所设点接访,前去反映情况的市民也相当踊跃。相比之下,最基层的镇长接待点,则显得冷清得多。


早于2005年11月,广州市就建立「市长接听日」制度,定期由市长、副市长到「市长专线电话受理中心」接听市民来电,听取意见建议。由市领导直接接听群众电话并形成行政制度的,广州在全国亦属首创。


此次接访活动乃市长接听市民热线的「变脸」。广州市政府希望,通过三级领导联动接访,变间接沟通为直接对话,变上访为下访,变单一接访为公开接访,拓宽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深入了解民情,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从击鼓鸣冤到拦轿告状,千百年来,中国百姓习惯于通过上访申诉冤情。在今天广州市首创的市长接访日里,数万名群众冒雨轮候上访。其情其景,令人感慨,也发人深思。
「上访洪峰」现象背后所凸显的,恰是政府日常运作中接访渠道不通畅、接访机制不健全、接访功能乏力等问题,政治生活中的「民意淤塞」也就难以避免。


民主社会表达民意的四种重要方式,包括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媒体舆论和信访。但在中国现实国情下,前三种方式,或是条件不成熟、正处在于建设中,或是尚未取得大范围的民众的信任,作用发挥得并不是很充分。因此,所有民意表达的压力都交给了上访部门。


扮演「社会安全阀」角色的信访部门,往往是各苦主在选择游行、抗议等示威性活动前所采取的最后措施。且在实践中,信访部门往往披上「独立设置的行政机构」、「领导直接过问」的色彩,更被许多民众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所设置的信访机构庞大而分散,整个系统缺乏统一协调的机制。再加上信访机构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权限,很难就具体事务作出决断。有人形象地说信访办是「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了;什么都不能不管,什么也都可以不管」。而这种「传达室」和「邮局」式的归口转处,只能导致多数信访群体对政府产生更大的失望与不满。


事必市长过问是「人治」


信访手段失效,怀有「清官」情结的广大民众只能寄希望于行政首长的亲自过问。因此,与市长面对面倾诉,成了众多普通市民的美好愿望。然而,大到拆迁征地、失业保障,小到噪音扰民、拖欠工资,数百万人的切身难题都要市长帮忙解决,显然是不现实的。


就上午的接访活动看,排队轮候的近万名群众,最终得以见到市长一面的,不外乎三十几人。难怪排不上号的市民慨U,「再多几个张市长也应付不来啊」。


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一语中的,通过接访日由市长亲自过问解决个案问题,「这本身就是人治的表现」。他认为,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依据规章制度办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知名法律专家贺卫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皇帝或士大夫微服私访考察民情,这些方式只能解决很局部的问题。倘若制度上始终存在不确定性,上访就会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


从某种意义而言,信访只是社会局部的问题,却折射出整个社会治理上最根本性的缺陷。建立通畅的渠道,释放民怨、反馈民情,关系到政府与民众能否在矛盾与冲突中重建信任关系,能否确保社会稳定。


与「上访洪峰」相比,哪里天市长接访点无人问津、门可罗雀,那才是真正的新闻
 

附件

  • 106hncp.jpg
    106hncp.jpg
    34.5 KB · 查看: 236
  • 2qkigwm.jpg
    2qkigwm.jpg
    28.2 KB · 查看: 248
家乡的官员们坐得真稳!!!
 
电白的官不会做这样的坏事.他们只会想办法捞多点钱.
 
又有多少问题能得到解决呢?
方正几千万人,这样的活动可以干到他们退休都搞不完
 
总算看到政府"愿意"了解民意,
希望能早日实现"服务型政府"
 
QUOTE(一支叉 @ 2008年06月28日 Saturday, 10:39 AM)
总算看到政府"愿意"了解民意,
希望能早日实现"服务型政府"
[snapback]2294331[/snapback]​


愿意只是一时行为,制度才是永久性的.但谁愿意放弃"管理者"作"服务者"?
从胡哥汪帅与民网聊,到下面官员直面百姓,这种官行"意愿"渐似流行.这种现象是否表明庙堂不再高,江湖不再远乎?非也非也.
 
QUOTE(时间的灰 @ 2008年06月28日 Saturday, 11:30 AM)
愿意只是一时行为,制度才是永久性的.但谁愿意放弃"管理者"作"服务者"?
从胡哥汪帅与民网聊,到下面官员直面百姓,这种官行"意愿"渐似流行.这种现象是否表明庙堂不再高,江湖不再远乎?非也非也.
[snapback]2294348[/snapback]​




深刻见解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