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求助 电白哪些小学是名校? (1人在浏览)

想孩子成才,广州越秀区教育是广东之最,黄岗是中国教育之最,请参巧。
 
想孩子成才,广州越秀区教育是广东之最,黄岗是中国教育之最,请参巧。
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也是一篇微信文章,叫做:黄高,你是怎样走下神坛的?现在的黄冈中学,连湖北其它地方的中学都比不上了,还中国教育之最?黄冈中学是中国恢复高考后,全国第一个成立尖子班的,也是集中全市尖子生在它的学校学习。现在是别人也用了这一招,比如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等,它就失去了原来的光华。并且武汉很多民校高价挖走了它的生源和一些师资,现在的黄高,早已光华不再了。
 
黄冈中学走下神坛背后
近日有消息称,曾经号称神话的湖北黄冈中学已经没落,1999年以来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后再未拿过国际奥赛奖牌。
这种消息自然不乏叫好声,许多人认为黄冈中学的滑坡是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以及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多项政策合力的结果,还喊出了“神话破灭是好事”之类的口号。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黄冈中学。)
老实说,我也特别讨厌当年的黄冈中学,这种“神话”当然应该倒塌。我读高中时,每天黑压压的卷子上,左上角总有“黄冈中学”字样。尽管有人称这些打着黄冈中学旗号的试卷并非全是真货,但它仍堪称应试教育代名词,顽劣如我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但黄冈中学如今的没落真的意味着教育进步?我倒是认为二者没一毛钱关系,而且标榜“改革”、“减负”和“素质教育”的中学教育不但没有进步,还有沦陷之势。
至于有乐观的专家称“封闭以及半封闭的教育管理办法才是黄冈中学及类黄冈中学神话逐渐没落的重要原因”,认为“对学生封闭式的或者半封闭式的管理影响了学生的视野,而现在我们高考命题比较灵活,需要广泛的知识面才能够回答,而这种农村学校对高中学生的管理不太符合这种信息化的社会”,在我看来更是想当然的看法,高看了如今的高考试卷。出点偏题、联系一下时事,并不“需要广泛的知识面才能够回答”。
记得我刚读小学时,大人们常常提起青岛下辖某县级市的一所著名中学。据说学生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读书,晚自习到十点,凭借繁重的课业,它成为了名校。小学毕业后,我进入了青岛市一所省重点中学。入学第一天,我就在校门口看到了高考上线人数达七百多人的喜报,此后一段时间里,数字还在陆续增加,喜报隔三差五就换一张。
我起初很困惑,心想一个高三年级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后来才知道,除了N个正式班之外,还有N个复读班,即所谓的“高四生”。学校不大,但仍专门辟出整栋楼给高三年级使用。整个初一,我只去过那里两三次,大白天也极为阴暗的走廊,所有的门都紧闭着,甚至悄无声息,只有走到窗边,你才能看到里面黑压压的人头,那简直可算是我的年少梦魇之一。
所幸初二那年,我就随父母回到了广东家乡,就读的那间中学也是省重点,课业也繁重,但校方每天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两个小时的运动时间,打篮球似乎比自习更重要,傍晚还可以在宛若花园的校内找个地方看看闲书。再加上香港电视台和电台的熏陶,总算不至于被题海弄傻。
我的个人经历当然不具备普遍意义,但仍有典型性。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珠三角经济已然发达,高考录取率虽不及京沪,但在国内也排在前列。即使是扩招之前,那所省重点中学的高考录取率也在95%以上,扩招后更可达到100%。加上学校设施齐备,有正规足球场、大量篮球场,后来更有了专业的体育馆和小球馆,图书馆、音乐楼和美术楼等一样不少,早在90年代中期就有了配备一二百台原装机的专业电脑室,这一切都给了学生更多空间。
相比之下,山东省的高考录取率低于广东,即使是省重点中学,在扩招前也有大量学生需要通过复读考上大学。至于那家传说中的青岛下辖县级市名校,生源多来自农村。在80年代和90年代,高考几乎是这些学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课业繁重实属必然,成为省内“神话”也属必然。
(河北衡水中学)
这类“神话学校”几乎遍布全国,老校区一度成为热门景点的黄冈中学是其中翘楚,学生们排队打饭时都在背书做题的河北衡水中学同样如此,还有在校生超过两万人的“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安徽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它们往往有着同样的规律:军事化封闭管理,题海战术,尽量少放假,注重研究所谓“题路”,提倡标准化,严苛的作息制度和巨大的课业压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高考集中营”。同时,它们大多属于经济不发达、高考录取率偏低的省份,在省内又偏居更不发达的县级市乃至乡镇。如果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和城市,这类“名校”也往往位于乡镇,比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所青岛下辖县级市的中学。
它客观说明了一个事实:需要靠高考改变命运的群体,是这类学校存在的土壤。如今,这个群体并未消失,但高考也许已经无法让他们改变命运。与此同时,“神话学校”的无力侧面说明了高考选拔机制的变化,也就是所谓“改革”的成果,但这个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谈及黄冈中学的没落,师资力量的流失是重要因素。因为地区经济在湖北排名倒数,教师收入也不高,不少老师被武汉学校挖走,还有不少出走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但这恰恰是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无限度倾斜的一个佐证。本地生源的扩大导致参差也是一大因素,可它同样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缩影。据报道,黄冈中学建设并搬入新校区后严重负债,每年只能勉强偿还利息,靠政府帮忙才还清债务,校区扩大也带来了招生扩大,优质生源就此被稀释。同时,来自省会武汉的一些名校也来抢夺生源,通过减免学费、为贫困生父母在校内安排工作等手段吸引学生,黄冈中学显得更缺乏竞争力。
教育资源的倾斜早已不是秘密,早在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那所珠三角重点中学就开始了疯狂挖人,教师资源基本来自江西、湖北和湖南等传统教育大省,据说还有“支付转会费”之举。
而在黄冈中学辉煌的年代里,教育资源的占有恰恰是其最大优势。比如当年高考统一命题,黄冈中学就掌握了极大话语权,甚至能够影响命题。但在各省独立命题后,黄冈中学的这一资源便流失了。至于当年的奥数优势,说到底也是优质生源和填鸭式教育的优势,但奥数与高考脱钩后,不但奥数辉煌不再,黄冈中学也失去了在加分领域的话语权,优质生源的流失在所难免。
如果这种资源分配是良性的,当然是好事,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黄冈中学作为“神话”尚且如此,普通的三线城市学校乃至乡镇学校就更不必说。我做学生时无比憧憬素质教育,但忽视了一个问题:在恶性竞争土壤没有改变、资源享有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素质教育”是一句空话,它不可能比应试教育好多少,甚至会制造更多的不公平。
有人曾说“中国的素质教育前提是有钱”,这话一点不假。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比如提起音乐,就等同于乐器考级。它一方面制造了另一种应试压力,使得孩子更加“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寻租腐败的空间。最可怕的是,它封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渠道,原本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他们,如今悲哀地发现,城市孩子只需要弹弹钢琴下下棋就能跑赢他们。这一点加上原有的录取分数差异,以及扩招后带来的就业压力,对寒门子弟的影响甚至是致命性的。有人曾统计,黄冈中学当初的生源中有半数来自贫困家庭,原本他们可以通过题海战术赢得高考,进而改变命运,但现在他们却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即使能够考入名校顺利毕业,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困难,比如人脉关系,比如陈旧观念,甚至老土的着装品味都会影响他们的前途。
这当然是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黄冈中学无法守住的,其他同类中学同样守不住。各种优质资源都流向发达地区、大城市,难道这一切比黄冈中学的“神话”更高明吗?说白了无非是把黄冈中学的模式搬到了较发达地区,然后通过经济优势让一切变本加厉。就像有人所说:“当年黄冈中学厉害,是因为它够狠,不把学生当人看,但现在的学校一个比一个狠,它就显得不突出了。”
更可怕的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平衡,因为寒门子弟的上升空间越来越窄,也因为所谓的“素质教育”不但未能减负,还制造了新的负担,“唯分数论”仍占主导,所以落后省份的落后地区仍然会制造各种“神话”级别的名校,比如河北第一名校衡水中学。衡水在经济不发达的河北都属最落后地区,可衡水中学却凭借着自己的高考神话,在国内各地开设分校。黄冈中学也许没落了,但其他落后地区的政府为了政绩,学校为了升学率,对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仍然会走这条路子——这甚至是落后地区中学对抗发达地区中学的唯一路子。
(河北衡水中学高考誓师大会)
我常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越是落后地区越重视教育”,黄冈是一例,衡水也是一例。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落后地区的政府总是大力扶持教育,家长也重视教育。其实这个说法明显偷换了概念,与其说落后地区重视教育,不如说落后地区重视分数,政府需要高升学率作为政绩,家长需要分数改变孩子的命运,他们甚至根本不会理睬“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
黄冈中学就是典型例子,它辉煌不再,貌似最着急的是当地政府。据说,当地政府新近提出了“要重振黄冈教育雄风”,并在计划中将复兴黄冈中学放在第一位,还提出了量化标准,比如一本上线率提高1个百分点,考取清华、北大人数突破25人。
当地官员摆出一副低调的样子,甚至拒绝记者采访,表示“还未做出大的成效来,我们只想静心好好做好当前的事情。”可这种看似低调的言辞,背后实质却仍然是假大空的好高骛远,还是当年的陈腐思维——教育是用来量化的吗?这是教育还是工厂?
在黄冈市当地提出的振兴计划中,粗暴的行政干预无处不在,比如禁止各校单独提前招生,禁止截留生源,严格控制优质生源流向市外等,一切都为了黄冈中学铺路。再如什么“全市要培养100名全国名优教师、500名全省名优教师、2000名黄冈名师”,提高名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这种假大空的政治口号,无疑是政绩思维的体现。
但这种思维并非黄冈独有,对于所有落后省份的偏远城市而言,想要实现教育的政绩功能,想要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对抗,就要集中资源,将优秀的师资和生源集中在一起,通过封闭学习提高高考成绩。
这种行为不但功利,还戕害学生。而且即使高考成绩提上去了,仍然无法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今天刚刚看到一则消息,南京一所学霸中学共有295名学生被国外知名高校录取,有的学生从未参加任何学术竞赛,但坚持绘画和钢琴十多年,从小阅读各种书籍,父母坚持“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
这当然是成功教育的例子,但能够持这种先进理念,并从小就以书籍、乐器等熏陶孩子的父母,基本不可能是寒门子弟。当黄冈中学、衡水中学的学生还在为了高考头悬梁锥刺股时,当河南的郸城一高贴满“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之类的横幅时,享有更多教育资源的那些孩子已经避开高考,选择直接出国了。
黄冈中学不但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曾是教改支持者的眼中钉,似乎不鄙视它,都不好意思出来谈教改。但这一神话的倒塌并未成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甚至还展示了更严重的失衡,这才是最让人忧虑的。

这是百度到类似的一篇文章
 
黄冈中学为什么走下神坛?
上世纪黄冈中学(黄高)创造的神话到了本世纪似乎再也不神了。黄冈中学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未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有时候,黄冈市的文理科状元,也并非出自黄冈中学。如今的黄冈中学已无法与其昔日的辉煌同日而语。

笔者是黄冈初中的老师,和黄高老师接触比较多,黄冈中学之所以没落了有以下原因:
1、经济原因所致。黄冈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湖北中下游水平,教育投入不足,黄冈很多学校都因为基建等存在大量负债,黄高这一情况更为严重。
黄高历史上的两次规模扩张给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是限制学校发展的一大原因。上世纪90年代末,黄高花800多万元买下了老校区附近的50亩造纸厂,2004年,重新在城东新区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共投入3.5亿元,学校因此背上了1亿多元的债务,每年的利息在600万元以上,收入只勉强够还利息,无力偿付本金。这就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不得不扩大招收择校生的比例;二是教师待遇上不去。扩大招收择校生的名额,使得生源整体质量在下滑,而教师待遇上不去,造成的就是骨干教师的流失。

2.、骨干教师的严重分流。曾经的很多优秀教师要么被武汉北京等名校用优厚待遇挖走,要么自己开办教育辅导机构自己创业。全国各地众多的黄冈学校的成立,更加剧了优秀教师的分流。一所学校没有一大批杰出的教师做支撑,要出好成绩就是一句空话。

3、优秀生源的截流。上世纪能上黄冈中学的学生都是各县初中成绩最好的,但现在各县一中采取各种手段留住优秀学子,黄高搞预录,各县一中在之前搞预录,送到黄高的往往是各县预录后剩下的。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等每年也要挖走部分优秀生源。没有最优的生源,要出最好的成绩也是难上加难。
4、黄高的教育模式和各县初中不太接轨。黄高管理要求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这在学生生源非常优秀自主学习能力强的情况下是适合的。现今各县初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帮助下学习,一旦没了老师每时每刻的监管和辅导,学生成绩下降就非常明显。对于生源不太好的学生而言,那种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式的教育反而不太适合了。此外,部分中考成绩好的黄高学生高考成绩反而不如当年成绩差的县一中学生,黄高高考口碑下降,更是吸引不到优秀学生。

目前恶性循环已形成,黄高已然从神坛上跌落,要重现上世纪黄高的神话,已经相当困难,加上黄冈经济不够发达,教师待遇不高,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要想达到当年那样的火爆程度已不可能。

这是另一篇
 
对黄冈中学的思考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该校老校区甚至一度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有舆论认为,传统高中教育名校走下神坛恰恰是教育的进步,超级中学“神话”不再是正常现象。但也有观点认为,先别急着为黄冈中学的“没落”叫好,经济发展不均的情况下如何均衡教育发展更值得深思。
超级中学“神话”破灭是好事
黄冈中学根本就没有“没落”,而是从以前的畸形状态逐渐回归正常。超级中学“神话”的破灭,对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
不少舆论对黄冈中学的“没落”感到惋惜,还有的希望黄冈中学能重现昔日的辉煌。在笔者看来,黄冈中学根本就没有“没落”,而是从以前的畸形状态逐渐回归正常。超级中学“神话”的破灭,对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
对于黄冈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舆论的态度一直很纠结。从本质上说,超级中学是应试教育和地方政府高考政绩工程的畸形产物,超级中学通常靠政策优惠(允许跨地区招生抢生源)、封闭式管理、高强度训练来实现高升学率的目标,但是,由于超级中学的高考升学成果十分“耀眼”,因此,很多家长对超级中学十分追捧。而不少舆论也对超级中学很是“膜拜”,一提到某一中学,就会赞其培养了多少状元,每年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似乎这就是高中办学的成功。近年来,还有排行榜机构制作全国顶尖高中排行榜,采用的指标就是学校培养的全省“状元”数,按照这种排行逻辑,一个省只办好一所高中,把所有优质资源都集中在这所学校,不就是成为全国超级高中吗?
另外,在乡村地区的超级中学,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少人认为,乡村地区的超级高中,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子提供了上名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其实,这些超级高中并不是就在当地招生,而是全省跨地区招生,包括城市的学生也到乡村超级中学求学,没有超级中学,各省考进北大清华学生的人数还是一样。
对黄冈中学的“没落”,舆论就充满这种情绪。媒体在报道时,就把它的“没落”与发达地区学校的“崛起”对应,认为是人才流失导致学校衰败。呼吁重视乡村教育没有错,但以乡村超级中学的“没落”说事,是逻辑混乱,难道一个省在某个乡村地区有一所超级中学就能说明这个省的乡村教育很强吗?一个省有更多优质高中学校给学生选择,而不是大家都盯着一两所学校,这不是能更好地缓解择校焦虑吗?
我国各地发展基础教育,不是要打造一所汇聚所有优质生源,囊括北大清华在全省招生名额的超级中学,而是要促进均衡发展,给各校更大的办学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超级中学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出路,而是死路。一方面,超级中学的存在,不但挤占其他学校的办学空间——由于优质生源都集中在超级高中,其他学校的学生缺乏对本校的认同感,还让当地办学乱象纷呈,对应超级中学,是违规招生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重点班屡禁不止;另一方面,超级中学为维护自己的江湖地位,会狠抓升学率,这会给其他学校很坏的示范,应试教育也越演越烈。
当然,要让舆论摆脱纠结,必须改革高考升学制度和评价体系。目前的升学制度,还是用学生的高考科目分数从高到低排序进行录取,因此,大家必然关注状元,关注高考分数,关注一所学校的名校升学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会集中在知识教育,其他与升学无关的教育就不被重视。在这种制度之下,地方政府就免不了有打造高考升学高地的冲动,一所超级中学“没落”,还有更多超级中学冒出来,只有全国各地,都不再有超级中学,基础教育才有良好的生态。(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别急着为黄冈中学走下神坛叫好
教育均衡,不是打破旧的“神校”、建立新“神校”的均衡;教育公平,也不是要拿旧有的教育模式风水轮流转的公平。
荣耀了近30年,让众多家长和学生挤破头都想进的黄冈中学在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优势,一度被认为“神话”不再。有网友说,黄冈中学也有今天。这话并不算刻薄,其实寓意隽永。
当然,难免有人会欢欣鼓舞于“新黄冈现象”,认为这是教育均衡与公平的最佳隐喻。不过,这样的乐观有点理想主义的天真——就像一个胖子,忽然体型苗条了,于是就有人觉得周边吃不饱的人,从此都过上了山珍海味的生活。这逻辑,实在令人不知所以。
传统名校走下神坛是大势所趋,但究竟是怎么“下来”的,不同路径有不同的意思。目的正义,从来就不代表程序正义。说得再具体一点,黄冈中学的今天,究竟跟教育均衡有多大关系,恐怕不能靠臆想来勾兑。“黄冈神话”的破灭,需要注意几个细节:第一,扩招稀释了优质生源优势。2004年,黄冈中学从位于市区的老校区搬入了位于开发区的新校区,新校区比老校区的占地面积大好几倍。扩建与扩招的压力下,师资与生源“双流失”,在这样的基础上,要续写奇迹,回天乏力。第二,一轮轮教育改革消弭了传统话语权。如分省自主命题后,黄冈中学的领军地位被动摇,旧的格局被打破,洗牌重组之后,还要保持遥遥领先的位置,实在成了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内忧外患”,是黄冈中学没落的客观原因。我们更得看到,这种“没落”在中国的超级中学方阵中,实在属于小概率事件。黄冈中学走下神坛,跟教育均衡关系不大。道理很简单,这些年,被称为“高考梦工厂”的多所超级中学,不仅日子扶摇直上,甚至还开起了“分店”。如最近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呈贡校区在昆明成立,这标志着有“超级中学”之称的衡水中学走出河北省,正式进驻云南。凡此种种,你能说黄冈中学改变了什么呢?
下面这些追问,同样无可规避:一则,如果黄冈中学的没落真是契合公共利益的美事一桩,为何在黄冈上上下下,都将这所中学走下神坛视为“丢脸”?二则,如果这种没落是教育均衡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流出的优质师资与生源,扎堆集中去了省会重点中学,且这种“向上集中”的趋势,形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更要命的是下面这个问题:如果县市级重点中学的“坍塌”,换来的是经济发达区域中学的“异军突起”,这对于向上流动能力有限的穷孩子来说,对于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愿景而言,究竟是幸运、抑或更大的不幸?有研究称,中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重点研究型大学里农村生源比例一路走低。能佐证这一结论的,还有北大清华等名校农村生源的具体比率。
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黄冈中学没落了,但“超级中学”集团并未走弱,少数地方部门对教育政绩的态度更未有丝毫改观。教育均衡,不是打破旧的“神校”、建立新“神校”的均衡;教育公平,也不是要拿旧有的教育模式风水轮流转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请别急着为黄冈中学走下神坛叫好。对于中国基础教育走势的研判,既要乐观,更要理智。 (邓海建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黄冈中学30年辉煌不再…… 高考本就不需要"神话"
我要评论
2015年04月07日 09:42:26 来源: 新华教育
小编前言:
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等政策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后来居上,无数优质师资力量被挖走……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1999年后也再未出过省状元……
“没有了状元,没有了奖牌,希望孩子们可以幸福地学习了。”——有人反思……
“人家出状元的时候说人家只会考试,不出状元了嫌人家不会考试,真累!”——有人调侃
优秀学生+优秀教师+苦学……这几个要素的结合,锻造出“高考神话”并不困难,然而我们的教育真的需要这种“高考神话”吗?

曾经·“神话”——“黄冈密卷”也曾是我的“秘籍”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
新闻概缆——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研究黄冈中学多年,他还专门出了《黄冈中学神话解读》一书。袁小鹏介绍,“黄冈神话”始于1979年,当时高考制度恢复不久,黄冈中学在全地区择优选拔了23名学生组成“尖子班”,高考成绩让人惊诧:所有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并囊括了当年湖北省总分第一、二、三、五和第六名,仅失第四名。
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引起全省轰动,甚至有省内其他兄弟学校怀疑黄冈中学作弊,并向上告状。
1980年,黄冈中学再次拿到全省第一,“黄冈神话”的称号不胫而走。高考成绩的鼎盛时期出现在1986年,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一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有这样高的升学率,引来全国无数学校前来学习交流,占地150亩的黄冈中学老校区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袁小鹏总结,黄冈中学的模式就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无人不重视教育。如今全国闻名的河北衡水中学,走的就是几十年前黄冈中学的路。
现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曾总结,黄冈中学三大法宝:高考、奥赛和教辅材料。除去高升学率,奥赛为黄冈中学斩获荣誉无数。
资料显示,1986年,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赛,来自黄冈中学的林强就获得数学竞赛铜牌。4年后的1990年,奥赛首次在中国举办,中国队6名选手中,来自黄冈中学的两名选手王崧、库超分获金银牌。到2007年为止,黄冈中学的学生获得11金5银2铜共18块国际奥赛奖牌。
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了保送政策,在中学生奥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和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获得保送资格。奥赛似乎成为黄冈中学的学生通往北大、清华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通道。
也是在这一年,黄冈中学29人因在奥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被保送,其中15人进入北大清华,10人进入冬令营。在2006年以前,黄冈中学每年因奥赛获奖而保送的学生基本都在25人以上,最多时有三四十人。
奥赛帮很多黄冈中学尖子生打开通往名校的大门。如今,在黄冈中学的网站上,仍挂有历届奥赛之星的照片,见证着当年的荣耀。(据《长江商报》)
 
这三篇文章都体现出一个问题,扩招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的因素之一
 
最后编辑:
水东哪间小学叫育贤小学?

位于水东镇东北部。具体地址是水东镇蓝田坡村委会水牛河村北侧。该村委会范围内有两所小学。
 
位于水东镇东北部。具体地址是水东镇蓝田坡村委会水牛河村北侧。该村委会范围内有两所小学。
不是这个吧,应该是坡心镇育贤学校?民办学校。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