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反思“冷暴力”事件,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1人在浏览)

我真的不乖

幼儿园
注册
2005-12-30
帖子
14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校园“冷暴力”事件接连爆发,笔者注意到,对于制造“冷暴力”的教师,现在的舆论一致批评,公众的情绪可以理解,可有谁去倾听他们的内心所想,帮助他们找到行为的根源,并和他们一起进行改变呢?这种做法,正让“冷暴力”陷入恶性循环。某种程度说,也是我国中小学冷暴力的成因。

从“冷暴力”的表现看,当前需要关注的,不是批评教师群体的师德,而应该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试想,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能避免他们在教育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出现各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吗?

我国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确实不乐观。北京朝阳区教委今年初对该区3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253名教职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48.28%的教师表现为轻度症状,12.45%的为中度症状,2.71%的为重度症状。换言之,学生们面对的老师中,有半数以上是有心理问题的。

教师心理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分析起来,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教育管理与评价的严重行政化,导致我国中小学教师无法安心从事教育教学,把很多的精力用于迎接上级检查、各种评估中,同时,也不是按照教育规律,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只能盯着学生的成绩。这给很多教师以非教学的工作压力(加班准备材料)以及精神压力(包括弄虚作假等反教育行为),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

其二,对教师的心理问题漠不关心,近年来,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总把校园事件,归为师德问题,由此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认为只要从教师道德建设着手,可以很大程度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就事论事谈师德,组织教师开会学文件谈体会,只是空谈、进一步增加教师的非教学压力。谈论的结果是,问题一再发生。即使在有关调查显示教师群体心理问题十分严重之后,也不见有相应的心理咨询、救助措施。

其三,师生矛盾、家校矛盾加剧,由于整体缺乏依法治教的环境,中小学内没有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维护教师和受教育者群体的利益,因此,一些教师的感受是教师也来越难做,就连正常的批评权也丧失,而家长的感受是,学校、老师越来越不负责。生活在这种矛盾冲突之中,怎可能有愉悦的心境?

学生“冷暴力”事件,是学校和老师不关心学生人格尊严、身心健康的结果,而老师之所以向学生实施“冷暴力”,有没有他们的人格尊严、身心健康照样不被关心的原因呢?不少舆论认为,虽然当前的评价制度,让学校和教师的自主空间不大,但是,在日常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旧有一定的作为空间,另外,有的教师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冷暴力”做法,也根本找不到任何制度的理由,难道教育学生,没有比让他们脱裤跑更好的办法吗?这是一种正常的思维,可如果教师们长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环境中,会是如何呢?某种程度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首先,必须改革当前单一的由行政主导的教育评价制度,这是理顺教育者、受教育者权责关系的基础。对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大家一直的感慨是“只育分,不育人”,无论是以前的“重点班”、“差生”概念,还是现在的“绿领巾”、“红校服”做法,只是方法、手段的不同,并无实质之别,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这一评价体系中的“优胜者”,而不管学生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很多学校老师并非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但是却不能不做――如果学生的分数不高、学校的升学率不高,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都没有空间。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关心教师的心理问题――连教师的心理问题都不关心,就别指望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了。建立校方和教师的沟通机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推出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校园活动,设立专门针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救助机构,这远比说教更管用。
 
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矛盾,都有待去逐一解决!
 
如果独立的教师工会或协会能成立,能为他们争取
 
QUOTE(看看不犯法 @ 2011年11月12日 Saturday, 03:49 PM)
没钱的穷人是没权利争取幸福的
[snapback]3269406[/snapback]​


努力过方知能否。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