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品茗夜话 (1人在浏览)

今生难言

幼儿园
注册
2009-03-26
帖子
3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以前,通过报刊杂志的了解,也知道陆羽和《茶经》,也读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咏茶诗文,其中,陆游的“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 ,苏东坡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郑板桥的“墨兰数技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从这些诗句中了解到茶是陶冶情操、健体养颜的东西。但那时我还没常喝茶,对品茗也只停留在表象里。
几年前在朋友家里看到一套茶具,茶台是由一天然树头制作而成的,整方茶台错落有致,高低有序,圆方协调,在茶台周围有几段树木做成的凳子,整套茶具格调高雅,古朴凝重,浑然天成,自然的东西就是吸引人!
四年前,当自己也拥有一套这样的茶具时,就自然而然地和茶结上缘了!
喜欢上喝茶后,对茶史也有了些了解。唐人陆羽费时二十七年著述《茶经》后, 在陆羽和《茶经》的倡导、推动下,茶的饮用和茶叶文化,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了起来,切底改变了唐中期以前人们喝茶如煮菜喝汤一样,很不讲究的习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句指出:“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饮茶风尚自南向北在全国逐渐普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叶从药用变为饮用,又从解渴保健变为重视高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与此相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法、茶建筑、茶工艺品等等。品茗雅趣更由低级向高级缓慢而坚定地演进,和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使茶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历传不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呈现出茶文化的不同形态。近年茶叶被注入很大的经济因素,天价茶叶更是频频出现,陈年普洱被喻为“能喝的古董”。
刚开始时,我只把茶当作一种解渴饮品,红茶绿茶花茶什么茶都喝,大杯大杯地喝,大口大口地喝,感觉也痛快,毕竞比白开水好喝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喝茶过程中的心境感受,慢慢地发生了变化,逐渐感悟到茶文化的内蕴所在,对品茗还真有了些难以言语的喜爱和依恋了! 现在,我已把茶当做能清醒头脑、陶冶性情、除尘虑躁、排忧解闷的朋友了。
在尝试了多种茶叶后,慢慢地我喜欢上了普洱茶,现在主要是以喝普洱茶为主,生茶熟茶均可,有时还喜欢将生熟茶同壶泡品,以寻求另一种感悟。其实,我喜欢普洱茶的真正原因,还是出于对其本性所喜爱,生茶保持着原始茶的特性,开始时性较烈,入口味浓烈苦涩,茶气高,被绝大部分人所拒绝,但其能甘于寂寞,自我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甘醇,越来越陈香,最终被人们所发现并珍爱!熟茶是用茶青人工快速发酵成熟,但它能忍受住本性急剧被磨灭的压抑,也醇如陈年老酒,被大众所喜爱。人生终究都会经历成功、失败和遗憾!但如果我们能象普洱茶那样,面对逆境不卑不亢,顺境不骄不傲,忍受孤寂,韬光养晦,让时间去证明一切,这样或许会平淡不少苦闷!
每当夜幕降临时,回到家中的舍得书斋,放开一切,静下心来,亲自动手去泡一道茶,通过列器备茶、温茶器、选茶入宫、洗茶封壶、浸泡、出茶品茗等一系列程序。过程中,茶未香却人已舒怀了!再听着古曲,让淡香绕身,品着香茗,或闭目养神,或随手拿起一本书。清茶入口后,清脏腑入心灵,不觉意间,一天的烦燥都已随风。这种一曲一香茗,一人一世界的境况,是何等的逍遥自在。
偶约一同好知已,以茶当酒,相互倾诉着,让茗香去过滤生活之艰辛,成功之曲折,情感之疲倦,还纯真自我!东汉品茗风未起,曹操曾诗: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更是总结出了品茗之精髓。
苏轼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也是多情的,男人似茶,女人如水。自古都是男人掌管着喝茶的话语权,但每每一些画面中,有一个端庄、柔情、素静的女子,含齿微笑,玉指在茶台上飘移着, 此情此景是否茶更香意更浓呢?会品茗的女人都是美丽的,虽身处尘嚣俗世却清丽脱俗,古典清雅,这种被千年文化上妆的美,让人留恋万千!一杯茶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茶叶本身,更依赖于水的冲泡。好茶不一定有好水冲,好水不一定有好茶泡。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强差人意的,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最恋最痛最苦,茶水相融之愿景,让多少喜爱品茗之人抱憾一生。吾虽喜好清静,但每每捧盏独品,独自品尝着寂寞,在氤氲的茶雾淡淡的茶香中,也会滋生无限惆怅,曾有云:自古多情空遗憾! 但,我想真正懂品茗的人,会通过品茗去享受孤寂,去品味人生, 去参禅悟道!只要能达到这一点,才真正入道,也就是品茗的最高境界了。可惜我现在还只是初会品茗,离真正的茶道还远矣!难怪心常生莫名之闷意!
茶是有好差之分的,好的茶令人回味无穷,遐想万千,但有人喜欢甘醇、香浓的味道,有人认为酸、涩也余味无穷!对茶的喜好还是因人的个性而异的。但我认为,好茶差茶都需品尝,能偶而品尝一下好茶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味去追寻好茶,去追求感官上的享受,而忽略了品茗的另一种意境!
其实,我真正喜欢上喝茶的原因并不是被茶叶的经济价值所吸引!喝茶也有几年了,从没有想到去茶叶产地探源,也没有去打听自己所藏的茶叶价值多高了。但对茶的喜爱之情却时日俱增, 出差也带上所需茶叶,一日无茶如隔三秋不见之思念。难怪品茗是自古喜爱之人追随毕生之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这是何等的痴迷!难道这仅仅是茶叶的经济价值所能反映的吗?可惜今人却太多地将茶与经济挂上钩,让品格儒雅的茶附上铜臭,违背了《茶经》把品茶作为 “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趣,陶冶情操的初衷了。
人到世上其实是来还债的!一生中总要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体疲了,意倦了,心痛了。或厌倦了灯红酒绿,或害怕了虚情假意,就要学会休息,现实社会是逃离不了了, 就给自己找一个坐下来的理由吧。亲自动手去冲泡一杯茶,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进入一种回归自然的境界中,周围都是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此情此景,心自然就静了。只有这样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才是为最真!此时,好茶差茶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了!
由于喝茶的目的与别人有所不同,更不甚深入研究,总不敢自喻会品茗,只是值喝茶聊以消遣孤寂的生活情怀罢了,我看顶多算一名喜欢喝茶的初级茶人吧!
有友人曾作对一联:
世事纷繁常过眼
庭花开落又重头
吾虽阅历尚浅,但每每品读静思,也别有滋味上心头。
茶中百味, 随心而异,茶中百悟,随缘而得!看开了,放下了,也得大自在了。
 
以前,通过报刊杂志的了解,也知道陆羽和《茶经》,也读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咏茶诗文,其中,陆游的“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 ,苏东坡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郑板桥的“墨兰数技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从这些诗句中了解到茶是陶冶情操、健体养颜的东西。但那时我还没常喝茶,对品茗也只停留在表象里。
几年前在朋友家里看到一套茶具,茶台是由一天然树头制作而成的,整方茶台错落有致,高低有序,圆方协调,在茶台周围有几段树木做成的凳子,整套茶具格调高雅,古朴凝重,浑然天成,自然的东西就是吸引人!
四年前,当自己也拥有一套这样的茶具时,就自然而然地和茶结上缘了!
喜欢上喝茶后,对茶史也有了些了解。唐人陆羽费时二十七年著述《茶经》后, 在陆羽和《茶经》的倡导、推动下,茶的饮用和茶叶文化,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了起来,切底改变了唐中期以前人们喝茶如煮菜喝汤一样,很不讲究的习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句指出:“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饮茶风尚自南向北在全国逐渐普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叶从药用变为饮用,又从解渴保健变为重视高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与此相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法、茶建筑、茶工艺品等等。品茗雅趣更由低级向高级缓慢而坚定地演进,和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使茶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历传不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呈现出茶文化的不同形态。近年茶叶被注入很大的经济因素,天价茶叶更是频频出现,陈年普洱被喻为“能喝的古董”。
刚开始时,我只把茶当作一种解渴饮品,红茶绿茶花茶什么茶都喝,大杯大杯地喝,大口大口地喝,感觉也痛快,毕竞比白开水好喝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喝茶过程中的心境感受,慢慢地发生了变化,逐渐感悟到茶文化的内蕴所在,对品茗还真有了些难以言语的喜爱和依恋了! 现在,我已把茶当做能清醒头脑、陶冶性情、除尘虑躁、排忧解闷的朋友了。
在尝试了多种茶叶后,慢慢地我喜欢上了普洱茶,现在主要是以喝普洱茶为主,生茶熟茶均可,有时还喜欢将生熟茶同壶泡品,以寻求另一种感悟。其实,我喜欢普洱茶的真正原因,还是出于对其本性所喜爱,生茶保持着原始茶的特性,开始时性较烈,入口味浓烈苦涩,茶气高,被绝大部分人所拒绝,但其能甘于寂寞,自我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甘醇,越来越陈香,最终被人们所发现并珍爱!熟茶是用茶青人工快速发酵成熟,但它能忍受住本性急剧被磨灭的压抑,也醇如陈年老酒,被大众所喜爱。人生终究都会经历成功、失败和遗憾!但如果我们能象普洱茶那样,面对逆境不卑不亢,顺境不骄不傲,忍受孤寂,韬光养晦,让时间去证明一切,这样或许会平淡不少苦闷!
每当夜幕降临时,回到家中的舍得书斋,放开一切,静下心来,亲自动手去泡一道茶,通过列器备茶、温茶器、选茶入宫、洗茶封壶、浸泡、出茶品茗等一系列程序。过程中,茶未香却人已舒怀了!再听着古曲,让淡香绕身,品着香茗,或闭目养神,或随手拿起一本书。清茶入口后,清脏腑入心灵,不觉意间,一天的烦燥都已随风。这种一曲一香茗,一人一世界的境况,是何等的逍遥自在。
偶约一同好知已,以茶当酒,相互倾诉着,让茗香去过滤生活之艰辛,成功之曲折,情感之疲倦,还纯真自我!东汉品茗风未起,曹操曾诗: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更是总结出了品茗之精髓。
苏轼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也是多情的,男人似茶,女人如水。自古都是男人掌管着喝茶的话语权,但每每一些画面中,有一个端庄、柔情、素静的女子,含齿微笑,玉指在茶台上飘移着, 此情此景是否茶更香意更浓呢?会品茗的女人都是美丽的,虽身处尘嚣俗世却清丽脱俗,古典清雅,这种被千年文化上妆的美,让人留恋万千!一杯茶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茶叶本身,更依赖于水的冲泡。好茶不一定有好水冲,好水不一定有好茶泡。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强差人意的,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最恋最痛最苦,茶水相融之愿景,让多少喜爱品茗之人抱憾一生。吾虽喜好清静,但每每捧盏独品,独自品尝着寂寞,在氤氲的茶雾淡淡的茶香中,也会滋生无限惆怅,曾有云:自古多情空遗憾! 但,我想真正懂品茗的人,会通过品茗去享受孤寂,去品味人生, 去参禅悟道!只要能达到这一点,才真正入道,也就是品茗的最高境界了。可惜我现在还只是初会品茗,离真正的茶道还远矣!难怪心常生莫名之闷意!
茶是有好差之分的,好的茶令人回味无穷,遐想万千,但有人喜欢甘醇、香浓的味道,有人认为酸、涩也余味无穷!对茶的喜好还是因人的个性而异的。但我认为,好茶差茶都需品尝,能偶而品尝一下好茶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味去追寻好茶,去追求感官上的享受,而忽略了品茗的另一种意境!
其实,我真正喜欢上喝茶的原因并不是被茶叶的经济价值所吸引!喝茶也有几年了,从没有想到去茶叶产地探源,也没有去打听自己所藏的茶叶价值多高了。但对茶的喜爱之情却时日俱增, 出差也带上所需茶叶,一日无茶如隔三秋不见之思念。难怪品茗是自古喜爱之人追随毕生之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这是何等的痴迷!难道这仅仅是茶叶的经济价值所能反映的吗?可惜今人却太多地将茶与经济挂上钩,让品格儒雅的茶附上铜臭,违背了《茶经》把品茶作为 “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趣,陶冶情操的初衷了。
人到世上其实是来还债的!一生中总要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体疲了,意倦了,心痛了。或厌倦了灯红酒绿,或害怕了虚情假意,就要学会休息,现实社会是逃离不了了, 就给自己找一个坐下来的理由吧。亲自动手去冲泡一杯茶,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进入一种回归自然的境界中,周围都是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此情此景,心自然就静了。只有这样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才是为最真!此时,好茶差茶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了!
由于喝茶的目的与别人有所不同,更不甚深入研究,总不敢自喻会品茗,只是值喝茶聊以消遣孤寂的生活情怀罢了,我看顶多算一名喜欢喝茶的初级茶人吧!
有友人曾作对一联:
世事纷繁常过眼
庭花开落又重头
吾虽阅历尚浅,但每每品读静思,也别有滋味上心头。
茶中百味, 随心而异,茶中百悟,随缘而得!看开了,放下了,也得大自在了。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喝茶的人很多都知道这句。
但我认为用来形容喝酒更恰当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我也觉得用形容茶不太好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