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湖北男子大学毕业不工作 “宅”家14年后饿死 (1人在浏览)

97毕业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9-07-21
帖子
4,320
反馈评分
0
点数
61
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饭,最终被人发现“宅”死家中,疑是饿死。

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他叫王小林,生于1970年,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6组人。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去世的。

消息在当地传开,村民们纷纷感到惋惜。退休教师刘老师是王小林的启蒙老师。他回忆,小学时,王小林非常聪明,很有悟性,成绩一直很好,一次数学竞赛中,他考了全县第三名。刘老师清楚记得,王小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当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谈及王小林,他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仍记得他,“他的字写得好,成绩也很优秀,后来考上郧县一中。”

邻居刘雄厚介绍,王小林小时候很听话,读书很用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94年,王小林从郧阳师专毕业后又到荆州师范学院读书,期间,姐姐为了他早早辍学。在王小林读大二时,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

大学毕业不愿工作

1995年王小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专教书。由于不满学校的安排,没多久,他就不干了。回到家,王小林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有一次,因为干活的事,他与母亲发生争吵,甚至将母亲打成骨折。对于儿子,母亲也失望了,住到了女儿家,一住就是14年。

此后,王小林无人管束更加懒惰。他不做事,整日在村里闲逛。想吃东西,就到别人家菜地里拔点菜。他姐姐每次回家,都给他买些吃的。家里东西吃完了,亲友看他可怜,有时给点钱,他买方便面度日。

冬天几乎只生吃蔬菜
饥饿的时候,他碰见什么吃什么。没成熟的果子,地里的花生、玉米棒子,他都拿来充饥。一位邻居说:“一到冬季,王小林几乎只吃蔬菜,全是生吃。就连红薯叶也大把采着吃。”

在村民眼中,王小林就像野人一样生存着,不用厨房做饭,就在家里堂屋用三个石头支着一个钢锅烧水。有两年时间不睡床上,夏天睡在一块木板上,冬天睡在大衣柜里。在近两年里,王小林更加反常地生存着。

但村民们都不认为他是患了精神病。70多岁的老人刘明荣说:“他说话清楚,一般人还说不过他,原来打牌、下棋像模像样,不像有精神病。”村小组组长何宗平介绍,王小林和人们谈论时政时有板有眼,有理有据,根本看不出他有精神病。

姐姐:我的心一直在痛

3月5日,刘老师路过王家,喊了几声,王小林答应了。刘老师从窗户看到,王小林长发齐肩,露出又黑又瘦的脸。刘老师知道王小林喜欢抽烟,随即向屋内递了一根烟,他发现王小林接烟的手瘦若鸡爪。

一个星期过去了,邻居们发现王小林的家里没了动静。刘老师再次走到他家窗户前,只见他趴在床上,四肢僵硬。村民进屋查看发现,王小林死了。“好些天没见到他出门找东西吃了,多半是饿死的。”村民们对王小林的死感到惋惜。

接到记者的电话,王小林的姐姐嚎啕大哭,平缓心绪后说:“我现在的心情很不好,对弟弟的死非常痛心。14年啊,我的心一直在痛。如果人有来世的话,我希望他做一个能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
 
读书读坏脑子了!中式教育害人不浅呀,还好俺没去读书!!
 
去读大学时,老师们都教了他 些什么思想呀?
 
看穿了?
 
估计是看穿了
 
看穿了,解脱了,人反正有一死,大家都排着队等死呐,阿门。
 
看穿了,解脱了,人反正有一死,大家都排着队等死呐,阿门。
 
很早的旧闻了
 
排除精神疾病,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非常痛心的个案。一个大学生,在“只要勤劳就不会饿饭”的今天,怎么会被活活饿死呢?无论从哪个角度找答案,似乎都没有一个最确切的答案。这虽然是个案,但其表现出来的“自视清高”“高分低能”“慵散懒惰”“生活白痴”等特征在很多以“啃老”为代表的新生代大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体现,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说湖北“宅”死家中的大学生是一本教育失败的反面教材,那么越来越多的“啃老族”正在拷问着我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制度。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自行解决,那么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承担起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重任。
  湖北大学生的“宅”死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从小到大成绩优异,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是家人、村人和老师的骄傲,这种优越的环境让他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工作中稍遇挫折就气馁,从而辞职不干。现在来反观其家庭教育,如果当初他的父母能够教育他“成才先成人”,让他学会劳动,将“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根植于其头脑中,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再来看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了很多年,但其“成绩优异”“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等字眼仍折射出他所就读的学校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王小林的姐姐说:“如果人有来世,我希望他做一个能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这句话应该让那些仍把孩子“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家长深思,让那些“口喊素质教育,实则从事应试教育”的学校警醒。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曾有政协委员建议取消“啃老族”享受福利的资格,激励其自立自强。虽然这是一项很难进入操作程序的建议,但提案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确值得重视。“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除去资源层面、社会层面的诸多危害不说,单就对其自身的危害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啃老族”里很多人也像“宅”死的王小林那样有一个暴脾气,将父母打跑了,他们会不会被饿死呢?
  正如提案中说的,“啃老族”的与日俱增并迅速扩大,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虽然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几十年的努力,但相关部门应该树立“早重视、早解套、早受益”的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可能的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但愿这名被“宅”死的大学生“编写”的反面教材能够在教育和激励年轻一代大学生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人活着,就得让生命有意义,而这个意义就表现在我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上。
如果我们自然老死,那我们绝大多数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远远比不上我们的消耗。如果我们自然饿死,湖北宅男告诉我们,从决定自然饿死的那天起,我们不但可以把消耗降到最低值,甚至还隐形创造了财富--政府不是也号召我们,节约也是财富嘛。
可惜我仅仅有生存的权力,而没有生活的能力,不得不失,所以尽管有宅男那样的领悟,却没有那样的饿死的本事,叹哉。
 
这十几年,他在干什么呢?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