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巾帼英雄冼夫人 (4人在浏览)

这样烧香不好,会对文物起破坏作用.
 
QUOTE(四中乐叔 @ 2006年05月25日 Thursday, 08:30 AM)

[snapback]1233903[/snapback]​



看了墓碑,实在太简陋了,虽然保持了原貌,但杂草丛生,有关部门应该管一管,理一理。
sq2.gif
不要让我们共同的荣耀破坏了。。。
 

附件

  • 问鼎台北 蓝九绿二相争.bmp
    1.1 MB · 查看: 266
QUOTE(txn @ 2006年05月25日 Thursday, 08:56 AM)
这样烧香不好,会对文物起破坏作用.
[snapback]1233916[/snapback]​


不是我烧的,在我拍摄之前有人烧的.
 
QUOTE(四中乐叔 @ 2006年05月28日 Sunday, 01:46 AM)
不是我烧的,在我拍摄之前有人烧的.
[snapback]1241216[/snapback]​




图片上,只能用“摧残”或“摧毁”来形容了,看着屏幕就想。。。唉!

爱护仅仅停留在心上和口上,行动上疏忽得太过头了。。。。。
 

附件

  • 无标题.bmp
    633 KB · 查看: 219
  • !!48513414_thumb1.jpg
    !!48513414_thumb1.jpg
    106.4 KB · 查看: 177
听说电白有一位作家在创作冼夫人的传奇小说,那位兄弟能告诉我在那能看到,或买到?谢谢!
 
现在电白靠她做文化``
 
QUOTE(D仔 @ 2006年06月01日 Thursday, 11:05 AM)
现在电白靠她做文化``
[snapback]1254596[/snapback]​





hei.gif
先用她做头炮!带动带其的历史名人出场,也不失一个好谋策。。。。
niu.gif
 
QUOTE(龙卧大鹏湾 @ 2006年06月01日 Thursday, 11:02 AM)
听说电白有一位作家在创作冼夫人的传奇小说,那位兄弟能告诉我在那能看到,或买到?谢谢!
[snapback]1254585[/snapback]​




电白县作协副主席崔伟栋先生,听说在《电白新闻》上刊登。
 

附件

  • IMG2808A.jpg
    IMG2808A.jpg
    35.7 KB · 查看: 197
  补充资料:

  关于电白冯冼家族遭受灭顶之灾的一点猜想

  文/txn 电白同乡论坛: 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49693

  岭南冯冼家族自冼太夫人始,其势力稳步发展,历经梁、陈、隋、至唐而不衰,冯冼子孙多在岭南各地任官,无论是人口还是财力、势力都为岭南第一大族,尤其在冯冼族根据地――电白,全体民众更是冯冼家的忠实支持者,整个岭南严然冯冼族小王朝,这应该是冯冼族至唐时的盛况。佐证有二:一、唐朝宰相许敬宗之女下嫁冯盎之子冯知戴。在唐代,唯门第士族是论,没门当户对哪来如此盛举。二、唐太宗命胡起舞蛮唱歌,这唱歌蛮就是冯知戴,在动荡年代入侍皇帝是质子,但在太平盛世是无上的荣誉,从此可印证冯冼家在朝廷的地位。

  有文章说,在武则天时,朝廷派钦差大臣来高州,高州首长冯子犹接待不周,钦差回去后诬陷冯子犹谋反,导致冯冼家族遭受灭门之灾。其实《资治通鉴》唐纪十九 则天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记载: 徐敬业等谋反武则天…“矫称扬州来之官,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犹谋反,发兵讨之。’于是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就钱坊,驱囚徒、工匠授以甲。”在这里作点猜想:武则天篡夺李唐政权后,李唐遗臣多有不服,岭南冯冼家族秉承冼太夫人遗训,始终如一忠于李唐王朝,武则天对冯冼家族的政治取向有所察觉,派使臣前来试探,冯冼家族的政治态度已明确,虽然没有造反,但作为南天础石的冯冼家族万一造反,将天下震动。因此,冯冼家族遭到政治清洗是注定的了,只是那次政治清洗过于惨烈,不但冯冼家族满门灭绝,还使冯冼家族的根据地受鱼池之殃,民众不逃跑即被斩尽杀绝,致使电白全境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电白现在找不到半点原住民踪迹即缘于此。

  作为冯冼家最后一个入史者高力士,家族遭清洗时被阉送入宫当太监,他身残志不残,始终忠于李唐,在平定韦后、太平公主篡乱时立下大功,为唐睿宗正位、唐玄宗登基作出贡献,终生得到李隆基的重用。只是因出身微贱、身为太监“不全人”而受皇帝重宠,封建文人不接受而著文诋毁罢了。
 
  陕西抢救发掘唐高力士墓
sx.gif


  http://www.sina.com.cn 华声报

  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最近正在对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的陪葬墓--唐代宦官高力士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出墓道、天井、石门、甬道等。

  近年来,由于盗贼侵扰高力士墓,留下盗洞痕迹,使古墓安全受到威胁。为了保护地下文物,经文物管理部门批准,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渭南市文物局联合组织考古队,从今年7月份开始对高力士墓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

  已经发掘出的高力士墓墓道长27米,有长方形天井4个,两道封门,一道石门。封门已被推倒,石门也已被推开,估计为早期盗墓者所为。石门上刻有龙、凤、蔓草纹,石门后为长3.5米的甬道,底部平铺方砖。墓道和甬道两边壁上绘有壁画,可惜破损严重。发掘现已进行到墓室。


  
wacko2.gif
高力士
niu.gif


  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着名宦官之一。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後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他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内出现的纠纷。开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审阅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小事由其处理,大事才交呈玄宗栽决,玄宗甚谓“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当时朝上,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而诸王公主更称高力士为阿翁,甚至连太子都要喊他一声二兄,驸马们都称他阿爷,此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并不如他的徒子徒孙那般专权,而是擅权,但肃宗时,高力士被弹劾流放至巫州,一代宦官从此自云顶掉入地狱。按律高力士本该斩,但顾及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于是将他流放。宝应年间玄宗驾崩,始终渴望回宫的高力士虽被赦还,但却因此而悲痛绝食7日终亡o年73岁o遵先皇遗诏陪葬泰陵。

  目前确定高力士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o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但由于1999年出土後保存简陋,大夫等自然因素等将对墓内的文物造成严重伤害,故蒲城省文物局p渭南市计划部门已于2004年审批通过并立项,将成立高力士墓墓博物馆,初步资金预算有710万元。如今高力士墓椎兀材订o建成後的高力士墓博物馆将椎18亩。
 
  高力士传


  作者:张京宏 提交日期:2005-8-14 8:57:00

  高力士传

  作者:张京宏
  时间:二OO五年八月十四 星期天
  地点:上海
  体裁:传记
  编号:SN_ZZYLS_ZJH_20050814_001ZJ
  备注:两京做菜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说明:历史常识 非商业用途

  引言

  高力士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高力士墓墓道口自从1999年抢救性发掘后被发现。
  我记得当时我是大学二年级,放假回老家蒲城,坐在公交车上,有人手里拿了两根什么骨头,司机问他,他说,这是高力士的肋骨!司机笑笑说,你个捣蛋垂垂。
  后来,我高三文科班的同桌,姓李,后来考上了汉中师范学院,她家就是保南的,我核实了一下,果然是发掘出来高力士的墓道。

  一

  高力士(684~762)中国唐代玄宗时当权宦官。潘州(今广东电白/高州)人。本姓冯(冼夫人之后人)。少年被阉,圣历元年(698)入宫。武则天以其聪慧,令给事左右。一度被逐,宦官高福收为养子,遂冒姓高。后复入宫,为宫闱丞。李隆基(见唐玄宗)为藩王时,他倾心附结,参与宫廷政变立功。后李隆基即位,又深得信任。高力士常宿禁中,四方进奏文表,必先过目,小事便自行裁决。玄宗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内外大臣皆厚结之以取将相位。太子李亨(后为肃宗)呼之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之为阿翁,驸马辈呼之为爷。他的资产富过王侯。曾修佛寺铸钟,宴公卿,规定击钟一次须纳礼钱10万,谄媚他的人击至20杵,少者亦至10杵。高力士平素谨慎,又善于观察时势,所以久受宠任,于朝廷内外亦无大恶名。但他对玄宗晚年用人行政有颇大影响,对天宝时政治腐败有一定的责任。肃宗上元元年(760),因保护禅位的玄宗,为当权的宦官李辅国所恶,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宝应元年(762)赦还,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卒。

  二

  “白发宫女说天宝遗事”,说的是沧桑巨变。辉煌的盛唐在这个辉煌的创造者之一唐明皇李隆基手里,很快就成为过眼云烟。潇洒君主、风流皇帝,转眼长眠于黄土之下,留下是非功过、缠绵情事、生死离别,由后人评说。
  高力士出身非常显赫,在宫里的地位也位极人臣,唐玄宗对他也是礼敬有加,感之念之。高力士本是贞观年间湖南的部落酋长(安南大将军)冯盎的曾孙,冯家谋反,被太宗查抄,满门被抄。冯君衡年仅11岁的儿子冯元一,免死,但被阉割,送入长安入朝当了宦官,改名力士。
  力士投靠阉人高延福做养父,遂改姓高。高延福是个贪得无厌的奸臣,他以为管朝中养马大有钱粮可捞,于是面奏唐睿宗,请求派他去掌管养马的差事。后经皇上准奏,高延福便离开朝廷来到高州府专管养马的差事了。
  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皇帝以后,就派宰相姚崇到高州府找高延福,检查养马情况。高延福一听此事,吓得心惊肉跳,整天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高力士见养父如此闷闷不乐,便问是何故。高延福考虑再三,迫于无奈只好如实说出原委。原来高延福平日花钱无度,每天大饮大食,把养马的粮草都卖光了,弄得匹匹马都骨瘦如柴,此番皇上派姚宰相来检查养马,如何交得了差呢?高力士听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劝慰养父说:“此乃小事一桩,孩儿自有办法对付,父亲只管放心好了。”
  一日,姚崇来到高州府城四处找不到高延福,以为他在野外牧马未归,便即刻骑马到城郊山坡上到处观望,依然不见高延福的踪影,见到的却是一群拴在大小树上的瘦马,再一细看才发现一个小伙子累得满身大汗在边割草边喂马,便上前问道:“为何你孤单一人在割草喂马?如此割草喂那么一大样马,何时才能把马喂饱?”高力士便哭丧着脸说:“大人有所不知,家父高延福患病数月,而且病情一天天加重,无钱医治,连马粮都卖光了,至今尚未能把病医好。”“你就是高延福的儿子?”姚崇似信非信反问了一句。高力士显得无可奈何地答道:“是的,朝廷派家父管养马,如果马养不好,皇上怪罪下来,家父丢官丧命是小事,朝中有战事时没马用那才是大事啊!”姚崇听了这一番活深感高力士不仅是个孝子,而且不辞辛劳替父养马对朝廷一片忠心,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当即免了高延福的罪。

  三

  唐自武则天当政,局势多变故。武则天死后,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各种政治势力斗争十分激烈,政局极不稳定。景龙二年即公元708年,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在自己的藩邸召集才勇之士,积累力量,蓄势待发,图谋帝位。
  善于观察局势和识别人才的高力士看准了李隆基的政治实力,也看准了李隆基是个能成事的人,于是为李隆基明中暗里办了不少事,很快就被李隆基引为知己。
  两年后,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以及武氏党羽,拥自己的父亲李旦复帝位。李旦人才平平,但谦让,有自知之明,一生三次让出皇帝位,因而死后谥睿宗庙号。其大“睿”,就在于能在自己众多的儿子当中,立李隆基为太子,成就盛唐基业。
  李隆基当上太子,高力士有参与谋划之功,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常侍太子左右,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又过了两年(公元712年),高力士又协助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将太平公主及其死党铲除。这一仗胜利,高力士因功升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到了李隆基正式当上皇帝的开元初年,即公元714年,加封高力士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高力士权倾朝野,各地进奏的文表,必先呈报高力士阅后才能进呈皇帝,一般的小事他自己做主。于是全国上下纷纷讨好高力士,就连历史上有名的李林甫、杨国忠等也都是因为巴结上高力士才官居高位的。玄宗皇帝的太子李亨称高力士为“二兄”。至于皇室诸王、公主、驸马等皇亲国戚则尊称高力士为爷、翁等,唐明皇李隆基也不叫高力士的名字,称呼他:将军。
  高力士还结过婚,娶妻吕氏。吕氏因为嫁高力士,他父亲和弟弟都当了大官。吕氏的母亲去世,葬长安城东,葬礼十分隆重,朝廷内外看着高力士的面子,争相前往祭奠,自吕家至墓地,送葬的车马连在一起,十分壮观。

  四

  及至“马嵬之变”,御林军将领陈玄礼、韦谔恃众逼宫,请求玄宗处死杨贵妃,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一力佑护,面对那样一个特殊的紧要关头,高力士进谏:“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深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通鉴》卷218),高力士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他唯一考虑的却是唐玄宗的安危,“将士安则陛下安,陛下安则天下安矣!”

  五

  安史之乱平息以后,玄宗被迎接回朝,并尊为“太上皇”。儿子肃宗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儿媳、肃宗皇后张良娣及太监李辅国就暗中配合,常常挟制迫害玄宗,一般旧臣,早都忙着投靠新主子邀宠去了。唐玄宗左右只有一个人陪伴,那就是高力士。
  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太监李辅国强迫玄宗迁居西内太极宫,玄宗骑马行至武门,五百名禁兵手执雪亮的兵刃挡住道路。玄宗受了惊吓,掉下马来。高力士勃然大怒,走上前去面斥李辅国:“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尔欲作弑军贼乎?”他的气概把李辅国镇住,语塞而退。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流着泪说:“今日若非将军,朕几不保!”
  高力士的行为,得罪了李辅国,不久李辅国就勾结张良娣私下诏书,将高力士流放到了巫州(今湖南黔阳县)。这时候的高力士已是77岁高龄。高力士在流放中,写了一首诗,这是世上仅存的一首诗高力士的诗《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他托物言志,表明自己无论在哪儿,无论是什么处境,都忠心不改。

  六

  唐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敕归西安,在路上听人说玄宗肃宗都已作古,“遂望北恸哭,白发萧然”,三日不食不饮,一恸而亡,这一年高力士79岁。应当说,这个荣与辱大起大落的著名宦官,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基本做到了一个古代忠臣的所能做的一切。
  肃宗死后即位的代宗皇帝,依照唐玄宗的遗诏:令高力士死后陪葬泰陵。

  七

  开创“开元盛世”盛唐辉煌的唐玄宗只有高力士一人陪葬。唐玄宗至死,把人世的冷暖炎凉,繁华丧乱都经历了,朝廷上下的冷暖切换、人事更迭,让他感到,能够与他荣辱与共的,只有远在流放地的宦官高力士了,因而做出了遗言:让高力士一人陪葬。
  高力士一生,对唐朝有贡献,但也对造成安史之乱、国家动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文献资料表明,他有时候头脑倒比皇帝还清晰。唐玄宗曾想把天下事交给李林甫处理,自己外出,高力士极力反对,并说:“天下柄不可假人”。李林甫是有名的奸臣。高力士的主张,对保护唐玄宗的地位是有好处的。安史之乱时,高力士随玄宗避乱入蜀,肃宗在灵武即皇帝位,李隆基在蜀中听到后,高兴地说: “我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对此,高力士不同意地说:“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尽为战区,天下痛心,而陛下以为何忧,臣不敢闻命。”可见,他当时境界比玄宗还高。
  站在封建正统的角度分析,他倒没有专权祸国、图谋废立等不轨的行为,《新唐书》上说他:“生平无显大过”,也算公允。
 
  高力士衣冠墓


  高力士衣冠墓位于高州 市曹江镇风梢岭上。此墓地背靠高山,左右环绕;前临鉴水,滚流而至。按形家学者之说,此墓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

  高力士(684~762年),唐朝著名宦官,高州人。公元698年入宫,在武则天身边服役。玄宗时,官至知内侍省事,封渤海郡公,加骠骑大将军,位列正三品。安史之乱时,陪玄宗往蜀避难。公元760年,被李辅国所劾,流放巫州。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赦还。途中被告知先帝玄宗、肃宗已死,只见二帝遗诏,悲痛欲绝,面北而恸哭,致大吐血而卒,年享七十九岁。代宗即位,以护先帝有功之名,还其官职,赠扬州大都督,并遵照先帝玄宗遗诏,让其陪葬秦陵。

  高力士故乡的家人,将其衣冠葬于高州城郊的风梢岭上,称衣冠墓。当地群众则称它为太监墓。

  衣冠墓周围有许多附属建筑。墓地左下方,修建一座祭祀用的庙宇,称“乐平庙”。乐平庙为单进结构,内置高力士塑像供奉祀。庙门额上灰雕庙名:乐平庙;门口两侧灰雕对联一副:“乐业安居草木禽鱼依旧样,平原广土衣冠文物胜当年。”

  从乐平庙到衣冠墓地,要经过一条小溪,溪宽10余米,一条驿道也跨溪而过。为了方便行人及家人祭祀衣冠墓,在溪上修建一座石桥称“落马桥”,桥头竖有朝廷赐的一块御碑,碑上刻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宣喻过往行人,要过桥者,必须落马步行。显示了朝廷赐予高力士的特殊礼遇。

  高力士衣冠墓以其特殊的墓制形式、优美的自然环境,众多的文化附属景点,以及墓主人特殊的社会地位,吸引着许多游人前往瞻仰。它也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茂名荔枝第一推销员――高力士

  作者:温柔的一刀

  秦汉朝代,茂名地域即已种植荔枝。浮山岭西南方圆百里,地势为缓坡,土质疏松肥厚,雨水匀降,阳光充足,是发展荔枝的天然地带。历代祖先培育了优良的荔枝品种,如白糖罂、妃子笑、挂绿、糯米糍等。现还存活600年古荔枝,还存在被传称为贡图的古荔枝林园。茂名地域荔枝虽有2千多年种植史,但远运北方应在唐朝初期。而让黄河流域的人尝到荔枝,应该是高力士给帝妃贡荔为始。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683―762年),出生于唐代潘州(今高州),冼夫人的第六代孙。唐武则天天圣历元年(698),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15岁的他进奉给武则天。因小错被逐出宫,内宫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清朝文学家、曾任湖广和两广及云贵总督的阮元有诗句“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从诗中知道,在唐代初期,荔枝已进入京城长安(今西安),让皇帝贵妃享用了。由于唐代史书没作具体记载,后人便议论起杨贵妃吃的荔枝究竟是人哪里进贡的。有人认为来自粤西,有人认为来自广州增城,有人认为来自四川。我认为第一个运送荔枝到长安的人即使不是高力士,但高力士将家乡荔枝送进皇室完全是有可能的。人不管到哪里,思念孩童时光和怀念家乡特产美事是一种共性。阮元做过南方几省的总督,写“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的诗句,不会是凭空想象的。有理由说,高力士应该是茂名地域荔枝推销北国的第一人。

  再推想,既然帝妃吃到荔枝,便不会只吃一次,地方便不会只进贡一年。多次多年进贡,便不会只是高力士家乡才能贡荔,其他地方官员为了获宠也会进贡,或奉送给文武重臣。所以说广州增城一带贡荔,说四川贡荔,我认为也有道理。问题是谁也不能考究出哪一年谁最先进贡,哪个地方进贡了多少年。“一骑红尘妃子笑”,只是写一次飞马运荔的情景,不能说贵妃和皇帝皇子只吃一次荔枝。我认为假如是其他地方多年进贡,高力士触荔生情,又得皇帝宠爱,却不从家乡贡荔是讲不通的。不管高力士是不是最先的荐荔进贡者,但作为茂名地域第一个把荔枝推销往北方,贡给帝妃品尝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茂名人概括荔枝文化,不能忘却高力士这位最早的推销员。
 
  贵妃喜荔枝,缘起高力士

  一九九九年。泰陵。高力士墓。“贵妃喜荔枝,缘起高力士”。
  这是我能够整理出来的记忆碎片,除此之外,我很难发掘到一九九九年那次考古留在我脑海里的痕迹。也许留下来的碎片,就似被海水推得起起落落无处歇息的细沙,有一天落进了蚌的体内,回不了大海,却成了珍珠。也许就是这样,记忆的残留无意间就与历史发生了重合。*<BR>我对这种感应,相当的信服,这正如我信服我们的历史一样。推究起来,我和高力士应该同宗。所谓同宗,即是吾祖某某与高祖某某同出自某某也。高三那年,风再如晦,没有丝毫怜悯的阳光照在我愤怒的头上,我活得像条阴沟生的蚯蚓,我不明白别人为什么可以笑得如花似锦而我不能,于是我就怀疑是不是我的姓氏有着传统的弱势,那年月族谱我翻得特勤,里面不乏我知道的名字,只是读起来总如隔世一般遥远。复习兼学习生物我就更悲哀,每次看到优良血统每代以百分之几的数量流失我就犹如当头被泼了一瓢洗脚水。我的伤口在看到高力士偏姓高后,又加了一把盐。
  高力士当然不姓高,本姓冯,名元一,广东高州人,我的老乡。高姓是武则天革命的成果,美其名曰“赐”。“元一”二字性相近,也许这已经预示了他一生作为“忠诚老奴”的际遇。史载高力士聪慧体贴,处事果断而又不失谨慎,在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他还多次犯颜直谏唐玄宗,遏制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等野心家和恶势力。在立嗣问题上,他顺应历史的潮流,在唐王室难以定守之际,力举李亨(是为唐肃宗)。这种功绩在宦官阶层并不多见。在中国古代十大宦官中,只有郑和能与他相比,其余如赵高、刘瑾、魏忠贤无不是罪大恶极之辈。高力士官拜大将军并内侍监,高居一品,打破了唐宦官不过三品的先例。史家对此多有微词,并且常常以为凡宦官者官高必乱政。但宦官专权的恶果,更多是当权者昏庸无能、统治腐败所致,岂可把历史的责任都归咎于宦官呢?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任??县尉时,和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诗,谈论及唐玄宗及杨贵妃的故事,白作了《长恨歌》,陈鸿跟着作了《长恨歌传》,一篇叙事诗,一篇传奇小说,都是文学珍品,前者尤为历代传诵,脍炙人口。对《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重在讽谕统治者,但也有人深为李、杨生死相思同情。元代大戏曲寄白朴根据它写了《梧桐雨》,清代大戏曲家洪?又写了《长生歌》。的确,白居易的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李、杨的纯洁专一、长相厮守写得波澜迭起,动人心弦。如果说是白居易把这段爱情塑造成经典的话,那么高力士就应该是为李、杨搭起连理枝的红人。实际上高力士不仅造就了玄宗与贵妃的知遇,也带来了杨贵妃千古遗韵的微笑。然而也正是这一贡献使高力士的人生变得灰暗。古代美人鲜笑,这对自以为魅力无限的君主来说可不是好事。于是历史上就有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美人是笑了,国家却丢了。高力士的荔枝,至少避免了历史悲剧的重演。然而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当初引贵妃见唐皇的是他,千里朝贡荔枝使得贵妃开颜、“君王带笑看”的是他,马嵬坡力劝被士兵吓破胆的唐明皇赐死杨贵妃的又是他。正所谓“忠孝两难全”,而他共事二主,万不得已,竟亦不顾“忠孝不全”的骂名了。杜牧过华清宫,作了首怀古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本来也只是作理性思考,只不过后人妄加揣度,引为讽史之作,更有甚者张口闭口即是淫乐误国,活该“长恨”。的确,安史之乱不能说与此无关。李、杨的骄奢淫逸,确实也给国家带来危害,马嵬坡下的一幕,惊心动魄,也是咎由自取。但李、杨的爱情再轰烈,还不致于断送整一大唐的气数吧?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我们怎能把批评的刀刃老搁在显而易见的人事方面呢?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讲哲学,至有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身为一个宦官,隶属奴仆阶层,又不是身居宰辅的姚崇宋景,高力士所做的,已经可谓彪炳千古了。后人观史,发表议论,当然要清醒得多,也轻松得多。
  考古资料已经证明,当年“一骑红尘”飞送的,正是高力士家乡――潘州(今高州)一种名为“白玉罂”的早熟荔枝,恍恍千年,昔者往矣,香荔犹存,而高州市?子岭内更有片荔枝园,据闻为当年进贡之始地。这当然不可信,但作为往后朝代的贡园则较为可能。如今,高州已被评为“全国荔枝、龙眼、香蕉之乡”,高州荔枝更享誉国内外,所产的“白糖罂(即白玉罂)”更是与“叶海”一起成为全国公认的两大品牌。近年来,高州的荔枝不断创收,远销海外,甚至在荷兰的鹿特丹也可以买到色香如故的高州荔枝。而高州每年都会在冼夫人诞辰节举行盛大的荔枝文化节,其场面不可不谓盛大。只是作为冼夫人之后,对高州荔枝的扬名起了历史的根本作用的高力士却被家乡人忽略了,这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件事。
  希望有朝一日,历史能够为我们正确地审视,并且讨还一个公道,而我将以此作为最好的祭品供奉于先人的灵前。
 
  高力士脱靴

  10/12/2004/10:05 华夏经纬网

  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费事,正象在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说的:“放屁还没有这样快!”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 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捣鬼,把李白的官给罢了。原来李白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赵飞燕因貌美受宠于汉成帝,立为皇后。后因淫乱,平帝时废为庶人,自杀。本来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

  李白是个诗人,未免天真,在用典上不慎重考虑,被人钻了空子,连个闲官翰林都作不成,罢官而去了。

(新华网)
 
  千古谁识高力士--有唐第一良宦


  民间传说,毁贤尊庸之事甚多。张飞其实交结士宦,能文能武,风度翩翩;关羽倨上欺人,不晓礼数,以至有麦城之败,实乃自作自受。而民间却尊关羽为武圣,以张飞为无谋狂徒,岂不谬哉。读史方知坊间故事多求奇险,于是忠者益忠,奸者益奸,为衬托主角的威名,颇有贤者被塑造成罪人或小丑,所谓的狸猫换太子,三气周瑜,玄武门之变等等,盖莫能外。

  尝愿执笔写一系列文章,题名为洗冤录,意在还人物以真实,还历史以公正。年齿渐长,于是明白我们所见的,永远不会是真实,最多不过是真实的一部分;千人千虑,每个人都有自己判断事物的法则,我们永远也做不到所谓的公正。看那些听着评书眉飞色舞的孩子,听得多么开心;教者愿说,受者愿听,又何必逼他们弃戏剧化的传说,去了解残酷的事实呢?随它去吧,明镜自在我心。

  高力士所以被坊间传说垢病,缘于下面这则故事。语出野史,始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后竟被引入正史,新旧唐书皆记之,余以为其事颇荒谬,不可信矣。

  这天天气不错,挺风和日丽的,下午没有事,这的确挺爽的。唐玄宗一大中午早早的跑去逛花园,拉着小蜜玉环的小肉手促膝谈人生。摸着摸着觉得寡然无味了,想要配点诗乐助兴。

  据说金主完颜亮在聚众淫乱的时候,经常叫人在旁边念黄色小说以便于寻找G点,可惜那时候录像技术不太完善,日本A片还没有传入金国,不然完颜亮是很有可能被展昭带领公人们以夫妻看黄片的名义进行治安拘留的。

  唐玄宗是大国领袖,绝不能像蛮夷那么有碍观瞻有伤风化。玄宗和玉环之间的友谊是光明正大的,在群众面前唱诗作和,是增进革命同志之间感情的良好交流方式。小杨同志自从做了粉黛部的业务主管,把后宫的文化事业搞得欣欣向荣,尤其在年度主打样板戏《霓裳羽衣曲》中亲自出镜,她那两只比叶子楣更加白胖的小兔成功地作为卖点赚取了观众的眼球,一跃成为著名艳星。为了嘉奖她对舞蹈事业的献身精神,唐玄宗单独接见了她。她以一首《拉妹子》赢得了玄宗那颗苍老漂泊的心,歌中蕴含的深刻寓意使皇上龙颜大悦,并因此擢升她为天上人间的头牌。

  话说当日翰林李白来到沉香亭,立刻被小杨的半敞酥胸吓倒。李白同志受不了这个打击,写了一首诗歌来讽刺玉环娘子的大胸:“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意为游鸾戏风之时,皇上的那话儿只有赵飞燕的身材才能配得上他。

  皇上看了诗很不开心,赵飞燕那么瘦,不就是暗喻自己的龙鞭细小吗?赏了他一杯酒喝,就打发他下去。可怜李白酒不醉人人自醉,被大胸冲昏了头脑,竟然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让他给脱靴子。高力士被臭气薰得火大,怒发冲冠,丢下了一句狠话: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

  高力士虽然是太监,但他一直不屑于这个职业。他总是说,我是个政治家。他的人事工作确实很成功,王公们都很崇拜他,太子叫他老哥,王子叫他阿翁,驸马甚至尊称为爷。

  他决定进行反击,于是率领众粉丝对李白的诗反复研究,罗列出很多罪状,把它们公布出来,天下为之哗然。李白终于受不了这样的狂轰滥炸,数日后宣布关闭李氏酒吧,离开了京城这个他会永远记得的伤心地。

  高力士很开心,说:我是个太监,但我是为人民服务的太监,怎么能为李白这种人服务呢?我是个政治家,我明天还有公务,我去玩政治了。


  要说明的是,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 DD引自《古代文化常识》
 
  高力士并非弄臣

  发言者:爱越剧


  在《贵妃醉酒》、《太白醉写》、 《太真外传》等以唐朝开元、天宝年间为背景的戏里,大都有一个宦官----高力土。他是一个奴颜卑膝、阿谀逢迎的丑角,但是,历史上的高力士,却是一位有权有势、并且也做过一些好事的人。
  高力士本不姓高。他入宫后,因为聪明伶俐,武则天让他在身旁伺侯听差,后因受牵连被驱逐出宫,老宦官高延福把他收为养子,才姓了高。高力土出宫一年多以后,通过武三思的关系,又进入宫中。唐玄宗李隆基作皇帝以前,高力士对其“倾心归附”,所以李隆基作了皇帝后,对高力士格外宠信。当时,从全国各地来的表章,都是高力士看后再给玄宗。有些小事情,高力士自己就做主处理了。玄宗曾说:“力士在,我寝乃安。”可见,高力士备受宠信了。
  高力士在宫中的地位很高。唐肃宗做太子时:“兄事力士”;其他王子、公主,则“尽呼力士为翁”;玄宗有时称他为“将军”。
  高力士对玄宗是忠诚的。唐玄宗曾想把天下事交给李林甫处理,自己外出,高力士极力反对,并说:“天下柄不可假人”。李林甫是有名的奸臣。高力士的主张,对保护唐玄宗的地位是有好处的。安史之乱时,高力士随玄宗避乱入蜀,肃宗在灵武即皇帝位,李隆基在蜀中听到后,高兴地说:
  “我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对此,高力士不同意地说:“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尽为战区,天下痛心,而陛下以为何忧,臣不敢闻命。”可见,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比玄宗还要高。
  作为一个宦官,他也做过一些不好的事情。但历史上的高力士与戏剧中的高力士,毕竟是有很大差距的。
 
  高力士:曾经权倾朝野的宦官

  作者:中史在线历史人物词典编写组


  一、高力士简介

  高力士(683-762),本姓冯,名元一,为宦官高延福养子,冒姓高。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年少时随父于任所――潘州(今高州县城)居住。因而《旧唐书》说是潘州人。《新唐书》则直指为“冯盎曾孙也。”

  力士为冯盎之曾孙、冯智之孙、冯君衡之子。唐长寿三年(694)二月,有人诬告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派司刑评事万国俊以监察御史衔前去查处。国俊到广州后,将流人300多人驱至水滨全部斩杀。与流人有来往的也受株连。潘州刺史冯君衡因受此案牵连而被抄家。冯元一时年11岁,免死被阉,入朝后改名力士。

  力士年幼时性格倔强,又聪明伶俐,很得则天赏识,敕给事左右。后犯小过,被鞭挞后逐出禁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延福出自武三思门下,力士常往来于三思家,因而在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人官。成年,身高六尺五寸,办事谨慎缜密,善传诏令,受任宫阉丞。

  景龙二年(708),临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士图谋帝位,高力士倾心巴结,李隆基把他引为知己。四年(710),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睿宗复帝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常侍太子左右。

  太极元年(712),力土协助李隆基又一次发动宫廷政变,太平公主及其死党萧至忠、岑羲等被诛。力士因功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他说:“有力士管事,我才能睡得安稳”。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各地进奏的文表,必先呈力士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拱、安思顺等也因巴结了力士才能官居将相高位。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附马称他为爷、翁,皇帝也不叫其名而叫将军。

  开元初,力士娶吕氏为妻。其妻父玄晤也因之擢封少卿刺史,妻弟等皆为王傅,妻母死后葬城东,葬礼甚盛,朝内外争为祭赙,自家至墓地送葬者车马不绝。天宝初(742),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748),加封力士为骠骑大将军,其家产之富有非王侯能比。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危及两京。十五年(756)五月,玄宗避乱入蜀,力士随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劝言说:“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尚在皇上左右.怎能自安?将士又怎能心安?”玄宗遂命力士缢杀杨贵妃。至成都后,力士因护驾有功,受封齐国公。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肃宗称帝,改年号为至德元年。玄宗甚喜,说:“我儿应天顺人,改元至德,我没什么可忧的了。”力土说:“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皆为战区,天下痛心.而陛下以为无可忧,臣不敢听到这样的议论”。至德二年(757)十二月,高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尸。

  上皇(肃宗即位后,玄宗为太上皇)自蜀归后即居兴庆宫。常与力士和内侍王承恩、魏悦等登长庆楼娱乐、观览。力士因此事为李辅国所诬告,于上元元年(760)七月二十三日发配巫州(今湖南黔阳县西南黔城)。巫地多荠,但不食,力士感伤而赋诗云:“两京作芹卖,五溪无人,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表达其忠君的心志。

  宝应元年(762)三月,代宗李豫称帝,力土遇赦还京。归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市)遇流人,言及京国事,得知皇上驾崩,力士悲恸不已,面朝北呕血而卒。代宗因他功绩卓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唐玄宗李隆基墓,在今陕西蒲城县境)。

  附一:暴雨冲出高力士之墓

  (资料来源:1999年12月1日   中央电视台)

  提起宦官高力士,在唐朝那是赫赫有名。不过他死后埋身何处,一直是考古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近日,一场暴雨帮助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蒲城县境内发现了高力士的墓地。

  如果不是今年八月陕西境内下了一场暴雨,高力士之墓也许还要埋藏一段时间,这场暴雨使蒲城县内的果园出现了一个直径约一米的洞穴,陕西省文物局专家经考察发现,这里正是伺奉过唐朝四代皇帝的太监高力士的坟墓。

  到11月20号,挖掘工作已经结束,共出土各类陶俑200余件,全部为粉彩颜色,而且造型生动。同时出土两根腿骨被认为是高力士的遗骨。墓中最具文献价值的是高力士的墓志。墓志全文有2000多字,由唐代书法家张少悌书写,详细记叙高力士的生卒年月和主要经历,这对《旧唐书》等史书上的记载有了明确界定和更正。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幼年入宫,前后侍奉过武则天和唐玄宗李隆基等皇帝,曾经平息过太平公主等多人叛乱。公元962年,李隆基病死在现在的西安,葬在今天陕西蒲城县东北方向,高力士为表忠心,绝食七日殉主而死,时年73岁。   (中央电视台 陕西电视台)


  附二:杨贵妃喜食荔枝 高力士惹的祸

  (来源:金荔论坛  编辑:澹台明)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久居北方深宫的杨贵妃如何得知南方荔枝的美味呢?随着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这个问题终于真相大白。

  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高力士墓是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的陪葬墓。考古结果发现,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今广东茂名一带)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详述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这就说明,若没有高力士的力荐,杨贵妃绝不会对岭南荔枝如此垂青。专家们于是得出结论:“贵妃喜荔枝,缘起高力士”。
 
  唐代名宦--高力士

  作者:洪江市旅游局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朝肃宗上元年冬,一代名宦高力士,因受权奸李辅国李林甫的诬陷,被流放巫州治所龙标城(<即今洪江市黔城镇>。受委屈的高力士整天唉声叹气,以泪洗面,不久便形容憔悴了。

  腊尽春回,莺飞草长。一位朋友奉劝高力士到附近的金鳌山去踏踏青,散散心。并说金鳌山上有座芙蓉楼,风景颇好。朋友还解释说:“金鳌山旧有临江楼,乃县衙公房。性喜芙蓉的诗家天子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便将此楼更名为芙蓉楼,作为县衙迎宾送客、饮酒赋诗之所。此地风光旖旎,我们不妨一游。”
  一天,风和日暖。有气无力的高力士与朋友随着游的人流来到金鳌山麓,在“诸葛井”边喝了点泉水,神清气爽。接着,游览了“金鳌寺”、“梅树湾”、“桂花泉”、“鳌山头’’等明朝以后叫“鳌山庵”。景观,闷闷不乐的高力士,也不禁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了。
  突然,前面桃树与凤尾竹林露出一座金碧辉煌的楼阁。朋友高兴地指着说:“这就是芙蓉楼旧址,现存的芙蓉楼为清嘉庆四十年重修。他们兴高彩烈地来到芙蓉楼前,只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光柳色,掩映院墙。片片荷钱,浮出池塘水面:木芙蓉枝头满绽嫩绿新芽。更有那遍地的荠菜,开出雪白的花朵,发出诱人的芬芳。
  朋友兴致勃勃地介绍说:天宝年间,诗家天子王少伯被贬为龙标尉,他官清似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并且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文彩风流,照耀古今。又在芙蓉楼畔的凤尾竹丛写下千古绝唱《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高力士听了,不禁拍手称赞:“好诗,好诗……”接着,朋友又有声有色地讲述了王昌龄的几个十分动人的传奇故事,高力士听得如醉如痴。
  王少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忧国忧民的思想,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冰清玉洁、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动人事迹深深地感动着高力士。
  眼望着遍地漫生的荠菜,高力士心潮起伏,感慨万端,诗兴大发,于是,吟出一首《荠菜》诗宋,以表达自己永远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思想:

  两京秤斤卖,五溪无人采。
  边幅虽有殊,气味终不放。
 
  唐代时期 高力士在桂林“走丢”


  稍知唐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唐代玄宗朝有一个高力士,虽然只是个宦官,但名气很大,在唐玄宗的一生之中,几乎离不开高力士的相伴,甚至于这个著名皇帝有时也许没有杨贵妃在身旁,却绝对不可以缺少了高力士。然而说到高力士与桂林也有那么一点儿渊源关系,也许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唐初武德四年(621),李靖率军攻下桂林,作为广西割据首领的冯盎只能望风归顺,后来被唐政府封为高州刺史,他有一个儿子及其家人被唐政府留居于桂林。

  到了武则天的圣历年间(公元698-699年),当时任岭南讨击使的李千里巡视岭南,莅临桂林,不久后他回到朝中,给武则天献上了两个阉儿,一个名叫“金刚”,另一个名叫“力士”,都十分聪明伶俐。武则天特别喜欢年龄幼小的“力士”,令宫里的管事太监高廷福收其为义子,于是朝中都称其为“高力士”。至于那位与高力士同时入宫的“金刚”,则成为史海中湮没无闻的人物。

  武则天死后,韦皇后与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临朝专制,唐睿宗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发动禁军,扫平韦皇后及太平公主集团,登上帝位,这就是唐代名气十分响亮的皇帝唐玄宗。也就是这个时候,高力士成了唐玄宗的伴驾之人。由于唐玄宗与高力士年龄相近,性格相似,虽然表面上是君臣关系,实质上却是一对一刻也不能相离的游伴。在这样的关系之下,高力士渐渐成了宦官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一些当朝权贵如李林甫之流无不与高力士深相结纳。

  高力士虽然权倾朝野,却经常回想起他小时候的事情,他只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家里也算是大户人家,住在一个有山有水、景色秀丽的城市之中,其母亲好像姓麦,后来不知怎地从家中走失,好像是被人拐走,从此便失去了家庭。  唐玄宗十分体谅高力士的思乡情结,令前往岭南的地方官员注意寻访高力士的家人。

  有一次,岭南节度使何履光偶然在泷州(今广东罗定)访查到前朝地方大姓冯盎已故去的四世孙冯某曾在桂林走失过幼儿一名,一直不知去向,其妻麦氏每当忆起当年事便悲泣不已。何履光亲自召见麦氏,问起走失的时间,与高力士幼年走失的时间十分相近,于是何履光亲自陪同麦氏来到京城长安,与高力士认亲。相见之后,彼此都觉得十分陌生,根本不是记忆中的形象。

  后来麦氏突然记起,问道:“你的胸前是否有七颗小黑痣?”

  高力士袒开胸襟。果然如此。而高力士也拿出小时候所佩戴的金项圈,麦氏也记得这正是当年幼子佩戴之物。于是母子相认,抱头痛哭。唐玄宗知道此事的前因后果之后,心中十分感叹,特地诰封高力士的母亲麦氏为越国夫人,还赠封高力士久已故去的父亲为广州大都督。
 
  高力士,一个宦官的生死约定


  在各种戏曲人物志里,高力士向来是反面角色,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个手执拂尘的白脸奸臣。京剧的《贵妃醉酒》里,梅兰芳先生这样设计高力士:

  高力士:启娘娘,奴婢敬酒。杨玉环:你敬的什么酒?高力士:通宵酒。杨玉环:t!呀呀啐!哪个与你同什么宵!高力士:启娘娘:不要动怒,此酒也是满朝文武不分昼夜所造,故尔叫做通宵酒。杨玉环:好,呈上来。高力士:领旨。

  戏文里的高力士纯粹一个大拍马屁和唯唯诺诺的太监。后来好像还有一出新编京剧《大唐贵妃》,说应杨贵妃的纠缠,唐玄宗唤李白写诗,李白竟然狂态大发,叫杨贵妃给他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也许只有李白自己知道脱靴和做诗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高力士肯定是唯一一个有幸闻过这位大诗人臭脚的人。诗人说话善于夸大其词,尤其作为“诗仙”的李白,为人狂妄不羁,但是在那样一个恪守君君臣臣传统道德的皇家内宫,胆敢如此造次,除了后人的臆想,是不可能真实发生的,况且高力士那时的官职已经封为虢国公,纵然李白从娘胎里带着100颗脑袋出世,他也不敢再太岁头上动一点土。更甚的是,在那出剧里,高力士完全被演绎成一个大反派,好像李白一定要和杨贵妃弄出点事来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好奇心肠,而这个老而无能(生理上的“能”)的公公儿,则是一道横亘在李杨二人情感中间的栅栏,真是大煞风景!

  事实上高力士出身非常显赫,在宫里的地位也位极人臣,别说李白这类毫无功名官职的小人物,别说贵妃的三千宠爱,就是唐玄宗对他也是礼敬有加,感之念之。高力士本是贞观年间湖南的部落酋长(一说为安南大将军)冯盎的曾孙,冯家因谋反,被太宗查抄,家道迅速凋零,等到力士出生,已经是武后当朝。力士许是为谋生计,或者是怀揣“近君”的大志宏图,投*阉人高延福做养父,遂改姓高,进入禁中供事。后因事被逐,又投到武三思的门下再次入宫,一举奠定太监首领地位。后代的话本《高力士外传》说他生来异相:“汝胸上七黑子,他人云必贵”所以,自宋以后亦常有人以“七黑子”称呼权倾一时的阉官,如魏忠贤,如刘瑾。

  我到现在也无法探知阉人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让他们在那样空旷的大内宫廷里全然忘却身体残缺和心理自卑,日子过得如鱼得水。史圣司马迁一遭阉割即闭门羞惭,寻死觅活,但太史公毕竟学究天人,推演历史人文,走遍古人文明之源,终有《史记》磅礴灿烂。那些情愿被阉入宫的太监们,难道真的是为了改变自己贫困的经济生活条件,用残忍的一刀来换取丰衣足食?并且如高力士之类的宦官,用当今的语言形容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大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力地保障了内廷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高力士权欲薰天的时候自然是玄宗一朝,但是他却伺奉了唐朝四代皇帝,如果武则天也包括在内的话。并且他极端的具有不同常人的判别能力,玄宗藩邸为王时,高力士就看好了这个未来的储君,极尽巴结之能事,经常给李隆基透露一些机密情报和小道消息,所以李隆基即位后立即重用高力士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而这个时候的高力士更是百倍努力,尽心尽责。金性尧先生在《高力士故事》里说:“(高力士)舍宅为寺,(后)私第则在兴宁坊。但他不常去,虽休沐也不离宫,只息眠殿帷中,所以玄宗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这里“当上”的意思是“当值”,就是说,只有高力士值班的时候,我才能好好的睡觉,可见君臣二人的鱼水关系。正是由于他们之间建立了这样一种融洽关系,所以高力士才步步青云,金性尧先生说:“他在极盛时期,官职为左监门将军、招讨使,阶为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将军,爵位虢国公,品为从一品。四方进奏,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由力士自决。”

  除开政治上的耳鬓厮磨,高力士对唐玄宗最大的贡献则是杨玉环的发现。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里说,高力士去寿王李瑁府中公干,寿王陪着公公欣赏府内园林,不期然的让这位公公发现了年方妙龄、神骏不凡的杨玉环,于是高力士自作主张给寿王另觅王妃,把杨玉环引入宫中晋奉玄宗。不料,杨氏刚刚得宠,就因为对当时玄宗的另一个宠妃江采苹使用阴谋手段,“妒悍不逊”惹怒玄宗,被送回哥哥杨家。几天后,高力士察言观色,看到玄宗“郁郁不乐”,奏请玄宗夜开禁门迎回玉环。三年后,身为贵妃的杨玉环又因为“多于大臣交”被玄宗打发回老家,贵妃后悔不迭,剪下一缕秀发托人带给高力士,力士进言曰:“贵妃泣而剪发,定当悔意深矣!”于是玄宗又派高力士把贵妃接回。及至“马嵬之变”,手握御林军的陈玄礼、韦谔恃众逼宫,请求玄宗处死杨贵妃,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一力佑护,面对那样一个特殊的紧要关头,高力士以一个政治家的思想高度对玄宗进谏:“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深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通鉴》卷218),应该说,这段话是高力士生命中最具影响力的语言,试想,将士们已经把杨贵妃的哥哥给戮尸当场,这个妹妹却依然留在宣宗身旁,一旦江山稳定,那些杀杨国忠的人岂不命悬贵妃手中!高力士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尽管他也相当喜欢杨玉环,但是此时此刻他唯一考虑的却是唐玄宗的安危,“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尽管做了种种努力,无奈此时的唐朝山河,早已分崩离析日渐凋零,玄宗也最终没能恢复他的帝王位置,转而成了太上皇,赋闲后宫思念他的杨贵妃去了。高力士被唐肃宗的宦官李辅国流放到边远的贵州,那一年他已经是个60多岁的垂垂老人。当他在发配的路上走到巫州时,看见山川野岭上郁郁葱葱的荠菜而无人采食,感念旧日繁华,哀伤今日离落,做诗如下:

  两京做菜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以荠菜隐喻自己对玄宗的忠心永志不改,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江山更替,星河斗转,曾经的盛极一时总被雨打风吹去,耄耋之年的高力士只能是怀想前朝旧事的一个宦官,一个阉党,一个漂泊云贵的无根无依人。唐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敕归西安,在路上听人说玄宗肃宗都已作古,“遂望北恸哭,白发萧然”,三日不食不饮,一恸而亡,这一年高力士79岁。
 
杂咏一百首・高力士

作者:刘克庄

五十年间事,浑如晓梦馀。

三郎南内里,何况老家奴。
 
  五绝・和高力士《咏荠》

  文/心照不宣


  高力士(684―762),唐宦官。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本姓冯,后为宦官高延福养子,改姓高。玄宗时知内侍省事,进封渤海郡公。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被放逐巫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两年后赦归,病死途中。此诗作于巫州。

  咏 荠
  ----高力士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瘛
  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和高力士《咏荠》
  ----心照不宣

  千金将身卖,鸿儒无人瘛
  男女虽不同,性质终不改。
 

附件

  • 五绝・和高力士《咏荠》.jpg
    五绝・和高力士《咏荠》.jpg
    29.4 KB · 查看: 249
唐高力士墓志铭
 

附件

  • 唐高力士墓志铭.jpg
    唐高力士墓志铭.jpg
    978.5 KB · 查看: 259
《高力士》

原价: ¥27.80元
出版/发行时间: 1998-06-01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作者: 华强 著
ISBM: 7800818071
版次: 1
开本: 1/32
页数: 422


一个既是奴才又是将军的人,实在是非常罕见的,而高力士就是这样一个奇特人。高力士本不姓高,他是隋末名将的后裔。他卖身为奴,投靠李隆基,一步步登上右监门卫将军、骠骑大将军之职。高力士流水成银,撞钟收金,富逾王侯。他为唐玄宗纵论朝政得失,劝谏玄宗任用贤明;自己却又卖官鬻爵,网罗小人。他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红娘,一手导演了一出千古传奇的爱情故事。而他又是马嵬驿缢杀杨贵妃的凶手,毫不留情地将一代佳人送上西天。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