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 (1人在浏览)

天狗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5-07-18
帖子
4,779
反馈评分
15
点数
61
王跃文的小说,在书市的“官场热”中,大概要算是最热销的书之一了。最初走红的,是他的长篇《国画》,中短篇小说集《官场春秋》写于《国画》之前,却不走运,借着《国画》的势头才“火”起来。虽然《国画》展现的场面多,信息量大,但从小说自身的完整来说,《官场春秋》可说是王跃文的文学处女,《国画》则是这个文学处女放开了自己、将通俗小说大特写社会新闻等等招入室内的不伦不类的女子。所以我看《官场春秋》感觉舒服,看《国画》感觉不舒服。

王跃文自述他在官场上最风光的一段经历是在县政府,那时他整天“迈着细碎步子,在领导面前说着是是对对好好”,而他自己的话却不能说出来。他自己的话是什么呢?是愤怒吗?不是。如果说擅写公务员的刘恒、刘震云还有愤怒,有诗意的残余,到了王跃文这儿,就只是一种“秘书世故”了。在王跃文的小说里,让人注意的是横向的比较而非纵向的,这人那人在人前人后所说所做有何不同,效果如何,得焉失焉,都被一种盈亏过于清楚的小聪明照得纤毫毕现,官场内部人与人的关系,被一支笔像小刀子一样一点一点地解,解到微妙之处,颇使人会心。但是这种“解”无关乎对人性的理解,这种对人物外在形态的刻划,虽然在拐弯抹角的细部留下了一些智力成果(这就算文学成果了),总体上却仍属于智力消费品。这与作者自以为是的“批判现实主义”是有距离的。其间的差距在于:小说满足了我们窥探官场的好奇心,它充当了我们参观官场的导游,它写了环境,但是它提不出任何关于人性自身的问题。

这反映了王跃文的立场并不在官场的边缘,而仍然是在圈内,并且他也没有能力跳出这个圈子。虽然他与周围的环境是有差异的,正是这差异造成了他自己的话说不出来。在王跃文的周围,市场经济正在迅速瓦解那些经不起瓦解的权力。权力越来越没面子了,金钱的势力迫近,权钱交易变得熟练,甚至变成一种失去神秘性的明码标价的行为,但是王跃文固守着“士”的某种尊严,这就使他心里的小计较复杂了许多。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小计较给他造成的语言障碍,它们封闭了王跃文的日常交易,却成就了他的小说,成就了《官场春秋》这部关于官场面子的挽歌。

王跃文之所以没有真正的愤怒,是因为他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一些愤怒的替代品。他自恃有清官的良心。在《国画》里,他强化了《官场春秋》里没太强调的反腐败的社会化情绪,他把一些经过美化的纯情的女人、清高的画家、正直的教授等等,作为主人公的心灵朋友,使他们成为美化主人公的良心符号。这些虚假而牵强的笔墨固然使王跃文往通俗小说的方向上跨进了一步,可是其效果却与智力消费品的效果相抵触,美化这部分人的调子是热而愚蠢的,揭露官场中人的调子是冷而聪明的,两种味道香臭冲突,很不和谐。我一开始几乎是提着心悬着手腕翻这本书的,后来慢慢适应了,方才放下心来靠近了看。
 
天狗兄,无看过王跃文的<官场春秋>,不好评价。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