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分享 “正二品”总兵招成万:被遗忘的电白历史名人! (2人在浏览)

神电少年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4-09-15
帖子
161
反馈评分
33
点数
11
此前,偶然去了一趟汕头南澳,在南澳闽粤总兵府浏览历代总兵列表简介,发现有一位来自电白,并两任“南澳总兵”。此人正是招成万。

知道电白历史上出了巾帼英雄冼夫人、殿前高力士、真御史黄子平、吏部郎中陈礼等杰出人物,未知还有一位正二品的水师名将、总兵招成万。多年来,茂名、电白的宣传文章或视频似乎从未提及这位历史人物,几被家乡“遗忘”。翻阅90年代重修的电白县志也没有看到他的名字与介绍,让人疑惑!

招成万所任职的南澳总兵府据说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自清代康熙二十四年起,南澳总兵府负责闽粤二省及台湾、澎湖海防军务。南澳总兵官阶正二品,招成万始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784年病逝任上,朝廷诰授为武显大夫。
 
网上关于招成万的资料不多,百度出一篇《南澳总兵招成万及其后裔事略》———

招成万(1719-1784),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的水师将领,朝廷钦命的闽粤南澳镇总兵(总镇都督),正二品封疆大员,原籍广东省电白县,后迁硇洲岛居住,是广东省湛江市硇洲镇招屋村的开村始祖。招成万娶妻两房,长房周氏,诰封正二品夫人;二房叶氏,孺人。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招成万出生于广东省电白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有兄弟四人,招成万居大。其余依次是招全万、招登万、招兴万。因生活所迫,他们兄弟几个很小就跟着父亲、母亲来到县城电城镇卖饼为生。少年时期的招成万,就已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内心善良,事亲至孝,而又活泼好动,并且天不怕,地不怕,反而是鬼魂都惧怕他三分。也许是他生来早就注定是要做将军的命吧?他本就该是一个大人!一个赫赫有名的招成万大人!

传说有一次,他因为玩耍经过海边的一片红树林,正好看见树林里面单独地停泊着一条小船。船上摆放着很多的熟猪、熟鸡和果品。这其实是一条他家乡最常见的“送灾船”。那香喷喷的熟猪、熟鸡和果品,本来是灾民们为了消灾脱灾而进贡给阴间鬼魂的。灾民们本意是希望那些不断在地方上作祟并带来不祥的鬼魂,在收受了这些东西之后,能放过他们,不再来骚扰他们。招成万发现这条船之后,因为年纪小,并不知道这条船是什么船,又为什么会孤零零地停靠在这海边。他看到船上什么人也没有,觉得这些东西要是没人吃,就白白浪费了,怪可惜的,倒不如自己吃了算了。于是,他就在船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肚子填饱了,但这些猪、鸡、果品,仍然吃不完。想到父亲、母亲平时也很少能吃到猪肉、鸡肉和果品,他便又一古脑儿地把这些熟猪和熟鸡、果品等全部包起来,打算抱回家让父母来吃。

离开之前,招成万忽然发现,原来这条船并没有固定好,是漂在水上的。他心里暗暗责怪:这船的主人也不知是谁,真是太粗心了!船都没系好,如果流失了,该到哪里去找啊?但反过来一想:自己这样吃了船主人的东西,如果还让这条船从红树林里自由流走,船主人回来找不到自己的船,那不是更对不起船主人么?于是,就顺手用藤蔓把小船系在了这红树林中的一棵树头上。

回到家里,父母亲都免不了责备他一番。想不到,夜里,他家门外却意外地连续响起了三次不平常的敲门声,还听到门外有人不断地乞求:“招大人啊,您吃了我们的东西,您也应该放了我们才是啊!您不放了我们,天一亮,我们就回不去了。您行行好,赶快放了我们吧!”母亲不明就里,听到有人直呼“招大人”,心里感到非常蹊跷。心想:家里又没有人当官,哪来的招大人呢?一问方知道事情是由招成万引起的,只好叫醒招成万问明情由。招成万将白天的事从头到尾细说了一遍。原来这是送灾船上的鬼魂在向招成万乞求放行。母亲只得让招成万连夜赶回海边的红树林里,把船解开。船上的鬼魂千恩万谢,飞驰而去。招成万一家和时人都感到非常诧异,不由得对招成万另眼相看。

招成万自小就聪明好学,平时既习文又练武,尤其酷爱练“功夫”。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长得身材魁伟,虎背熊腰。他膂力很大,且又做事勤敏,因此很容易就在电白县衙门谋得了一份差事,负责守卫城门。传说有一天晚上他当值时,恰巧县令出来巡查岗哨,月色朦胧中,却发现城门旁边竟卧有一只白色的金睛大老虎,心中不免大吃一惊。等到定过神来仔细再看,却才辨认清楚,原来这是负责守卫城门的兵丁。由此,县令惊奇不已,一双慧眼早就看出招成万乃属白虎之身,确信他日后定然会是一员虎将,必将统帅雄师驰骋于疆场。于是好心介绍他就近投身、效力于电白水师营,以期帮助他找寻到一个好的出路,实现他从军卫国、报效朝廷的人生大目标。

正是在县令的好心帮助下,招成万走进了水师营,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驰骋海疆、保卫海疆、剿贼御侮的军事生涯。从军后的招成万,骁勇善战而又精于武略、足智多谋,且忠心勤勉,因而深得上司器重。他不负众望,由一名普通的军士做起,一路进取,屡立战功,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叱咤风云、肩挑保卫海疆重任的著名水师将领!

此前曾有传闻招成万的祖父葬于电城大冈岭,且葬得一个风水好地,地曰“将军射箭”。风水师曾预言:此墓后人若能致力寻求向外发展,之后必会出一赫赫有名之大将。谁曾想,事实就果真如此!是巧合?抑或是命?没有谁能说得清楚。

招成万投身于水师营后,长年辗转于广东电白、吴川(硇洲)、惠州、澄海和福建福州、台湾澎湖以及南澳等地,足迹遍及大清朝辽阔的东南海疆。一直以来,他任过普通军士、水师把总、硇洲水师营千总,乾隆二十九年擢广东碣石镇标中营守备,三十四年授广东澄海协中军都司,三十五年再擢广东碣石镇标左营游击,三十八年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乾隆四十一年,蒙恩召,始得第一次觐见乾隆皇帝。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招成万又以累积军功,荣升福建澎湖协水师副将。《清代台湾关系谕旨档案汇编》(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七日谕旨档案)载:

“同日内阁奉上谕:福建澎湖协水师副将员缺,著招成万补授。钦此。”

澎湖乃是台湾海峡中的一群岛屿,“统澳一十有三,为屿四十有九(见清周凯《内自讼斋文集》)”,战略地位重要。《澎湖厅志》云:“澎湖以大山屿为主,四面八方,岛屿罗列;外而大海周环,汪洋万顷;内而港汊分流,礁汕布伏。此则无形之金汤也。”澎湖协水师副将就带领澎湖水师驻扎在这里,主管这里的所有军事事务。副将所属为协,故副将也称协镇,又称副总兵,是清朝绿营兵制中地位较高的武职将领,从二品衔。招成万在澎湖协镇任上,一边不忘整顿军务,亲率澎湖水师于澎湖列岛周遭海面殷勤巡防,追剿贼寇,保障澎湖民众生产和生活的正常开展,一边还特别体恤民情,注意做好协调民生、安抚民众的工作,把朝廷的仁风化雨播洒到每个角落。

大山屿妈宫澳(今澎湖马公市)是澎湖协镇署所在地,也是澎湖这个地方最繁华的中心地区。源于岛上军民信仰的需要,这里先后建有多所庙宇,有文昌祠、城隍庙、关帝庙、天后宫、观音亭、祖师庙、水仙宫、无祀坛等。岛上军民四时奉祀,以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生活和美,国泰民安。这些庙宇,有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协镇署的将领们也总是忘不了带头修葺,招成万就是这样。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二月,招成万捐廉率同福建海澄人监生郭志达,劝捐主修妈宫渡头之水仙宫。第二年三月,招成万又率营弁倡捐重修位于妈宫澳海边的无祀坛(有碑记)。所谓无祀坛,其实是为遭遇意外而死去的来往客商、渔民及鳏寡孤独而亡之岛民等而修建的大陵园,是为无后者办理丧祭的设施。招成万重修的无祀坛,《澎湖厅志》有云:“庙中周岁灯油,俱协营捐办。祠左有一大坟,即埋瘗枯骨之处”,“每岁致祭,所以慰幽魂也”。无祀坛的修建,让岛上军民可以在这里祭祀、凭吊死者,使“无祀”的人能够“有祀”,让在这里的死者得到宽慰、安息。招成万重修无祀坛等,是他镇守澎湖体恤百姓,亲民、爱民而彰显出来的仁心善举,是他民本思想的高度体现。招成万镇守澎湖四年,为澎湖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事迹在澎湖地区至今传颂。招成万镇守澎湖之史迹,反映了大陆与台湾之间割不断的相互联系,也说明我们国家和民族是不容分裂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招成万升任南澳总兵(乾隆《南澳志》、《南澳县志》、道光及光绪年间的《高州府志》、《电白县志》、《吴川县志》等都有记载)。清代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军机处档折件•兵部咨呈军机处招成万补授闽粤南澳镇总兵及其履历》载:

“咨兵部为知照事。武选司案呈,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内阁抄出。二十二日奉上谕:福建南澳镇总兵员缺,着招成万补授。钦此。”

总兵,也称总戎、总镇、镇台、都督[清初,沿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和总兵官的加衔,乾隆十八年(1753年)废止。但民间仍有沿袭旧称],定正二品,为绿营高级武官。总兵官掌管一镇军务,镇守一方,位高权重,也是朝廷外派的封疆大员。

七月十九日,招成万上任伊始,为了感激乾隆皇帝的知遇之恩,便首先给乾隆皇帝上了两份奏折,奏为恭谢天恩并报到任日期,同时请求陛见。招成万在请求陛见的奏折中说:

“闽粤南澳镇总兵奴才招成万跪奏,为犬马恋主情殷,恭报奏请陛见,以至下忱事:窃奴才湖末戎行,仰荷殊恩,逾格简任南澳总兵,感激圣慈,涓埃未报,夙犯彷徨,实惊非分。伏念奴才自乾隆四十一年陛见,至今六载,无由叩觐天颜,犬马恋主,瞻依倍切。兹蒙皇上畀以海疆重任,自揣才识短浅,一切机宜,若非面聆圣明训示,虽勉竭驽骀,终只措施未当,仰望圣慈俯鉴下诚,恩准奴才赴京陛见。俾得跪请圣训,不特依恋稍申,而海疆事宜,得以祗遵办理。感激……(缺)”(《军机处档折件》)

九月四日,乾隆皇帝在奏折上御笔朱批“准汝来。”于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招成万便领命上朝觐见乾隆皇帝,得再一次“叩觐天颜”,“至下忱事”,“ 面聆圣明训示”,倍感荣耀,大慰平生,从而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国为君戍守海疆的决心。〔按:陈氏《南澳县志•武职表五•总兵》云:“四十六年七月,招成万电白行伍;四十七年,招成万再任。”林君俊聪也说:“(招成万)四十六年七月升任南澳总兵,越年调走,郑□继之,是年再任。”其实招成万非两任南澳总兵也,应是一直续任。四十七年岁首,招成万上京觐见乾隆皇帝,暂离南澳岛而已。此事可证于《军机处档折件》〕

南澳岛地处闽粤交界,是闽粤台的交通要冲,我国东南沿海海防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南澳总兵驻扎于南澳岛,权力非常大,曾流传有“两省管,管两省”的说法。这是因为清朝的南澳岛在行政上被一分为二,一半属福建,一半属广东,“分隶饶平、诏安两邑”。南澳镇作为海防军事重镇,管辖着南澳岛及其周围大片海域的军事防务,它的管辖权横跨两省,管辖范围包括驻扎于福建省漳州的南澳镇左营以及驻扎于广东省潮州的南澳镇右营、海门营、达濠营、澄海协等处军队,同时还派兵协防澎湖。因而是“管两省”。也因此,南澳镇被称为“闽粤南澳镇”(有时也称“广东南澳镇”、“福建南澳镇”)。南澳镇总兵,在军事上一方面受闽浙总督及福建水师提督节制,另一方面还兼属两广总督及广东提督节制,所以说“两省管”。

招成万就任南澳镇总兵官后,“服官守土”,日夕“兢兢于职守”,勤勉有加。他时刻不忘督察部下,整顿军务,强军备战;他也时时忘不了保民平安,巡查海汛,剿灭盗贼,打击倭寇,恩威并施,“怀柔”、“抚绥”并用。他劳苦功高,在清朝武职官员的考绩中,还曾获得了“加三级”、“记录一次”(见招成万《南澳志序》、《重建武庙碑记》)等褒奖。(按:“加级”和“记录”是清朝官员的议叙制度,小的成绩记录一次,可以有若干次纪录;大的成绩加一级,可以加若干级。)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秋八月,南澳海防同知,江南婺源人齐翀,在南澳文人协助下,历四个月而撰成《南澳志》, 共十二卷、十余万字。这是流传至今,年代最早而价值甚高之澳志。招成万为之作序,即今之所谓《南澳志序》。在《南澳志序》中,招成万既赞颂了大清朝文治武功的伟大,也抒发了自己为国戍疆守土,尽忠竭力,造福一方的壮志豪情,而且肯定了齐翀克服困难为修撰《南澳志》所做的贡献,并寄希望于后来的“服官守土”之臣,能以《南澳志》为借鉴,更加忠于职守,为国效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他在序言中说“我国家声教覃敷,薄海内外,悉隶牓章。虽海边天末,而奋武揆文,所以敉定之者,无所不至。”从中我们不难见到大清朝这个泱泱大国最负盛名的“康乾盛世”所勃发的强盛势头。而他“岁辛丑(即乾隆四十六年)”,“奉天子之命来镇是邦”,看到这里“山川之流峙,城郭之壮丽,人民之生聚,防守之森严”,于是“窃叹圣朝区划海疆,万里之远,如在目前”,又“顾念南澳,地虽一隅,而屏障内地,联络外洋,屹然为闽、粤重镇”,深深认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因而日夜操劳,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南澳镇的防务建设和管理上。正所谓“朝夕密勿,勉供厥职”,诚鞠躬尽瘁,“无负圣天子委任之重”矣!这是其镇澳事迹在《南澳志序》中最好的表述。招成万为国戍疆守土的赤诚,功昭日月!其镇澳之伟绩丰功,足以让人们为之深深地赞叹!可是他却不屑于夸耀自己的功绩,也并没有将自己的的功绩让同时代的《南澳志》加以载入。诚如《南澳总兵传》作者林俊聪先生在给本人的信中所说:“贵祖(指招成万)既然为澳志作序,却连同撰者齐翀同知,皆不把生平载入书中,是伟大的谦虚!”这是非常确切的。

《南澳志序》全文如下:

舆地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其体昉于《夏书•禹贡》、《周礼•职方氏》。至后世,条分缕析。 凡郡邑莫不有志,以备一方掌故,盖山川、土田、民风、物产,于是乎徵,虽遐陬僻壤,不得而废焉。

南澳藐兹一岛,孤悬于大海汪洋之中。自唐宋以来,世为荒服,前明万历间,始设官镇守。然寇氛不靖,往往梗化。我国家声教覃敷,薄海内外,悉隶牓章。虽海边天末,而奋武揆文,所以敉定之者,无所不至。康熙二十三年,特设专阃,以重其守。嗣因澳地分隶饶平、诏安两邑,抚字催科,鞭长不及。复设同知一员,专司牧养。以故濒海之民,饮和食德,沐浴仁风,迄今百有余年矣。

岁辛丑,余奉天子之命来镇是邦。见山川之流峙,城郭之壮丽, 人民之生聚,防守之森严,窃叹圣朝区划海疆,万里之远,如在目前。朝夕密勿,勉供厥职,以无负圣天子委任之重。顾念南澳,地虽一隅,而屏障内地,聊络外洋,屹然为闽、粤重镇。其间开辟之由,沿革之故,兵制、粮储、田赋、学校之规制,苟不勒为成书以昭示,来兹将圣相承,怀柔、抚绥之道,湮没而不传。而守土之臣,亦无以考得失而昭法守。适天都齐公,分守兹土,因与商所以志之。齐公力为己任,采摭网罗,不遗余力,凡阅数月而书成。纲举目张,不支不漏,而于建置海防,尤加详焉。夫《汉书》本于子长,《晋书》成于众手,齐公以创始而兼独任,故其成之为尤难也。盖此志之成,关两省边陲之大计,补前人纪载所未备,虽简册无多,而一方之文献徵焉,朝廷之典故备焉,其所系岂浅鲜哉?后之君子,服官守土,以此为册府之事,鉴而奉为典型,将益兢兢于职守焉。其所以嘉惠来兹者,不既多与。是为序。

乾隆四十八年秋八月,钦命镇守福建、闽粤、漳潮、南澳等处地方总兵官,加三级,温水招成万顿首拜撰。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一月十五日,招成万又给乾隆皇帝上了一份《巡查海汛及营伍情形》的例奏。他在奏折中是这样说的:

“闽粤南澳总兵奴才招成万跪奏,为奏报事:窃照奴才本年六月初一日带领官兵船只统巡闽粤海汛,是月十五日巡至福建铜山营大澳洋面,与署金门总兵何俊会哨,事竣巡回粤海,往来督察,分合哨捕。至九月初十日,复往铜山营查阅营伍,十月初十日,兹赴粤属大莱芜洋面,与署澄海协副将陈大魁依期会哨。嗣准广东提督窦瑸咨知,巡查□□路营伍等因。奴才时届督演沿海各炮台炮位,(就)便顺往各协营,将官兵队伍先期考验、调度,听候查阅。奴才不敢以提督查阅总兵,例得停止巡查,遂为因循姑息。所有粤属各协营新添马、步、守各兵,验俱年壮技谙。奴才严饬将领员弁,将新添各兵轮□分配,水陆操阵,时加训练,务与旧兵一律精纯,共收实用,以期仰副圣主豢养深恩。散财恤下,足兵卫民之至计也。查奴才……(缺)。”(《军机处档折件》)

招成万镇守南澳的艰辛、尽职与忠诚,我们不难从中窥见一斑;东南沿海的安宁,又怎么少得了招成万这些水师将领们辛劳的付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月,他又带头捐银五十员,南澳同知齐翀也捐银二十员,南澳镇五营文武僚属,也各乐捐廉俸,且得当地寺僧募化,共襄盛举重建南澳岛上的深澳关帝庙,竣工后,他撰写了《重建武庙碑记》(现集于南澳总兵府碑廊,碑高2米、宽1.03米,由三块石组成)。在这篇碑文中,招成万回顾了庙典创建的缘由,以及重修的必要性,表达了南澳军民等对武帝关公的敬仰之情,也赞颂了南澳军民同心同德、乐于奉献的精神,且寄托了他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情怀。

乾隆四十九年岁末,一颗耀眼的将星从天空倏然陨落。大清朝所倚重的水师名将、招氏杰出的一代伟人——总兵招成万,因为长期的戎马劳顿,积劳成疾,逝于任所,终年65岁。斯时也,天地同悲。天空一片阴沉,强劲的北风从远处向南澳镇吹来,寒气逼人。海面上,波翻浪滚;山冈间,风鸣呜呜。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上苍对伟人离去的悲伤和不忍;也似乎在殷勤叮嘱:招大人,一路走好!

招成万一生心存百姓,忠君爱国,毕生致力于大清朝的海防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长年率师驰骋于波澜壮阔的东南海疆,巡查海汛,缉捕贼盗,打击倭寇,保民平安。特别是在澎湖、南澳等地任职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独当一面,更是忠心耿耿,“朝夕密勿,勉供厥职”,有力地保障了东南沿海的安全,巩固了海防,为“濒海之民”,能继续在和平的环境里,“饮和食德,沐浴仁风”,也为“康乾盛世”的持久繁荣,立下了赫赫功勋!历史不会忘记他!人民也不会忘记他!其功名万古长存!

由于招成万一直以来为大清朝做出的巨大贡献,朝廷诰授他为武显大夫,对其家人也都循例给予了相应的封赠,其妻周氏封夫人,其祖父母、父母也均被赠予官衔(清顺治五年定制,二、三品官封赠二代),并且惠及伯祖父母。对于招氏来说,这可谓“光宗耀祖”之极。道光《电白县志•卷四•舆地一•疆域•国朝封赠》有这样的记载:

“招起鹏,以孙成万贵,赠武信佐郎;配范氏,赠安人。”

“招世贤,以子成万贵,赠昭武大夫;配钟氏,赠淑人。”

“招成万,以本身任南澳镇,诰授武显大夫;配周氏,封夫人。”

《清代台湾关系谕旨档案汇编•乾隆四十四年一月二十三日上谕》也这样记录: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据杨景素(按:杨景素时任闽浙总督)奏,澎湖水师副将招成万,请照前任参将品级本身、妻室应得封典貤封伯祖父母……俱著照所请,准其貤封。折、单并发。钦此。”

招成万被任命为南澳总兵后,鉴于他显赫的军功,尊隆的官阶以及他本人的意愿,朝廷于是降隆恩,拨专款,敕谕在当时的吴川县属硇洲岛(今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其修建了一座将军府第——招将军府,也叫招府。为什么招府会在硇洲岛兴建呢?因为招成万早年曾任官硇洲,他的父母子女其实在那时就已经随迁岛上居住,硇洲岛实际上成了招成万的第二个故乡。招府在硇洲岛兴建,正是理所当然之事。这也反映了招成万及其一家人对硇洲岛的深深依恋。从此后,招成万一家人也就正式定居于此。这招将军府也就是如今招屋村的前身,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招成万是有史以来迄乾隆之世,较早定居于硇洲岛上,官阶特别高的朝廷外派封疆大员,地位尊隆,深受岛民景仰。当时的招府,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在硇洲岛上首屈一指。招府坐北朝南,由一座牌坊式的大门楼和主建筑、厢房、花园等组成。招府的最前面,是一座石柱构筑的牌坊式的壮观大门楼,因为形状很像大栅栏,又在府之南,所以村人习惯叫“南栅栏门”。从栅栏门往北几百米,就是招府的主建筑。主建筑有正房三进,每进各有房三间,皆高大宽阔,且各进之间的庭院都由四方砖铺设而成。而正房东西各有厢房,府东还有一个宽阔的大花园。招府的各个房间,门前都连着走廊,并且通过圆拱形的门互相连通在一起。招府门头(门户)之多,时人称道。

招府的建筑,重檐叠构,檐牙高翘。最具特色的算是后进正房。在后进正房屋脊上方的东西两端,各塑有一条昂首向天,口吐宝珠,双目圆睁,凛凛生威的腾空巨龙。这形象与屋脊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既充分地显示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也尽情地体现了昔日主人磅礴的大气和远扬的威名。招府的盛大气派,见证了当时主人的荣耀和恩宠。

“硇洲翔龙锅盖地,招屋门头七十二。”这是硇洲岛民多年来口头经常传颂着的歌谣,盛传不衰。这里“翔龙”说的是南宋最后的一个皇帝赵昺在硇洲起皇城登基的典故,后用以专指硇洲。“锅盖”指的是硇洲的地形。这一句民谣除了直接赞扬招府的气势大之外,把“招屋”和“翔龙”放在一起来说,也可看出,当时的岛民,是把招成万大人和宋帝昺放在同等地位而倍加景仰的。招成万大人和招府在岛民们心目中的位置之重和影响之深,可想而知。正是受他和杨元超(乾隆30年-乾隆35年任福建金门镇总兵)的影响,以致后来岛上很多人都走上了习武从军的道路,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将领。赫赫有名的就有窦振彪(金门镇总兵)、陈辉龙(登州镇总兵)等,他们和招成万一起,被合称为清朝“硇洲四大总兵”。窦振彪最后还当上了道光时期的福建水师提督,成了抗英的民族英雄。

招府的后进正房,中间是一个厅堂,也就是后来招屋村的祠堂所在。里面供奉有招屋村历代祖先的牌位,也供奉有武圣关公及其它一些道教、佛教等神祗的雕像。招氏家祠何以有关公神位?其实,关公曾是封建朝代所有武职官员特别推崇和敬重的一位人物。招成万也不例外。他在任南澳总兵期间,还曾经带头捐银重建南澳岛上的深澳关帝庙,并撰有《重建武庙碑记》。因此,招氏家祠见有关公雕像,也就使人不难理解了。

据传,祠堂里原保存有招成万先祖及周氏夫人的画像,还有丝织的清皇诰封文书(圣旨)、书册、招氏族谱等一些有关招氏的重要资料。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南栅栏门早已拆除;厢房及头进、二进正房也在大跃进时期被拆毁;后进正房作为招屋村香火延继之所在,虽保留较久,但在破四旧、立四新之文化大**时期,在那所谓拔除一切“封”、“资”、“修”毒草的年代,也被拆得只余下两间。这些被拆下来的建筑材料,有一部分还被搬到别村做了大食堂。这期间的招府,已是面目全非。后更是无人修理,且又被作为牛栏使用,以致损毁殆尽。祠堂里原保留的一切资料,在这个时期也均遭查抄,全部遗失,各种神像也不知去向。家门不幸如斯,令招氏后人痛惜不已。哀哉!痛哉!

现在的祠堂,至今村人仍习惯叫“府”,是1984年村人在原址上集资重修的。不过,规模已大不如从前,只是单独修建了原招府后进中间厅堂的一间。如今,祖宗牌位、各类神像也已恢复齐整。逢年过节,村人会相聚到“府”内拜祭。过年的时候,或村中后生娶亲的日子,村人还会在“府”门前贴上对联,只是对联内容各异,不同于别的家祠贴有固定的对联。

招成万移居于硇洲岛后,其后裔便在这里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至今已历十一代。今日的招屋村,老老少少总共有三百多人。招成万的后世子孙,有习武的,有从文的,也有经商的,从事各种工匠的。现在呢,大多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招成万有五子,曰国栋、国梁、国材、国桢〔招成万墓和周氏夫人墓的墓碑现都作“国桂”。“国桂”实应为“国桢”。据有关的招氏族谱记载,族谱内有“国桢”无“国桂”。而“桢”字与“国栋、国梁、国材、国柱”的“栋、梁、材、柱”语意也更为接近,更为统一。《辞源》对“桢”字的解释是:“筑墙时竖立在两边的木柱。引申为主干、支柱。”对“桢干”词条的解释是:“筑墙时所用之木柱,竖于两端的叫桢,竖于两旁的叫干。”“引申为根本、骨干及能胜重任的人才。”“桂”字无此方面意思。因为1994年重修招成万墓和周氏夫人墓时,两个墓碑在这个位置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当时这个“桂”字,是根据对笔画的走势猜测补刻上去的,并不是很符合原来的痕迹。“桂”字横笔画多,“桢”(实为“桢”)字横笔画也多,“桂”字与“桢”正好字形相近,难免混淆。由于当时招屋村的族谱已经遗失多时,又没有其它资料依据,难以考证,所以难免主观出错。招成万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国栋、国梁、国材、国桢、国柱,寄寓着他对后辈多么大的期望啊!这不也正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矢志为国效力的情怀吗?本着对招氏后代负责的精神,今据有关招氏族谱资料订正——作者注〕、国柱。据光绪《吴川县志》记载:招成万长子国栋,招国栋长子继祖,俱是监生。招成万次子招国梁诰封武略骑尉,妻王氏封六品安人。招国栋、招继祖父子两人曾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吴川县较为著名的诗人。招国栋著有《淡斋诗集》一卷,招继祖也著有《浪迹草》一卷。被清代名诗人及诗论家赵翼誉为“其所为诗,雕勉万品,牢笼众态,格律不-,雄骋莫当”且为“粤东七子”之一的吴川县著名诗人林联桂,曾经为招国栋的《淡斋诗集》作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所谓涤涑胸臆,吞吐文澜,极诗人之能事者,欲苇航以求之不可得也,乃今得之淡斋招君。”“其精心苦志,独吟咏于宋少主行朝草树之间。迄今读其遗集,篇幅甚富,体格甚备。因恍然曰:向谓‘诗得海水之助而诗必大’者,君庶几其人欤!”可惜的是,招国栋的《淡斋诗集》和招继祖的《浪迹草》至今我们都还未能找到。在招成万的孙子、曾孙等后辈中,也曾经出现过大清朝的文武官员,如州同招步魁等,他们都为大清一朝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世经商的,有的也曾远涉他乡,财源广进,只是名字已很难查考。

历史上深为岛民称道的,算是清末的工匠招广裕了。他是招成万的第六代孙。他以精湛的工匠手艺,在法帝侵华时期(1898年),带头筑起了硇洲岛上著名的建筑——硇洲灯塔。这座灯塔坐落于硇洲岛中东部地形最高处,高约20多米,全部由石头砌筑而成,结构非常巧妙。它有塔基、塔身和灯座室三个部分。最下面是方形的塔基,较宽,不高;中间为圆台形的塔身,巍然耸立于塔基之上,气势不凡;上端的灯座室,比塔身略大,四周皆凌空外凸,状如鼓形,线条优美流畅。塔内中心有一竖直挺立着的圆石柱,螺旋形的阶梯绕着它直通塔顶。它的塔基、塔身、阶梯和塔心圆石柱,都是用长而粗大的石板材料,经过精心雕琢,并利用榫头、榫眼相互勾接,一块一块层叠、累砌在一起而筑成。这些砌筑灯塔用的每一块石板材料,它既有作为塔基或塔身的部分,又同有作为阶梯和塔心圆石柱的部分,它们一体相连,使得整个灯塔牢不可分,成为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正是由于这样,因而硇洲灯塔具备了与其它灯塔很不一样的特色。硇洲灯塔塔体玲珑精致,塔身坚固无比,技艺巧夺天工,在中国石塔建筑史中堪称一绝!1991年,硇洲灯塔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1996年还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硇洲灯塔现在是世界上三大著名的国际航标灯塔之一,也是“湛江八景”之一。硇洲灯塔以其精巧的建筑艺术和卓著的指航功用,赢得了世人的交口赞誉。“塔耸云天气韵雄,苍茫海际显奇功。

星光闪烁深沉夜,万里清辉耀太空。”这就是硇洲灯塔的真实写照。硇洲灯塔雄视人世间,历经百年风雨,迎来送往,依然英姿勃发,光芒不减。硇洲灯塔不光是硇洲人的光荣,也是招屋村人的光荣!她的英姿将永远矗立于不断追求卓越的招屋村招氏后人的心目中,也将永远矗立于那些向往灯塔、热爱灯塔的世人的心目中!

高高的硇洲灯塔,显示了招广裕出色的建筑才能,令人赞叹不已;招广裕的事迹,也因此令人更广为传播。曾有这样一首民谣(硇洲谣)叫做《石工师父招广裕》(见《湛江郊区文史》第二辑)的赞道:

“法国鬼,起灯楼,招屋广裕做工头。

腰不弄,眼打鸟,人无出众肠肚巧。

带徒弟,打石头,尺寸没得差厘毫。

灯楼圆,石砖窈,中间石梯旋着跷。

灯楼光,通海照,照给船行看目标。

照给鱼虾游自在,照给海燕飞入岛。

人人都知灯楼好,只讲鬼佬起灯楼。

本地姜,总没辣,没知师父是姓招。”

这是一首用雷语(雷州话)所作的歌谣,它深深地扎根于硇洲岛这个以雷语交流为主的海岛民众之间,且代代相传。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发现“招广裕”这位“石工师父”,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心灵手巧,在硇洲灯塔(即民谣中的“灯楼”)的建筑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招广裕”这个名字,必然会与灯塔同在,与灯塔同辉,在中国的石塔建筑史中永放光芒!

因年代久远,招成万确切的出生地已不详。但村中的老人大都流传有招成万是电白人的说法。乾隆《南澳志•卷四•职官》有曰:“招成万,广东电白人。”陈光烈《南澳县志•武职表五•总兵》也有说 :“招成万,电白行伍。”光绪《高州府志•卷二十四•职官七》:“招成万,电白人。”这些都是招成万是电白人最好的明证。还据招成万所作的《南澳志序》一文最后所署名字称“温水招成万顿首拜撰”,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知道,招成万确是电白人无疑。因为,电白县曾是秦时“温水郡”郡治属地,“温水”正是电白的代称。处于当时戎马倥偬之中的招成万,住无定所,居无求安,虽然一心惟系于大清朝的海防安危,但却一刻也没敢忘记自己的故乡,没敢忘记自己是电白人!署名“温水招成万”,足见其爱乡之切,至情至性!而“温水招成万”,同样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招成万”曾是清朝乾隆时期电白县一个多么了不起,多么响当当的名字啊!

据有关资料记载,他被任命为硇洲营千总之后,应该曾有几年时间长年驻守硇洲这个海岛,一直到乾隆29年才它调。或许是海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他,让他深深地留恋,从而选择定居于硇洲这个海岛。

至于招成万的故乡原在电白哪里?很可惜,现在的招屋村人也已经没有能够确切知道了。不过,有听说,招成万的故乡可能是在现在的电白县马踏镇天星村委会田心村;还有听说,招成万就任南澳总兵后,也曾在原电白县县城的电城镇钟鼓楼前置有一座宅第,解放前还有其后裔在居住,后来才将它变卖,移居它处,至今电城已无一户招姓人家。

据村中老人讲,招成万逝世后,原本归葬于电白老家,是其后世子孙因嫌路途遥远,拜祭不便,便于咸丰六年(1856年)偷偷将招成万骸骨从祖坟迁出,再葬于招屋村棘仔坡墓地。

招屋村的招成万墓规模较大,它坐东朝西,前有石护栏,后有碑记,上加石筑的精致碑记亭。墓圈内有石板铺砌的墓坪,并设有祭台、烛台、香炉等。墓碑上方阴文刻有“招氏碑记”四字。正中直行刻有“原任南澳总镇都督府招(讳)成万大公墓”。左边刻有“大清咸丰六年岁次丙辰腊月上浣吉旦”字样。右刻子、孙、曾孙、玄孙、来孙名称。此墓于1994年清明节重修。

招成万正房周氏夫人仙逝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其寿90多岁(耄化),实福寿兼备之人也。周氏夫人墓位于招屋村村后坡地,其墓规模也较大。周氏夫人墓坐西朝东,墓圈内也有石板墓坪,石刻的祭台、烛台、香炉。墓后也有碑记、石筑的精致碑记亭。所不同的是墓前没有石栏。周氏夫人墓也于1994年加以重修。可惜,修后不久即被盗,诚为一大憾事。周氏夫人墓碑中刻:“皇清诰封正二品夫人耄化显妣慈肃招母周太君佳城”。左刻:“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季冬下浣吉旦”。右署子、孙、曾孙名字,正中偏左还署有两女婿名字。

招成万二房叶氏孺人墓与招成万三子及三媳合葬一处,同位于招屋村棘仔坡墓地,规模相对较小。

招成万墓与周氏夫人墓相对,并与叶氏孺人墓呈鼎足之势。

时迁世易,斗转星移。招成万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重托,已然隐去,给招氏后人留下了悠悠不尽的遐想和忆念。当年招成万统领澎湖、南澳等处水师在我国东南海疆纵横驰骋,剿贼御侮,叱咤风云的雄武英姿;他不忘百姓,亲民、爱民的种种仁心善举,总不时地浮现在招氏后人的心头,久久没有消失。“前不见古人,后更有来者!”——这已是招氏后人共同的心愿之所在,也是时代赋予招氏后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坚信,招成万“兢兢于职守”、“朝夕密勿,勉供厥职”,亲民、爱民的精神和思想,必定会成为招氏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也必定会成为永远激励招氏后人奋勇向前的动力!愿招成万的精神和思想在我们每一个招氏后人身上都发扬光大!

招成万这个闪光而响亮的名字,我们会永远铭记!

招成万永远与我们同在!

(据《澎湖厅志》、乾隆《南澳志》、道光《电白县志》、光绪《吴川县志》、陈光烈《南澳县志》、林俊聪《南澳总兵传》、《清朝通典》、TW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典藏《军机处档折件》、招屋村现存墓碑、有关的招氏族谱、电白县电城三小原校长陆孔尧老先生口述及本村传说等)

(注:本文曾发表于《湛江文史》第28辑,这里有改动。)
 
本地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漏掉不记载,看来电白的文史专家水平也不咋地!
 
文史工作,不易做,第一手资料的搜集,考证真伪,等等,尤其是地方史,记录遗缺,甄别真伪很是艰难。
 
南澳总兵府与郑成功、刘永福:1647年初,郑成功(1624-1662)与降清的父亲郑芝龙决裂,到南澳招兵举义。他指挥的军队一部分长期驻扎南澳,郑成功也多次到南澳,驻总兵府。民族英雄刘永福曾于清光绪间两次任南澳总兵,驻总兵府。
 
最后编辑:
不要说得太大声,如果让高州佬知道了,高州又要多个招成万。
 
一个区区总兵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一个汉人,为异族政权当马前卒,双手沾满抗清将士的鲜血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不要说得太大声,如果让高州佬知道了,高州又要多个招成万。
哈哈哈,评论绝了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