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步步寻旧迹,感物怀故人 (1人在浏览)

QUOTE(狂兽人 @ 2011年11月01日 Tuesday, 01:56 AM)
不错,,来迟了!但是必须顶上!
[snapback]3259158[/snapback]​



------------------------------------------------------------------------------------------



[attachmentid=279040]

水东故事会
 
水东故事会
 
今晚10点多,还见天涯老师在东湖公园路口处和一个长者在讲古仔,辛苦了!!!
 
QUOTE(1026683989 @ 2011年11月03日 Thursday, 01:30 AM)
今晚10点多,还见天涯老师在东湖公园路口处和一个长者在讲古仔,辛苦了!!!
[snapback]3261133[/snapback]​



----------------------------------------------------------------------------------------


哦,你见到的那个比较胖的老人原系校长,刚退休不久的。他的故事很多的,因为他在北大读过书。
 
QUOTE(二马先生 @ 2011年11月02日 Wednesday, 12:27 PM)
水东故事会
[snapback]3260349[/snapback]​



----------------------------------------------------------------------------------------------


二马先生还记住下面的对联故事吗?解放前,水东敏记饭店老板曾请南海谭屋

村(旧师范)的才子谭四少作对联,以吸引客源 。谭四少为老板写出的内容是 :

横额:甜酸尾(美?)

对联内容:

香炒鸡屎忽

清炖鳘鱼头



[attachmentid=279185]

这就是当年敏记饭店的原址,曾因为这副对联挂出后吸引了大量水东人前来围

观,对联轶闻至今余波未了


[attachmentid=279186]

图为原水东跃进小学旧址,该校对面即系敏记饭店


[attachmentid=279187]

图为蹲在湛江东海沙滩的我。我今夜再次编排这个故事时,仍然笑个不已。




“你应,我也应,大家应才是最应”―――水东湾论坛也来玩玩名言



====================================================





特上传一篇

电白一中杰出校友、敏记饭店创办人鳘鱼头的孙子谢伟荣写的《话说水东与乡情》文章与

网友分享



话 说 水 东 与 乡 情

谢伟荣/文



水东半u是两条阈械某粱沙洲,老一辈人说水东的地形是双蛇出海。熟

O风水的老水东却说,金龙戏珠,竹坡和油地从前曾是两个小u宛如明珠,因此地形是双

金龙戏珠,是风水宝地。几百年恚水东从一个荒芜的沙洲小半岛变成熙熙嚷嚷千余人口

的港口商埠。

开埠始祖,有的说是陈礼为首的陈家,有的是福建莆田杨天赐为首的杨家,有的说是

刘家,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谢家却无此荣耀,我们家族是外砘АN颐窍热耸谴

鳌头山积村硭东谋生,迄今已有五代了。在水东开枝散叶,谢姓已有十多户。我家族先

人在水东可发达了,既开m又做上海生意--即收购本地土杂产品海运去广卅出售。积聚了

相当的财富和一片屋宅。可算是殷实之家。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我的祖父K屎忽因小火

沉船身亡后,家景开始破落。不管是姓陈姓杨或姓刘,水东人普遍都认为,老家是福建

人,为了避忌死字,通通都说某某死了便说他回福建了。日本鬼仔轰炸水东时,我家宅院

夷为平地,我家那三间泥角(泥砖)瓦房就是在鬼仔轰炸的废墟上盖起淼摹:硪蚯睿

年久失修,变成茅草加瓦加火水(铁皮),晴天屋顶是禾煨嵌罚雨天屋外大雨屋内小

雨,因用碗瓢盘硎⒙┯辏室染拖炱鹆宋餮蟮慕幌烨。

无论是双蛇入海抑成金龙戏珠都离不开海,水东三面都是海,白浪滔滔,海水有的

是,但海水既不能煮又不能洗东西。水东设溪流,淡水只靠有数的几口水井如西沙井,

三觉庙井,西成庵井,镇东庙井。因此担水卖便成穷人谋生行业。

我还不到二岁,我父亲被朊竦忱壮丁捉走了,几十年来杳无音信。我父是我家顶梁

柱,他被捉走,给我家致命的打击。为了赎他,我小姑卖给竹轩家当丫头,而且当了所有

值E的东西。伪乡长骗走钱还痛打我奶奶和我妈。为了维持这家的生计,我妈就开始担水

u为生。

担水卖,起早摸黑,日哂雨淋,非常辛苦。倘若遇上天大旱,井水枯竭,个中辛苦是可想

而知。有一年水东大旱,井都濒于x枯。我妈因长时问担水肩头磨烂了并生疔疮。不得在

家休息。但是晚更深夜静时,我妈突然抱头痛哭。睡在身边的我惊醒后,子相抱哭泣,

都为次日无米下而哀鸣。我外婆虽也很穷。她从口里抠出的一点粮食和豆n帮我家度过

难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很小就懂得帮妈妈做事。天刚亮我背着筐上街拾蔗渣捡柴火做

饭。然后到坡尾塘边钓小鱼。有一天,我看见水里有很大的向我的方向游恚我便静声

静气等其游到水浅处才去捉。当游到脚脖深水时,我就便下水去捉,原硎且欢10

斤重的鲎,我当时只有四岁,用尽全身力气才把们拖离水面,正好邻居经过,帮我拿回

家里去,我妈把这对鲎买了,剪了几尺布,给我做了一身新衣服。此事我便得到周围邻舍

的称赞。后硎刮伊想起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的润土;我也是五行缺土,小名油练健H

土打死一只獾,我却捉了鲎。

水东解放了,我家真的翻了身,生活逐年有所改善。革命同志到我家访穷问苦,得悉我

妈苦大仇深,动员我妈参加社会革命工作。我们孤儿寡母最受旧社会欺凌,深悉下层群众

的疾苦。不久我妈当上街道主任;后来被选县人民代表。我妈虽仍担水,却得到了做人尊

严。她为镇政府,新华书店,总工会担水并为他们洗衣服,他们都以同志平等相待,我妈

心情舒常整天乐哈哈,我虽然增加收衣服送衣服的工作,我并无怨气。我妈勤勤恳恳,

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得到群众的拥护。五十年后我再回到水东,我经常听到老街坊对

我妈的赞扬声。

我妈为人善良,助人为乐,经常帮我外婆那个村飞马村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2009

年初我同堂舅郑藩--郑藩退休前任茂名市税务局长,表弟郑鹏一起去飞马村做年例。亲身聆

听到村里父老乡亲对我妈(水东姊)的赞誉。这些都是我阔别五十年回到家乡最大宽慰和

喜悦。

庆云四叔(鸡饭明)最疼爱我,视为己出。他为人正直,很有义气。他原为博茂盐田

盐警队当炊事员。水东解放,博茂盐田解散了。但当时还在战乱中,个别外地嵬馐∪耍

一时回不了家,庆云四叔就主动收留他们。

后恚他就开熟食摊档,他做的鸡饭和马鲛~丸很受欢,因而得了鸡饭明的雅号。

他家生活随之有所改善。我上小学开始就在他家吃。

庆云四叔有抱打不平的义气。有穷苦人家办丧事,个别大力佬欲趁机要高价。他得悉

后非常气愤,他就约好伙计,义务地抬棺材。

1960年我考上大学。这是水东谢氏家族笫一个大学生。庆云四叔特别高兴。

1960年是全国|荒年。粮食供应非常紧张。他就通知谢氏各家自带,他炒几个莱,举办

特别的送行“宴会"

1960年是全腼|荒年,我们大学生也不例外。我们以B叶树皮野菜充饥。不少人得

了浮肿。我深知水东亲人的日子更难熬。但凡有人上北京我妈和庆云四叔就托带去,鸡,

猪肉,虾皮鱼干等。我知道要弄到这些东西要多困难啊!

冯粉娟同学的哥冯森在北京。我记得有一天有人敲我宿舍门,进硎欠肷大哥,手里

捧着肉丝炒芹莱的饭盒,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热烘烘的乡倩,比鲍参肚p更珍贵,我

永远也不会忘却。如何报E这浓浓的亲情乡情,只有刻苦认真地读书。大学毕业时,我是

毕业试少数五分者之一。毕业后的35年中,我去过五大洲五十多国家,处处都警惕自己要

做得最好,我经手数以百计的工作,不敢偷懒松散。@些都是这股烈的亲情,乡情在鞭

策着我



[attachmentid=279188]

图为作者







多瑙河流经维也纳市区。维也纳历史悠久,风光迷人,郊区森林,青翠欲滴。维

也纳一年四季都在举办各种音乐节,尤其是一年又一年的云集全球一流的指挥家、乐坛精

英、天使般的童声合唱团、顶级俊男美女踏曲起舞的维也纳新年音乐晚会更是长演不衰,

一票难求,成为全球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人们走在维也纳大街,漫步绿草如茵的草坪、公

园,随处感受到优美的音乐旋律,可看到一尊尊备受世界敬仰的音乐家雕像,感受到这个

音乐艺术之都对音乐家的尊崇:以音乐家命名的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比比皆是。

维也纳的建筑物也是充满美感。鳘鱼头的孙子谢伟荣在维也纳工作生活多年,对维也纳情

深似海,把她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奥地利精神和物质高度文明,给了谢伟荣极为深刻的

印象。他告诉我,未出国前,总以为西方国家是一个万恶的社会,那是长期受大陆教育影

响的结果,漂洋过海后,自己的看法被客观现实彻底改变了:美丽的奥地

利到处沐浴着和平、幸福的阳光,人民当家做主,,不论任何阶层,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

活着,社会公平正义像春天的太阳不分贵贱平等地照遍每一寸土地
-----这就是

谢伟荣眼中的国度。(陈贞/文)


下面图片系流经奥地利境内的蓝色多瑙河,景色美丽无比(谢伟荣提供图片)
[attachmentid=279192]

[attachmentid=279193]

[attachmentid=279194]
 
写得很好。
 
乱糟糟的水东原来也有优美的故事。
老故事配新插图,有一番难言的滋味,微苦,有一点点酸。
 
在外交学院学习的日子里


谢伟荣/文


一. 外交学院是外交官的摇篮

1960年我以湛江专区优秀学生和较好的高考成绩考上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是外交

部直属的学院,对考生的政治条件和考试成绩都要求特严。当年国际关系学院规定从北

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辽宁省市共招生150人,北京和上海各招30

名,其余6省各招15名,我很幸运成为广东15人之一考上了该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原名是

外交学院,195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基础上创建的,周总理兼院长并亲手书写了校

名。

由于当时中苏友好关系密切,就与苏联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结成姐妹学校,聘请苏联专

家,使用苏联教材而且把校名也改为国际关系学院。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苏方撤回专家

包括国际关系学院的专家,中断了与国际关系学院合作。1962年我们学校重新改回外交学

院,再次起用周总理书写的校牌和校徽,陈毅副总理兼任院长。

当年报考国际关系学院时,曾经有过三番两次的反复.我自小喜欢文史地,而且这些学科保持

在班中的前茅.因此在高考报名时,我全是报考北大,人大,复旦等名校的中文系或新闻系.当我

将表格送到负责报名指导的朱毅老师手里时,朱老师说国际关系学院当年在广东招生.该学院

是外交部直属院校,是所非常好的学校.他建议我报考该校.我觉得自己不是搞外交的料.我的

英文成绩在班里一般,我本人性格内向腼腆当众讲话面红耳赤,同学们都给我起了”红头仔”

的外号.听了朱老师的建议,我仍犹豫不决.但不听老师的话也不好.我勉强报了第四志愿.笫二

天我就报名志愿表送给朱老师.朱老师说, 国际关系学院与北大,人大都是一流学校.按你的报

名顺序,肯定北大录取了.因此最好把国际关系学院放在第一志愿.最后我听了朱老师的话.放

榜时,我果真考上国际关系学院.

我是个未见过世面的乡下仔,从来未离开过电白,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这次一离家就要去北

京,心里既高兴又忐忑不安.从来未坐过火车.听说去北京的慢车要坐72小时,心里真有点发

怵.不知道车上是否有厕所,否则70多小时还不把人憋死了吗?

接到学校录取通知书之后,准备上京的行李.因家境贫穷,用一个大被袋,装上一床被子一张席

子几件衣服.被袋用毛笔写上国际关系学院谢伟荣字样.脚下穿上新球鞋,这可是我平生第一

双新球鞋.后来,托家是在广东化州做皮鞋的同班李华驹同学帮忙做了一双皮鞋.这双皮鞋陪

伴我四五个春秋.

学校报到时间接近,约好五个北上的同学,去茂名火车站乘车.因贫穷,我去北京报到的火车票

都是国家给的,我本人从小学至大学的学杂费等都是国家的.上大学后,学校还发给防寒衣帽

费,每个月还发15.5元的助学金.我之所以有今天,全靠国家的栽培.知恩不图报非君子也,我

怎么能不把一片忠心酬报国家呢!倘若迟了35年,我即使有本领考上大学,也上不起大学.

我们在河唇转乘北上的火车.上车不久我班考上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李福文同学上厕所时,在

车厢尾部有从湛江上车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他在大被袋上写着国际关系学院刘华秋大字.

他的被袋和我的一样写上同样的字.我旋即到车厢尾部去找刘华秋. 从此,电白一中和吴川一

中十多位同学汇在一起结伴北上.经过三十多小时的劳累奔波我们到武汉.我们又饥又渴就在

街上喝豆浆.豆浆很便宜2分饯一碗还加”红糖浆”,大家每人买两碗,满满一桌都是豆浆.当

喝时才发现,加的不是红糖而是酱油,广东人不习惯喝咸豆浆,勉强喝几口就走了.然后大家上

龟山公园游玩休息. 龟山上有个凉亭,清风习习正好入眠,刘华秋在栏杆上睡着了,突然间他翻

身跌了下来,跌得满手血淋淋,至今还记忆犹新.傍晚我们坐上武昌到北京的车.

到达北京火车站,学校派来迎接新生的冯秀娟和黄健大,接过我们行李便开车回学院了.我们

分配到同一班,五年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毕业后,刘华秋进步很快已是国家栋梁之材.他当选为

中央委员,部长,中央外办主任,是我们班的光荣和自豪.而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援外兵.但实

际上不因身份差异而影响我们之间的手足情谊.

自幼缺少兄弟姐妹的亲情,我便把同学视为手足之情.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内或者在国外, 我所

到之处首先要寻找的就是我的同学.

学院根据以往的经验,广东人较适宜学英语.在广东(含海南岛)招考的15名学生中13名分配

到英语班.广东接近香港和海外,很早就受英语的影响.我们生活中常用着似懂非懂的英语词

汇.如打球叫打波(play Ball),投蓝叫shot ball,网球net ball,界外球out side,重拍

double,手杖stick等.


但是,我们这批来自广东的乡下仔与来自北京和上海的同学有一定差距.他们见识广,在起步

时总要比我们快个十步百步.这是事实,不服气不行.不过,这不是100米短跑而是五年长跑,起

跑时慢个十步百步无所谓.

大多数广东同学都未见过下雪.1960年10月中旬某个傍晚,我们正在课室自习.窗外有人大

声地叫”下雪了”.我们这群广东仔不约而同地冲到校园里,疯狂地追逐纷纷飘扬的雪花观尝

那雪挂枝头大地皆白的美景.

但我们都是县城中学毕业的,没见过大世面.普通话都比较差劲.我们入学头两周,老师讲课,大

多数人还没有完全听懂,我们到乡下劳动时,当地村民都说我们的话太侉了,他们听不懂.真是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我们亟需狠补普通话.在这方面缪松柏是我们的榜样.

另外,我中学学过英语,但我的英语老师教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广东英语,发音有很大变

化而且不那么标准.大家知道要纠正不标准的发音要比从零开始者更难.因此原因并加上听课

的语言困难,在开学后第三周英语语音测试中,我竞得了2分,不及格.我平生第一个2分大大伤

害了我的自尊心,给我极大的精神压力.1960年是国家困难时期,生活十分困苦,对于从小过

惯苦日子的我,算不了什么.可是,这个2分却是动摇过我能否在北京坚持到底的决心.

后来经过内心的苦斗,克服思想上的犹豫和动摇,明白了哀兵必胜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我绝不能因一时失败而倒下,决心利用外交学院提供学外语的特殊条件,把英语学好.

我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捧着英语课本在校园道路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并大声朗读着.有时学校停

电,就凿壁偷光,到校外的路灯下背诵英语.皇天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的口语竞得了4分.

我们上大学时,社会上不重视英语而且学习条件很差,不能与今日相比.但外交学院从工作需

要出发,特别重视外语,而且为学好外语提供各种方便条件.

1. 有国内一流师资队伍,任外语课的老师教授中不少人都在外交阵线工作过,知道

学生需要学点什么.此外,还从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聘请英语专家任教.

2. 为了提高英语的听力,学校设有电气化教研室,每班配备短波收音机供收听美国

之音和BBC广播(这些当时都是敌台广播,社会上是禁止收听).每个小班(15人)可向学校借一

台录音机.

3.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环境,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红绫艳>>,<<冰海沉船

>>,<<罪恶之家>> 和<<百万英镑>>等等原版的英文电影;

4.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特准订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先驱论坛报 经济学

家,时代周刊等等英美报刊,购置大量英文书籍,并请外交部新闻司长来校讲介如何阅读英美

报刊的讲座.我从中学就养成一有空就钻图书馆的习惯,如今我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在图书馆

度过.

5.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校经常举办英语晚会,以演话剧,讲故事等表演方式.

白毛女红头绳片断,姚英同学演喜儿.我讲了混血儿的故事.在贩卖黑奴时期,有一艘装满黑奴

的帆船,在南海遇到巨大风浪,船沉了.Toms抓到一个救生圈,随浪漂浮,终于漂到我们家乡的

岸边.不知漂浮了多少天,当他到岸时已经几乎奄奄一息.我们祖先把他救起来,后来他便在当

地成家立业.据传我是个混血儿,是Toms的后人.故事感人,双目湿湿的.有一位女同学信以为

真,问我真的是混血儿吗?其实是我读了<<Quadroon>>一文有感而胡编的.

大学五年级时,我们听了孟教授一堂高水平的翻译理论课.孟教授是全国人大代表,五四时期

的名诗人,翻译家.孟老的”V”翻译原理,使我茅塞顿开,终生受益.他说,翻译决不能走逐字翻

译(words to words)的捷径.而是V字的曲线.翻译必须从仔细阅读和理解原文即V字的左

上角;经过消化即V字的底部;然后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出来,即V字的右上角.最后检验翻译效

果,倘若左右两角都在一条水平线上就是好译文.最好先仔细地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全貌,然

后放下原文逐段翻译,译后与原文校对一遍,纠正错漏译之处.三十多年工作中,均尊照此原理,

效果确实不错.

五年长跑终于冲线了.1965年07月中旬举行毕业考试.我五年的努力并未白费, 毕业考试得

5分者寥寥无几,我却得了5分.当年新成立的国家对外经委奇缺翻译干部,17日学期结束,20

日我就到对外经委报到上班了.

外交学院是外交官的摇篮.我班分配到外交部工作的同学大多数都成为大使参赞,如杨鹤熊,

礼宾司司长驻丹麦等国的大使,谭兴举,史永久,陈德福等人当了驻外大使,吴德广,周从吾,周

盛寅,姚英等等同学当了参赞或总领事,他们都为我国外交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分配到部

外单位的同学在涉外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辱使命亦都做出应有的贡献.(续)

.
 
写得很好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QUOTE(tianya @ 2011年11月03日 Thursday, 11:44 PM)



继续转载鳘鱼头的孙子、老水东谢伟荣的文章。


在 外 交 学 院 学 习 的 日 子 里



谢伟荣/文


一. 外交学院是外交官的摇篮

1960年我以湛江专区优秀学生和较好的高考成绩考上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是外交

部直属的学院,对考生的政治条件和考试成绩都要求特严。当年国际关系学院规定从北

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辽宁省市共招生150人,北京和上海各招30

名,其余6省各招15名,我很幸运成为广东15人之一考上了该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原名是

外交学院,195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基础上创建的,周总理兼院长并亲手书写了校

名。

由于当时中苏友好关系密切,就与苏联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结成姐妹学校,聘请苏联专

家,使用苏联教材而且把校名也改为国际关系学院。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苏方撤回专家

包括国际关系学院的专家,中断了与国际关系学院合作。1962年我们学校重新改回外交学

院,再次起用周总理书写的校牌和校徽,陈毅副总理兼任院长。

当年报考国际关系学院时,曾经有过三番两次的反复.我自小喜欢文史地,而且这些学科保持

在班中的前茅.因此在高考报名时,我全是报考北大,人大,复旦等名校的中文系或新闻系.当我

将表格送到负责报名指导的朱毅老师手里时,朱老师说国际关系学院当年在广东招生.该学院

是外交部直属院校,是所非常好的学校.他建议我报考该校.我觉得自己不是搞外交的料.我的

英文成绩在班里一般,我本人性格内向腼腆当众讲话面红耳赤,同学们都给我起了”红头仔”

的外号.听了朱老师的建议,我仍犹豫不决.但不听老师的话也不好.我勉强报了第四志愿.笫二

天我就报名志愿表送给朱老师.朱老师说, 国际关系学院与北大,人大都是一流学校.按你的报

名顺序,肯定北大录取了.因此最好把国际关系学院放在第一志愿.最后我听了朱老师的话.放

榜时,我果真考上国际关系学院.

我是个未见过世面的乡下仔,从来未离开过电白,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这次一离家就要去北

京,心里既高兴又忐忑不安.从来未坐过火车.听说去北京的慢车要坐72小时,心里真有点发

怵.不知道车上是否有厕所,否则70多小时还不把人憋死了吗?

接到学校录取通知书之后,准备上京的行李.因家境贫穷,用一个大被袋,装上一床被子一张席

子几件衣服.被袋用毛笔写上国际关系学院谢伟荣字样.脚下穿上新球鞋,这可是我平生第一

双新球鞋.后来,托家是在广东化州做皮鞋的同班李华驹同学帮忙做了一双皮鞋.这双皮鞋陪

伴我四五个春秋.

学校报到时间接近,约好五个北上的同学,去茂名火车站乘车.因贫穷,我去北京报到的火车票

都是国家给的,我本人从小学至大学的学杂费等都是国家的.上大学后,学校还发给防寒衣帽

费,每个月还发15.5元的助学金.我之所以有今天,全靠国家的栽培.知恩不图报非君子也,我

怎么能不把一片忠心酬报国家呢!倘若迟了35年,我即使有本领考上大学,也上不起大学.

我们在河唇转乘北上的火车.上车不久我班考上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李福文同学上厕所时,在

车厢尾部有从湛江上车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他在大被袋上写着国际关系学院刘华秋大字.

他的被袋和我的一样写上同样的字.我旋即到车厢尾部去找刘华秋. 从此,电白一中和吴川一

中十多位同学汇在一起结伴北上.经过三十多小时的劳累奔波我们到武汉.我们又饥又渴就在

街上喝豆浆.豆浆很便宜2分饯一碗还加”红糖浆”,大家每人买两碗,满满一桌都是豆浆.当

喝时才发现,加的不是红糖而是酱油,广东人不习惯喝咸豆浆,勉强喝几口就走了.然后大家上

龟山公园游玩休息. 龟山上有个凉亭,清风习习正好入眠,刘华秋在栏杆上睡着了,突然间他翻

身跌了下来,跌得满手血淋淋,至今还记忆犹新.傍晚我们坐上武昌到北京的车.

到达北京火车站,学校派来迎接新生的冯秀娟和黄健大,接过我们行李便开车回学院了.我们

分配到同一班,五年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毕业后,刘华秋进步很快已是国家栋梁之材.他当选为

中央委员,部长,中央外办主任,是我们班的光荣和自豪.而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援外兵.但实

际上不因身份差异而影响我们之间的手足情谊.

自幼缺少兄弟姐妹的亲情,我便把同学视为手足之情.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内或者在国外, 我所

到之处首先要寻找的就是我的同学.

学院根据以往的经验,广东人较适宜学英语.在广东(含海南岛)招考的15名学生中13名分配

到英语班.广东接近香港和海外,很早就受英语的影响.我们生活中常用着似懂非懂的英语词

汇.如打球叫打波(play Ball),投蓝叫shot ball,网球net ball,界外球out side,重拍

double,手杖stick等. 但是,我们这批来自广东的乡下仔与来自北京和上海的同学有一定差

距.他们见识广,在起步时总要比我们快个十步百步.这是事实,不服气不行.不过,这不是10

米短跑而是五年长跑,起跑时慢个十步百步无所谓.

大多数广东同学都未见过下雪.1960年10月中旬某个傍晚,我们正在课室自习.窗外有人大

声地叫”下雪了”.我们这群广东仔不约而同地冲到校园里,疯狂地追逐纷纷飘扬的雪花观尝

那雪挂枝头大地皆白的美景.

但我们都是县城中学毕业的,没见过大世面.普通话都比较差劲.我们入学头两周,老师讲课,大

多数人还没有完全听懂,我们到乡下劳动时,当地村民都说我们的话太侉了,他们听不懂.真是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我们亟需狠补普通话.在这方面缪松柏是我们的榜样.

另外,我中学学过英语,但我的英语老师教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广东英语,发音有很大变

化而且不那么标准.大家知道要纠正不标准的发音要比从零开始者更难.因此原因并加上听课

的语言困难,在开学后第三周英语语音测试中,我竞得了2分,不及格.我平生第一个2分大大伤

害了我的自尊心,给我极大的精神压力.1960年是国家困难时期,生活十分困苦,对于从小过

惯苦日子的我,算不了什么.可是,这个2分却是动摇过我能否在北京坚持到底的决心.

后来经过内心的苦斗,克服思想上的犹豫和动摇,明白了哀兵必胜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我绝不能因一时失败而倒下,决心利用外交学院提供学外语的特殊条件,把英语学好.

我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捧着英语课本在校园道路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并大声朗读着.有时学校停

电,就凿壁偷光,到校外的路灯下背诵英语.皇天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的口语竞得了4分.

我们上大学时,社会上不重视英语而且学习条件很差,不能与今日相比.但外交学院从工作需

要出发,特别重视外语,而且为学好外语提供各种方便条件.

1. 有国内一流师资队伍,任外语课的老师教授中不少人都在外交阵线工作过,知道

学生需要学点什么.此外,还从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聘请英语专家任教.

2. 为了提高英语的听力,学校设有电气化教研室,每班配备短波收音机供收听美国

之音和BBC广播(这些当时都是敌台广播,社会上是禁止收听).每个小班(15人)可向学校借一

台录音机.

3.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环境,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红绫艳>>,<<冰海沉船

>>,<<罪恶之家>> 和<<百万英镑>>等等原版的英文电影;

4.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特准订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先驱论坛报 经济学

家,时代周刊等等英美报刊,购置大量英文书籍,并请外交部新闻司长来校讲介如何阅读英美

报刊的讲座.我从中学就养成一有空就钻图书馆的习惯,如今我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在图书馆

度过.

5.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校经常举办英语晚会,以演话剧,讲故事等表演方式.

白毛女红头绳片断,姚英同学演喜儿.我讲了混血儿的故事.在贩卖黑奴时期,有一艘装满黑奴

的帆船,在南海遇到巨大风浪,船沉了.Toms抓到一个救生圈,随浪漂浮,终于漂到我们家乡的

岸边.不知漂浮了多少天,当他到岸时已经几乎奄奄一息.我们祖先把他救起来,后来他便在当

地成家立业.据传我是个混血儿,是Toms的后人.故事感人,双目湿湿的.有一位女同学信以为

真,问我真的是混血儿吗?其实是我读了<<Quadroon>>一文有感而胡编的.

大学五年级时,我们听了孟教授一堂高水平的翻译理论课.孟教授是全国人大代表,五四时期

的名诗人,翻译家.孟老的”V”翻译原理,使我茅塞顿开,终生受益.他说,翻译决不能走逐字翻

译(words to words)的捷径.而是V字的曲线.翻译必须从仔细阅读和理解原文即V字的左

上角;经过消化即V字的底部;然后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出来,即V字的右上角.最后检验翻译效

果,倘若左右两角都在一条水平线上就是好译文.最好先仔细地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全貌,然

后放下原文逐段翻译,译后与原文校对一遍,纠正错漏译之处.三十多年工作中,均尊照此原理,

效果确实不错.

五年长跑终于冲线了.1965年07月中旬举行毕业考试.我五年的努力并未白费, 毕业考试得

5分者寥寥无几,我却得了5分.当年新成立的国家对外经委奇缺翻译干部,17日学期结束,20

日我就到对外经委报到上班了.

外交学院是外交官的摇篮.我班分配到外交部工作的同学大多数都成为大使参赞,如杨鹤熊,

礼宾司司长驻丹麦等国的大使,谭兴举,史永久,陈德福等人当了驻外大使,吴德广,周从吾,周

盛寅,姚英等等同学当了参赞或总领事,他们都为我国外交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分配到部

外单位的同学在涉外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辱使命亦都做出应有的贡献.(续一)

.
[snapback]3262057[/snapback]​




[attachmentid=279301]

情同手足(作者前排左1)

[attachmentid=279302]

瞧这班在雪地上的小广东(作者前排中间)

[attachmentid=279303]

北展合影留念

[attachmentid=279304]

青松树下留影(作者后排左3)

[attachmentid=279305]

校门大合照(作者后排右3)



谢伟荣那届电白一中高中毕业生有许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如原中共电白县委书记陈荣典的

儿子陈斌考上清华大学。住在我家隔壁的杨茂蕃老师曾教过他们。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朱毅

是一个品德优秀的教师,曾任电白一中党支部书记,80年代,我曾多次到他家做客。
 
QUOTE(木易 @ 2011年11月03日 Thursday, 11:28 AM)
乱糟糟的水东原来也有优美的故事。
老故事配新插图,有一番难言的滋味,微苦,有一点点酸。
[snapback]3261330[/snapback]​



------------------------------------------------------------------------------------------------


我儿时的水东有一种原生态之美哟
 
QUOTE(业仔 @ 2011年11月04日 Friday, 02:48 AM)

[snapback]3262148[/snapback]​




------------------------------------------------------------------------------------------------


哎!原来你是初次光临本人的故事园地,欢迎。
 
QUOTE(二马先生 @ 2011年11月03日 Thursday, 10:42 AM)
写得很好。
[snapback]3261278[/snapback]​



--------------------------------------------------------------------------------------------

这名才华横溢的老牌大学生写出了对水东的感情、对亲人的

怀念,文笔朴实感人,相信他的文章能带来正面的社会影响。


[attachmentid=279323]

谢伟荣给我发来的非洲赞比亚风景图片。他在非洲国家也工作过


[attachmentid=279324]

我是井底蛙,跑来跑去都是在家乡的海疆为主。看,我又跑到江泽民提过词的海

边了,接触的都是底层小人物,因为自己本身也来自社会底层。我非常羡慕鳘鱼头后人谢

伟荣能通过知识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又恨自己当年读书死懒。他的妻子系北京大学

化学系教授,他的儿子在香港工作定居。

[attachmentid=279325]



[attachmentid=279326]

在南海边挑着花蟹、海螺等海产品向游客兜售的当地妇女


[attachmentid=279327]

进入我镜头的外地女游客,她对我说,她来自海南岛农场

[attachmentid=279334]

从茂名的所谓中国第一滩向西远望,虎头山海滩一片朦胧

昔年种树,依依沙滩,今看绿色长城稀疏,凄怆海

电白不似电白,人何以堪
 
续上期

在外交学院学习的日子里


谢伟荣/文


二. 外交学院见闻录



1960年我们入学那年是国家困难时期,经过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苏方撤回专家

并逼我还债甚至连抗美援朝时所谓的军火债务。我国生产的优质农副产品都用以还债。就

连我国从加拿大进口的面粉在路经苏联时都被强行截栏,换成过时的黑面粉.我们在学校吃的

黑面馒头又酸又涩,并不是现在时兴人士所吃的易消化又香又酥的黑面包.

国内供应极其短缺,全国人民缺衣短食,过着极其贫苦的日子。我们大学生因食物不足,

油水少,有不少人开始浮肿,学校不得不采取保存体力的措施,不允许学生做剧烈运动,

只许练太极拳和气功。北京不少学生由于环境所逼或健康的原因,不得不辙学回乡。我们

电白一中有七名学生考上北京各所大学,就有三人退学回乡。

周总理看到大学生生活太艰苦了,一个个破衣褴褛,因此,他亲自批准给每个大学生发一身人

造棉的布票.学校也很关心学生的生活,外交部和学院一起组织打猎队去内蒙打黄羊,有一次

我们每个同学都分了四斤黄羊肉. 外交部和学院还组织学生去塘沽芦苔盐场配合拖拉机队去

挖八公里长乘四公里宽的大鱼塘.当年国庆节我们还吃了该鱼塘送来的鱼.学校千方百计改善

大家的生活,周末组织学生去郊野摘树叶和野菜充饥,我校还吃过掺有柳叶的窝头,虽苦涩却

可充饥.还派车到甘肃运回来胡罗卜和白莳干,蒸熟给大家吃.物资虽极其短缺,学校还给我们

每月半斤糕点票和半斤猪头肉票.有一次还给学生每人分三四个鲜橙,不少人吃完橙子后把橙

皮留下久不久闻一闻, 留给嗅觉一种享受.我们的班长陆珠宝却更有高招,他将橙皮泡开水自

制橙汁以满足口福.我相信当时自制橙汁绝不会逊色于现在的汇源果汁.生活虽清苦些,但苦

中有乐,乐在其中,直到现在我仍响往那些苦中有乐的日子.

学校规模不大,全校师生员工(含调干生)一起还不到一千人.学校就有一座工字型的楼,中间是

教学楼,南北两侧楼是学生宿舍.紧接着教学楼是食堂, 食堂的二楼是礼堂.到了严冬,除非去

洗澡,可以整个月都不出楼.离主楼80米以外有座办公楼,澡堂和医务室都设在办公楼内, 办

公楼傍边有一座高达二,三十米冬天烧暖气的大烟囱,离烟囱60-70米是老师的住宅,名曰红

楼. 红楼旁是一个很大的葡萄园和桃园,园边有一棵很大的杏树,春天杏花怒放,清香沁人心

肺,令人心旷神怡.校园不大,但绿树环抱,十分舒适,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我们快毕业时,学校盖

了一栋教授楼名曰灰楼,还建了一个新的图书馆楼.

2005年是外交学院建校50周年华诞,也是我们班毕业四十周年的纪念,同学们早就准备好好

地庆祝一番,而且我也向在广东的同学打了招呼.我回京后就向我们的三个代表(在一次聚会

中选了李宗耀,郑文达和周盛寅三人为召集人故戏称为三个代表) 汇报, 希望他们组织校庆

五十周年的活动. 他们从校庆办获悉,学校己经确定了应邀参加校庆活动的范围: 1.外交部当

大使参赞以上的校友; 2. 在政府任党政官员的校友;3.海外有捐赠的校友.后来三个代表说不

组织参加校庆活动,谁愿意去者自己去.

四十年后返校,校园还是四十年前旧模样,就是旧楼经过装修显得更整齐些.学校正在昌平建

新校舍.这次校庆是我们与老校舍见最后一面了.



[attachmentid=279891]

刘华秋从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后,曾当过中共中委员、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外事办

主任(后排右1);谢伟荣(前排左1,曾任驻维也纳联合国官员7年)


[attachmentid=279895]

刘华秋回吴川一中母校受到盛大欢迎。图为欢迎场面

[attachmentid=279898]
 
QUOTE(小剑 @ 2011年11月07日 Monday, 01:47 AM)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
[snapback]3264522[/snapback]​



-----------------------------------------------------------------------------------------------



“倾囊求知,无人能夺投资知识,得益最多”

[attachmentid=279899]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