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研究冼夫人,得先打假!谁能要求百度修改? (1人在浏览)

书名:洗太夫人的故事
作者:丁思宁编著
其他作者:
ISBN号:7-81036-281-X
价格:RMB650
发行地:汕头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
页数:113页
开本:19cm
装帧形式:


邮件借阅: http://www.ucdrs.net/RefGateway/Refernew.a...dr=59.42.244.59
+-*/ 2008-07-23 10:23 好:0 不好:0
谯国夫人也叫冼夫人或冼太夫人, 冼夫人生活于梁、陈、隋三个朝代,是我国闻名的俚族女首领,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一百一十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周恩来总理曾称她是∶“我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是岭南地区冼氏的女儿,南朝梁武帝时,成为高凉郡太守冯宝的妻子。在南北朝时候,中原丧乱,兵祸连结,而岭甫地区始终未曾受到战火的波及,首先也许是因为岭南尚属化外之地,而后却确实是有赖冼夫人的筹谋划策,抚慰部众,德威广被,肆应得宜,于是当地老百姓都称她为“圣母”,到隋朝时,隋文帝便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后又册封她为“谯国夫人”,赐食汤沐邑一千五百户,死后更追封她为“诚敬夫人”。

冼夫人出生于阳西程村冼村(隋书∶冼夫人,高凉人也,离城三十里。城指阳江城)①,她一生与阳西关系密切。公元535年她约20岁时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婚后常和冯宝一起处理政事。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阴谋反叛,冼夫人用计从高凉郡治古城(今阳东县大八镇)率众,佯作献礼,往州府(今阳江城),出其不意击败了李迁仕,率兵到达赣石(江西省某地),与陈霸先会师。

   岭南冼氏原是拥有十几万户的部族首领,跨据广东恩平、阳江一带山区。冼夫人幼年时叫冼百合,自幼追随父兄逞勇斗狠,经历过几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稍长更得异人传授武艺及韬略,不但能够挽弓执刀与敌人拼斗,而且深诸行军布阵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赖,甚至海南儋耳诸部落民族也望风归附。


   先是北燕苗裔冯业率众浮海南来,定居新会,历任牧守,三传至冯融,被梁武帝任命为罗州刺史,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也着实欣赏冼百合的才识,于是降尊纤贵地为儿子冯宝向尚系蛮族的冼氏求亲,冯宝新任高凉郡太守,生得一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冼氏部族自然是欢天喜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冼百合于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寿阳反叛,梁朝按照羊侃的计划应该是在采石矾坚拒叛军渡江,另以一支精锐的部队袭取寿阳,使侯景进既不能,退又失去了巢穴,乌合之众,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他的计谋,却以与侯景有勾结的临贺王萧正德为平北将军。

  都督京师诸军事,他表面忙于备战,暗地里却以大船数十艘资敌,于是侯景顺利渡江,把梁武帝围在小小的台城。”

  这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迁仕久蓄异志,伪称有病,迟迟不肯应命,并派人急召高凉太守冯宝。冼氏夫人考虑,刺史托病而拒都督之命,而却积极整屯兵马,显然有谋叛之意。因而对丈夫说:“今刺史突然召你前往,必然是逼你同反,君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以观其变。”

  没有几天,李迁仕果然反叛。派遣杜平虏率兵迳往湖石,以便与侯景呼应。冼氏夫人自忖,杜平虏尽率精兵出城,留下李迁仕守着一座空城,自然无所作为,于是与丈夫计议,卑辞厚礼,徒步担物,明为轮将,暗乃突袭,一举攻下李迁仕的老巢。

  这个计划具体由冼氏夫人执行,李迁仕远远地望见千余人众,背扛肩挑而来,果然中计,以为是轮送军需品的队伍,丝毫不加防范,立即命人拔栅开城。冼氏夫人率众涌入,迅即从箩筐背囊中拿出刀剑,像秋风扫落叶般一下子占领高州城,进而与长城侯陈霸先在湖石会师,击溃杜平虏的叛军。

  接下去是新任始兴大守、长城侯陈霸先与王僧辩合力击溃侯景。湘东王萧绎在江陵即位,但不久被北朝中的西魏政权打得粉碎,陈霸先乘机代梁而为陈武帝,这也是南朝政权更替一个特点,总是大将夺权。

  数年之中长江流域烽火漫天,岭南地区多赖冼夫人扶辑,安然无事。此时冯宝已殁,陈霸先笃念昔日并肩作战的友谊,遣使拜冼夫人九岁的儿子冯仆为阳春郡太守。

  不久,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叛陈,天高皇帝远,陈霸先鞭长莫及,冼夫人就近连络百越首长;合力攻打欧阳纥而数平叛乱,冯仆因母亲平叛有功被陈霸先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冼夫人也被册封为“石龙太夫人”,权职待遇一律照比刺史。

  陈霸先即位之初,实力未允,对北朝采取和平邦交。三年后陈文帝嗣位,兵力日强,接连攻下长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渐恢复旧观,再传到宣帝,又乘北齐内乱遣兵收江北各地,可惜到他儿子陈波宝手中,也就是陈后主,终日炕缅酒色,怠于政事,于是被隋文帝杨坚所灭。

  南北朝时对峙的局面虽然由隋文帝统一,但岭南地区尚未归附,为了维持地方安宁,共推石龙大夫人冼氏出来领导,仍用陈朝封赠的仪仗及兵卫甲盾,每每前呼后拥巡视各州,真个是威镇南疆,简直就是个小王国的女皇帝了。此时她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儿子冯仆已死,孙儿冯魂与冯暄随侍左右、大家都称她为“圣母”。

  隋帝派遣韦洗前往岭南宣抚,并携带陈后主的亲笔书信,以及冼夫人先前呈献给陈后主的“扶南犀杖”作为信物,冼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陈朝已经灭亡,于是率众归附隋朝,长孙冯魂被破格提升为仪国三司,冼夫人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

  韦洗仍旧滞留岭南,岭南人王仲宣连络各部族首领围袭隋朝派来的钦差大人,冼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册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责任,于是派孙儿冯暄率兵往援,结果进兵不利,被俘下狱。冼夫人再派幼孙冯盎驰援,而且自己亲自披挂上阵以为后应,很快就消平叛乱。从此南疆一片安谧,朝廷政令直达海隅,隋文帝对此大加赞赏,追赠冼夫人的先夫为广州总管,追封他为谯国公,冼夫人被封为“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虽然不是什么官位,但却比照总管衙门,设置幕僚机构和属官,并颁予印信兵符,全权指挥岭南六州兵马,且界予一项特殊权利,遇有紧急事故,可以不先奏报朝廷而便宜行事。

  这是一项特殊的前所未有的荣耀,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夫人而言,总管岭南六州军政大权,朝廷视之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赏赐有加,皇后也刻意笼络,信使不绝于途,岭南各州风调雨顺,家给人足,形成有史以来最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定都大兴,也就是长安,勤谨节俭,减轻赋税,与民休养生息,岭南地区遵照朝廷指示,成效尤为可观,隋文帝曾降敕书慰勉谯国夫人:“朕抚育众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直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于言表。

  隋朝开国以后,改广州为番州,除了倚重谯国夫人坐镇岭南地区以外,更由朝廷派赵钠为番州总管,综辖地方政务,由于赵讷贪污不法,动辄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声四起,纷纷上书朝廷,指斥赵讷的种种不法情事,有的甚至叛离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诏谯国夫人就近惩治赵讷,并招抚诸部族。

  谯国夫人此时已经年届古稀,犹自抖擞精神乘骑骏马,盛张锦伞,亲捧皇帝诏书逮捕赵讷,然后审问、正法,并一一列举罪状及受贿财物,派遣专使奏报朝廷,又风尘仆仆地巡行各州各郡宣达圣旨,所以岭南各地复归平静。

  谯国夫人以边睡番族,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她虽然历事三朝,实因环境使然,她始终忠于她的部族,忠于她的职守,对一个女人而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于朝,封冯盎为高州刺史(当时“高凉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阳江市江城区一带。隋朝时期的“高州”不等于现在的茂名高州市!),赦免冯暄,并封暄为罗州(廉江、化州一带)刺史,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设幕府,署长吏以下官属。特准许她调六州兵马,遇非常事可先斩后奏。冼夫人奏请将宋康郡夫人衔转授冯仆妻冼氏,从此,冼夫人经常往来于罗州、宋康、高州之间(当时“高凉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阳江市江城区一带。隋朝时期的“高州”不等于现在的茂名高州市!)。

隋文帝仁寿二年,独孤皇后崩逝,隋文帝好像突然从层层束缚中挣脱出来,于是开始放荡,国事日益荒废。就在此时,威镇南疆的谯国夫人也油尽灯熄,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她为“诚敬夫人”。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客观情势使谯国夫人脱颖而出,而谯国夫人也在动荡的社会中作出许多男子汉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注:文中所述隋朝时期的“高州”不等于现在的茂名高州市,而是指“高凉郡”朝治已改制后的“高州”,其政治中心在今阳江市江城区一带。
三湘游子 2008-07-23 10:47 好:0 不好:0
她本人就是我们化州人,后来嫁到了高州去..想知,过来我带你去参观..
蓝血 2008-07-24 17:47 好:0 不好:0
她本人是我们化州人,后来嫁去高州去..在我们那边算她的功绩大了...想知道更多,过来我带你去参观吧..
蓝血 2008-07-24 17:51 好:0 不好:0
她就是我们化州人,后来嫁到了高州去..你如果想知道,过来我带你去参观参
 
face3.gif
2002年的纪念还把霞洞联系起来,2012年就踢了!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2008-05-22 16:53:20 作者: 来源:   冼太夫人,又称冼夫人、冼太嬷、岭南圣母。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个”。
  冼太夫人,公元52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生于古高凉今电白的电城镇山兜丁村。公元602年正月十八日逝世于海南,归葬娘家,葬于山兜之原。在电白山兜丁村,有冼太夫人故居遗址(冼府)、冼太夫人墓城(冼陵)、冼太夫人故里祠――娘娘庙(冼庙),还有冼太夫人练兵场以及冼太夫人其他遗迹:娘娘井、娘娘塘、娘娘坡、娘娘洞、娘娘石船等。
  古良德霞洞堡冯家村,即电白县霞洞镇大村带,是冼太夫人夫家及裔孙故居地,也留下大量冼太夫人文物古迹,即冯家村遗址、诚敬夫人庙(土名晏宫庙)、冼冯后裔墓葬群,纪念冼太夫人当年跨海赴琼的九支石帆、石船,追念冼太夫人历史功迹的庙会遗址――“看人坡”等。
  此外,电白县电城、水东、那霍、黄岭、沙琅、观珠、羊角、七迳、罗坑、南海、高地、放鸡岛等地,还有十六座冼太庙,罗坑锅盖岭有冼太夫人媳妇金花夫人墓,羊角三桥有冼太夫人身边大将军――陈三官墓和庙等。
  电白人民素来都为出了冼太夫人这样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巾帼英雄感到特别荣耀和骄傲,因此对冼太夫人特别崇敬,亲切地称“冼太嬷“。千百年来,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各地农民、居民都要备三牲、钱宝到冼太庙去拜祭冼太夫人;许多人生了儿子,都要到冼太庙去挑灯挂红,或以“冼太嬷”的“太”字如“太雄”、“太新”、“太旺”等为儿子取名;发了财,升了官或考上大学,中了功名的人家,都到冼太庙去还神谢恩;有含冤遇难的,也要到冼太庙去祈求保佑、消灾解难。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和正月十七前后数日,即冼太夫人诞辰和忌辰,是电白人民纪念冼太夫人最集中、最隆重、规格最高、人数最多的两个节日。除进行祭祀活动外,各地都演大戏、唱俚歌、舞龙、舞狮、舞麒麟、舞鳌鱼、舞凤鸡,举行武术表演,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当中又以正月十七至正月二十二,冼太夫人出生地――电城山兜和正月十七冼太夫人夫家――霞洞冯家村的圣诞活动,规格最大,影响最广。
  电城山兜冼太嬷圣诞:
  每逢正月十七,山兜、丁村及周围一带村庄居民,都要用当年冼太嬷使用过的娘娘井水沐浴洁身,冲茶敬神。公干人员则要独居一室,已婚的不得同妻子同寝。家家户户屋内屋外都要打扫洗涤干净,以表示对冼太嬷的虔诚。
  正月十七这一天,洁过身的青年穿上盛装,披着彩带,八音锣鼓伴行,从丁村到山兜娘娘庙,把冼太夫人神像接出来,坐上花桥,由四个青年扛着,一直送到丁村神坛正中,冼太夫人麾下的甘、盘、廖、祝四大将军被捧着在冼太嬷花桥后随行,然后端坐在神坛上的冼太夫人两旁进行护卫。这叫做“冼太嬷回娘家”。
  丁村冼太夫人神坛里烛光通明,香烟缭绕,四壁贴有咒符。神坛前立一高且直的竹竿,竿顶系长绳,绳上挂有一串串三角旗,神坛四周彩旗扬,一派节日气氛。
  当天,经过沐浴的青年抬着冼太嬷和四大将神像挨户到村里巡行。巡行时彩旗猎猎、锣鼓震天,鞭炮齐鸣,还有八音相伴,大队伍相随,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村中各户居民庭前都摆着素菜和甜汤丸、娘娘饼(电城炒米饼)和其他供果食品。款待冼太嬷和四大将。屋主大人和小孩三跪九叩头,庙祝(道士)则口念祝文,掷rl各为阴阳,则表示五谷丰登,万事胜意。拜毕,主人以甜汤丸和娘娘饼款待公干人员和来宾。礼毕鸣放土炮三响。然后又举着冼太嬷和四大将神像到第二家去。这样过了家到二家,巡了蔡家村再到黄家村,直到巡行看望完每家每户,然后才回到神坛去。
  入夜,庙祝在神坛前口念祝文,恭求冼太嬷保佑平安,兴旺发达,边口念祝文边凑鼓乐,一直到次日黎明时分。
  正月十八,丁村群众在冼太嬷神坛前举行祭祀、演戏、鸣炮等活动。
  正月十九至二十一,一连三天,冼太嬷又到管区内的十多条村庄巡视,称“冼太嬷探四邻”。
  正月二十一晚上十时,举行圣诞“送穷”仪式。由两位青年抬着纸船,船上放有草人、元宝、供果。冼太嬷和四大将由火把照明引路监行,把纸船送到山兜牛沙村坡村,然后将纸船烧了,叫做“送穷”。随即,公干青年举着冼太嬷和四大将神像立即往回跑,途中有人接力轮换,把冼太嬷和四大将跑步送回丁村神坛去。
  正月二十二日上午,在丁村神坛里把冼太嬷和四大将军送回山兜娘娘庙供奉。圣诞结束。
  冼太夫人回娘家:
  近十年来,每逢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太夫人诞辰,全县各地冼太庙的信男信女,乘坐汽车,把冼太夫人神像送回电城山兜娘娘庙进行大会师。这一天,娘娘庙前数千人人头拥拥,演大戏舞狮舞龙,进行各种纪念活动,称“冼太夫人回娘家”。
  霞洞冯家村冼太地从庙会:
  电白县霞洞堡冯家村(今大村一带),是冼太夫人夫家和裔孙故居地。每年正月十七日冼太夫人忌辰前后数日,数万群众汇集诚敬夫人庙前的“看人坡”,举行庙会,这一活动延续了一千多年。
  这一天,霞洞镇各个村庄都举行纪念冼太夫人活动,称“十七把年例”。最热闹的是大村和马路头村。这两条村庄都是当年冯家村所在地。崔、王两姓亲戚来宾数万人云集,小车、摩托车数以千计,在冼太夫人神坛前看粤剧,拜祭祀冼太夫人,探亲访友,采买山杂土产,每家每户设宴款待宾客,有的人家宴请的宾客达50桌之多。
  霞洞正月十七庙会的特点,是把纪念冼太夫人活动和物资交流集市结合起来。这一天,邻近各地包括高州、信宜、化州、吴川、两阳乃至广西等地土特产云集,据说如此规模之集市为粤西之最。
  一九五七年,霞洞诚敬夫人庙曾出现粤桂湘琼四省100万人到来瞻仰朝拜冼太夫人的盛况。  冼太夫人文化节:
  为了全面弘扬冼太夫人文化,以其“爱国爱民”精神广泛、深入教育人民群众,于二OO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即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共电白县委、电白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纪念冼太夫人诞辰148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包括集会、巡游、冼太夫人文化研讨、以及文体活动等),故里人民和来自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全国各地冼太夫人研究专家和冼冯后裔数千人参加了有关活动,共同缅怀冼太夫人的丰功伟绩。自此之后,每年冼太夫人诞辰和忌辰县均组织相关活动,统称为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看来得进行一次辩论才行
 
或者法庭抗辩!
 
QUOTE(两面针客房易耗品茂名总代理 @ 2012年08月30日 Thursday, 04:57 PM)
看来得进行一次辩论才行
[snapback]3412972[/snapback]​


老总:电白要发展,一干文人砖家在起哄,却无视现实,无视历史,-避开冯洗故里――霞洞这个风水宝地搞研究,搞开发,自己已经先输一局!还有什么资格同高州、阳江、海南叫板
 
百度哪里有时间理会你啊
百度的东西,自己可以改的。
 
QUOTE(实话实说 @ 2012年08月31日 Friday, 12:21 PM)
老总:电白要发展,一干文人砖家在起哄,却无视现实,无视历史,-避开冯洗故里――霞洞这个风水宝地搞研究,搞开发,自己已经先输一局!还有什么资格同高州、阳江、海南叫板
[snapback]3413376[/snapback]​


有道理
 
QUOTE(广州卖手机大哥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02:12 PM)
坚决要求百度改回电白
[snapback]3412300[/snapback]​


电白文人只会窝里斗,有那个能写出有份量有水准的洗夫人研究论文发表在《考古》、《中国历史》等权威刊物上,不用要求百度改,百度会找你改
 
好好发展经济吧,争一个冼夫人回来,猪肉也不会降价多少。。
 
QUOTE(实话实说 @ 2012年08月31日 Friday, 12:37 PM)
电白文人只会窝里斗,有那个能写出有份量有水准的洗夫人研究论文发表在《考古》、《中国历史》等权威刊物上,不用要求百度改,百度会找你改
[snapback]3413390[/snapback]​


没有专业深厚的历史知识的人,很难辨清事实真相。
 
QUOTE(两面针客房易耗品茂名总代理 @ 2012年08月31日 Friday, 12:36 PM)
有道理
[snapback]3413387[/snapback]​


老总,我一直跟你贴。电白缺少像你这样的人才全面深入的去研究洗夫人,大多是在滥竽充数
 
QUOTE(实话实说 @ 2012年08月31日 Friday, 12:44 PM)
老总,我一直跟你贴。电白缺少像你这样的人才全面深入的去研究洗夫人,大多是在滥竽充数
[snapback]3413400[/snapback]​


kun.gif
没有 我只是网上找的资料。我觉得这个历史真相一定要让双方口服心服。也算对后代的一个交代,一种责任。
 
如果在古代,属于高州府是合理的,但是现在的高州府已经属于茂名市管辖了,所以劝高州佬你别在不要脸了,连电白的东西也要来抢。再说,就是以前是高州府管辖,也只能说是高州府电白县冼夫人故里,而不是高州,死高州佬去死吧,李日添已经为你们高州争光了。
 
问了几个高州同学 他们都承认冼夫人出生地在电白!
 
发死人财?
 
QUOTE(lang @ 2012年08月28日 Tuesday, 10:58 PM)
因为历史上电白曾是高州的一部分,而当时称高凉,包括了现在的高州、电白、阳江等地,故阳江人也说冼夫人是阳江的。据考究,冼夫人娘家在电城,夫家在霞洞,无疑就是当今的电白县境内,是地道的电白土著人。举个例子,以前称电白虎头山,但现在已经不是电白的虎头山了,同样,现在再称冼夫人为高州人或阳江人就显得牵强了!
[snapback]3411930[/snapback]​


我比较认可北京原市长吴晗的看法,上世纪五十年代,吴晗有关冼夫人的论述,认为她是阳江人也有一定道理:据我个人考证,高凉一名,应该始于阳春的春湾镇,那里高山环抱,且越是炎热的夏天就越凉爽,是岭南的一大奇观。冼夫人,高凉女,生于山兜是无可置疑的!而生活的地方,大部分应该在阳江、阳春、海南一带。语言、食物、婚丧嫁娶习惯,不是说变就变的,电城人到马踏、望夫、再过阳西、阳春直到海口文昌看看,你就知道高州的理论依据是多么苍白、可笑。不过,他们有人脉优势,说孔夫子是高州人都行。
cx.gif
 
QUOTE(湖海山人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12:22 AM)
听说当时高凉郡治在阳江。
[snapback]3412011[/snapback]​


对!就在阳西与阳春之间一带。
 
山兜附近有埃ê;岸MA,跟普通话的“马”字的读音一样)田、奥蓿ㄉ蕉矗、熬、翱樱ㄉ较)、肮(娘娘庙),以前没有靠死人发财的年代,没有谁争议冼夫人的出生地。
 
QUOTE(实话实说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02:00 PM)
夫人故里是电白,原来是专家造假!(可恨)
娘娘庙, 电城镇, 电白县, 1400, 海南
作者:黄燕茂
前些时候,有人撰文说:“1400多年前冼太夫人出生在我国电城山兜丁村。”“十年争论已尘埃落定。”有人甚至上书省委张德江书记说:“冼太夫人,公元五二二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古高凉今电白山兜丁村,公元六0二年阴历正月十八死于海南巡抚途中,归葬娘家――电白山兜之原,享年八十。”也有文章说:“电白县电城镇北7.5公里处有个山兜丁村。村南有座娘娘庙,为当地冼氏的宗祠,为纪念先人冼夫人所建。据说该庙始建于隋代……”
看了以上的几则报道,不由得令我陷入沉思。因为,何处是冼夫人故里,史书早有记载是“高凉人”。至于冼夫人墓,明万历《高州府志》说:“冼夫人墓……迄无定所……”。
究竟何处是冼夫人故里呢?笔者认为,应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实物资料和地方传说,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考证。
一、从高凉地域归属和郡治的变迁看。
关于冼夫人故里,宫廷正史和高州地方志都有明确的记载。《隋书・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北史・谯国夫人洗氏》:“谯国夫人洗氏者,高凉人也。”史籍已肯定:冼夫人是高凉人,即高凉郡良德县人。因为冼夫人出生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一年(512)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而当时的良德是三国吴置高凉郡的治所,一直到南朝梁代都未改动。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述,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凉郡治所从西平县迁回良德县,统辖电白、保宁等三县时指出:“良德,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这就说明了三国吴孙权于建安二十五年即是公元220年在良德建置的高凉郡,到南朝宋代(420―479)、齐代(479―502)都未改动,只到梁代(502―557)后期的大宝元年(550),当时年逾三十八岁的冼夫人击败暗通侯景进行叛乱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后,高凉郡才和高州(州治旧城)的治所同时迁治安宁县(梁改为高凉县,唐初改为西平县,在今阳江白沙镇)。将近一百年后的唐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州的治所又从西平县迁治回良德县。天宝元年(724)改高州为高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高州后,于唐大历十一年(776)高州迁治电白城(即今高州旧城)。《新唐书・地理志》载:“高州高凉郡下,武德六年分高州、电白、连江置,本治高凉。贞观二十三年徙治良德,大历十一年徙治电白。”
今电白县在南北朝时属高州的电白郡、海昌郡、连江郡、南巴郡的四郡之地。山兜丁村属连江郡(隋降为连江县)。由此说明,电白县山兜丁村与高凉郡与良德县毫无瓜葛,怎说得上是冼夫人的出生地和故里呢?
二、从冯宝落籍地看。
冯宝乃北燕主的后裔。公元435年北燕主冯弘失国投奔高丽(今朝鲜)时,遣其子冯业带三百人浮海归宋,落籍广东新会。从冯业到冯融三代世为罗州刺史,“然他乡羁旅,号令不行。”后来,只好“婚于郡大姓冼氏。”于是,冯融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聘高凉越族首领冼氏之女为妻,冯宝也落籍于冼氏家乡高州良德,并在高凉山下择地建居,称为“冯家村。”
《高州府志》载:“冯家村在电白堡。”《茂名县志》也载:“冯家村在旧电白界,冯盎即此村人。”史料所载的冯家村,当然是冯冼联婚,高凉太守冯宝入赘冼夫人家乡后所建立的定居村落。因为冼夫人的家乡在良德县,所以有些史籍便说冯宝是高凉人或高凉良德人。其子冯仆、孙冯盎等冯冼家族鼎盛时期而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均一致被明确记载为“高州良德人。”如《旧唐书・冯盎传》载:“冯盎,高州良德人也,累代为本部大首领。”《新唐书・冯盎传》云:“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载:“冯盎(?-646)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字明达。冼夫人孙。”(见198页)《二十六史大辞典》载:“冯盎(?-646)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累代为本部大首领。”(见527页)其后,冯盎的曾孙高力士(即冯元一),虽然又经历了几代,他也从良德迁到潘州城居住,但许多史书仍根据其祖居地,记载他为“高州良德人,”如《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载:“高力士,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见631页)《中国历代名人辞典》:“高力士,唐朝宦官,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根据上述资料显示,冯宝及其子孙们,一概都没有在良德任职,但都被称为良德人,这显然是冯宝落籍于冼夫人故里良德所致。
史书已经明载冯盎及其子孙是高州良德人。但为什么1995年《冼夫人与电白》却说“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今电白霞洞镇)”呢?这又得从良德的历史沿革去考证这个问题。
良德在南北朝时是高凉郡治地。冼夫人出生时其家乡未建置良德县,故史书只记载她为高凉郡人。大宝二年在追击暗通侯景造反的高州刺史李迁仕时,冼夫人与长城侯陈霸先会师于赣石,并给陈以军事物资援助,彼此结成了友谊。陈霸先建立陈朝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在冼夫人家乡建置务德县,陈祯明二年(588)改名为良德县。《隋书・地理志》载:“良德,陈置,曰务德,后改名焉。”1991年《茂名市地名志》载:“良德县,南朝陈末以务德县改称。治所在今高州县东北。辖今高州县东北部。属高州高凉郡。隋属泷州(永熙郡)。唐属高州高凉郡。北宋开宝五年(972)省入电白县。”明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从旧城迁治神电卫(电城)时,将附郭、怀德等六乡划归茂名县(今高州市)。《茂名县志》:“良德废县在今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明成化四年以前属电白县,今属茂名县。”但清道光五年(1825)《电白县志》编者利用良德县在宋开宝五年(972)曾经并入过县治旧城的电白县这段历史,硬把梁陈时属南巴郡地、隋唐时属南巴县地,宋开宝五年后属茂名县下博乡地,明成化三年(1467)后才划属今电白的霞洞堡,记载为“越国公故里在县西七十里霞洞堡。”并注释说:“据唐书列传冯盎良德人今城西七十里下博乡霞洞堡乡旧良德地宋开宝间省入电白。”(见2001年《冼夫人魂》中册第25页)但《茂名县志》对此作了纠正,说:“良德在今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为隋高州刺史冯盎故里。唐徙高州治此。”后来民国《茂名县志稿》也引用唐代杜佑《通典》来证实霞洞堡非属良德县地。1987年1月,电白县霞洞圩西南出土《唐故顺政郡君许夫人墓志铭并序》,碑载许夫人“龙朔元年,遘疾未己,蒙于内寝。……即以其年十二月廿四日窆于潘州南巴县之下浮里。”龙朔元年是公元661年,出土的文物史料标明霞洞在唐代是南巴县地,属潘州管辖,与170里外的旧电白县和良德县无关。(“下浮里”是唐代的农村基层单位名称,“唐代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中国古代官制》)1997年《茂名市志》尊重历史事实云:“冯盎(?-646),字明达,出生于唐代高州良德(今高州县东北境),冯宝和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但2000年修订《电白县志》的编者们却说:“冯盎(?-646),字玉昆,号伟漳,唐代高州良德(今电白霞洞镇)人,冯宝、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因此,近几年来,有些人为了其地方利益的驱使不停止地演绎,将臆造出来的今电白霞洞大村是“冯家村”遗址,“冼太夫人出生于电白”当作实事津津乐道。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反映了“真实”,才是秉笔直书。
三、从冯冼两姓居民集结地看。
据历届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良德附近一带的东岸、长坡两镇,都是当年良德所属范围,也是冼冯两姓居民的密集地带。据1984年统计,长坡镇有冼氏村庄16个,冼氏居民3000多人;冯氏村庄8个,冯氏居民2000多人。东岸镇有冼氏村庄3个,冼氏居民300多人;冯氏村庄15个,冯氏居民2000多人。两镇合计:冼、冯两姓村庄共42个,冼、冯两姓居民共8000多人。查其两姓的姓氏族谱记载,他们都是冼夫人父母家和丈夫冯宝家的后裔。冯冼氏家族后裔都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尽管年代久远,居民也转辗相迁,但仍留下其久居的痕迹。由于冼氏“世为南越首领”,故其居住地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其世居的特殊地域内,必然留下大量的冼氏后裔;同样,由于冯宝落籍于冼夫人家乡,其冯氏后裔也同样会集于冼氏的同一地带内,再缓慢向外扩展居住范围。所以,在良德一带集中地居住着冯冼两姓的近万名居民。
再看看电白山兜丁村,没有留下任何“世居南越”的后裔痕迹。虽然有人在广东某报撰文说:“村南有座娘娘庙,为当地冼氏的宗祠,为纪念先人冼夫人所建”。但是,事实上山兜丁村方园三、四十里内均找不到一户姓冯或姓冼人家,也不找到一个冯氏或冼氏居民,怎么能说是“当地冼氏的宗祠”呢?笔者曾访查多种冯氏和冼氏族谱,发现山兜丁村从古到今都没有冯氏或冼氏居民。有人在《粤西冼氏探源》一文中说:“冼夫人家族的后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武则天圣历间,冼夫人第五代孙冯君衡因“矫诬罪成,籍没其家”,冼氏家族也受株连,为避祸纷纷逃迁到海南等地去了,海南黎族冼氏乃其后人。”查实,这些论据扭曲了历史,有杜撰之嫌。根据史书记载,唐王朝对冯冼家族并没有“灭绝”的决策,只是削职及没收其财产而已。现今海南确有冼氏的后裔,但不是避祸而逃迁去的。俚人有系统有组织地移入海南岛,应始于七世纪初而盛于八世纪。而最大规模的迁徙应在冯盎南征之时。冯盎为维护统治,保卫边防,而调用大批军士、民众,留戌边防或移民屯垦。当时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人得道,合族升天”的俗语,因而一人调职,往往举族迁徙。尤其是在门阀制度盛行的两汉魏晋隋唐时期,一些手握重权的大员或久镇一方的割据势力,因世代异地为官,往往攀亲携友,族大人多,身世显赫,形成异地望族。这是姓氏迁徙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同姓家族中支派繁衍的重要途径。因此,冯冼氏家族大举迁徙海南、开发海南是自然的事。如果把正常的迁徙说成是“为避祸纷纷逃迁”,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这只不过是为山兜丁村从来就没有冯冼氏先民制造籍口而已。
冯冼氏家族到第五代孙冯君衡时,因矫诬成罪被抄家,曾一度衰落。但冯君衡之子高力士后来官运亨通,揭开了冯冼家族重振声威的历史新页。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载:‘高力士(681-762)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冯盎曾孙。因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而改姓。圣历元年(698),入宫为武则天宦官,与武三思相交,又倾心附结临淄王李隆基(玄宗)。开元初,从玄宗杀太平公主,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受三品将军,权势益大。太子称之为二兄,诸王公主称之为阿翁,驸马辈称之为爷,玄宗亦常称之为将军。凡表奏文书,必先呈之而后进。玄宗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权臣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皆厚结之。资产殷厚,王侯莫及。累加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常在玄宗侧,亦时乘间进谏。’由此可见,高力士权倾朝野,开了宦官揽政的先河。唐王朝封其长兄冯元Q任左卫中侯,次兄冯元任左领军郎将,并封其母麦氏为越国夫人,追赠其父冯君衡为广州大都督。由此可见,高力士一家劫后重生,合家团聚。尤其是冯君衡被追赠为广州大都督,事实上是唐王朝已给他“平反”,“恢复名誉”。冯冼家族也必然扬眉吐气了。从唐长寿二年(691)冯君衡被抄家,至唐开元十二年(724)被追赠为广州大都督,仅三十三年时间,按照我们中华民族“寻宗访亲”的寻根意识和“忠孝”的深层底蕴,尤其是冯冼氏后裔深受冼夫人尽“忠”、尽“孝”思想的影响,即使是逃难他乡和改姓埋名的冯冼氏族人,也必定回来寻根问祖,也必定会堂堂正正地光荣地返回故里。因为“忠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重视父母亲情,热爱自己及父母先辈生活的地方。不论走到哪里,他们时时都在思念父母,思念家乡的亲人,思念父母之邦,思念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种深厚的爱国爱乡爱家爱姓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巨大精神力量。哪有冯冼的后人不回山兜村寻根之理!
四、从冼夫人墓地方面看。
冼夫人墓地究竟在哪里?早在三百四十余年前的清顺治十六年(1659),电白知县相斗南修的《电白县志》云:冼夫人墓地“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治二百里。”康熙十二年(1673),电白知县郭指南修《电白县志》载:“高凉郡夫人冼氏墓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二百里。”这是指旧电白县治,在今高州市范围内。但清道光五年(1825)《电白县志》却说:“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而清道光十四年(1888)《茂名县志》却认为冼夫人墓“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清乾隆(1735―1795)《高州府志》则曰:冼夫人墓地“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或云是电白县北山兜娘娘庙后,迄无定所,今并存之,以俟有识之君子云。”由于史志无准确定论,只能存疑待考。所以要弄清冼夫人的墓地的准确地点,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的科学的考证。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高州知府戴锡纶带领高州六属官员到高州城冼太庙拜谒时,分别吟诗一首。电白知县特克星阿回电白后,同电茂场张炳于同年在娘娘庙后的一座古墓,刻碑立为“隋谯国夫人冼氏墓。”清道光五年(1825)《电白县志》也改变了冼墓地点的记载:“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土茔周围数十丈,碑佚,P劣檀妫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碑,曰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并以俚人有“女死归葬娘家”习俗为理由,记载“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丁村。”这就是电白记载冼夫人为山兜丁村人的由来之始。此墓碑不是原来的墓碑,此墓也没有发现原来墓碑的任何资料记载,嘉庆年间所立的墓碑,距冼夫人逝世已1217年之久,特克星阿既没有进行过考古开挖,也没有其他文物作证据,就擅自立碑。因此,此碑不能作为判断此墓即为冼夫人墓的依据,只能说是“古墓一座”。至于说什么“公元六0二年阳历正月十八死于海南巡抚途中,归葬娘家――电白山兜之原”的说法,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纯属是无稽之谈!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是血缘传承的标志。亦即是说,姓氏是血统关系的纽带和人际关系的标志,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但是,声称为“冼夫人出生地――山兜丁村,在墓城之西北三华里,现约百多户人家,业农,均姓黄或姓蔡,没有冼姓。”(见1995年《冼太夫人与电白》第124页)同时,阮应祺等在《电白县山兜村冼夫人墓调查》报告也说:“查丁村在山兜娘娘庙北五里,后面为山兜岭,山岭连绵。现有居民百余户,均姓黄,或姓蔡,无人姓冼。”既然没有冼氏后裔的地方,何来冼夫人死于海南而归葬于娘家(山兜丁村)呢?有人在《电白冼氏考略》中说,“冼夫人的冼氏家族大本营(故里)就在这中心咽喉之地电城山兜。”外嫁的女,死后必然要归葬娘家,这是一种习俗。既然这是“习俗”,在“这中心咽喉之地”或电白境内是否还能找到第二个或第三个类似外嫁女死了归葬娘家的坟墓和事例呢?!不然,“习俗”论就不能成立了。
冼夫人是“高凉”人,已是有史皆载的。但冼夫人出生的具体地点和墓葬地点,多年来不少学者正在考察和发掘中,至今仍未有定论。
真实地反映历史是必须有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对某些确实有误的史料加以甄别纠正,自然无可非议。鉴于冼夫人的重要历史贡献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些旧时冼夫人活动过的地方,都希望其出生于斯,下葬于斯,这本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有些地方,出于狭隘的地方利益驱使,妄顾历史,而捏造史实。这是不利于挖掘冼夫人历史文化资源,不利于弘扬冼夫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为了维护党的事实求是的原则,我认为在冼夫人研究上要打假,彻底扫荡那些利用伪造历史,走上层拉关系,走后门蒙骗上级的腐败现象。有些人造假确实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比如近年来众所周知的江泽民视察高州冼太庙的一幅照片,一些人在参加去年海南省军坡节举办图片展览中,竟然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泽民视察高州冼太庙的背景换成电白县和海南的背景。还无中生有地造了一个大牌,上面刻上一段文字;江泽民视察高州冼太庙时,即席挥毫(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题词:“冼太夫人是我辈和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而且仿效江泽民同志的手笔。此事,经高州市冼夫人研究会会长苏汉材严肃指出他们这种作为是错误的,后来才不得不把这个大牌搬走。试想,江泽民视察高州冼太庙只不过是数年前的事,他们都敢伪造历史,而冼夫人的历史要追溯回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难道他们不伪造吗?
历史最可贵的在于真实。伪造和x改历史是不得人心的。尽管什么“尘埃落定冼夫人是今电白山兜丁村人”的造势,某些媒体为其摇旗呐喊,一时间闹得纷纷扬扬。但历史终归是历史,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于天下,还其真实面目的。
本主题由 小曼 于 2012-4-27 07:02 审核通过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评分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践行‘广东精神’大家谈征文由此进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高凉小子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高凉小子 当前离线

帖子38 精华0 积分123 阅读权限180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12-4-19 最后登录2012-5-8
初出江湖
2#
发表于 2012-4-27 08:29 | 只看该作者 [粤西] 麦英豪等考古专家造假(高州才是冼夫人故里)考古专家, 茂名, 附件, 腐败

作者:梁基毅
麦英豪等七位专家在2005年12月22日签名确认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勘查成果论证意见》(附原件一)公然造假腐败,本人2007年和2008年在高州《冼夫人研究》曾予以揭露。但假的还大行其道。2009年《冼夫人文化全书》第273―274页仍然刊登麦英豪造假的所谓成果论证意见(附件一)。笔者对假道横行气愤之至,为求真务实,还历史本来面目,不要再误导茂名人民。现将其假文录下:
论证意见第三点:“又据《资治治通鉴》载,圣历初年(698),冼夫人第五代孙潘州刺史冯君衡被‘矫诬’罪及杀头抄家,诛连九族,夫人故里丁村亦成废圩,故墓园地面建筑可能毁于此时,从发现宋钱,宋代建筑构件,未见南汉钱物来看,建筑可能复建于宋代。”
笔者说麦英豪等造假是铁证如山的。
第一,《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第1390―139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全部圣历年间(圣历年号只有元年和二年)的记载(附原件二),没有一个字提及冯君衡案的,显然作者不顾专家的人格,不要良心,为某种原因不顾后果明目张胆地造假(附《资治通鉴》圣历元年和二年记载作证)。
第二、冯君衡是病故不是杀头。唐朝名宰相张说(有燕许大手笔之称)撰写的《赠广州大都督冯公(君衡)神道碑》载:“自圣历之岁,终于本城。”这是说冯君衡是病故于潘州城的,古人称正常死亡为寿终,而有终于本城(潘州城今高州城)的记述。
同是张说撰写的《冯君衡墓志铭》载:“君衡有三子一女同归上京(西安)。”(见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天津古籍出版社)
唐尚书驾部员外郎知制诰潘炎敕撰的《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并序》(附件三)载:“按察使不知承式高下在心,因此矫诬罪成,于乎裂冠毁冕,籍没其家。”是说朝廷派来的按察使,不知道南方有刺史死后,父殁子继的制度,构陷具有高洁品德的冯家,诬陷使罪名成立,冯君衡便被撤去官职,家庭财产便登记没收。
同时,潘炎奉敕的《高力士墓志铭》(附件四)载:“板舆万里,来就高堂,欢甚如初,和乐且孺。兄元Q、元、雁行行而至,当代荣之。”是说高力士的母亲麦氏夫人坐木板造的桥子,从罗定(泷州)万里之遥来到西安高力士的官衙,力士拜见高堂(母亲)欢庆如初,母子快乐,长兄元Q、二兄元就像飞雁一样前来团聚。
从《冯君衡神道碑》(附件五)、《冯君衡墓志铭》的记载明白告诉我们冯君衡没有被杀头,他的一家包括母亲麦氏夫人以及夫人三子一女都到西安与高力士团聚。《新唐书》、《旧唐书》也没有冯家被杀头抄家诛连九族的记载,那么麦等为何签名公开造假呢?
第三,笔者查阅《唐六典》(唐六典尚书刑部卷第六)(第179页至197页)没有“裂冠毁冕”的刑法,第186页载,“死刑二。绞、斩。”更无挖祖坟,毁祖屋的法律,那么麦英豪等人为何造假说:“夫人故里亦成废圩,故墓园地可能毁于此时。”笔者很难想像,历史文化知识这么高的考古专家,为什么硬要抹黑司马光来伪装自己造假,误导政府和人民,欺骗考古所呢?是无知或自以为是,或者有某种利益关系呢?这要由麦等自我反省向组织交代。
上面揭露麦英豪等人造假,请考古所领导同志不要护短,为保证考古所的尊荣,考古所应撤消造假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勘查成果论证意见》应当像韩国某大学对其教授处分不手软,像陕西假虎照事件处分涉副厅长以下干部13人,像最近国际期刊《晶体学报》撤消70篇论文涉据造假,足球打假、女团委书记造假受查处,这才是求真务实,才是科学的态度。因为《资治通鉴》是公认的正史,已流传千年,谁也改不了,又在世界史学界以至知识分子中传播,任何人都无法捂盖子。尽管麦英豪是知名考古专家,但在“论证意见”公然造假,这是学术腐败,是可忍熟不可忍。


看看高州佬的
[snapback]3412292[/snapback]​


看来高州佬的三寸不烂之舌果然厉害!咸鱼都会翻生!
 
有电白的能人跟此斯论道论道吗?
https://0668.es/thread-2648477-1-1.html
 
我上次也试图修改,结果是没有权限!
 
同意楼主的观点。
 
中国的专家在研究古墓,外国的专家在研究宇宙。
一个古人,即使再伟大,那也是作古之人,可笑的是今人却为此争来争去。就像有人在争成吉思汗是中国人一样,一个将中国人尤其中汉人视了下等贱民甚至将之大肆屠杀的人,我们却在争着把他当祖先,那是一种怎样的可笑可悲可叹。
当然,将冼太夫人与成这杀人魔王作比有所不妥,但既同是古人,又何必在乎他是哪里人,如果他有什么精神值得弘扬,那弘扬其精神就行了。
就像棒子一样,就算他们把孔子屈原争成他们祖先,那就的成他们祖先了?
 
古高州不同于今高州不同于高凉,这是有史可查的。但冼夫人的出生地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今电白电城山兜丁村。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