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求助:翻译电白县志的一段话 (2人在浏览)

byronroy

.
荣誉会员
注册
2005-08-17
帖子
70,153
反馈评分
356
点数
191
[attachmentid=299568]

请帮忙翻译一下截图的古文,感谢!

face3.gif
 

附件

  • 123.jpg
    123.jpg
    49.7 KB · 查看: 144
不懂,坐等高人翻译,或者将前后文贯穿起来更容易理解
 
等主任和玄海
 
得善乡 三图在县西北七十里至八十里 以上三图旧无 明成化间招流民设立

得善乡三图 在县西北七十里至八十里 以上三图旧无 明成化间招流异设立


大衙于明成化间招流民设立 明成化以前是没有大衙的(旧无)
 
QUOTE(论坛游民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0:33 AM)
电白县志PDF版

根据楼主的连接,我整理成PDF版了,可点击下载,三十天有效。
[snapback]3407763[/snapback]​




就在这个的第三十二页
 
B哥,有电子版下载地址吗?或者发一份到我个人邮箱

hw1638@sina.com 谢谢!
 
明成化,据百度,应是公元1465-1487年。
 
明成化,据百度,应是公元1465-1487年。
 
QUOTE(云水谣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1:55 AM)
B哥,有电子版下载地址吗?或者发一份到我个人邮箱

hw1638@sina.com 谢谢!
[snapback]3407831[/snapback]​




你直接点击论坛游民那个帖子里面的“电白县志pdf版”就可以下载了!
 
意淫联想一下:

县(应是现在电城、明代设电城卫于此)西北七十里至八十里处的大塘、河角、横山、大衙、热水......等治所,是以前地图没有的,于明成化年间招流民安置这些地区,设立治所,地图上始有治所名称.......

电白在明成化以前还很荒凉呀
 
QUOTE(云水谣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1:49 AM)
得善乡 三图在县西北七十里至八十里 以上三图旧无 明成化间招流民设立

得善乡三图 在县西北七十里至八十里 以上三图旧无 明成化间招流异设立
大衙于明成化间招流民设立 明成化以前是没有大衙的(旧无)
[snapback]3407818[/snapback]​




QUOTE(byronroy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1:59 AM)
明成化,据百度,应是公元1465-1487年。
[snapback]3407834[/snapback]​




假设您的翻译是正确的,那么,公元1465-1487年间的流民又是从哪里来的?
那时候,对流民的定义又是?被流放的人?
 
QUOTE(云水谣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2:04 PM)
意淫联想一下:

县(应是现在电城、明代设电城卫于此)西北七十里至八十里处的大塘、河角、横山、大衙、热水......等治所,是以前地图没有的,于明成化年间招流民安置这些地区,设立治所,地图上始有治所名称.......

电白在明成化以前还很荒凉呀
[snapback]3407840[/snapback]​




[attachmentid=299569]

其时县立电城,应该是正确的。
 

附件

  • 1234.JPG
    1234.JPG
    74 KB · 查看: 195
QUOTE(byronroy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1:40 AM)
[attachmentid=299568]

请帮忙翻译一下截图的古文,感谢!

face3.gif

[snapback]3407804[/snapback]​



一、试着断句:

1、得善乡三图,在县西北七十里至八十里。

2、以上三图,旧无,明成化间招流民设立。

二、百度一下:
“图”有多义,上文估计跟以下两义更近:

1、 明清时地方区划名:
   改乡为都,改里为图。
――顾炎武《日知录》引《萧山县志》

2、 版图。有所有权与管辖权的领土,行使主权的领土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唐• 杜甫《秦州杂诗》

兹以为,当取第一义。

三、胡乱翻译:

1、找到一处能够安居乐业的好所在,并开辟了三个好村落,位置在县西北方向七十里至八十里处。
2、以上三个村落,前无史载,乃明朝成化年间招莱流民开辟而成。
 
QUOTE(byronroy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2:06 PM)
假设您的翻译是正确的,那么,公元1465-1487年间的流民又是从哪里来的?
那时候,对流民的定义又是?被流放的人?
[snapback]3407841[/snapback]​




QUOTE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发生的陕西p四川p湖广边区农民起义。荆襄流民主要指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 为土地兼并或租税徭役所迫而逃往荆襄山区谋生的农民o又名棚民。


但是,即使是湖广边区,要逃到电白大衙,可能性有待考究。
 
QUOTE(byronroy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2:06 PM)
假设您的翻译是正确的,那么,公元1465-1487年间的流民又是从哪里来的?
那时候,对流民的定义又是?被流放的人?
[snapback]3407841[/snapback]​



个人认为:不必深究流民这两个字,反正,不是土著居民的就是流民。“改土归流”的流跟“流民”的流应为同一意思。
 
QUOTE(孔子老婆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2:12 PM)
一、试着断句:

1、得善乡三图,在县西北七十里至八十里。

2、以上三图,旧无,明成化间招流民设立。

二、百度一下:
“图”有多义,上文估计跟以下两义更近:

1、 明清时地方区划名:
   改乡为都,改里为图。
――顾炎武《日知录》引《萧山县志》

2、 版图。有所有权与管辖权的领土,行使主权的领土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唐• 杜甫《秦州杂诗》

兹以为,当取第一义。

三、胡乱翻译:

1、找到一处能够安居乐业的好所在,并开辟了三个好村落,位置在县西北方向七十里至八十里处。
2、以上三个村落,前无史载,乃明朝成化年间招莱流民开辟而成。
[snapback]3407845[/snapback]​


去年,因我们重修族谱,也查阅过明清时的电白县志及高州府志(电子版)。印象中好像旧时电白共分五图,一,二图旧有,大概是在电白沿海一带,三,四,五图在明成化年间左右招各地流民(多是福建来的)成立,区域大多是在电白山区。 还有以前林头是榄头,那霍是罗霍,旦场是蛋场的,可能因利乘便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改了现在的名,就不得而知了。以上仅凭记忆,可能有纰漏。
 
B哥欲考证祖先由何处而来电白,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族谱,自家的和邻舍的,然后参考地方志再对照正史,基本可以搞清楚来龙去脉了。

流民的来源应该不仅仅上面论坛游民提及那些,象那些有记录的事件都属于宏大述事,而一些小的流民,根本不可能入史家法眼。鲁迅有言,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已......

整个朱明皇朝,北有蒙古等少数民族威胁,南有陈友谅张士诚等旧部抵抗,外有日本浪人窜扰......作为宏大述事的正史,流民的来源是很难一一记录在案的.......

朱明建政之初,粤北韶关、清远一带几乎就是无人区,原住民或逃或杀(该地区为陈友谅势力盘据地之一,陈失败后,百姓遭朱明残杀。后来迁入该地区的百姓,多来自嘉应(梅州)、江西、福建等地的流民,这也是粤北客家主要源流之一......

扯远了,大多的电白现居民,可能都是明以后才迁入电白的,对流民大量的安置,跟电城卫的设立应该有大关联,电城卫为流民提供了最起码的安全保障,流民才得以安居乐业,有不少山区人,是清以后才迁入电白的,所谓的百姓,在正史里面的地位是卑微的,这也是我想读一读电白县志的原因之一,看看最基层的正史,是如何记录百姓的......
 
关于流民,电视剧《闯关东》描写的那些山东人闯东北,估计跟外省人来电白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我们姓的始祖,据旧族谱记载,也是在明成化年间才到电白山区定居开基厥后的,到现在500多年了。
 
QUOTE(孔子老婆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2:30 PM)
个人认为:不必深究流民这两个字,反正,不是土著居民的就是流民。“改土归流”的流跟“流民”的流应为同一意思。
[snapback]3407856[/snapback]​




 
电白县志完整留存的清代两版,除了一些简介性资料外,大都是一些功名表,没什么实用之处,民国修的也是政治任务,只有稿本。据网上介绍《电白县乡土志》可读性很高,我也还在寻找。

研究电白历史,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的内容最全,我旧年在官网上买到一本,发过来居然还盖着研究室藏印,估计他们在倒卖老本了,刚登上去看看已经没货了http://www.crbook.cn/node/19448。

如果在找关于氏族的资料,大族自己谱上都有,小族的县志也没有记载,可以参考一下这篇乡土志上的氏族篇: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180252
 
QUOTE(云水谣 @ 2012年08月22日 Wednesday, 12:44 PM)
B哥欲考证祖先由何处而来电白,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族谱,自家的和邻舍的,然后参考地方志再对照正史,基本可以搞清楚来龙去脉了。

流民的来源应该不仅仅上面论坛游民提及那些,象那些有记录的事件都属于宏大述事,而一些小的流民,根本不可能入史家法眼。鲁迅有言,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已......

整个朱明皇朝,北有蒙古等少数民族威胁,南有陈友谅张士诚等旧部抵抗,外有日本浪人窜扰......作为宏大述事的正史,流民的来源是很难一一记录在案的.......

朱明建政之初,粤北韶关、清远一带几乎就是无人区,原住民或逃或杀(该地区为陈友谅势力盘据地之一,陈失败后,百姓遭朱明残杀。后来迁入该地区的百姓,多来自嘉应(梅州)、江西、福建等地的流民,这也是粤北客家主要源流之一......

扯远了,大多的电白现居民,可能都是明以后才迁入电白的,对流民大量的安置,跟电城卫的设立应该有大关联,电城卫为流民提供了最起码的安全保障,流民才得以安居乐业,有不少山区人,是清以后才迁入电白的,所谓的百姓,在正史里面的地位是卑微的,这也是我想读一读电白县志的原因之一,看看最基层的正史,是如何记录百姓的......
[snapback]3407864[/snapback]​




您抬举我了。

我没有能力和学问考究电白始祖,我只对大衙、自己村和自己姓氏很有兴趣,甚至乐意出钱寻根源。

我村乃大衙一个自然村,却有十几种姓氏!!!让我很惊讶,至今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电白人有很多是从福建、江西那边来的。

据我们族谱及相关史料记录,我们的族人就是由甘肃--江西--福建-广东(如果没记错的话)

电白本部也原居民的,因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少,得而保留较多的上古方言。外来人估计也受当地语言影响而形成多种语言
 
明代岭南流民的来源,按个人有限理解,可能有这几方面:

1、遭朝庭镇压的陈友谅势力地居民(异见人士)
2、大规模流民潮导致连锁反应的局部流民潮
3、部分宋遗民出山寻找更合适的居住地(崖山战败后勤王旧部后人)
4、失地农民(有朝庭原因也有宗族割据原因),由于朝庭设N多卫所,原来不适合居住地成为适合人居地,促成农民动迁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