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中国禁止出国展出文物 (1人在浏览)

卧象
西汉。高58,长180,宽103厘米,前肢盘曲,表现出睡眼惺松的憨态,鼻子斜搭在前足上,宁静中透出顽皮可爱的神情,头部轮廓采用圆雕的手法,刻划出了小象的温驯性格,栩栩如生。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附件

  • e.gif
    e.gif
    23.4 KB · 查看: 158
野猪
西汉。长163,宽62厘米,刻划手法简洁,猪的双目锐利,尖嘴前伸,缩颈贴耳,显得顽劣而又机警,拱身伏地,形象非常逼真。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附件

  • f.gif
    f.gif
    21.7 KB · 查看: 181
石人


西汉。高222,宽120厘米,人的面相表情奇特,头部后仰,嘴大露齿,后掌置胸前,表示匈奴被西汉王朝击溃后垂头丧气,无可奈何的神态。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人与熊


西汉。高277,宽172厘米,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缩小熊的比例,突出巨人硕大的头部和粗壮有力的身躯和四肢,再现了一位力士和一只恶熊搏斗的情景,显示了人决心征服自然界任何天敌猛兽的坚强意志。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石鱼


西汉。高50,长112厘米,宽41厘米,利用原石尖端,刻出鱼头,并大致刻出鱼尾、鳍等部分,古典朴拙,不仅实用,且有美感。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西汉。高55,长285厘米,体形抽象写意,整体艺术加工痕迹极少,状如天然原石,突出重点,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返朴归真、追求神似、大胆想象的艺术风格。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西汉。高70,长154.5,宽107厘米,体形似蛙而口中有齿,头部简练概括,鼻孔异常富有深度感,口裂自然,嘴下两条线纹尤能表现皮层的质感,后半部由大块棱面来显示后肢,具有非同凡响的高度概括性,从侧面看去,不仅轮廓象蟾,而且姿态盎然,有欲跃入水前的动态。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石鱼


西汉。高55,长112,宽44.5厘米,这件鱼形石刻背上平阶部分,疑曾作“座子”用,推想前一鱼形石刻,可能用途相似。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卧马
西汉。高144,长260米,头部平仰,一只前腿向前伸出,马蹄用力 着地,另一只前腿微屈抬起,准确细致地表现了卧马由静面动的动作过程,挽起的马尾,突出战马的特点,庞大的驱体,成为一种顽强不屈的力量的象征。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附件

  • g.gif
    g.gif
    18.7 KB · 查看: 147
伏虎
西汉。长200,宽84厘米,着重刻划其机警凶猛,伺机捕获猎物的兽中之王形象,刀法简洁,全身刻有条纹,显示了皮毛的丰满、轻柔和斑斓,尾粗有力,卷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气势。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左司空
 

附件

  • h.gif
    h.gif
    27.4 KB · 查看: 171
河姆渡土“陶灶”
  新石器时代。通长55、通高25厘米。夹砂灰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附件

  • 14.jpg
    14.jpg
    13.4 KB · 查看: 153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随着景教的没落,大秦寺的院落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时失落。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清光绪年间一个叫荷尔姆遂熊熊的荷兰人在金胜寺游览时看到此碑,为了得到它,他按原样刻制了一座新碑欲换得古碑,遭到寺主持和民众们的严厉拒绝,连官府的人也严保此碑,没有让他得逞。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
 

附件

  • 43-1.jpg
    43-1.jpg
    18.7 KB · 查看: 170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全貌
 

附件

  • 43-2.jpg
    43-2.jpg
    24.3 KB · 查看: 142
  • 43-3.jpg
    43-3.jpg
    18 KB · 查看: 146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唐朝。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足8.8*7.1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镀连结着壶盖与提梁,上口敛而底部呈扁弧形,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 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周身看不到焊缝。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壶腹两侧面用模具冲压舞马图,突出于壶面的、金色的、奇异的马。这匹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代窑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附件

  • 44.jpg
    44.jpg
    15.5 KB · 查看: 139
景云钟
  唐代。西安钟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公元1384年)。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因朱元璋称帝后怕全国各地出现真龙天子与其争位,因此下令修建钟楼以镇龙气。钟楼基座为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基座用青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外重檐3层,内为上下两层,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附件

  • 46.jpg
    46.jpg
    9.9 KB · 查看: 163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唐代。锡杖由唐懿宗供养,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杖身4轮套12个环,中饰柿蒂状忍冬花结座,上托流云仰莲,5钴杵及智慧珠。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其中四个大环象征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小环则代表十二部经。杖头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3枚,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这枚锡杖是佛教世界的权威,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世界锡杖之王。《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锡杖随着被发现。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附件

  • 47-1.jpg
    47-1.jpg
    18.2 KB · 查看: 170
  • 47-2.jpg
    47-2.jpg
    14.3 KB · 查看: 165
  • 47-3.jpg
    47-3.jpg
    15.2 KB · 查看: 154
八重宝函
  唐代。是唐懿宗赐赠的,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录皿)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层层相套的宝函其质地分别为金、银、玉、木,每层宝函外均用银锁锁上,并以丝带或绢袱包裹,金塔基的银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宝函和金塔,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世所罕见,其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J顶这些古代工艺,还在于刻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内蕴的深刻表现,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一九八七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的凌晨一时佛指舍利被发现。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附件

  • 4801.jpg
    4801.jpg
    15.9 KB · 查看: 161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即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金塔高105毫米,塔顶为金质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四面檐角翘起,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身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小金门,门周布鱼子纹,门下部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小巧玲珑,金碧辉煌,盘为细颈鼓腰状,喇叭口径处雕12朵如意云头,鼓腰上二平行线连为四组三钴纹杆状十字团花,衬以珍珠纹,腰底为莲瓣形,银柱托底也呈八瓣莲花状。间以三钴纹,柱底还有一墨书小字――“南”,塔座为纯金方台,中立一小银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仅11毫米高。
 

附件

  • 48-1-1.jpg
    48-1-1.jpg
    26 KB · 查看: 156
  • 48-1-4.jpg
    48-1-4.jpg
    27 KB · 查看: 165
  • 48-1-3.jpg
    48-1-3.jpg
    17.4 KB · 查看: 161
  • 48-1-2.jpg
    48-1-2.jpg
    16.2 KB · 查看: 155
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
 以珍珠装武夫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带为边,镶嵌珠宝花鸟,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
 

附件

  • 48-2.jpg
    48-2.jpg
    16.5 KB · 查看: 145
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
  纯金雕铸,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并镶嵌宝石花朵,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
 

附件

  • 48-3.jpg
    48-3.jpg
    17.8 KB · 查看: 174
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J顶宝函
   重1512克。函盖雕有双凤及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绕着中心追逐,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图,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
 

附件

  • 48-4.jpg
    48-4.jpg
    16 KB · 查看: 168
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J顶银宝函
  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件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场景丰富生动,人物众多,工艺精湛。
 

附件

  • 48-5.jpg
    48-5.jpg
    17.8 KB · 查看: 161
第六重:素面J顶银宝函
  通体光素无纹,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盖与函体在背后以铰链相接,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
 

附件

  • 48-6.jpg
    48-6.jpg
    35.1 KB · 查看: 137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J顶银宝函
  函体以平雕刀法刻画“护世四大天王”像,正面有一金锁扣和金匙,“J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呈四面坡,中为四条平脊相围的平顶。以银铸成,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护世四大天王”像,顶面有行龙两条,为流云所围。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执箭,各有神将、夜叉多人侍立,极其威严,使人肃然而敬。凝目而视,彷佛诱人追随函壁的画像驰骋三界,遨游九重天。 用一条约50毫米宽的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顶面錾两条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
 

附件

  • 48-7.jpg
    48-7.jpg
    18.2 KB · 查看: 166
第八重:银棱J顶檀香木宝函 
  银棱檀香木函内是一个略小的鎏金J顶四天王宝函,用一条约50毫米宽的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顶面錾两条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四侧立沿各錾两只迦陵频伽鸟,身侧饰以海石榴花和蔓草。函的四侧面分别刻着四大天王图像。正面是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面是东方提头赖咤天王,右面是西方毗卢勒叉天王,后边是南方毗娄博叉天王。最外层是一个长、宽、高各30厘米的银棱J顶黑漆宝函。所谓J顶,就是函盖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极珍贵的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银条棱边。发掘时,此函已严重朽坏。
 

附件

  • 48-8.jpg
    48-8.jpg
    15.1 KB · 查看: 155
阿育王塔内“铜浮屠”
  唐代。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棺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檐探出较多。棺体前高宽,后矮窄。棺盖长8.2厘米,高6.4厘米,前档宽5.4厘米,后档宽4.2厘米。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伽神鸟。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壶门。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铜浮屠随着被发现。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附件

  • 49-2.jpg
    49-2.jpg
    14.1 KB · 查看: 151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附件

  • 49-1.jpg
    49-1.jpg
    13.3 KB · 查看: 135
第四枚佛指舍利
 

附件

  • 49-3.jpg
    49-3.jpg
    29.8 KB · 查看: 148
呵...终于发完了...沙发...坐坐...
tongue.gif
tongue.gif
tongue.gif
 
发得这么辛苦呀。不过好象发错地方了。发点书画还沾边点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