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父母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的! (1人在浏览)

我是东北人

幼儿园
注册
2011-08-12
帖子
28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父母老了,他们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的!他们一辈子在等你,等你出生,等你长大,等你上学回家……现在等你下班回家吃饭,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

做子女的,无论怎么做都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

请好好善待我们的父母,善待我们的长辈,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自己不孝敬父母,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会孝敬自己。父母现在过什么生活,自己年纪大了就会过什么生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夫往而不可追者,年也;
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每年都尽量回家多一些,有时候回去只愿意跟家里人呆,也因此有次得失了论坛一位朋友
 
老人尊敬的也有,讨厌的也有.有钱给多多的,脸也大,老也高兴.没钱的问题来了.哈哈....
 
老人能享天伦之乐就是幸福
 
QUOTE(天在看人 @ 2011年08月12日 Friday, 11:07 PM)
老人尊敬的也有,讨厌的也有.有钱给多多的,脸也大,老也高兴.没钱的问题来了.哈哈....
[snapback]3197157[/snapback]​




没钱,他们也会一样待你的。
 
尽量多多陪他们,特别是过年过节尽量跟他们一起过
 
QUOTE(天下无官 @ 2011年08月12日 Friday, 10:22 PM)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夫往而不可追者,年也;
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snapback]3197115[/snapback]​


说得好呀,应常回家看看。
 
QUOTE(天在看人 @ 2011年08月12日 Friday, 11:07 PM)
老人尊敬的也有,讨厌的也有.有钱给多多的,脸也大,老也高兴.没钱的问题来了.哈哈....
[snapback]3197157[/snapback]​


有钱就买龙虾,没钱就买白鸽,有钱没钱都应常回家看看,父母知道你的根底,不会怪你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QUOTE(天在看人 @ 2011年08月12日 Friday, 11:07 PM)
老人尊敬的也有,讨厌的也有.有钱给多多的,脸也大,老也高兴.没钱的问题来了.哈哈....
[snapback]3197157[/snapback]​


无钱也要有个交待――他们喜欢听孩的心里话。
 
QUOTE(咕哩佬 @ 2011年08月12日 Friday, 10:29 PM)
自己不孝敬父母,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会孝敬自己。父母现在过什么生活,自己年纪大了就会过什么生活
[snapback]3197084[/snapback]​


自己不孝敬父母,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会孝敬自己。父母现在过什么生活,自己年纪大了就会过什么生活
 
父母老了,他们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的!他们一辈子在等你,等你出生,等你长大,等你上学回家……现在等你下班回家吃饭,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
以上话的原创者一定是上了年纪的人。下面跟帖的也可以从帖中看出大约年龄。能全面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当齐孙父爷三代角色的都会有全面的公正的回答。这就是角色语言。
 
“父母不会在原地等你 。。。”
看到这话感慨真的可以说是万千啊。说这话的人必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古语:孝能通天。良有以啊。

以下为转贴

----------------------------

父母不会在原地等你
如果你还有5分钟时间,请静静地读完这篇文章,任由泪水浸湿你的眼睑,宛如倾诉你我的衷肠,学会感恩学会爱,而最需要爱的我们往往忽略了,最需要陪伴的我们却没时间陪伴……
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中国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结果当然就是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他说:“如果我不出来,3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在他拼搏奋斗的生涯中,他肯定不止一次地想过他的父母,也想过有一天终于和父母相守在一起。但世事不如人意,蓦然回首,父母已经离他而去。从此,人生无论怎样辉煌,终究无法弥补父母已经不在的遗憾。

我想起了前不久从美国归来的一位朋友。接到他的电话时,我颇感意外。因为这位朋友远在美国,想在国外定居,父母也很支持,工作学习都很顺利,我们都以为,他在美国定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有好多人不是都想方设法跑到国外去吗?

可到了决定的关头,他犹豫了。这些人在国外,看着朋友们来回奔波于美国中国的,这回有朋友的母亲病重了,这回又有朋友的父亲去世了,要回去奔丧了。回来后,朋友们都长吁短叹的,后悔不已。并且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早知道……早知道……”,这种情况让他战栗不已,跟着也有了电话恐惧症,害怕听到来自国内的电话,特别是家里的电话,恐惧一直围绕着他。虽然父母也很支持他在美国定居,但是父母单独留在国内,的确也是很令人担心的。思前想后,他下了个大决定,回国!美国的朋友们都出乎意料地支持他,希望他别重蹈覆辙,好好地陪父母走完最后的人生道路!于是他回国了。

回国后,他在城里上班,父母在离城不远的郊外居住,过着田园般悠闲的生活。他每天都回家吃饭,周末一般没什么活动也呆在家里,陪父母聊天,下棋。某一周末,朋友们约他出去玩,时间是两天一夜的周末,说“你天天回家陪父母,和朋友们都聚会少了,一直呆在郊外多闷啊。走,去好好地玩他个天翻地覆,父母少陪两天没事的”他拒绝了朋友,淡定地说:“父母老了,他们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的!他们一辈子在等你,等你出生,等你长大,等你上学回家……现在等你下班回家吃饭,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说完后就回家了。他所不知道的是,那天的聚会没办成,朋友们都马上赶回家了……因为,父母不会在原地一直等你的!

看完后感慨万千,以前的辅导员曾对我说,她的很多同学博士毕业后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尽管有一些在学术领域发展的相当不错,但是,他们的心始终充满了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同学的父母年龄已经六十有余,但美国这边的事业有放不下,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像头顶悬着什么东西时刻会砸下来。

很多人背井离乡,甚至远至海外,为了追求他们的梦想,追求事业有成,追求前途无量。总是想着等着自己有了钱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着买了大房子就一定接父母来住,想着忙过了这一阵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父母是不会在原地等你的。也许,等你有一天人生辉煌时,父母却已经离你而去了,让你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懊悔。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年少时不懂这句古语的含义,曾私下耻笑:为什么总要留在父母身边?曾经我很赞叹“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梦想去云游四方。
带着这个梦想,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也真正离开了父母的身旁。曾经为自己能实现这一愿望而自豪,曾经为自己能走出家门而庆幸。殊不知世事艰辛,唯有离开家乡的人能体会到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次离去的结束意味着更远的离去,归期却不可知。回头再望,家乡是如此美丽,父母身边是何等温馨。

仔细再读: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觉其中的奥秘。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不知道我们是否算是“游必有方”呢?

 每一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放一次大假,总是很晚才回去,又很早就返校了;即使在家里的一段时间,也是整天对着电脑,忙这忙那,搞东搞西,连和父母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也许是真的忙碌,也许是习惯了漂泊,也许唯有父母能不挑剔我的所作所为……
每一次长时间的分别后,第一眼父母给我的感触是:父母又苍老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又增加了许多,身体已渐渐逝去,而逝去的光阴却无法再找寻了。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父亲依旧再三叮嘱我:在外多注意身体!此刻,我深感――母爱、父爱如山!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对"孝"的强调,一直是从情感意义上进行说教。孝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切不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夜已深了,不知远在家乡的父母此刻是否依旧还在忙碌着或已睡下。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