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解读:郑筱萸被判死刑 显中共反腐决心 (1人在浏览)

临时

高中一年级
注册
2006-10-23
帖子
589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http://news.phoenixtv.com/opinion/200705/0...23_126058.shtml
解读:郑筱萸被判死刑 显中共反腐决心


2007年05月29日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9日上午对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局长郑筱萸受贿、玩忽职守案作出一审判决,郑筱萸依法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先生指出,在中国死刑收紧的情况下,对省部级的高层官员依然判死刑,表明这个案子的严重性,也反映了中共反腐的决心和力度――情节严重的案件没有任何的宽容余地。曹先生说,如果从死刑的角度来看,中国近几年是收紧了,死刑犯要比前两年少得多,自成克杰、李纪周以来,很少有高层官员被判死刑。郑筱萸可能是2001年原公安部副部长李纪周、2003年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被判死刑后,第一位被判处极刑的省部级官员。

曹先生认为,郑筱萸会否上诉,有没有可能二审被判死缓,需要看郑筱萸能否拿出的证据来扭转案情。现在看来,即使他上诉,改判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在尽量少用死刑的情况下,郑筱萸一审仍被判死刑,表明了案情严重性,和中共反腐的决心。


   编辑: 张克侠
 
郑筱萸当庭承认多数指控 最大一笔受贿290万元
2007年05月17日 05:34《北京晨报》

[attachmentid=133255]
郑筱萸 资料图

昨天9时,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受贿案在市一中院西中法庭开庭审理。据悉,郑筱萸涉嫌8项受贿起诉和3项玩忽职守的起诉。其涉嫌收受财物共计人民币约645万元,其中人民币近500万元、港币100万元及美元3万元。法庭上,郑筱萸承认了绝大部分指控。郑筱萸的妻子和儿子也因涉案被捕,但没有出现在昨天的法庭上。

庭审现场

“药厂老板是换个方式行贿我”

昨天8时许,距离开庭还有近一个小时,大批中外媒体记者就已蜂拥至市一中院门口,准备报道此次庭审。此外,有几家药厂的人也赶到现场。但因旁听证发放完毕,均被挡在了法庭大门之外。

据悉,郑筱萸一案的审理阵容强大,由于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案件被定为专案。检方的公诉人团队强大,由市检一分院管理腐败专案的副检察长周晓燕亲自出马。市一中院由纪检组组长任审判长,市高院有关领导也参与了案件审理。记者在法院的北门广场上看到,一辆白色伊维柯的车身上打着北京高法缩写,知情人士告知这是高法的录像车,鉴于此案的重大,法院要派专人录像留存资料。

从案件开审,法庭内外就弥漫着浓郁的紧张气氛。数名法警在法庭外徘徊巡视,谢绝一切闲杂人等靠近西中法庭的大门。市一中院还指派了医护人员在关押犯人的暂看室待命,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上午的庭审一直持续至12时10分方宣布休庭。随后,几十名旁听人员成队走出法庭大门。记者得知,案件还将在下午继续审理,“如果审不完,明天还要继续审理。”

在庭审中,郑筱萸还是很有派头,他没有穿着号服,而是身穿深色西服受审,但是满头的灰白头发难掩老态。在庭审中,郑筱萸一直将老花镜捏在手里,只是在看案卷时,才举在眼前当放大镜使用。法庭上,郑筱萸承认了绝大部分的指控,只是在案件细节上存有异议。庭审中他表示,“一些药厂老板是换个方式来行贿我,他们给我老婆和儿子干股和钱,我没有干预,而是予以默认,这就是受贿。”

相关阅读: 郑筱萸受审称被双规后明白默认亲属收礼是受贿

郑筱萸案确定月内开审 被控收受财物约600万元

揭露郑筱萸网民张志坚:中纪委让我放心讲真话

郑筱萸严重违纪受到开除党籍及行政开除处分

亲友称郑筱萸落马与年幼时家庭贫困有关系

案件解读:GMP认证导致百姓用药风险 最大一笔收取行贿290万元

根据检察院的起诉,郑筱萸涉嫌的8项受贿,总额645万元。据介绍,绝大部分的行贿方都是制药厂。消息人士透露,药物在研制、临床实验和生产中都要经过药监局的多项认证和审批,能不能批、什么时候批对于药厂来说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有时晚几个月就涉及到巨额利益。

为了能让药监局“高抬贵手”及时放行,制药厂挖空心思不惜重金。据悉,一家制药厂听说药监局正在考虑减低其进口配额,于是辗转找到郑筱萸,出了一笔钱,果然保留了以前的配额。郑筱萸在法庭上承认,曾经因为收了钱,而照顾了行贿药厂的利益。

而由此衍生的各种费用最终都被加到药价里由百姓买单。郑筱萸涉案的8项受贿起诉中最大的一笔有290万元,在单笔贿赂中这样大的数额相当鲜见。

玩忽职守造成百姓用药风险

郑筱萸的三项玩忽职守罪名中与百姓用药息息相关地莫过于GMP认证。根据起诉状,郑筱萸在推进GMP认证中,由于“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和民主程序就推进了这项整改措施”造成了“国家医药管理的混乱,增加了老百姓的用药风险,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据悉,这项认证初衷本来是规范了药品生产的质量,但由于没有经过充分准备,导致审核标准降低,使有风险药品流入市场。郑筱萸因此遭到起诉。

曾有举报药监局黑幕12年的举报人高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GMP认证,把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一个企业做GMP认证,要花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还有一个药品流通企业的GSP认证,把标准定得很高,这样的后果就是99%的企业达不到这个要求,结果就是作假、行贿,给权力部门留出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也对具体的设备和生产方案提出高要求,企业为了有口饭吃,不得不去买药监部门推荐的高价生产设备,这些成本都打到药价里面了,直接导致了药价的升高。

郑筱萸对此辩解说,该认证经过了“局党组的研究”。

新闻人物

郑筱萸:上任7年被免职

郑筱萸1944年12月生,福建福州市人。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在浙江杭州有着23年的制药业从业经历。郑筱萸于1994年担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1998年3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出任国家药监局第一任局长。

在药监系统内部,郑筱萸的口碑可谓褒贬参半。因其长于“铁腕式”行政作风,任期内曾致力于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后来却被同行笑称为“形象工程”。尤其是2006年以来,“齐二药”、“奥美定”、“欣弗”等重大医疗事件接踵发生,药品审批、注册及医疗器械等环节的诸多问题随之显山露水。

2005年6月22日,年满60岁的郑筱萸被免去国家药监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此后,郑担任中国科协旗下的中国药学会的理事长。

新闻链接

郑筱萸案另一关键人物

在郑筱萸案庭审过程中,此案另一个关键人物DD原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被多次提及。曹曾是郑的得力干将,多年把持着关键性药品审批权。据称曹文庄不仅检举郑筱萸有功,郑之多笔贿款亦与曹文庄有关。

据《财经》记者报道,2006年1月12日晚,44岁的曹文庄被中央纪委“双规”。《财经》获知,中央纪委专案组在紧盯郑筱萸7个月后,于同年12月对其采取了强制措施。

曹文庄曾任郑筱萸秘书,2002年起出任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据悉,目前全国17.2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有15万个是曹文庄办理的。


   编辑: 王鹏
 

附件

  • 000000000.jpg
    000000000.jpg
    10.4 KB · 查看: 48
支持中共!
支持中共反腐!
大刀向腐败份子砍去!
 
贪污受贿的高官总算有次判死刑的了,,看来也是影响太大,,中央不杀他说不过去,,只有,,,,
 
[attachmentid=133256]
 

附件

  • xiewj1213%206.jpg
    xiewj1213%206.jpg
    48.4 KB · 查看: 79
2006年官员腐败三特点 官大 群贪 钱多


2006年12月27日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67期刊文分析2006年中国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的特点。文章分析认为,2006年是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的一年,官员腐败依然保持着级别高、贪腐数额大和“群蛀”现象严重的特点。廉政建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反腐态度坚决,行动快速。二是重点突出,打击有力。三是廉政建设步伐加快,中央对地方官员监督的垂直控制力加大。文章认为,2006年腐败及廉政建设的特点表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仍然艰巨、漫长,但却是充满希望的。 以下是原文。

与腐败较量――2006年的特点

2006年是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的一年。从已公开的材料来看,官员腐败依然保持着级别高、贪腐数额大和“群蛀”现象严重的特点。

首先,涉案区域及其官员的级别较高。京津沪三市高层干部队伍中都发现问题,如,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的腐化案,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宝金涉嫌经济案,上海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涉嫌挪用32亿社保基金案。尤其是一向被视为规范、清廉的津、沪二地出现高级干部腐败案,暴露出长期以来对党内高级干部行为监督乏力的体制缺陷。

其次,贪腐数额越来越大。由于案件多涉及房地产或固定的社会基金,故而这类案件的涉案数额都超亿元。如,郴州市住房管理中心主任李树彪的贪腐额仅用于豪赌的就达1亿多元,而上海社保基金案中挪用数额高达32亿。

再次,群蛀现象严重。凡是涉及高官案,尤其是领导班子第一把手的问题,一查就能“拔出萝卜带出泥”。如,湖南郴州市贪腐案带出市委书记李大伦、市纪委书记曾锦春、副市长雷渊利及其他政商界人士158人(雷渊利称自己的贪腐在整个郴州只能排在第12位);福建省工商局局长周金伙案引出福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仓山区区委书记、土地局局长等官员;上海社保基金案调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市委书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电气集团副总裁和董事长、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等一些厅局级官员便相继浮出水面。这一情景再次表明干部选用制度的漏洞:“平庸者上”的提拔惯例、“带病提拔”、“带病在岗”现象的反复出现(如安徽省副省长何闽旭任职才一年零五天就受贿30万),透视出用人制度方面的顽疾,而各种基金(如公积金、养老金等)的险象环生,更是暴露出基金监管制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馅。

据媒体报道,在发展过程中,各地“由于发展目标大、项目多,普遍感到财力吃紧,社保基金由此成为眼中‘肥肉’”,而社保基金的管理体制和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如,各地社保基金看似由各地管理,实属“无人监管状态”;在监管体系方面,管理部门看似很多,“地方的财政、税务、银行、审计、工会等多个部门都参与管理”,而实际操作中各自职责不清,无法发挥作用。管理和监督机制上的先天漏洞,给了腐败以可乘之机。据《经济参考报》(2006年9月15日)报道:“多年来各地的社保基金违规事件时有发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专项清查结果显示,1992年至2004年,仅养老保险金就有约100亿元被挤占挪用”。

社保基金频繁地被挪用,在于基金本身的特点和挪用行为的隐秘性,但是一些基金在挪用时决策者对其去向是十分明白的,而问题曝光后人们则不清楚在涉及巨额资金的决定作出时,是否真正经过班子的集体讨论。奇怪的是,在具体操作时,无论是班子里的其他人,还是金融监督机构的银行,好像不见有谁出面阻拦,提出异议。各类基金保管领域长期积淀的问题,加之日常监督的各个环节都出了问题,使得最终爆出违规拆借几十亿、一批高官倒下的丑闻,其出现具有了某种必然性。

反腐实践表明,“群蛀”现象总是发生在宗派圈子、裙带关系和官商勾结中。在各种权力的层层袒护下,已有的监督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于是,尽管个人品质不好,或有种种腐败迹象的显露,尽管有群众的不断举报,或许多恶行劣迹甚至已成为社会的公开秘密,其传闻在民间不胫而走,也无济于事,此时即便存在着各种监督制度,也只能是形式的和乏力的。“群蛀”现象再次暴露出我们某些管理制度本身的漏洞、用人制度的缺陷和日常监督制度的失缺。所以,现在更为重要的不是还要制定多少监督制度,而是应对这些年的用人制度真正地进行深刻的反思,提高诸如社保基金之类财产管理的透明度,并使日常的监督制度真正地运作起来。

从2006年的廉政建设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中央反腐态度坚决,行动快速。如,上海社保基金案一出,中央便派调查组100多人进驻上海衡山马勒别墅饭店,就这起事件展开调查。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初步调查形成的《关于陈良宇同志有关问题初核情况的报告》后作出决定:对陈良宇的问题立案检查,免去陈良宇上海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停止其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中纪委的调查和中央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这再次显示了执政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和力度。

二是重点突出,打击有力。2006年在专门领域加强了反腐败的力度,如反商业贿赂、反房地产业中的官商勾结、反基金挪用等,由此牵出一系列大案要案。

三是廉政建设步伐加快,中央对地方官员监督的垂直控制力加大。如,最新任命的全国10省市纪委书记不是由本地产生或由副书记兼任,而是由外地调入的举措,这一省部级纪委书记由中央提名或委派的制度设计完善了纪检监督系统,它与近年建立的其他两种制度(即中央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制和巡视制)的结合,有利于减少监督部门的监督活动受当地组织限制或干扰的情况,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监督的力度。

2006年腐败及廉政建设的特点表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仍然艰巨、漫长,但却是充满希望的。来源:新华网 林




   编辑: zkx
 
坛主不必紧张,这是引自凤凰媒体的报道。不是境外媒体,所以不必回避惊恐。
给部分人一个警示,给坏份子一个惊醒!
 
拭目以待

逮一,杀一敬百,稍松,死灰复燃.

还权予民,必须从根本上做去改变才有希望减少(注意,不是消除)腐败.
 
枪毙了一个郑筱萸,只是反腐长征迈出的一小步.

我们国家在反腐路上还有很多事要做.

漫漫其修远兮,希望在反腐这一点上,能让国人看到更多的希望,更多的亮点.
 
杀了郑筱萸,还有后来人。。。
贪污650万?后面加一两个0吧,镇长书记也不止这个数。。。
 
QUOTE(电海白鲨 @ 2007年05月29日 Tuesday, 06:17 PM)
杀了郑筱萸,还有后来人。。。
贪污650万?后面加一两个0吧,镇长书记也不止这个数。。。
[snapback]1768135[/snapback]​



估计媒体报道的弦外之音是:650万的都杀了,何况是6500的
 
死了谁也一样!
没有根本的改变,舞照跳,歌照唱,官照贪...........
 
QUOTE(徐长卿 @ 2007年05月29日 Tuesday, 07:23 PM)
死了谁也一样!
没有根本的改变,舞照跳,歌照唱,官照贪...........
[snapback]1768214[/snapback]​



何必这么偏激呢,要客观点看问题,一个人的生命看得这么轻?不要说得人的生命那么不值得一提嘛。
他的死对于反腐路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可否认,至少书面廉政教材又多了一页篇章。

“死了谁都一样?”那究竟要死了谁才不一样呢?
“根本没有改变?”你是算命的?你又怎么知道没有改变呢?

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于贪官,好像我没有发言权!
 
QUOTE(临时 @ 2007年05月29日 Tuesday, 08:33 PM)
何必这么偏激呢,要客观点看问题,一个人的生命看得这么轻?不要说得人的生命那么不值得一提嘛。
他的死对于反腐路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可否认,至少书面廉政教材又多了一页篇章。

“死了谁都一样?”那究竟要死了谁才不一样呢?
“根本没有改变?”你是算命的?你又怎么知道没有改变呢?

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snapback]1768251[/snapback]​




君不见"副委员长"也杀了,起到了多大作用,越反越贪的现象不是正在演示吗?
你说下能改变什么?我看不用算命先生,也能理解的,何用"大师"出眼呢?
一个贪婪成性的官员,只要不被揪出来,就始终以人民公仆形象出现在大众眼中,用谎言编造的金玉其外的公仆形象,也如阳光下的神话,越演水平越高,这样,我们还会相信谁呢?
一个社会没有建立起法律的权威和公正,只好依靠"力量"说话,弱势群体的唯一命运就是向强势群体屈服,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恨啊!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