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七迳镇十大自然村 (16人在浏览)

文贡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800。建筑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耕地6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黄豆、芋头等。有古代俚族遗址。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东山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400多。因在东山,名为东山村。聚落沿共青河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3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蔬菜等。种植萝卜历史悠久,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0%,还有竹器编织手艺传统。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雀地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17公里。属七迳镇。人口612。古时树多林密,是雀鸟栖息繁殖的好地方,故称雀地。聚落沿河岸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487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黄豆等,花生壳薄果大。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官屋地
在电白县水东镇北10公里的七迳至那霍公路西面。属七迳镇。人口675。相传村民于明朝从福建莆田搬迁至此。由于原村址为卜磔地坡。后因有一村民官运亨通,故改为官屋地。聚落沿公路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53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
生、番薯、黄豆等。种植尖椒历史悠久,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35%。
 
龙古蛹
在电白县水东镇北11公里。属七迳镇。人口450。聚落在山岭呈圆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35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玉米、木薯、香蕉
等。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东寮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12公里。属七迳镇。人口560。相传村民于清朝从七迳木等迁此,初时在田头搭寮居住,后发展成村,因在木等的东面,取名东寮村。聚落呈圆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448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黄豆、木薯等。制白米酒历史悠久,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45%。有简易公路通此。
 
那银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12公里。属七迳镇。人口1101。相传村民于明朝从福建搬迁至此,初名龙颜,后因颜与银同音,且为追宗溯源“那”字辈,改为那银。聚落沿岭腰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808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黄豆、番薯等。种植糖蔗历史悠久,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30%。有简易公路通此。
 
秀官坡
在电白县水东镇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175。因古时附近的坡岭生长扫把草,取名扫把坡。后谐音雅易为秀官坡。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140首,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木薯等。种植芝麻历史悠久。有简易公路通此。
 
平田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10公里。属七迳镇。人13 540。聚落沿白沙河边呈圆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432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番薯、圆椒等。有简易公路通此。
 
云炉仔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11公里。属七迳镇。人口260。传说有一块似炉仔的石块从东边飞来落在此地,因此取名云炉仔村。聚落四周是山岭,呈椭圆状分布。建筑多为石、砖、瓦、木结构平房。耕地2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蔗、番薯、木薯等。有简易公路
通此。
 
杨梅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5公里。属七迳镇。人口540。元末进驻此地的士兵带着杨梅止渴,后来长成一片茂密的杨梅林,因而得名。聚落呈椭圆状分布。建筑多砖木结构平房,有一部分水泥、钢筋的楼房。耕地432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黄豆。尖椒、胡椒等。有简易公路通此。
 
那增
在电白县水东镇北8公里的共青河东堤边。属七迳镇。人口840。初名那争,后谐音改为“那增”。聚落沿岭脚至岭顶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672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胡椒、尖椒等。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南山踊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9公里。属七迳镇。人口582。因村东面是岭i岭南是一条肥沃的田踊,村名由此而得。聚落沿田踊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
剩余劳动力搞个体生意。耕地464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黄豆、木薯、番
薯、圆椒等。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王什桥
在电白县水东镇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450。由于此地有名为王什桥的小山丘而得名。聚落沿公路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36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芝麻、木薯、黄豆、白菜等。省道素水线经此。
 
那楼
管理区名。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4公里,电白师范西面。属七迳镇。人口1305。原名为那陋,后谐音改为那楼。聚落在那楼岭东南麓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1044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韭菜、尖椒、木薯等。有小学。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大肚湾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8公里的香女河南边。属七迳镇。人口430。因香女河在村边形成似肚的大湾而得名。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256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木薯等。有简易公路通此。
 
楼主,有大衙的历史资料吗?
 
清朝时那霍 潭茶堡 辖下是现在的哪几个管理区或村落 ?楼主请赐教!
 
QUOTE(byronroy @ 2011年06月04日 Saturday, 01:51 PM)
楼主,有大衙的历史资料吗?
[snapback]3155225[/snapback]​



华楼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15公里。属大衙镇。人口3400。原名三仔廷(土语意为猴子多),1910年村中建了楼堡后改称华楼。
塘村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21公里。属大衙镇。人口2600。原名长村。后人据其塘多,且黎话的“塘”与“长”同音,改为‘‘塘村”。
禾塘坡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7公里。属大衙镇。人口1006。因原是禾场地,故叫禾场坡;后谐音改为禾塘坡。
板桥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29公里。属大衙镇。人口450。古代高州分界至圩洞的驿道受村前小河阻隔,不论严冬酷暑,均要涉水而过。田头屋村民便在此搭起一条十米长的木板桥,并在桥头两岸种树。过往客商都到此歇息的习惯,田头屋便叫成了板桥村。
大坡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9公里。属大衙镇。人口410。因村后有面积约百余亩的山坡而得名大坡。
卢屋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7公里。属大衙镇。人口700。因最早居民卢姓定居于此,得名卢屋村。
龙记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7公里。属大衙镇。人口600。原名龙髻。因髻字难记写,故改为记。
塘迳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8公里。属大衙镇。人口436。原名塘村迳。人民公社化后,更名为塘迳。
西村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8公里。属大衙镇。人口285。原名苏村,后谐音改为西村。
铜鼓岭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7公里。属大衙镇。人口300多。原名田头堀,因村北一岭仔名铜鼓丁,故称为铜鼓岭。
 
QUOTE(广东地方志 @ 2011年06月06日 Monday, 02:29 PM)
华楼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15公里。属大衙镇。人口3400。原名三仔廷(土语意为猴子多),1910年村中建了楼堡后改称华楼。
塘村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21公里。属大衙镇。人口2600。原名长村。后人据其塘多,且黎话的“塘”与“长”同音,改为‘‘塘村”。
禾塘坡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7公里。属大衙镇。人口1006。因原是禾场地,故叫禾场坡;后谐音改为禾塘坡。
板桥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29公里。属大衙镇。人口450。古代高州分界至圩洞的驿道受村前小河阻隔,不论严冬酷暑,均要涉水而过。田头屋村民便在此搭起一条十米长的木板桥,并在桥头两岸种树。过往客商都到此歇息的习惯,田头屋便叫成了板桥村。
大坡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9公里。属大衙镇。人口410。因村后有面积约百余亩的山坡而得名大坡。
卢屋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7公里。属大衙镇。人口700。因最早居民卢姓定居于此,得名卢屋村。
龙记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7公里。属大衙镇。人口600。原名龙髻。因髻字难记写,故改为记。
塘迳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8公里。属大衙镇。人口436。原名塘村迳。人民公社化后,更名为塘迳。
西村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8公里。属大衙镇。人口285。原名苏村,后谐音改为西村。
铜鼓岭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37公里。属大衙镇。人口300多。原名田头堀,因村北一岭仔名铜鼓丁,故称为铜鼓岭。
[snapback]3156109[/snapback]​



face3.gif
还有“大角”、“出米地”、“尖角山”等呢?
 
QUOTE(byronroy @ 2011年06月06日 Monday, 02:39 PM)
face3.gif
还有“大角”、“出米地”、“尖角山”等呢?
[snapback]3156123[/snapback]​



不好意思,92版《茂名市地名志》对大衙镇地名的记载比较少。
如果你喜欢其他资料,可以到我的空间去浏览。

http://www.docin.com/mydoc-28308020-1.html
 
face3.gif
谢谢!

有没地方可以寻找?
 
QUOTE(kzb @ 2011年06月04日 Saturday, 02:05 PM)
清朝时那霍 潭茶堡 辖下是现在的哪几个管理区或村落 ?楼主请赐教!
[snapback]3155233[/snapback]​



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一.舆地一.村堡》:“潭茶堡县西北一百里七十一村”,属当时的沙琅巡检司,地域不详。

参考光绪电白县志:http://www.docin.com/p-192540056.html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