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爆料 “保健药”又专袭老人 (1人在浏览)

湖海山人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6-09-25
帖子
25,094
反馈评分
766
点数
191
退休的老人有工资,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很多骗子就拿他们下手了。
我这里要介绍一种疑保健药——“植物甾醇 易得宝牌靖脂醇胶囊”。茂名某药店就是这样拿这药骗老人的:六瓶共8800元,如买三瓶,4880元。
我看了,这种药瓶上写的是西安生产,看看下面还有生产公司名字(有地址),也有广州的经销商的名字地址。笔者用手机扫描条形码没有反应。
老人说药店还骗他说外国产的——因为老人的眼睛不好,看不清楚。
相似的保健药在陕西确实有生产,当天搜索却不是这个牌子。
百度是也有这个牌子。
在淘宝上也有的卖,每瓶128元,但是在茂名的药店里,老人买到手是每瓶1600多元。以三瓶4880元算,超过网购价(每瓶128元)的十二倍。这样卖不是把老人当水鱼,而是把老人当肥猪来宰。

这件事情了,决不是一起偶然发生的单事件。几年前我已经在那个电白论坛上反映过这类的问题。他们有一些药,是网上有的卖的,有一些是没有卖的,有一些在,他用手机扫他的二维码可以找得到相关的网页,有一些扫二维码是没有网页信息的——这就意味着完全是假冒药。
那个老人之前也买个不少保健药。如果是在淘宝上有的,茂名卖的价格括我看到的,最低的价格就是要比网上贵一倍。
以“保健药”欺负老人的这种行为非常猖獗,我们很多人往往都不知道。
 
最后编辑:
手机想上图上不了。
 
严防老人受骗~但话又说回来~兄弟姐妹少~奶水都不够饮~又生活压力稳食坚难~也不能时刻守护家老人身边指导督促?~能否从源头抓起?
 
可怜老人的养老钱,不过有些买保健品的老人家主要是不管子女怎么劝都不听的。人老了就容易冥顽不灵。
 
工商、物价等公务员要玩电脑,没时间管。
 
上传图,就这个牌子,在淘宝上的价格是128元每瓶。但是从包装已经可怀疑假冒
微信图片_20171211231309.jpg
微信图片_20171211231243.jpg
微信图片_20171211231243.jpg
 
最后编辑:
非常抱歉,当手机搜索不到,今天电脑搜索下了,
咸阳皇家医疗保健品厂,
网上还真有这个厂。
百度信息上这个厂有生产这个货!
看来,还是天价问题了。
 
最后编辑:
非常抱歉,当手机搜索不到,今天电脑搜索下了,
咸阳皇家医疗保健品厂,
网上还真有这个厂。
百度信息上这个厂有生产这个货!
看来,还是天价问题了。
就算是有这么个厂家,这瓶东西都不一定是那个厂生产的。得查医药准字号那些。反正查不查都是骗局。
 
就算是有这么个厂家,这瓶东西都不一定是那个厂生产的。得查医药准字号那些。反正查不查都是骗局。
当时手机扫条型码无反应,故疑为假冒货。
 
就算是有这么个厂家,这瓶东西都不一定是那个厂生产的。得查医药准字号那些。反正查不查都是骗局。
以前曾遇到过类似情况,一个批准号就有不同的产品,这说明至少有一个产品是假的。
这种药当时也在茂名或电白卖,有老人买到。
 
IMG_0546.PNG
不是药品,是保健品。
 
保健品基本都是坑人的东西,以上天价保健品的效果可能与山楂、木耳相差无几。
 
听说中国的保健品基本上都是骗人的。
 
[原创]如何终结专坑中国老人的保健品骗局?
风青杨 于 2018/2/25 9:36:2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文 风青杨


据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醒消费者:要科学、理性看待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要购买。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

中国的保健品市场面临的是很多矛盾与困境,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明知道是骗局,却照样每天都有人上当。据《慈善公益报》的调查,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的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

甚至即使《人民日报》曾发文:《目前在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说得很明确,时间,目前为止;地点,在中国生产;对象,所有保健品;结论: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到现在,即使监管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只能来一句善意的提醒。

老年人群体对保健品的痴迷,恐怕还并不完全是一个市场问题。有人形象总结,当前最畅销的书,不再是青春文学,而是养生书,最常见的养生方法,不是锻炼,而是吃。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痴迷,与那些对养生食品以及各式来路不明的所谓养生大师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有着社会文化成因上的同构。比如,中国人素来缺乏生命教育,由此形成对养生、玄学的执拗和迷信,在老年阶段会体现得特别明显。

这些年,无良商家抓住老人企盼健康长寿的心理,打出“义诊”“健康讲座”的旗号,邀老人参加免费体检,施以赠送礼品之类“恩惠”,其实是“软刀子”专砍老人。“义诊”不义,结果总是一身毛病,不治不行。而要治病,那么保健品商的产品效果最好。讲座就是雇“托”演双簧,或以“最新科研成果”蒙人,或以“权威医学实验”吓人,不由老人不信,信则跌进陷阱。

当然我们可以责备老人为什么总是轻信,不长记性,但这事实上却被一些部门当成了“免责声明”。食药监部门说,保健品不是药品,我们无权管理。卫生部门说,“健康讲座”不属于诊疗行为,我们无权干涉。工商部门说,这伙人打游击战,想要证据确凿抓住他们,谈何容易。归纳这些说法,与其说反映了受骗老人咎由自取,不如说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保健品营销打什么套路牌呢?很多保健品的营销都是通过套近乎的方式,先以培训讲课的方式拉拢人气。再者就是他们上课的地方不是相关部门的办公场所,讲课的地方都是临时性租用的。还有对于售药群体,大多都是退休工人,手中有一定的财力,并且都是患有老年慢性疾病的人员。再选定人员之后,他们再抛诱耳,以免费试药,或者是先买药后返利的形式,或者是搞限量出售,忽悠老人,最后将药品售出后,卷款走人。

对此乱像,曾经有人认为,儿女对老年人缺少关心是推销员攻破老人防线的原因。殊不知,儿女再细致,也不可能不让老人单独行动,而那些“孝顺孩子”,则是术业有专攻。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儿女,也是不公平的。事实上,许多子女也都对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进行过劝阻,但这并不能完全制止老年人的购买行为。有些老年人甚至为此故意欺瞒家人。到了最后,明知道自己受骗,口头上也不肯承认。

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某些产品或服务在推销过程中可能并不存在“强买强卖的行为”,但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甚至误导、欺诈的问题?产品质量有没有保证?产品价格是否合理?这些都是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监管的。或许正是由于相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涉老”骗局才会愈演愈烈。

很显然,现在已经到了非管不可的时候了。管,不应该只是行政的管,而是要进行法律的管。在刑法有关诈骗罪的司法解释中特别提到,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如今保健品诈骗已成公害,致无数家庭破裂,乃至家破人亡,其危害不逊于电信诈骗。呼吁该像打击电信诈骗一样打击保健品诈骗,通过联合执法、社会参与、家庭干预,围猎保健品诈骗。

作者:风青杨 :知名评论人。一个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微博@风青杨V
 
原来保健品坑银发族是全国通病。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