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副省长贪污90亿美元!46名情妇,46处房产 (1人在浏览)

k3503906

教授
注册
2006-10-30
帖子
2,868
反馈评分
1
点数
61
山东省副省长黄胜涉嫌严重违纪,贪污有90亿美元巨款!包养有46名情妇,46处房产,家属已全部移民海外,目前正在接受内部调查。

[attachmentid=284221]
 

附件

  • 1322280776818_40.jpg
    1322280776818_40.jpg
    32 KB · 查看: 141
90亿,还是美元。哈哈。
 
牺牲他一个,幸福半百人(46情妇+约4口家人)。值
 
到此为止、、、尽快结案、、、
cx.gif
 
看有什么结果!!!!
 
国家的钱就是当官的
 
一个副省长就能贪个500多亿RMB。~ 可想而知中国已经是黑到什么程度?这贪的都可以入中国富豪排名的前三位了。・
 
论坛某个铁锤又会出来说:这纯粹是造谣,不是90亿美元,是90亿日元,90亿日元大概相当于几十万人民币,中国当官的是比较清廉的.你不看看美国当官的多腐败!
 
QUOTE(◇|*晓鹏灬. @ 2011年11月27日 Sunday, 08:54 PM)
一个副省长就能贪个500多亿RMB。~ 可想而知中国已经是黑到什么程度?这贪的都可以入中国富豪排名的前三位了。・
[snapback]3280877[/snapback]​


在中国当官真好.
 
不大相信有那么多钱
 
jiu就算还有再多的钱,再多的老婆又怎么样呢,用得完吗?
真是变种人。
教育加强修德吧,德是现代教育的最薄弱环节。
 
“胡锦涛命题”与好的市场经济
11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檀香山演讲时表示:“中国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高效便民、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胡锦涛的演讲直指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命题:政府自身的改革。这一命题,虽已成社会共识,但推进效果却不理想,甚至有倒退之忧。正如吴敬琏教授在财新传媒年会上坦言的:“在八十年代,特别是在九十年代的十五次党代表大会,改革的目标是清楚的,但后来发生了放慢,甚至有部分回潮。”

回顾过去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增速的奇迹。成就这一奇迹的正是“改革、开放”四个字。“改革”之成绩,集中体现为199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放”之关键一跃,则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两个事件,构成了过去20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内生原动力和外部压力,互相促进,是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关键。那些将中国经济奇迹归因于“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的论调,实为大谬。

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除了领导人的远见和改革魄力之外,也和当时巨大的改革压力有关(例如大量国企濒临破产、银行体系坏账超过30%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和政府财力的增强,出现了利益固化的现象,改革步伐明显放慢。究其原因,则在于改革步入“深水区”,政府部门成为了重要的利益集团,改革陷入了政府“自己改自己”的悖论。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而偏废了公共服务职能,这不仅不是中国经济的成功因素,而且日益成为阻挡经济发展的路障。

其一,央企垄断破坏公平竞争、滋生腐败。垄断是市场经济天敌。中国虽然2008年就实施了《反垄断法》,但一直不敢直面央企垄断问题。虽然央企数量从2003年初的196户减少到2010年6月底的125户,央企垄断却有加剧之势。在石油、电信等行业,虽然行业内并非独家垄断,但都属于国资委旗下的“共和国长子”,在发改委“指导价格”的格局下,难言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垄断不仅导致了价格居高不下(如油价和通信费用),也为垄断企业内部严重的腐败制造了温床。近年来石油和电信系统的腐败窝案层出不穷,即为例证。

其二,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严重影响了执法效力。近年来越演愈烈的食品安全危机、环境污染危机和拆迁危机,其背后都是法治危机,而法治危机的根源正在于司法系统独立性的缺失,司法时常不得不服从于地方政府的GDP冲动。对地方官员而言,GDP不仅意味着政绩、形象,更是“寻租“的良机。

其三,政府掌握太多资源和太大权力,导致“国富民穷”。除了国企之外,地方政府还通过土地出让获得财政收入的25~50%。政府部门也掌握了重要的审批权,包括IPO、行业进入壁垒等等。更重要的是,由于财政支出缺乏透明度,财政收入被大量用于三公消费和“铁公机”,而不是民众企盼的教育和医疗领域。政府获得巨额土地出让金的背后,则是房价日渐远离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在这样的资源分配格局下,要实现靠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转型,实为镜花水月。

简言之,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属于“权力主导型市场经济”:微观经济主体基本市场化了,但权力的有形之手仍是无处不在。从今年落马的刘志军、许宗衡、许迈永等官员腐败案不难看出,现行的经济模式为官员寻租创造了极大便利:他们往往打着大搞经济建设的旗帜而中饱私囊。可以说,当前这种“权力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权力寻租的完美阶段,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不活跃寻租空间有限,而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又没有太多权力可以寻租。显然,既得利益者会竭尽全力延长这一阶段。

“权力主导型市场经济”已经导致了眼下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危机、食品安全危机和腐败危机,将社会承载力推到了极限,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渐行渐远。就此而言,胡锦涛命题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含义。

然而,要退出这一模式却相当艰难,势必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既得利益规模之大,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根据王小鲁的估算,中国2008年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难怪吴敬琏先生撰文警示:“一旦进入政府主导路径,既得利益者必然推动向权贵资本主义蜕变。而一旦路径被锁定,除非经过大的社会震荡,否则很难退出。”例如,IPO审批制迟迟未能退出历史舞台;非公经济36条、新36条出台后,对民企的制度歧视有增无减;2008年实施的《反垄断法》却难以撼动央企垄断。

“吴市场”吴敬琏先生在2003年反思说:“我们搞市场经济的人,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只要搞了市场经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经过这么多年,我看到市场经济也有好有坏,我改变了这点天真的想法。”

在笔者看来,好的市场经济至少需要满足三个原则:其一,机会公平原则。各市场参与主体公平参与竞争,企业只有靠创新而非寻租获得超额利润。其二,契约精神或法治原则。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必须遵守契约。在政府机构成为纠纷当事人时(如强制拆迁),法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府频频介入经济建设时,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对抗将成为常态。其三,以价格机制作为引导资源配置的主要方法。这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化,价格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供给和需求,从而在新的价格水平达致均衡。任何对价格进行限制的做法,都会导致扭曲和低效率。不仅限价令、限购令不可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势在必行。

著名学者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指出,对国家权力的恰当运用,乃经济繁荣之本。一个政府如果致力于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种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那么这个政府便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通过扫除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增长释放新的活力,这正是中国现阶段所需要的增长源泉。

过去十年,之所以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国进民退”等现象,主要是因为改革深入敏感区域,而又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加之既得利益的日渐强大,改革遂陷入困局。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更清楚地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笔者以为,顶层设计必须明确三点:第一,界定政府与企业的边界,哪些是企业的权利,哪些是政府可以干预或调节的,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发改委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约谈企业?第二,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公平竞争的问题,其核心是反垄断,特别是央企垄断,政府不能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第三,谁来监管监管者?公权力必须受法治的规制,法院应具有超越政府干预的独立性,其裁决应成为终极的争端解决机制。

政府究竟如何正确地“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当前改革的命门。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改革命题,虽是共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它要求政府放弃手中过大的权力,把权力交换给市场。对习惯于支配权力的官员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深刻的思想转变,更意味着利益格局的深刻重构,无疑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但是这一命题,关系到能否建设“好的市场经济”,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型,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和谐。我们无从回避。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

全国百姓都知道政府必须要改革,全国的官员也知道政府必须要改革,政府也在不停地改革,但不是越改越好,是越改管得越多,腐败越多。根本性的东西不改,政府永远不会进步,所谓改革的口号不过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中国的历史,在1947--1947年,曾经有过走上正轨的机会,但,幸运没有眷顾中国人,在那一刻,历史转向了.....
如果中国的改革,只是在目前这个体制内敲敲打打,修修补补,那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件衣服上补丁摞补丁,穿在身上不但不合身,而且捉襟见肘,按下葫芦起了瓢.....我们需要一场根本性的改革!
一是再来一次真正的土地改革,把土地还给农民,落实农民真正的土地所有权.目前中国的土地二元制度,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得不到法律保障,而且同地不同价,地方政府以"国家建设需要"之名,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从农民手中明夺实抢,然后在土地市场上以竞标的形式,一转手,十数倍到数十倍的溢价收益,进入开发商和政府的手中,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
二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改变.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越来越弱化,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交给社会并产业化,导致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加剧了贫者越贫的局面,而政府却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面子工程上,投资效率低下不说,政府也越来越公司化,利益集团化,而手中有权的人,不断从政府投资中牟利.....
三是国民待遇不公平,不落实,人为地把国民的分成城市和农村两种身份,并通过户籍制度固化,农民的土地被廉价掠夺,而且失地后得不到就业和社保安置,几乎沦为流民,只有到城市打工,在城市又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社保待遇,孩子要么留在农村做留守儿童,要么在城市沦为边缘人。
。。。。。
中国社会已经面临深刻的危机,而既得利益者,却不想不愿改革,利益已经固化。。。。
 
典型的三无产品

“新华社报道,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山东省副省长黄胜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新闻制造者是么得知他贪了多少的?

只要有人敢编,就有人敢信。拍懵瑁在中国贪了90亿美元的外汇啊,不如说他贪了574亿更靠谱。
 
气死老杨了
 
一、是谁培养黄胜入党的?


二、是谁提拔黄胜当干部的?


三、是谁让黄胜这样的问题干部当上副省长的?


四、黄胜在政治舞台上胡作非为这么多年,为什么中纪委到今天才调查他?


五、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内部究竟还隐藏着多少没查出来的“许三多”和“黄胜”?


六、最后请高居庙堂之上的领导同志扪心自问一下,铲除权力腐败真的比发动革命群众推翻“三座大山”还难吗???



黄胜严重违纪的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在反腐败斗争中,依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做法是十分荒唐的,同时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以纪检监察机关为核心的权力监督机构没有发挥出它们应有的职能作用。


近二十年来,落马高官大多数是由其政敌和情妇举报的,真正属于党内权力监督部门主动出击查处的案例非常少。在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形同虚设,个别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甚至不惜和腐败分子同流合污。透过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涉案数据,一桩桩令人发指的违纪违法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中国官场已经烂到极点。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千呼万唤不见实施,老百姓在网上提了千万条合理化建议不见采纳,这能不让今天的中国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产生怀疑吗?
 
一个当官的就可拥有如此财色,让多少人折腰啊!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