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网转:我眼中的李希贵--李振村 (1人在浏览)

因爱而生

大学二年级
注册
2012-11-15
帖子
781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跟李希贵校长交往几十年了。在交往过程中,有些当时看来颇为重要的事件,而今早已被时光淘洗殆尽、印象模糊,但是有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却深深刻在了记忆的年轮里,并且随着岁月更替,越来越清晰地从芜杂的生活万象中凸显出来,散发出柔和但持久的光芒,影响着我的思想观念。
适逢《中小学管理》杂志曾国华君诚意约稿,而且执著有加、再三催促,遂择取若干细节记录如下,希望能给更多的教育人以启迪。
小卡片
早年跟希贵校长一起吃饭,时常会看到他的一个“小动作”:大家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会时不时从衣兜里掏出一张小纸片,拿出笔在上面记点什么。
当时我颇感困惑,大家正吃喝闲聊,你“偷偷”记录啥呢!后来,我跟他的一位好友谈及此事,他哈哈一笑,说:“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大家聊天过程中点滴的思想火花、灵光一闪的小创意或者某个有启发的话题,说过了就说过了,过后大家就都忘记了。但希贵马上记下,晚上回家就整理出来,细细琢磨,就变成了有价值的教育财富。”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他学习的一种方式啊。现在,即便已跻身中国最著名中学校长行列,希贵校长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口袋里永远装着一张小纸片,哪怕大家平日里闲聊,只要他感到某一点对自己有启发,仍然会立刻掏出纸片,简要记录几笔。

跨界阅读
希贵校长的教育管理艺术得到了同仁们的广泛赞许《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都曾为他开辟专栏,每期一篇,介绍他的管理经验。
为什么他总能屡出奇招、创意连连?很多校长发出这样的询问。希贵校长说:“对我管理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企业管理。受市场经济的推动,企业管理远比我们教育管理先进和发达,所以我读得最多的是企业管理类的书,正是这些读物,给了我全新的视角。”
的确,从这种跨界阅读中,希贵校长创造性地借鉴了很多想法和思路。比如:对风靡西方大企业的六西格玛(6sigma)管理法,他不但深入阅读了相关专著,而且抽出时间专门参加了培训,十一学校流程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很多地方都有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影子;再比如,他借鉴营销界普遍使用的网格图来排查教育教学的风险;最近,他又开始思考把大数据引入学校管理之中……

送 书
我手头有十几本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都是希贵校长送的――这是他的又一个习惯:见了朋友就送书。
假如朋友是一位校长,他送的书十有八九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书。假如朋友有正读中小学的孩子,他一定会给孩子送上几本书,而且送的书一定是孩子们在那个年龄段应该读的书。
一位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出了新书,他最喜欢给希贵送去一些,因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卖力的“好书推销员”――只要他认为这本书好,一定会到处送朋友并大力推荐。
但是,有一点特别有意思,他很少送自己的书给朋友,更很少签名送书。在到处都是书的BJ市十一学校,几乎见不到他自己的著作。

不给别人添麻烦
多年前,还在山东潍坊市教育局担任局长的李希贵到福建开会,然后从福建到北方某城市参加教育部的一个会议。在上海转机时,他打电话给我,说是有点时间,可以见面聊聊。
我赶到机场接他,只见他一个人拉着行李箱从出站口走来。我有些诧异:“你参加教育部的会议,为什么不带着办公室主任?至少带个助手,帮助打理一下琐碎事务吧?”
他笑着说:“有那个必要吗?我自己完全能够自理,为什么还要一个人跟着呢?没必要给别人添麻烦,也没必要浪费人力。”
当时我很感慨。我见过有的县级教育局长甚至校长出差,都要前呼后拥,跟着几个人提供服务,但没见过一个副厅级官员(他当时还兼着潍坊学院党委书记)轻车简从到如此程度。
不给任何人添麻烦是希贵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比如:无论开会还是日常生活,他从来不要身边的人为他提包或者拿水杯――这个中国官场中被大家习以为常的景象从来没有在他身上出现过。有一次,在广东深圳福田区开会,我与他站在会场门口等待开门。这时,当地教育局长赶过来和他握手,潍坊的一位校长连忙接过希贵手中的水杯。等握手寒暄完毕,希贵转身就去要自己的杯子。那位校长坚持要替他拿着,希贵则是满脸严肃,连说“不可不可”,一把将杯子“夺”了过来。

校长的位置在哪里
十一校园里到处都是海报,时常会看到老师的巨幅画照贴在学校显眼的地方。十一校史馆里,也挂满了历任校长、名师的图片,但是,这里面你找不到一张希贵校长的照片。
在十一学校,除非特别需要,只要是和老师、学生一起合影,希贵校长一定是站在边上,而且是坚决站在最不起眼的位置。他说:“当校长站在集体合影边上的时候,整个合影现场所有位置都是最重要的了。”
2011年3月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委员会要到十一学校调研。为了迎接这次调研,希贵校长约我写一个专题片。写之前,他严肃地跟我说:“在这个专题片里,我的镜头一个都不要。专题片要用孩子的口来说话,用教师的口来说话。要让他们看孩子的生活,看教师的创造,校长的工作成绩应该全部体现在学生和老师身上。”
专题片由央视《面对面》栏目的欧阳询编辑负责拍摄和制作,欧阳编辑说:“李校长不能一个镜头没有啊!我们做别的专题片好像从没遇到这种情况。专题片结束的时候让李校长说一段话,讲讲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意义,这总可以吧?”希贵校长依然一口回绝。
希贵校长有一本畅销书《学生第一》,打开扉页,满满一页纸上是全校所有教师的名字。说起这本书,团委刘艳萍书记说:“书里面用了有三百多张图片,但李校长要求把他的镜头尽量咔嚓掉,费了我好大的功夫。”
在校园里,希贵校长把自己的位置努力放低放低再放低,而他对老师的尊重和呵护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他的办公室面积很小,一桌一椅一排书橱而已。但是,他一直跟我讲,要尽最大可能给老师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一次,我跟他说起我们新招聘的硕士毕业生四人住在一间宿舍里,他发火了:“不管多困难也要帮青年老师解决一间单独的宿舍!大男大女的,谈恋爱、约会朋友总要有个地方吧!”
有一次,我向他请教到底怎样才能带好队伍,他诚恳地说:“带队伍没什么神秘和复杂的,最要紧的就是真心实意地为老师的成长提供服务。你时时琢磨着帮他们成长,谁还会不努力工作?另外,一定要营造一种协商文化――遇事先跟老师商议。商议一次不行,就商议两次;两次不行,就商议三次;三次还不行,那你就要退回去反思:是不是这个决策有问题。一所学校什么时候山呼万岁、一呼百应,听不到不同意见了,这所学校离垮台也就不远了。”
最具特色的教导处
有一次,希贵校长到上海出差,我跟爱人到机场去接他。上车之后,我爱人驾车,当时我爱人对上海的高架道路还不甚熟悉,我“左转右转”不停地指挥,希贵校长大概实在是忍无可忍了,说:“谁掌握方向盘谁决策,你不要瞎指挥,让人家自己来决定怎么走!”
这个细节反映了希贵校长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把决策权放给最熟悉情况的人。BJ十一学校的教导处可能是中国当下管事最多的教导处,比如学生公寓的管理、图书馆的管理,乃至教师办公室、学科教室等的设施配备,这些行政后勤管理的事务,在十一学校全部归教导处管。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教导处距离师生最近,最了解师生的真正需求。

给一年级小朋友送名片
在很多人眼里,希贵校长很严肃,很理性。其实,当他面对孩子的时候,他的可爱立马就像花儿遇到春天一样灿烂绽放。
BJ亦庄实验小学的首届开学典礼和面具节同时举行,孩子们玩得很亢奋,现场有些乱。我问希贵校长:“要不要整整纪律?”他说:“整什么纪律!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他一边说着,一边顺手把身边的一个装气球的袋子套在了一位一年级小朋友头上。这还得了,小家伙奋起“还击”,马上往他头上套袋子,另有一伙小朋友也搞不清他是谁,涌上来就给他带面具。整个活动,他就一直乐呵呵地带着面具看演出。
典礼结束,大家散场,那个被他套了袋子的小朋友还拉着他亲热地问东问西,他蹲下来,居然认真地拿出自己的名片,问这个小朋友的名字,他要签上这位小朋友的名字把名片送给他。现场人声嘈杂,小朋友说了几遍,他都没有听清,他就认真地一遍遍问,直到搞清了名字,认真写到名片上,双手递给孩子。后来一位家长告诉我:“看到这一幕,我热泪盈眶!这么尊重和喜欢孩子的校长,怎么会办不好学校!”
在十一,希贵校长有个外号,叫“贵爷”――这是学生们给他起的。学生们对他的崇拜和爱戴超乎寻常。2012年,十一相关部门曾经做过一个综合调查,其中有一项是让学生填写“你最崇拜的人”,结果4千多学生参与调查,第一就是李希贵。
为什么他在孩子心中拥有这么高的地位?原因无他,唯有全心全意爱孩子而已!
一年,他接到教育部邀请观看一个盛大演出,这么好的机会,他没带夫人,没带他的领导班子,而是带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学生,因为那场演出里有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演出结束,希贵校长赶紧带着学生冲到后台,追上那个马上要离开的首席小提琴家,让学生和他交流了一番。
2012年,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访问十一学校,除了骆家辉进校门时说了一句“欢迎”、骆家辉离开时说了声“再见”,整个过程,希贵校长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全部是学生接待、学生陪同、学生主持、学生讲解。
临别,骆家辉拍着希贵校长的肩膀,感动地说:“你是一位好校长!”

砍掉三分之一
大概是1998年,其时李希贵任高密一中校长,我约他到青岛参加一个会议。会议间隙,我去宾馆房间看他,他拿出一本书的初稿――他的第一本专著,诚恳地让我提意见。好为人师的我大致翻了翻,就直接提建议:“这本书太碎,都是些教育小故事,缺少完整的体系。你最好弄一个框架和体系,如此才能完整地体现你的教育追求和教育实践。”希贵校长面带微笑听着,并未表态。
不多久,书出来了,名字叫《教育艺术随想录》,我发现他并没有采纳我的意见,还是保持了原来的风格。我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全书读罢,不由拍案叫绝――在一个个短小的故事里,我看到了闪闪发光的教育大世界,遍地开满了灵感和创意的鲜花。
这本小册子,我读了无数遍。直到2012年,我受希贵校长委托去给十一学校创办亦庄分校,还又把这本已经泛黄的书找出来重读一遍,算是我当校长的启蒙读物。虽然后来希贵校长的书越出越多,内容也越来越精彩。但是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教育艺术随想录》是他最好的一本书之一,因为那里面更多地体现了他的教育天赋――读了那本书你就会慨叹,他真的就是天生做教育的人。今天他的很多不断赢来喝彩的改革,其实在那本书里都已初露端倪。
同时,在这本处女作里,希贵校长现在被同仁们广泛认可的教育演讲、教育表达风格――讲故事――已经有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直到今天,他的一本本专著和各种场合下的讲座发言,都少有枯燥的理论阐述,基本上都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传递他的教育思考。只可惜我目光短浅,当时居然当做一个缺点给他提出来,幸亏他定力强大,没有理睬。
不过,这个细节在我和他的交往中其实并不典型,更多的是相反的例子。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初稿出来后,我读了一遍,给他建议:“里面大量介绍美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制度的‘附录’,比较枯燥,与全书讲故事的格调不相吻合,最好删除。”他欣然认可,说:“那就劳烦你把你认为枯燥的部分全部删除吧。”我说:“这样要删除三分之一啊,七八万字,这可都是你的心血!”他说:“书是给人读的。是不是心血不重要,读者的感受最重要。就按你的感觉删。”
等书出版以后,我打开一看,凡是我提了意见的,他全部拿掉了。感动之余,也深为他的气度和胸襟所折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教育部策划的“当代教育家书系”中的一本。“当代教育家书系”收录的都是国内正活跃着的教育大家,或许因为教育家们的经验和思考太过丰富,所以每本书都有几十万字,厚厚的一大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十分厚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初稿写出后,他照例发给几个朋友提意见,我照例是直言不讳:“一定不要弄得太厚,现在大家都很忙,除了专门做研究的,很少有人能耐心读完这么厚的书。我建议在能够说清楚、不影响故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字数,甚至越少越好!”他欣然接受了我的意见。后来,这本书成了整个书系中最薄的一本――薄到书系的编委们都抗议了。但是,这本书后来也成了“当代教育家书系”最畅销的一本之一,被很多地方当做了校长的励志读物。
从高密四中校长到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到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副主任(负责筹建、主持工作),最后到BJ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领导岗位上一直担任正职,一直担当决策者的角色,所以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非常坚持,甚至很固执,他认准的事很难改变。从我跟他交往的经历来看,原则问题他的确很坚持,但是,只要你的意见正确,他接纳的尺度之大超乎想象。
当众洒泪
2012年3月份,“全美最佳教师”、美国总统艺术奖章获得者、《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思奎斯到上海演讲,我特邀希贵校长作为嘉宾与雷夫对话。
作为主持人,我现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雷夫,现在全世界都在流传着你的被誉为奇迹的教育故事;希贵校长成功的教育案例在中国也是被广泛传播。在你们的教育经历中难道就没有失败的例子?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失败的教训?”
希贵校长首先作答:“失败的例子太多了。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事情。那是上世纪80年代,我校一个学生的外公从台湾回来,送给她一块手表。她每天戴着这块漂亮的手表上学,同学们都十分羡慕。可是,有一天,这个学生的手表忽然不翼而飞!这还了得,要知道手表在上世纪80年代是十分贵重的财物。学校让我负责查处此事,我立刻展开了侦查工作。最后,大家把目标锁定在丢表同学的舍友身上。可是,这位同学却死活不承认。我就和其他老师一起,趁学生上课时进入宿舍检查。我们把耳朵贴到这位同学的箱子上,听到里面有滴答滴答手表的响声。于是,我们把这个女同学喊来,要求她当众打开箱子。果然,手表就在里面。当时,我们几个老师都感到大为畅快,事情处理得十分成功。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女孩第二天就辍学了……手表是找到了,一个女孩的命运也……以后很久没有她的消息,后来听说,她在一个集市上摆小摊谋生……”
讲到这里,李校长忽然哽咽住了。他热泪盈眶,一时间几乎不能自持。一千多人的会场一片安静。一忽儿,掌声骤起。
“对不起,”李校长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我现在几乎不能想这件事情,每次想到心里就十分难过。教育就是这样,对我而言,这可能不过是一个失败的教育案例,然而对那个女孩,她的一生都会因此留下阴影……”
雷夫发言,神情凝重,他说:“我从教30年,还没有遇到过一位校长会为自己几十年前所犯的错误而伤心流泪。我为你们有这样的好校长而羡慕不已。我遇到很多校长,他们从来不会流泪,尤其是不会为了孩子流泪……我会因为有这样的好校长而格外想念你们……”
说到这里,雷夫忽然停住了。他那蓝色的双眸里,泪光闪闪。 会场上再次掌声雷动。
理性、克制,在任何场合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这是希贵校长给大家的印象。然而,今天,大庭广众之下,他为了自己几十年前的一个过失而愧疚落泪,我深感惊讶,但更多的是感动,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男人心灵深处那块柔软的湿地。正是这块湿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克服万千困难推动课改的力量源泉。
2013年10月份,我再次主持雷夫的访华演讲会,雷夫再次说起希贵校长的流泪,他说:“现在在美国,很多校长和老师把教育当做了一份职业,所以就不会投入全部的身心来做,当然更不会流泪。我这么多年能够获得成功,原因只有一个,我把教育当做了宗教,把第56号教室当做了我的教堂。我想,李希贵校长也应该是这样。”
 

附件

  • 1.jpg
    1.jpg
    28.5 KB · 查看: 57
  • 2.jpg
    2.jpg
    75.5 KB · 查看: 48
李希贵,男, 现任BJ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李希贵198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高密第四中学做语文教师,26岁任高密四中副教导主任,28岁任高密四中副校长,31岁任高密四中校长,36岁出任高密一中校长,38岁任高密市教委主任,42岁就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06年调教育部负责筹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07年开始出任BJ市十一学校校长。
当人们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接触时,很难不被他的个性所吸引。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神色严峻,却常常妙语连篇;语速缓慢、行事冷静,却对教育改革热情如火、雷厉风行。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李希贵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其主要教育思想简介如下:
师生观


李希贵认为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只有教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协助校长落实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课堂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李希贵认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 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教育观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他在高密一中推行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以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启动“中学生自我锻造工程”:各种竞赛、评比,学生社团活动,自办电视台,有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等。还面向全体提供可选择的教育:开设34门选修课、37门活动课,如三名活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课堂教学民主化:创造能力培养的土壤,多向交流,每堂课留出10分钟,鼓励学生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等。所以他提出的校训是“为四十岁做准备”,而不只是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改革

在任高密一中校长时,李希贵进行了语文教改,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得了老师、学生们的积极肯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实验室计划”最醒目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用两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余的四课时让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在自修室里,配备了中学阶段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课内外书籍。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书报刊进行阅读学习。自修室同时配备有投影仪、电视机、放像机、录音机等教学器材,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达知识信息。
 
学校管理


1990年,高密四中6个毕业班30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只有两名同学超过了本科录取线,超过专科线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就在此时,李希贵当上了高密四中的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老师们的“房子、炉子、妻子、孩子、票子”等一系列切身利益上大做文章。实施了“四制改革”(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这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后来,高密四中形成了“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这个机制规定,在聘任过程中,校长只聘任学校的中层部门负责人,教职工由中层部门负责人选聘;尤其重要的是,中层部门与教职工的选择是双向的,任何一个教职工都可以面向全校所有中层部门的任何一个岗位填报志愿,而中层部门的负责人也有聘与不聘的自主权。在这样一个机制下,一个教职工被聘任到一个什么岗位,或者说是否被聘任,大都没有在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上兜圈子。李希贵认为“一个好的机制,就意味着好的导向。要想让老师们的智慧集合,要靠良好的机制。”
在调到高密一中任校长后,对教师的聘任做了进一步改进,其核心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上”。在高密一中,聘任制规定了10个不同的教师级别,即见习教师、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初级骨干教师、中级骨干教师、高级骨干教师,副主任教师、主任教师、特级教师。每个职务都要履行相应的职责,像热爱学生、有较好的师德修养、担任一门课的全程教学任务等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此基础上,每多完成几项更高要求的职责,即可高聘一级。重要职务的聘任有特殊规定,如应聘初级骨干以上职务,必须能够开设一门选修课,或指导一个兴趣小组;如应聘副主任以上职务,必须能主持一项教科研课题,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分配制度与聘任职级相对应,职级不同,报酬不等。李希贵介绍说,“这个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教师的积极性导向了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师自身全面素质的提升上。”如在聘任方案的指标中,第一项就是学生信任票的多少;而“权重衡量法”则把老师们的积极性从争课堂时间变成了争课堂效益。这样一来,在高中学校常见的老师争抢时间、学生加班加点的现象消失了。在一中,人人都努力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机制也让大家明白了一个基本道理:不占用学生的自主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