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七迳白话――闽方言环境中生存的粤语 (1人在浏览)

狂草谢

小学一年级
注册
2008-12-28
帖子
143
反馈评分
27
点数
11
小时候不知道,原来自己的语言是那样的孤单。出门在外很多年了,从离开家乡的那个镇算起,我没有办法在别的地方找到共同语言。不是不能交流,而是找不到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口音的人,我只能说着茂名话夹杂着广州话的方言,抑或是电白的闽方言俚话。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在茂名幸福路的一间快餐店吃饭,听到旁边的两位先生在用我熟悉的家乡话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我顿时喜出望外,赶忙过去套近乎,原来他们是大衙人。此后在外,熟悉的乡音不再耳闻。

从来没有语言学者对我的家乡话研究定性过,我只好自己把它定义为“七迳白话”。七迳白话,可以断定是粤方言,从大的范围来说,属于学者们划分的粤方言中的高阳方言片的地域范畴。但是从语调和词汇上来说,它又不属于以地域划分的“茂名话”(又名“高州话”),甚至可能不属于高阳方言片这个宽泛的学术范畴。

目前操这种粤方言的地域,全省只有七迳、大衙(已合并到林头镇)两个镇的一部分地方,而且这两个镇相互毗邻,都是客家、福佬、广府三大民系杂居的地方,可想而知,它的范围是多么有限和孤单。这个地域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方言孤岛。然而更大的方言孤岛在包围着这个小孤岛。囿于电白这个几乎纯粹的闽方言的环境,在闽方言(当地人称之为“俚话”)的孤岛中,七迳白话受到了重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并不是指它的发音受到了闽语的影响,而是在词汇上大量吸收了闽语词汇。七迳白话有两到三成左右的词汇能在俚话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家乡人称自己的方言为“白话”,说俚话的人则把这种白话称之为“客话”,称“讲白”为“讲客”。这个客话,不是客家话的意思,而是福佬民系为主人,我们这个民系(属广府民系)为客人的意思,这反映了在古时候的电白县,福佬人先入为主,先祖们后入为客的事实,三大民系共同开发了电白。

因为民系的融合,家乡人日常生活中往往双语并用,以白话为主,俚话亦相当熟练。这是语言和民系融合的十分典型的实证,可惜直到现在还没有语言学家注意到这个十分有学术价值的事实。电白的方言众多,俚话(以霞洞为代表),客家话(以沙琅为代表),海话、军话、旧时正话(以电城为代表),蛋家话(以博贺为代表)都有语言学者做了研究,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唯独七迳白话,至今还没有人做研究。对于它的形成、归属划分和特点,现在还没有人知道。我想,这也是因为家乡话范围过小所致,在地域上仅仅相当于一个镇的面积。而且说这种话的人数太少,目前不足8万人。相对本地其它方言而言,实在微不足道,影响微乎其微。但是,无庸置疑,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和十分珍贵的语言融合的实证,甚至可以称为濒危方言,这种方言研究的空白十分值得去研究。

我很想去做这项工作,但是我没有语言天赋,况且语言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现在普通话的教学已经日渐影响到方言的词汇,家乡很多地道的方言年轻一代逐渐在摒弃。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很多词汇只会用普通话拼读,却不能用粤语读出来。回顾以往,很多小时候会说的方言词汇,现在都已经退化,口语正在让位于书面语,可以说家乡方言词汇流失的现象不可避免。

既然无法对家乡话做考证,只好罗列出一些十分特别的口语词汇,作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下面列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口语词汇,至于与其他粤方言说法相同的词汇,一般不作列举。以下所举的例子,也许你都能看得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却可能不会那样子说,而是别的说法,其实这就我和你的区别。


香与臭系列――家乡话“香”“臭”不分,有如茂名话“买”“卖”不分。乡亲们闻到某种气味,可以说“香某种味道”,也可以说“臭某种味道”,但这是有限度的,中性气味的东西可以“香”“臭”不区分,但真正污秽臭味的气味只能用臭。这也是家乡话中非常特色的地方。茂名话“买”“卖”不分是没有限度的,无论是“买”还是“卖”,都只说“卖”,假设茂名人对你说“卖了某东西”,如果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你是不知道他是“买”还是“卖”的。呵呵,扯远了,但从这里就知道家乡话与茂名话不是同一路的。

刀系列――“小刀”称为“刀仔”,“菜刀”称为“薄刀”,“大刀、砍刀、柴刀”称为“刀p”。我把这些说法与室友交流的时候,他们笑得肚子直叫痛,因为他们无法明白,这“刀”分出大小和种类犹自可,但是又如何分出性别的?如何会有公和母(p)的区别?虽然很好笑,但我无法解释。

数量系列――“几十万疃唷保不是真的是数量“几十万”,只是用来形容数量很多,这是家乡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溜溜”在家乡话中是个很有意思的量词,意思是说“很多很多”,比方说以前家乡经常说但现在很多人遗忘了的――“嗯,人溜溜,贼溜溜,鬼溜溜”,就是说“人很多,贼很多,鬼也很多。”呵呵,很搞笑。

地理系列――称小河为“圳仔”。深圳的大名红遍大江南北,但是“深圳”这个词没几个人真的懂得。“深圳”的本意是指什么?要是你问我家乡人,他们会告诉你,所谓“深圳”,就是一条深深的河流。深圳的得名,其实源于与香港一衣带水的“深圳河”。“山窿”――茂密的树林。“田基”――田中小路。称“中间”为“dōng间头”。

时间与做饭系列:

朝早头――清晨,早上。广州话为“早晨”。“晏咒头”――晌午,下午。“晏咒过”――时间过了下午,或者表示迟到得厉害。“麻\头”――实应作“晚黑头”,夜晚,晚上。 “做到晒黑”――不是干活干到被太阳晒黑的意思,而是干活干到天都黑了的意思,“晒黑”就是“夜晚”。

做饭是“煮朝,煮晏,煮晚,煮汤”,当然也可以用“煲粥,煲饭,煲汤”来代替。食朝――吃早餐,食晏――吃午餐,食晚――吃晚餐。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夕阳晚照在村头的池塘上,妈妈的呼唤远远传来――“快番屋几(企)食晚啊。(快回家吃晚饭)”,温情得很。

出门问候三句话系列――身为家乡人,如果不会这三句话,你不应该出门的。

第一句,“食啊嘛?”――意为“你吃了吗?”。这是家乡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之一。一天之中,只要碰到隔离邻舍,每见一次,必然要说一次。

第二句,“做乜工啊?”。做工――干活,上班。“做乜工啊?(你去做什么工作?你去干什么活?)”同为家乡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之一,一天之中基本要说一次,出门干农活或者在路上见面必然要说一次。

第三句,“去书腻”――去哪里。这个词汇只是音译,正式词汇如何写,还不知道。广州话说“去边道”,茂名话说“去书试”。“去书腻啊?”为家乡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之一,一天之中几乎要说一次。

儿女教育五句话系列――似乎是家乡人建立的儿女教育的体系。

第一句,“知头知路”――主动,醒目,知道情况。不用别人出声,自己也知道应该怎样去做,这是家乡父母教育儿女应该怎样做事的必备词汇。

第二句,“执头执尾”――收拾屋里零碎的东西。这也是家乡父母教育儿女应该勤快做家务的必备词汇,主要适用于女孩,早晨起床必备功课,呵呵。

第三句,“夹手夹脚,郁手郁脚”。“夹手夹脚”是教育孩子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是“齐心协力,一起动手”的意思。“郁手郁脚” ――不是广州话里的做出一些侵犯别人的不礼貌的动作的意思,而是自己动手去做去帮忙的意思,教育孩子不要懒惰,凡事要自己去做。

第四句,“画公仔画出肠”――话说得太明白,或做事多此一举。父母会经常教导你“毋(母)画公仔画出肠”,意为说话做事应该含蓄点,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

第五句,“督人背脊”――打别人的小报告,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父母会经常提醒你“毋(母)督人背脊”(不要在背后说人长短),既是处事方式,又是品德要求。

骂人四句话系列:

第一句,“车大炮”――假话,吹牛,也可引申为侃侃而谈。家乡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据说广州话也有这个说法,但也只有老广州才能明白。现在的广州话里基本用“吹水”来代替了它的位置。其实“车大炮”是很有渊源的。一些说法是认为来源于古文字或者是象棋。我觉得不然。我认为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孙中山闹革命之初,无车又无炮,革命成败没有保障,孙中山对民众的承诺也是一句空话,他的政治对手讥笑他在吹牛,所以人称“孙大炮”。家乡人又说“大炮王”,意为满口都是谎话假话的人。

第二句,“断你种、短你命”――原意是一种十分恶毒的骂人的话,诅咒别人短命和没有后代。但在家乡,实际上,仅仅含有责备的意思,连父母都经常这样骂自己的孩子。别人听来一定觉得不可思议。

第三句,“粪箕秧、火秧”――同样是咒骂小孩的话,相传以前小孩夭折了就用粪箕装好拿去埋,所以骂人“粪箕秧”是很狠毒的,是咒人死。但是实际上骂人“粪箕秧”其实不是真的恨到入骨非要咒人死,“粪箕秧”现在只是纯粹一句骂人的话,父母生气了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会骂粪箕秧。

第四句,“马骝仔、马骝婆、马骝精”――广州话有马骝仔的说法,但我敢说绝对没有马骝婆这种说法。家乡话里马骝仔的意思可以是指调皮的男孩子,也可以是仅仅表示对某个男孩子的不屑。马骝婆就是骂女人的话了,无论是少女还是中年乃至老年妇女,如果人家狠狠说你“马骝婆”,你要注意了。但与你相好的好友戏谑地说你“马骝婆”,只是跟你说笑取乐而已。

特色系列:

毋(母)――“无”,与“有”相对,表否定。这是家乡话较特别的地方,既不说北方话的“不”和“没”,又不说茂名话的“印保ǘ磷鳌懊,máo”),亦不说广州话的“唔”。

壳――勺子。制作勺子的原始材料,应该就是植物的硬壳。茂名话说“勺”。家乡人只要这个讲法一出口,别的地方的人一定是莫名其妙。

箸――筷子。广州话虽然有这个说法,但这样说的广州人不多了,几乎用筷子代替了。

望火――煮饭的时候,看着灶火,不让火熄灭和烧了其他地方或者是掌握好火候。望火是家乡的小孩子必修的课程,年幼的孩子干不了什么,还未能“帮手(帮忙)”,父母就经常叫孩子“得闲(有空)”去“望望火”。

飞头――理发,也作“剪头”。乍听上去像是杀头,似乎是清皇朝高压民族压迫政策的残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讲笑)。其实就算是头发,家乡也只说“头毛”。

颈渴――口渴。有时候也使用“口渴”。俚话称为“喉渴”。口渴的同时也就是喉咙干渴和颈部干渴的同时。真是无奇不有,到底是“颈渴”还是“口渴”还是“喉渴”?我看就算是医学的专业人士也分不清楚。

鸡春――鸡蛋。“春”表“蛋”,鸭春为鸭蛋,以此类推。外地人初次听的时候简直不明白你讲的是什么东西。我想,这几乎是家乡词汇独一无二的地方,凭这个就可以判断出是不是家乡话。

做米乙――米乙是米粉做的一种过节用的食品。这一种食品,俚话统称为“buǎ(没有文字表述)”,潮汕地区称为糍粑,茂名话也叫米乙,但发音和家乡话不同。小时候隔离村极少数人甚至有一种说法,不知语出何处,直接叫做“妈”。称做米乙为做妈,感觉一定很怪。

趁嘘――用北方话解释就是“赶集”。广州话说“上街、逛街”,虽然意思相近,但趁嘘不同于上街,上街的主要意思是到街上购物游玩,而趁嘘的主要意思农村人到镇上做买卖。

肚疼――顾名思义,是说肚子疼痛。但这里的主要意思,却不是说肚子疼,“好肚疼凇辈皇恰八疼得厉害”的意思,而是“非常喜欢、疼爱她”的意思,一般用于形容长辈对晚辈的喜爱。

书房――上学,“去书房”意为“去上学”,这是十分文雅而且很形象的说法。俚话也是用这个词汇。出门在外,除了吴川话和化州话,我很少听到这种说法。

作仔――鸟类的统称。实应作“雀仔”,但家乡人发音却为“作仔”,这个讲法茂名话也有,但家乡话的发音,茂名人不晓得。

去哨、去料 ――“去哨”不是去放哨,“去料”也不是工厂里的来料加工,这两个词都是“去玩”的意思。

睇过――在广州话里有“看一看”的意思,在家乡这个说法也有这种意思,但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先等一等,先看一看情况再说”。

生丁―陌生、生疏。这个讲法估计广州人听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茂名人有一部分人能听懂,例如羊角那边。

做屋――盖房子,俚话也有这个词汇。广州话为“起屋、起楼”。这个说法估计听过的人不多。

复餐――表面意思是“加餐”,实际意思却是“夜宵”。只能用于吃完晚饭后的加餐,其余加餐则不能用。

失魂――晕倒,精神恍惚。

抵力――生病或者很难受。生病原本就是很耗力气的事情,故说“抵力”。而有时候想表达很难受的感觉或者很看不惯(广州人说“难顶”)也可以说抵力,比如:我见到冢假设是丑女)就抵力(我见到她就难受)。

灶下――厨房。俚话叫“灶庐”,都几形象的。

火水――煤油。因为使用煤油点灯的人不多了,这个称呼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līn地――撒赖,哭着在地上不停地滚动。小孩子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经常向大人表现出来的动作。

兑命――不是要与人交换性命,而是以撒赖为要挟,以达到目的。小孩子经常向大人“兑命”。

火起――不是发生火灾,而是生气了,又经常说“发火”,也经常说“火滚(恼火)”,甚至于“把几火(一肚子火)”。

够担――形容两个人关系很好,气味相投。香港粤语叫“一担(声调:阴平,名词)担(音调:去声,动词)”。

āo wū ――发音如此,没有文字。这是大人哄三岁以下的小孩子的话,形容小孩子疼的感觉。

恶教 ――难教育,不听话,说了也不听。

恶刮――态度恶劣。也经常说“恶死”。“恶刮到死”意思是“态度差到极点了”。

多口――口只有一个,是不会多的。“口多多”是指“八卦,说是非”。

浪冻――指让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下来。

琼干――特指让液体挥发掉或者凝固起来。

捞食――不是“搅拌食物”,而是“谋生”的意思。

索烟――不是向人索要烟,而是抽烟,广州话为“食烟”。

交关――事态严重,同“弊”。广州话不会这样,他们说“大镬”!

银包――钱包,广州话作“荷包”。银纸――钱,钞票。

折秃――做孽,遭遇悲惨。广州话叫折堕。

注意――小心。

混帐――不像话,不同意,反对,乱来的。

嬲气――生气。甚至“嬲爆胆(气冲冲)”。“谷气”――“憋气”。至于“激气”,则是“心里有气”。

特停――故意的。广州话说“专登”。

心水――“心意”。“心息”就要“死心”了。“心抱”却是“媳妇”。 “收心”是要“专心一点,或者是死心了放弃吧”,“心落”是说“放心了”。

huàn大――养大 。

yào hái――只是谐音的音译,没有文字。意思是“抓痒”。

压萨――没有文字,音译,但不是很谐音。意思是“吝啬”,广州话说“孤寒”。家乡也说“孤寒”,除了有这个意思,还有“家境寒苦”的意思。

扫山――不是到山上去打扫清洁,而是去扫墓。

混人――不是出来混的人,而是“欺骗人”。

摞雷――找麻烦 。“雷”其实应做“来”。“自己摞雷”意思是“自己找来的麻烦”。

爱嘛?――要吗?要不要?

例头――里面。“下低头”――“下面”。而俚话说“里面”和“下面”都是说“底头”。

做得――行,可以,表示肯定、同意、承诺。

浪衫――晾衣服 。

日头――太阳 。

屈头――转弯。

好劲、好叻――很厉害。这和茂名话明显不同,茂名人说“好强”。

头壳――脑袋。

假衣车――意为“假装”,装模作样。为什么这样说,我至今不明白。

打白脚――赤着脚,不穿鞋子。小时候我经常打白脚,家人恐吓我说会“大脚板(脚底会变得很大)”。

打白手――两手空空。去“探”(看望)“人家(别人)”,“打白手”是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这和上面的“打白脚”字面上好像很相近,其实意思已经相去十万八千里。

细蚊仔――小孩。茂名话叫“细弄”,俚话叫“细弄仔”,广州话叫“细路哥”。

猛去咧――你够胆(有胆量)就去吧!这是家乡的父母恐吓孩子、不让孩子去做某些事情的必备语录。

喊乜人――“你喊乜人啊?”不是对着什么人叫喊的意思,而是“你找谁?”的意思,同时又是“你安排谁?”的意思。

托大脚――拍马屁。现在很多人只会说“擦鞋”了。

打乞超――打喷嚏。

偷盐蛇――不是什么蛇,而是壁虎。因为它经常在厨房盐煲旁边出没,农村人以为它会偷吃盐,其实偷盐蛇不偷盐。

走无尾、搏命走――拼命走。广州人说“走甲唔头”。

捞油水――占便宜,着数。

毋(母)着数――不值得。没有便宜占。

毋(母)著衫――赤着上身。广州话叫“打大赤肋”。

落雨咪――下着毛毛雨。

钱蚕舂(音译)―― 广州话叫“教剪踏 ”,北方话叫“剪刀石头布”。

XX转――晕头转向。

一阵仔――一阵间。

眼崛崛――瞪大眼睛,表示不满或生气。“眼蛇蛇”、“眼够够”则是说“不敢正视,只好斜视着”。

好怕擂擂――态度恶劣得很,使人害怕。

ài交打交――吵架打架。

nòng kiào kiào――全烧焦了。

稀pá lá――稀巴烂。

打百分――打扑克。又叫“打牌”,“打pie”。

收起身――藏起来,整理放好。

茄呢茄liě――古里古怪 。

落水踏帝――下着雨,湿漉漉的。

吟吟寻寻――有时候也说“罗罗嗦嗦”,意为喋喋不休,说过不停。

执人口水――又一说法是“口水王”,有时候也说“学口学舌”。都是同一个意思,意为鹦鹉学舌,别人说什么你也说什么。

好怕到死――不是“很害怕死”,而是“害怕到要死”,形容装扮很难看,面色很难看,样子很令人害怕(广州话“得人惊”)等等。


以上这些,只是家乡方言词汇的一个断面。当然还有很多经典的词汇,一时之间数之不尽,要做这个整理工作,实在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而很多口语,有音无字,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粤方言又几乎出口就是古汉语、古文字、生僻字,就算有字也没能认出几个来,更写不出来,以致很多生动活泼的家乡话没法表述。一种方言最重要的其实是语音,是凭藉着发音来与其他方言相互区别的,而词汇相对来说则显得没语音那么重要。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家乡话的语音与其他粤方言的区别和归类只能有待有心人去做,它的起源和演变也有待探究。我对家乡方言词汇的介绍也到此为止,希望大家中意。
 
QUOTE(狂草谢 @ 2008年12月28日 Sunday, 04:44 PM)

小时候不知道,原来自己的语言是那样的孤单。出门在外很多年了,从离开家乡的那个镇算起,我没有办法在别的地方找到共同语言。不是不能交流,而是找不到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口音的人,我只能说着茂名话夹杂着广州话的方言,抑或是电白的闽方言俚话。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在茂名幸福路的一间快餐店吃饭,听到旁边的两位先生在用我熟悉的家乡话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我顿时喜出望外,赶忙过去套近乎,原来他们是大衙人。此后在外,熟悉的乡音不再耳闻。

从来没有语言学者对我的家乡话研究定性过,我只好自己把它定义为“七迳白话”。七迳白话,可以断定是粤方言,从大的范围来说,属于学者们划分的粤方言中的高阳方言片的地域范畴。但是从语调和词汇上来说,它又不属于以地域划分的“茂名话”(又名“高州话”),甚至可能不属于高阳方言片这个宽泛的学术范畴。

目前操这种粤方言的地域,全省只有七迳、大衙(已合并到林头镇)两个镇的一部分地方,而且这两个镇相互毗邻,都是客家、福佬、广府三大民系杂居的地方,可想而知,它的范围是多么有限和孤单。这个地域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方言孤岛。然而更大的方言孤岛在包围着这个小孤岛。囿于电白这个几乎纯粹的闽方言的环境,在闽方言(当地人称之为“俚话”)的孤岛中,七迳白话受到了重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并不是指它的发音受到了闽语的影响,而是在词汇上大量吸收了闽语词汇。七迳白话有两到三成左右的词汇能在俚话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家乡人称自己的方言为“白话”,说俚话的人则把这种白话称之为“客话”,称“讲白”为“讲客”。这个客话,不是客家话的意思,而是福佬民系为主人,我们这个民系(属广府民系)为客人的意思,这反映了在古时候的电白县,福佬人先入为主,先祖们后入为客的事实,三大民系共同开发了电白。

因为民系的融合,家乡人日常生活中往往双语并用,以白话为主,俚话亦相当熟练。这是语言和民系融合的十分典型的实证,可惜直到现在还没有语言学家注意到这个十分有学术价值的事实。电白的方言众多,俚话(以霞洞为代表),客家话(以沙琅为代表),海话、军话、旧时正话(以电城为代表),蛋家话(以博贺为代表)都有语言学者做了研究,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唯独七迳白话,至今还没有人做研究。对于它的形成、归属划分和特点,现在还没有人知道。我想,这也是因为家乡话范围过小所致,在地域上仅仅相当于一个镇的面积。而且说这种话的人数太少,目前不足8万人。相对本地其它方言而言,实在微不足道,影响微乎其微。但是,无庸置疑,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和十分珍贵的语言融合的实证,甚至可以称为濒危方言,这种方言研究的空白十分值得去研究。

我很想去做这项工作,但是我没有语言天赋,况且语言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现在普通话的教学已经日渐影响到方言的词汇,家乡很多地道的方言年轻一代逐渐在摒弃。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很多词汇只会用普通话拼读,却不能用粤语读出来。回顾以往,很多小时候会说的方言词汇,现在都已经退化,口语正在让位于书面语,可以说家乡方言词汇流失的现象不可避免。

既然无法对家乡话做考证,只好罗列出一些十分特别的口语词汇,作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下面列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口语词汇,至于与其他粤方言说法相同的词汇,一般不作列举。以下所举的例子,也许你都能看得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却可能不会那样子说,而是别的说法,其实这就我和你的区别。
香与臭系列――家乡话“香”“臭”不分,有如茂名话“买”“卖”不分。乡亲们闻到某种气味,可以说“香某种味道”,也可以说“臭某种味道”,但这是有限度的,中性气味的东西可以“香”“臭”不区分,但真正污秽臭味的气味只能用臭。这也是家乡话中非常特色的地方。茂名话“买”“卖”不分是没有限度的,无论是“买”还是“卖”,都只说“卖”,假设茂名人对你说“卖了某东西”,如果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你是不知道他是“买”还是“卖”的。呵呵,扯远了,但从这里就知道家乡话与茂名话不是同一路的。

刀系列――“小刀”称为“刀仔”,“菜刀”称为“薄刀”,“大刀、砍刀、柴刀”称为“刀p”。我把这些说法与室友交流的时候,他们笑得肚子直叫痛,因为他们无法明白,这“刀”分出大小和种类犹自可,但是又如何分出性别的?如何会有公和母(p)的区别?虽然很好笑,但我无法解释。

数量系列――“几十万疃唷保不是真的是数量“几十万”,只是用来形容数量很多,这是家乡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溜溜”在家乡话中是个很有意思的量词,意思是说“很多很多”,比方说以前家乡经常说但现在很多人遗忘了的――“嗯,人溜溜,贼溜溜,鬼溜溜”,就是说“人很多,贼很多,鬼也很多。”呵呵,很搞笑。

地理系列――称小河为“圳仔”。深圳的大名红遍大江南北,但是“深圳”这个词没几个人真的懂得。“深圳”的本意是指什么?要是你问我家乡人,他们会告诉你,所谓“深圳”,就是一条深深的河流。深圳的得名,其实源于与香港一衣带水的“深圳河”。“山窿”――茂密的树林。“田基”――田中小路。称“中间”为“dōng间头”。

时间与做饭系列:

朝早头――清晨,早上。广州话为“早晨”。“晏咒头”――晌午,下午。“晏咒过”――时间过了下午,或者表示迟到得厉害。“麻?#092;头”――实应作“晚黑头”,夜晚,晚上。 “做到晒黑”――不是干活干到被太阳晒黑的意思,而是干活干到天都黑了的意思,“晒黑”就是“夜晚”。

做饭是“煮朝,煮晏,煮晚,煮汤”,当然也可以用“煲粥,煲饭,煲汤”来代替。食朝――吃早餐,食晏――吃午餐,食晚――吃晚餐。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夕阳晚照在村头的池塘上,妈妈的呼唤远远传来――“快番屋几(企)食晚啊。(快回家吃晚饭)”,温情得很。

出门问候三句话系列――身为家乡人,如果不会这三句话,你不应该出门的。

第一句,“食啊嘛?”――意为“你吃了吗?”。这是家乡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之一。一天之中,只要碰到隔离邻舍,每见一次,必然要说一次。

第二句,“做乜工啊?”。做工――干活,上班。“做乜工啊?(你去做什么工作?你去干什么活?)”同为家乡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之一,一天之中基本要说一次,出门干农活或者在路上见面必然要说一次。

第三句,“去书腻”――去哪里。这个词汇只是音译,正式词汇如何写,还不知道。广州话说“去边道”,茂名话说“去书试”。“去书腻啊?”为家乡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之一,一天之中几乎要说一次。

儿女教育五句话系列――似乎是家乡人建立的儿女教育的体系。

第一句,“知头知路”――主动,醒目,知道情况。不用别人出声,自己也知道应该怎样去做,这是家乡父母教育儿女应该怎样做事的必备词汇。

第二句,“执头执尾”――收拾屋里零碎的东西。这也是家乡父母教育儿女应该勤快做家务的必备词汇,主要适用于女孩,早晨起床必备功课,呵呵。

第三句,“夹手夹脚,郁手郁脚”。“夹手夹脚”是教育孩子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是“齐心协力,一起动手”的意思。“郁手郁脚” ――不是广州话里的做出一些侵犯别人的不礼貌的动作的意思,而是自己动手去做去帮忙的意思,教育孩子不要懒惰,凡事要自己去做。

第四句,“画公仔画出肠”――话说得太明白,或做事多此一举。父母会经常教导你“毋(母)画公仔画出肠”,意为说话做事应该含蓄点,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

第五句,“督人背脊”――打别人的小报告,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父母会经常提醒你“毋(母)督人背脊”(不要在背后说人长短),既是处事方式,又是品德要求。

骂人四句话系列:

第一句,“车大炮”――假话,吹牛,也可引申为侃侃而谈。家乡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据说广州话也有这个说法,但也只有老广州才能明白。现在的广州话里基本用“吹水”来代替了它的位置。其实“车大炮”是很有渊源的。一些说法是认为来源于古文字或者是象棋。我觉得不然。我认为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孙中山闹革命之初,无车又无炮,革命成败没有保障,孙中山对民众的承诺也是一句空话,他的政治对手讥笑他在吹牛,所以人称“孙大炮”。家乡人又说“大炮王”,意为满口都是谎话假话的人。

第二句,“断你种、短你命”――原意是一种十分恶毒的骂人的话,诅咒别人短命和没有后代。但在家乡,实际上,仅仅含有责备的意思,连父母都经常这样骂自己的孩子。别人听来一定觉得不可思议。

第三句,“粪箕秧、火秧”――同样是咒骂小孩的话,相传以前小孩夭折了就用粪箕装好拿去埋,所以骂人“粪箕秧”是很狠毒的,是咒人死。但是实际上骂人“粪箕秧”其实不是真的恨到入骨非要咒人死,“粪箕秧”现在只是纯粹一句骂人的话,父母生气了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会骂粪箕秧。

第四句,“马骝仔、马骝婆、马骝精”――广州话有马骝仔的说法,但我敢说绝对没有马骝婆这种说法。家乡话里马骝仔的意思可以是指调皮的男孩子,也可以是仅仅表示对某个男孩子的不屑。马骝婆就是骂女人的话了,无论是少女还是中年乃至老年妇女,如果人家狠狠说你“马骝婆”,你要注意了。但与你相好的好友戏谑地说你“马骝婆”,只是跟你说笑取乐而已。

特色系列:

毋(母)――“无”,与“有”相对,表否定。这是家乡话较特别的地方,既不说北方话的“不”和“没”,又不说茂名话的“印保ǘ磷鳌懊,máo”),亦不说广州话的“唔”。

壳――勺子。制作勺子的原始材料,应该就是植物的硬壳。茂名话说“勺”。家乡人只要这个讲法一出口,别的地方的人一定是莫名其妙。

箸――筷子。广州话虽然有这个说法,但这样说的广州人不多了,几乎用筷子代替了。

望火――煮饭的时候,看着灶火,不让火熄灭和烧了其他地方或者是掌握好火候。望火是家乡的小孩子必修的课程,年幼的孩子干不了什么,还未能“帮手(帮忙)”,父母就经常叫孩子“得闲(有空)”去“望望火”。

飞头――理发,也作“剪头”。乍听上去像是杀头,似乎是清皇朝高压民族压迫政策的残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讲笑)。其实就算是头发,家乡也只说“头毛”。

颈渴――口渴。有时候也使用“口渴”。俚话称为“喉渴”。口渴的同时也就是喉咙干渴和颈部干渴的同时。真是无奇不有,到底是“颈渴”还是“口渴”还是“喉渴”?我看就算是医学的专业人士也分不清楚。

鸡春――鸡蛋。“春”表“蛋”,鸭春为鸭蛋,以此类推。外地人初次听的时候简直不明白你讲的是什么东西。我想,这几乎是家乡词汇独一无二的地方,凭这个就可以判断出是不是家乡话。

做米乙――米乙是米粉做的一种过节用的食品。这一种食品,俚话统称为“buǎ(没有文字表述)”,潮汕地区称为糍粑,茂名话也叫米乙,但发音和家乡话不同。小时候隔离村极少数人甚至有一种说法,不知语出何处,直接叫做“妈”。称做米乙为做妈,感觉一定很怪。

趁嘘――用北方话解释就是“赶集”。广州话说“上街、逛街”,虽然意思相近,但趁嘘不同于上街,上街的主要意思是到街上购物游玩,而趁嘘的主要意思农村人到镇上做买卖。

肚疼――顾名思义,是说肚子疼痛。但这里的主要意思,却不是说肚子疼,“好肚疼凇辈皇恰八疼得厉害”的意思,而是“非常喜欢、疼爱她”的意思,一般用于形容长辈对晚辈的喜爱。

书房――上学,“去书房”意为“去上学”,这是十分文雅而且很形象的说法。俚话也是用这个词汇。出门在外,除了吴川话和化州话,我很少听到这种说法。

作仔――鸟类的统称。实应作“雀仔”,但家乡人发音却为“作仔”,这个讲法茂名话也有,但家乡话的发音,茂名人不晓得。

去哨、去料 ――“去哨”不是去放哨,“去料”也不是工厂里的来料加工,这两个词都是“去玩”的意思。

睇过――在广州话里有“看一看”的意思,在家乡这个说法也有这种意思,但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先等一等,先看一看情况再说”。

生丁―陌生、生疏。这个讲法估计广州人听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茂名人有一部分人能听懂,例如羊角那边。

做屋――盖房子,俚话也有这个词汇。广州话为“起屋、起楼”。这个说法估计听过的人不多。

复餐――表面意思是“加餐”,实际意思却是“夜宵”。只能用于吃完晚饭后的加餐,其余加餐则不能用。

失魂――晕倒,精神恍惚。

抵力――生病或者很难受。生病原本就是很耗力气的事情,故说“抵力”。而有时候想表达很难受的感觉或者很看不惯(广州人说“难顶”)也可以说抵力,比如:我见到冢假设是丑女)就抵力(我见到她就难受)。

灶下――厨房。俚话叫“灶庐”,都几形象的。

火水――煤油。因为使用煤油点灯的人不多了,这个称呼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līn地――撒赖,哭着在地上不停地滚动。小孩子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经常向大人表现出来的动作。

兑命――不是要与人交换性命,而是以撒赖为要挟,以达到目的。小孩子经常向大人“兑命”。

火起――不是发生火灾,而是生气了,又经常说“发火”,也经常说“火滚(恼火)”,甚至于“把几火(一肚子火)”。

够担――形容两个人关系很好,气味相投。香港粤语叫“一担(声调:阴平,名词)担(音调:去声,动词)”。

āo wū ――发音如此,没有文字。这是大人哄三岁以下的小孩子的话,形容小孩子疼的感觉。

恶教 ――难教育,不听话,说了也不听。

恶刮――态度恶劣。也经常说“恶死”。“恶刮到死”意思是“态度差到极点了”。

多口――口只有一个,是不会多的。“口多多”是指“八卦,说是非”。

浪冻――指让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下来。

琼干――特指让液体挥发掉或者凝固起来。

捞食――不是“搅拌食物”,而是“谋生”的意思。

索烟――不是向人索要烟,而是抽烟,广州话为“食烟”。

交关――事态严重,同“弊”。广州话不会这样,他们说“大镬”!

银包――钱包,广州话作“荷包”。银纸――钱,钞票。

折秃――做孽,遭遇悲惨。广州话叫折堕。

注意――小心。

混帐――不像话,不同意,反对,乱来的。

嬲气――生气。甚至“嬲爆胆(气冲冲)”。“谷气”――“憋气”。至于“激气”,则是“心里有气”。

特停――故意的。广州话说“专登”。

心水――“心意”。“心息”就要“死心”了。“心抱”却是“媳妇”。 “收心”是要“专心一点,或者是死心了放弃吧”,“心落”是说“放心了”。

huàn大――养大 。

yào hái――只是谐音的音译,没有文字。意思是“抓痒”。

压萨――没有文字,音译,但不是很谐音。意思是“吝啬”,广州话说“孤寒”。家乡也说“孤寒”,除了有这个意思,还有“家境寒苦”的意思。

扫山――不是到山上去打扫清洁,而是去扫墓。

混人――不是出来混的人,而是“欺骗人”。

摞雷――找麻烦 。“雷”其实应做“来”。“自己摞雷”意思是“自己找来的麻烦”。

爱嘛?――要吗?要不要?

例头――里面。“下低头”――“下面”。而俚话说“里面”和“下面”都是说“底头”。

做得――行,可以,表示肯定、同意、承诺。

浪衫――晾衣服 。

日头――太阳 。

屈头――转弯。

好劲、好叻――很厉害。这和茂名话明显不同,茂名人说“好强”。

头壳――脑袋。

假衣车――意为“假装”,装模作样。为什么这样说,我至今不明白。

打白脚――赤着脚,不穿鞋子。小时候我经常打白脚,家人恐吓我说会“大脚板(脚底会变得很大)”。

打白手――两手空空。去“探”(看望)“人家(别人)”,“打白手”是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这和上面的“打白脚”字面上好像很相近,其实意思已经相去十万八千里。

细蚊仔――小孩。茂名话叫“细弄”,俚话叫“细弄仔”,广州话叫“细路哥”。

猛去咧――你够胆(有胆量)就去吧!这是家乡的父母恐吓孩子、不让孩子去做某些事情的必备语录。

喊乜人――“你喊乜人啊?”不是对着什么人叫喊的意思,而是“你找谁?”的意思,同时又是“你安排谁?”的意思。

托大脚――拍马屁。现在很多人只会说“擦鞋”了。

打乞超――打喷嚏。

偷盐蛇――不是什么蛇,而是壁虎。因为它经常在厨房盐煲旁边出没,农村人以为它会偷吃盐,其实偷盐蛇不偷盐。

走无尾、搏命走――拼命走。广州人说“走甲唔头”。

捞油水――占便宜,着数。

毋(母)着数――不值得。没有便宜占。

毋(母)著衫――赤着上身。广州话叫“打大赤肋”。

落雨咪――下着毛毛雨。

钱蚕舂(音译)―― 广州话叫“教剪踏 ”,北方话叫“剪刀石头布”。

XX转――晕头转向。

一阵仔――一阵间。

眼崛崛――瞪大眼睛,表示不满或生气。“眼蛇蛇”、“眼够够”则是说“不敢正视,只好斜视着”。

好怕擂擂――态度恶劣得很,使人害怕。

ài交打交――吵架打架。

nòng kiào kiào――全烧焦了。

稀pá lá――稀巴烂。

打百分――打扑克。又叫“打牌”,“打pie”。

收起身――藏起来,整理放好。

茄呢茄liě――古里古怪 。

落水踏帝――下着雨,湿漉漉的。

吟吟寻寻――有时候也说“罗罗嗦嗦”,意为喋喋不休,说过不停。

执人口水――又一说法是“口水王”,有时候也说“学口学舌”。都是同一个意思,意为鹦鹉学舌,别人说什么你也说什么。

好怕到死――不是“很害怕死”,而是“害怕到要死”,形容装扮很难看,面色很难看,样子很令人害怕(广州话“得人惊”)等等。
以上这些,只是家乡方言词汇的一个断面。当然还有很多经典的词汇,一时之间数之不尽,要做这个整理工作,实在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而很多口语,有音无字,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粤方言又几乎出口就是古汉语、古文字、生僻字,就算有字也没能认出几个来,更写不出来,以致很多生动活泼的家乡话没法表述。一种方言最重要的其实是语音,是凭藉着发音来与其他方言相互区别的,而词汇相对来说则显得没语音那么重要。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家乡话的语音与其他粤方言的区别和归类只能有待有心人去做,它的起源和演变也有待探究。我对家乡方言词汇的介绍也到此为止,希望大家中意。
[snapback]2624685[/snapback]​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好好好!

“车心辘”就是正宗大衙特产!
 
"nòng kiào kiào"应该全部是第一声
face3.gif


楼主继续写多些
se.gif

期待
 
很少有人研究大衙白话与七迳白话了,希望楼主能再继续写,我继续收藏
face3.gif
 
强烈要求七径从茂港回归电白县
 
你是试呢人啊?是系母系木等人,你有两度,得闲雷电白论坛廖廖.
 
楼上的厉害,一眼看出我是哪里人。我的确是七迳木等人。这是第一次来电白同乡论坛。这帖子主要是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感谢大衙的朋友“车心辘”,这帖子花了一些精力,所以不打算写下去了。

有位朋友呼吁七迳回归电白,我不评论。七迳归了茂名,但七迳的那增、安乐那一片却归了水东。我只想说七迳和电白的感情纽带永远是不会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化而改变的。无论如何,七迳离水东最近,离茂名也很近。我本人没有一位茂名的亲戚,亲戚都是电白的,包括电城、水东、七迳、坡心、大衙、林头等地。
 
那增没有划去水东,只是桥下、龙共、杨梅和杨梅山去了,

这里杨梅山是讲“俚”的。

还有七迳也有讲“俚”的,就是新屋仔
 
羊角白话呢?
 
写得很不错!!
在小范围里,类似楼主的大牙白话、还有阳江话,都在电白闽语的包围下形成语言岛。但在大范围内,电白本身也是一个在粤方言包围下的闽方言语言岛。

据我了解,马踏镇的龙湾村,20年前基本上还是以阳江话为日常用语。现在,那里应该是说海话了,年轻人已经不会说阳江话了。
 
QUOTE(马甲的马甲 @ 2008年12月29日 Monday, 01:05 AM)
羊角白话呢?
[snapback]2625132[/snapback]​



羊角白话不属于七迳白话,而是茂名白话。两者音调差异很大。
 
这里很多词汇跟博贺的相同,只是博贺的浸过咸水,变得粗了。
 
QUOTE(txn @ 2008年12月29日 Monday, 04:29 PM)
这里很多词汇跟博贺的相同,只是博贺的浸过咸水,变得粗了。
[snapback]2625813[/snapback]​



不错不错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QUOTE(狂草谢 @ 2008年12月28日 Sunday, 06:38 PM)
楼上的厉害,一眼看出我是哪里人。我的确是七迳木等人。这是第一次来电白同乡论坛。这帖子主要是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感谢大衙的朋友“车心辘”,这帖子花了一些精力,所以不打算写下去了。

有位朋友呼吁七迳回归电白,我不评论。七迳归了茂名,但七迳的那增、安乐那一片却归了水东。我只想说七迳和电白的感情纽带永远是不会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化而改变的。无论如何,七迳离水东最近,离茂名也很近。我本人没有一位茂名的亲戚,亲戚都是电白的,包括电城、水东、七迳、坡心、大衙、林头等地。
[snapback]2624782[/snapback]​





可惜了
不管如何,尊重您的决定
 
研究语言学其实意义不大,再过100年,就算有七径白话,估计和现在也有很多不同了。

研究语言,关键是研究人口迁移史,把人口迁移历史搞通了,什么语言,风俗都一通百通了。

按我自己的推测,七径白话的人口迁来时间,晚于黎话人口,来源地不明(有族谱的应该可以看到),估计是清朝早期才到来,只能在属于半山的较为贫瘠的土地定居。
其语言经过几百年的变化,现在其实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本土黎话话说法,现在基本是黎、白二种语言共用。
在未来不远的时候,有可能被黎话、广州白话统一而消失。
 
和闽语系不一样,粤语内部分歧不大,而且有“广州话”这个标准音,因此处于方言岛的粤方言,与“广州话”靠拢是其生存下去的重要办法。广西白话真是朝这个方面发展。毕竟在发范围内,粤语是强势语言。
 
QUOTE(华灯璀璨 @ 2008年12月29日 Monday, 11:38 PM)
研究语言学其实意义不大,再过100年,就算有七径白话,估计和现在也有很多不同了。

研究语言,关键是研究人口迁移史,把人口迁移历史搞通了,什么语言,风俗都一通百通了。

按我自己的推测,七径白话的人口迁来时间,晚于黎话人口,来源地不明(有族谱的应该可以看到),估计是清朝早期才到来,只能在属于半山的较为贫瘠的土地定居。
其语言经过几百年的变化,现在其实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本土黎话话说法,现在基本是黎、白二种语言共用。
在未来不远的时候,有可能被黎话、广州白话统一而消失。
[snapback]2626178[/snapback]​



对于乡音,总有不舍的情结,到我老去那天,我也愿意说着大衙白话死去。
如果有人研究,我会继续支持

当然,如果从经济的角度上看,研究的必要性确实很低
倘若一切要与钱挂钩,那这个社会也很铜臭了...
 
QUOTE(华灯璀璨 @ 2008年12月29日 Monday, 11:38 PM)
研究语言学其实意义不大,再过100年,就算有七径白话,估计和现在也有很多不同了。

研究语言,关键是研究人口迁移史,把人口迁移历史搞通了,什么语言,风俗都一通百通了。

按我自己的推测,七径白话的人口迁来时间,晚于黎话人口,来源地不明(有族谱的应该可以看到),估计是清朝早期才到来,只能在属于半山的较为贫瘠的土地定居。
其语言经过几百年的变化,现在其实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本土黎话话说法,现在基本是黎、白二种语言共用。
在未来不远的时候,有可能被黎话、广州白话统一而消失。
[snapback]2626178[/snapback]​




对了,在未来,普通话和英文会是主流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