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首届感动电白十佳教师之何伟强 (1人在浏览)

用事实说话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12-11-15
帖子
692
反馈评分
2
点数
1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记无愧于教师称号的何伟强老师



一、毕业从教的困惑

每天太阳从海上升起,一拐弯便照进博贺湾后面的沿海小镇麻岗,如同这束先到的阳光一样,靠海的麻岗镇,经济也比较早就开放了,人们的商业头脑早就被沿海的气息给激活了,都奔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去了,能守在海边的小山村里的年轻人绝无仅有,更不用说大学生了。

然而贫困的小山村也需要人才来建设,他,何伟强老师,2002年大学毕业以后,本来有很多机会,随亲朋好友到外面发家致富的,可是他怀着儿时的梦想,大学毕业后,毅然来到了这个沿海的小镇,当了一名平凡的老师。其实当时老师的职业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只是臭老九,身份卑微,工资鲜少,很多教书多年的老师也停薪留职,下海经商。但何老师,还是回去了,他觉得他可以改变现状。

然而回去以后,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一向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一点一点地侵蚀。原来他一直追求的事业,正被一些“外在的因素”一直影响着,来自生活和经济上的艰辛倒没什么,但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却不被重用,反而是一些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甚至没有上过正规大学的老师被领导重用。刚开始工作的第一年里,好像所有的事情都与当初想象的不一样,他沮丧了,原来的梦想也开始动摇了。过年回家,亲朋好友都回来了,有的亲友在珠三角混得很不错,开了公司,建了厂房,他们劝何伟强老师到外面去发展。那一段时间他情绪真的有点失调了,他甚至在内心里也开始幻想人生的另一块蓝图了。



二、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但是年后,两个学生的到访令何老师动摇的心又坚定了下来。这两个学生对他说的话他印象非常深刻,他们说:“何老师,你跟我们以前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不一样,以前的老师上课给我的印象就是分段概括段意,很没意思。你上课比较风趣幽默,随时旁征博引,还能跟我们玩游戏,还带我们教室外面上课等等,大家都很喜欢你的课……真希望以后都是您教我们语文。”

虽然这两个学生没能改变老师的生活,但是何老师在学生的眼里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他那时有一个很大的感慨,那就是――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他想着如果他中途离开了,他所带的那两个班的学生,又要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于是,终于何老师还是没有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他留在了他那个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上课。其实在何老师内心深处,他还是喜欢这三尺讲台的,他觉得教书育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许他随亲友到珠三角发展,他个人能够发家致富,但是他却永远失去了他的学生和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为了学生,为了上好课,每节课何老师都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为弄懂每一篇教材,每一个考点,做到吃得透,拿得准,他经常备课到深夜,不敢有丝毫马虎,他怕辜负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刚开始时他还常常借助录音机进行试讲,讲完后又反复播放,认真矫正语句、语气和语调,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从不生拉硬套,而是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考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

何老师说:“刚毕业的时候,我就是一味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什么方式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就这样,在这个落后的乡村中学,他干了一年,两年,三年……虽然对现实甚为不满,他也经常在批判学校的种种弊病,但在当了两年老师以后,他发现,原来自己所不满的,批判的,领导也是很无奈的,不是领导不想做好工作,但是很多问题是没办法一下子改变的,因为这里的教育底子太薄弱了,硬件软件都跟不上,这必须得经历一个过程,必须得一批批老师努力,不能一蹴而就。这样想明白了以后,他随后的工作就坦然很多了,之前他不认可的老师何老师也虚心向他们学习,大学毕业时的那种狂妄与自负开始收敛起来,要想成为大家,必须博取众家之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正因为这样,他教学成绩非常优异。近5年来,他所任教的毕业班,中考成绩优异,“一分三率”均稳居全校第一,全区(县)30多所同类学校前三名。2011年中考平均分85.6分,超县平均分24.23分,黄小凤以110分进入全县前十名;2012年中考平均分87分,超县平均分24.69分,邓丽梅以111分进入全县前十名;2013年中考平均分85.6分,超县平均分20多分;2014年中考,语文平均分87.2分,超全区平均分19.7分,优秀率达5.3%,及格率达96%,“一分两率”居全校第一,居全区同类学校前列。从2006年起他开始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初三教学管理工作,该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上升:2007年中考总分平均分排在全县第15位(初一入学时成绩排在24位,上升了7位),有59位同学考上电白一中线;2008年中考总分平均分排在全县第11位(初一入学成绩在全县22位),有63位同学考上电白一中线;2009年有60人考上电白一中;2010年有29人考上电白一中;2011年有51人考上电白一中,其中600分以上突破50人。他历年获学校中考成绩突出贡献奖,多次获县市优秀教师称号。



三、默默付出只是为了让社会更美好

喜剧可能电视上天天都演,但现实当中,悲剧常常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觉得自己都有一颗慈悲之心,可是一旦有人需要帮助时能伸出援手的却不多,而能坚持支助一个学生六年的人就更少之又少了。何老师工作后第三年开始,连续六年,用他微薄的工资支助一个自己教过的学生邵德杰同学。

邵德杰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撒手西去了,剩下一个单薄的母亲带着他们几个兄弟姐妹,这个破碎的家庭,艰难地支撑着,邵德杰面临着辍学,他多次产生了退学的念头,想回家帮补一下妈妈。那天,邵德杰同学没按时来学校上课,电话家访邵德杰的妈妈,说他不想上学了。一个品行端正,学习成绩异常突出的学生,怎么突然就说不读书了呢?何老师也百思不得其解,那天晚上,他戴上头盔,骑上摩托车,连夜开摩托车赶往几公里以外的邵德杰的家。去到邵德杰的家,看到当时的一幕,何老师鼻子一酸,眼眶也不觉湿润了。那简直不能算是一个家,房子是祖上留下来的旧房,墙壁上的泥土已经剥落了一层,墙缝几可插进一个手掌,电线貌似烧过,几条电线凌乱挂在墙上,电线下面贴满了邵德杰在小学里拿到的奖状格外显眼。此时天已黑,邵德杰正在家里那个狭小昏暗的厨房里做饭,何老师问:“德杰,妈妈呢?”德杰对老师的到访有点惊讶,但很快就回过神来,说:“妈妈还在地里收四季豆。”何老师陪德杰做饭等他妈妈回来,了解情况后,十分感动,原来德杰还有三个兄弟姐妹在读书,而家中只有一个母亲种地维持。德杰妈妈说:“德杰周末回家从来不向我要钱,我以为他是最懂事的,谁知道他这周突然就说不想去上学了。”何老师此时才想起,这个周末要交两百多块伙食费。

何老师是性情中人,看到一个这么懂事,成绩又那么优秀的学生,叫他如何忍心让他辍学,于是何老师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支助邵德杰同学上学。

这个决定做出来以后,他不间断地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支助了邵德杰六年,一开始50到100元不等,而且定期为邵德杰购买学习资料。到了高中,因为花费比较大,支助的额度也根据需要增长。就这样,邵德杰在他的关怀下,提前被电白一中录取,2010年又顺利考上理想大学。

在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何老师也没过多地提及,只是一带而过,显得十分轻描淡写。是的,我们帮助别人不是为了他们有所回报,而是慈悲之心使然,社会之所以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有一些人在默默无闻地付出。



四、关爱给予留守的学生

每年过年,中国都要经历一次人口大迁移,在这些迁徙的人群当中,有一群特殊的人群叫农民工,他们抛家弃口,远赴他乡,寻求生计。在他们抹掉眼泪,转来离家的那一瞬间,背后是空巢老人带着孙子在家相依为命。

每年何老师所带的班级都有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令何老师很头疼,因为每一个留守儿童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情感冷漠,有的没有教养,有的打架斗殴,问题很多。遇到这些问题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或者简单的批评教育,便再无他法。何老师教书育人十多年,所教过的留守儿童他也数不清楚,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爱这些学生,耐心地去了解帮助他们。

他曾经教过一个女生叫邵彩琼,父亲也是因病离世,家庭的重担也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身上,母亲为了供她们姐妹读书,不得不外出打工,她留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偶尔叔叔支助一下,生活比较艰难。邵彩琼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所以个人有很多不良的卫生习惯,而且不善于与人沟通,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邋遢,不爱干净,所以很多同学都排斥她,孤立她,不想与之为伴,久而久之她就变得有点孤僻了。

发现这种情况后,为了帮助她改掉不良的习惯,让同学们接纳她,何老师也是想尽了办法,因为她个人卫生的问题,如果直接点出她不讲卫生,恐怕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于是何老师便等没有同学在场的时候,让她到办公室就做“思想工作”,其实就是聊天,通过聊天拉进心理距离以后,才旁敲侧击地问她:“你觉得某某同学那样穿衣打扮怎么样……”这样一点一点地改变她的审美观,另外也请班干部私底下帮助她。

其实邵彩琼同学智商不是错的,不讲卫生是从来没人教过,所以她不懂而已。被何老师带的一年里,她个人卫生明显变好了,人也开朗了很多,同学们也愿意和她交往,她的成绩也越来越好的,最后还考上了电白一中。


五、老公,没你在我生不出来

几乎所有的女人希望在自己生产的时候丈夫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妻子对丈夫有所依赖是很正常的,何老师的妻子也不例外,她一直以为丈夫是自己的“天”,她曾经对何老师说:“老公,你不在我恐怕生不出来啊。”何老师也曾对怀孕的妻子承诺:“我不会让你一个人的。”

可是学校教育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工作时间就不仅仅局限在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内了。2013年4月9日,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何老师的妻子正在医院里准备分娩,何老师接到妻子的电话后正准备往水东赶,但出到校门口却看见初三(11)班的一名学生急匆匆地向他赶来,学生说:“何老师,我们班有一位叫陈春兰的同学,可能是因为月测成绩的问题,想不开,现在情绪很不稳定,有轻生的念头,你快去看看吧。”

此时,妻子正在医院里待产,自己的孩子马上就要出来了,作为丈夫的何老师,心里一阵斗争:“我人生中第一次做爸爸,而且我还向妻子承诺过,我能不回去吗?但另一边又是我的学生,而且学生情绪很不稳定,要是出了什么事,那岂不是更惭愧……现在妻子在医院有医生、护士,不需要我的担心,而学生这边是我职责所在……”于是何老师横下心来,给家人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然后便去找那位学生谈心,做工作。

当他做通的学生的工作赶到水东时,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半了,何老师的儿子早已降临。

妻子一开始也是不理解的:“有什么事情比老婆生孩子重要!”后来何老师坐在妻子的床边,握着她的手,看着刚生完孩子脸色苍白的妻子,耐心地说:“不能陪自己的老婆生小孩也是我人生的一大遗憾,我也很自责,但是当时如果我不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能她会遭遇不测,一个花季的孩子,如果因为我工作的疏忽而导致她想不开而自寻短见,我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你就当我这是帮你和儿子积德吧,以后我会慢慢补偿你们母子的……”其实何老师的妻子也不是不通情达理的,只是一时心塞。



六、辛勤付出 收获幸福

13年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何老师深感辛苦并快乐着。每天和学生一起成长,不断地审视自己,超越自己,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学生喜欢他的课,更愿意接近他。每当教师节来临,只要何伟强老师一走进教室,他总能收到同学们美美的祝福;毕业生不时回校看望他,诉说他们的成长时,他会感到无比欣慰;每当去家访,家长拉住感恩道谢时,他会倍感满足,倍感幸福;每当看到留守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他就会长舒一口气,因为他没有辜负家长入学时对他的重托。

在13年的教学生涯中,何伟强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在麻岗中学的发展历程中竖起了一面旗帜,是麻岗中学优秀教师的代表。他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多次得到上级政府的各种奖励,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好评:2002―2005年连续3次被评为电白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2007年度被评为电白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麻岗镇优秀班主任;2009年电白县优秀教师;2009年电白县首届名师;2007年、2011年麻岗镇优秀教师;2013年电白县师德标兵;2014年茂名市优秀教师。

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等成果显著,多次获区(县)市省级奖励。2002年至2015年教育教学论文获区一等奖13篇,二等奖5篇。2006年执教《犟龟》获电白县语文科优秀课例。2012年执教的优秀课例《虞美人》分别获茂名市一等奖、广东省三等奖。2014年撰写的优秀教学设计《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获广东省三等奖。2012年撰写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2011年主持的县级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策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已顺利结题。2013年主持的市级课题《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研究》,已立项。2011年参加电白县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获语文科二等奖。

近年来,精心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多次获县省国家级奖励。2009年指导学生参加电白县“天翼杯”中小学生“国庆阅兵观后感”征文比赛邓琼瑶等2人获得县一等奖,黄方方等5人获二等奖,本人获得优秀辅导奖。2013年“我的中国梦”全国中学生读书征文比赛,陈春兰获国家级二等奖,有邵燕媚等4人获得省级二等奖,本人获国家级写作指导一等奖。2015年“为学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陈雄丽获得一等奖,杨嘉嘉等5人获二等奖,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何伟强个人荣誉


1、2014年茂名市优秀教师

2、2013年电白县师德标兵

3、2009年电白县优秀教师、首届“电白名师”

4、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年电白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5、2007年、2011年麻岗镇优秀教师

6、2005年麻岗镇优秀班主任

7、2007年、2013年麻岗镇优秀GCD员

8、2012年执教《虞美人》在广东省2012年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分别被评为优秀课例三等奖、茂名市一等奖。

9、2014年优秀教学设计《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获广东省三等奖。

10、2011年电白县新课程大赛语文科二等奖

11、2006年执教《犟龟》获电白县语文科优秀课例

12、2006年电白县初中“3+综合”学科能力竞赛优秀辅导奖

13、2009年、电白县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天翼杯”中小学生“国庆阅兵观后感”征文比赛优秀辅导奖

14、2013年 “我的中国梦”全国中学生读书征文活动写作指导一等奖

15、2015年“为学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16、2002―2015年教育教学论文区(县)一等奖14篇,二等奖5篇

17、2011年、2013年教学设计县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
 
老同学来的,是一个很有能力的老师,点赞
 
教师中的榜样!
face3.gif
 
班长,加油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