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剑
学前班
- 注册
- 2006-05-11
- 帖子
- 99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0
南方农村报讯(见习记者 叶香玲)11月1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去冬今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资2924.9亿元,而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要较上年增长15%以上,拓宽资金来源的重点是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冬春是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的旺季,但资金之困却让许多亟待补上水利短板的村庄民众有心无力。虽然政策春雷隆隆作响,但对于已经冰冻三尺的农田水利建设欠账来说,数千亿的资金投入分配下来,对于某些地方来说,不是杯水车薪,便是远水难解近渴。
11月中旬,冬种时节,本应在田里忙碌的崔国辉却闲了下来。早在2年前,他家6亩多稻田因为缺水已经抛荒。同他一样“清闲”的村民,在广东茂名市电白县霞洞镇下岭村有几十户。2010年7月,下岭村石岭陂头在暴雨的冲击下坝体坍塌,导致周边的下岭、石顶、下中、永乐等村庄和沙琅镇坡富村的7000多亩农田无水灌溉。目前,坍塌陂头40米的缺口仍未堵住。
村民买米度日下岭村有4000余名村民,农田5000余亩。眼下,本应是收割稻子的时节。然而,在下岭村,南方农村报记者却看不到村民忙碌的身影。
与崔国辉一样,村民王奇清的两亩农田也因为无水灌溉而不得不撂荒,此前,他还曾与同村村民因用水发生过争执。站在田埂上,崔国辉边指边说:“这里就是我的田,现长满杂草。”他说,村里差不多有2000余亩农田已经抛荒,大概占了总面积五分之二。
在下岭村,因为少有村民来耕作,田埂也被杂草覆盖,原本的农田分界处已经模糊,曾经的水渠也早已干涸。在另一处农田,南方农村报记者看到,有的村民将水田改为旱地,种上了马铃薯、四季豆等农作物。长达几千米的水渠里只有浅浅的水。
如今,崔国辉要到镇上买米吃。“每个月光买米就花销300多元。”他说。王奇清家有8口人,此前每年2000多斤的收成足以供给家中的口粮,但现在他每个月要花250多元买100斤大米。
临时陂坝再垮沙琅江支流黄岭河是当地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在上世纪60年代,下岭村在黄岭河上建了石岭陂头,长70余米,高4米多,主要用于保障下岭等周边村庄70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和下岭村村民的生活用水。
村民说,由于年久失修,2009年,石岭陂头坝体就开始出现了5到6厘米的裂缝,还出现了漏水情况。村民向村委会反映过情况,但当时并未及时进行修复。
2010年7月16日,当地下了暴雨,河水猛涨,在洪水的冲击下,石岭陂头东段被冲垮了40余米,冲毁了10多亩农田。
暴雨过后,陂坝无法蓄水,下岭村及黄岭河下游7000余亩农田失去了灌溉水源。村民向霞洞镇政府反映情况。当年年底,镇政府用彩色油布和沙子做成沙包,临时将40多米长的缺口堵住。崔国辉说,2010年石岭陂头坍塌时,正是用水时节,当年村里的稻谷减产六成,“后来虽然用沙包将缺口堵住,但是漏水严重,通往村里的水渠几乎处于无水状态。”
2012年7月7日,堵住缺口的沙包在洪水的冲击下再次崩塌,临时沙坝“寿终正寝”。4个月过去了,坍塌的陂坝仍未得到修复。
11月15日中午,南方农村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石岭陂头中部连接东岸的陂坝已被冲垮,未坍塌的陂坝上可见几厘米宽的裂缝,浅浅的河水经过坍塌处流向下游。
在石岭陂头旁,几名村民正在稻田里收割水稻,但稻穗短小、穗粒稀疏。一位村民说,他是永乐村的,近两年稻谷收成不好,减产一半。
维修资金无着“村民急,我们也急。”霞洞镇人大副主席崔里明说,马上就是冬种时节了,村民几千亩地无水灌溉,镇政府也在努力想办法。他说,2010年7月石岭陂头坍塌后,镇政府向县政府、三防办和水务局报告了情况,“2010年底,镇政府筹集了10万余元,堆砌了一个临时沙坝,今年6月份村委会也组织了村民进行维修,但最终沙坝还是坍塌了。”他说,此后镇政府又筹集5000元,用水泵将河水抽上来供村民灌溉,“但相对于几千亩农田,这点水只是杯水车薪。”
崔里明表示,镇政府没有办法再次筹集资金对陂坝进行维修,“真正修好需要200多万元,我们实在无力承担。”
电白县水务局农村水利股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农田水利实行分级管理,下岭村石岭陂头由下岭村委会自行管理,如果重修,需要村委会与规划设计单位合作,由规划设计单位拿出项目规划方案,村委会提交方案到水务局,水务局再将方案提交到上级部门。他表示,目前县水务局还没有收到维修石岭陂头的项目规划方案书。他说,“重修筹资有三种方式:一是村委会提交项目书后,向上级申请机动资金;二是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争取到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后,县里将所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储备打包,统一管理,不过,目前电白还不是示范县。”
“石岭陂坝属于小农水工程,维修目前只能主要由村委会负责。”上述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
来源:南方网-南方农村报
冬春是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的旺季,但资金之困却让许多亟待补上水利短板的村庄民众有心无力。虽然政策春雷隆隆作响,但对于已经冰冻三尺的农田水利建设欠账来说,数千亿的资金投入分配下来,对于某些地方来说,不是杯水车薪,便是远水难解近渴。
11月中旬,冬种时节,本应在田里忙碌的崔国辉却闲了下来。早在2年前,他家6亩多稻田因为缺水已经抛荒。同他一样“清闲”的村民,在广东茂名市电白县霞洞镇下岭村有几十户。2010年7月,下岭村石岭陂头在暴雨的冲击下坝体坍塌,导致周边的下岭、石顶、下中、永乐等村庄和沙琅镇坡富村的7000多亩农田无水灌溉。目前,坍塌陂头40米的缺口仍未堵住。
村民买米度日下岭村有4000余名村民,农田5000余亩。眼下,本应是收割稻子的时节。然而,在下岭村,南方农村报记者却看不到村民忙碌的身影。
与崔国辉一样,村民王奇清的两亩农田也因为无水灌溉而不得不撂荒,此前,他还曾与同村村民因用水发生过争执。站在田埂上,崔国辉边指边说:“这里就是我的田,现长满杂草。”他说,村里差不多有2000余亩农田已经抛荒,大概占了总面积五分之二。
在下岭村,因为少有村民来耕作,田埂也被杂草覆盖,原本的农田分界处已经模糊,曾经的水渠也早已干涸。在另一处农田,南方农村报记者看到,有的村民将水田改为旱地,种上了马铃薯、四季豆等农作物。长达几千米的水渠里只有浅浅的水。
如今,崔国辉要到镇上买米吃。“每个月光买米就花销300多元。”他说。王奇清家有8口人,此前每年2000多斤的收成足以供给家中的口粮,但现在他每个月要花250多元买100斤大米。
临时陂坝再垮沙琅江支流黄岭河是当地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在上世纪60年代,下岭村在黄岭河上建了石岭陂头,长70余米,高4米多,主要用于保障下岭等周边村庄70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和下岭村村民的生活用水。
村民说,由于年久失修,2009年,石岭陂头坝体就开始出现了5到6厘米的裂缝,还出现了漏水情况。村民向村委会反映过情况,但当时并未及时进行修复。
2010年7月16日,当地下了暴雨,河水猛涨,在洪水的冲击下,石岭陂头东段被冲垮了40余米,冲毁了10多亩农田。
暴雨过后,陂坝无法蓄水,下岭村及黄岭河下游7000余亩农田失去了灌溉水源。村民向霞洞镇政府反映情况。当年年底,镇政府用彩色油布和沙子做成沙包,临时将40多米长的缺口堵住。崔国辉说,2010年石岭陂头坍塌时,正是用水时节,当年村里的稻谷减产六成,“后来虽然用沙包将缺口堵住,但是漏水严重,通往村里的水渠几乎处于无水状态。”
2012年7月7日,堵住缺口的沙包在洪水的冲击下再次崩塌,临时沙坝“寿终正寝”。4个月过去了,坍塌的陂坝仍未得到修复。
11月15日中午,南方农村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石岭陂头中部连接东岸的陂坝已被冲垮,未坍塌的陂坝上可见几厘米宽的裂缝,浅浅的河水经过坍塌处流向下游。
在石岭陂头旁,几名村民正在稻田里收割水稻,但稻穗短小、穗粒稀疏。一位村民说,他是永乐村的,近两年稻谷收成不好,减产一半。
维修资金无着“村民急,我们也急。”霞洞镇人大副主席崔里明说,马上就是冬种时节了,村民几千亩地无水灌溉,镇政府也在努力想办法。他说,2010年7月石岭陂头坍塌后,镇政府向县政府、三防办和水务局报告了情况,“2010年底,镇政府筹集了10万余元,堆砌了一个临时沙坝,今年6月份村委会也组织了村民进行维修,但最终沙坝还是坍塌了。”他说,此后镇政府又筹集5000元,用水泵将河水抽上来供村民灌溉,“但相对于几千亩农田,这点水只是杯水车薪。”
崔里明表示,镇政府没有办法再次筹集资金对陂坝进行维修,“真正修好需要200多万元,我们实在无力承担。”
电白县水务局农村水利股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农田水利实行分级管理,下岭村石岭陂头由下岭村委会自行管理,如果重修,需要村委会与规划设计单位合作,由规划设计单位拿出项目规划方案,村委会提交方案到水务局,水务局再将方案提交到上级部门。他表示,目前县水务局还没有收到维修石岭陂头的项目规划方案书。他说,“重修筹资有三种方式:一是村委会提交项目书后,向上级申请机动资金;二是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争取到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后,县里将所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储备打包,统一管理,不过,目前电白还不是示范县。”
“石岭陂坝属于小农水工程,维修目前只能主要由村委会负责。”上述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
来源:南方网-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