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电白名人陈 毅 艺 (1人在浏览)

  • 主题发起人 小爬虫
  • 开始时间

小爬虫

Guest
口述人:陈毅艺
口述时间:12月3日
口述地点:珠海大会堂展厅


  他曾经花光了父亲给他的婚礼筹备金,自采自编、自己印刷了名号大得吓死人的《中外影视报》,让这份“地下刊物”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第一份专业电影报纸;他曾经注意到当时还在珠影“打杂”的宁静,帮她拍了她的第一张“电影处女照”,“捧红”了宁静;他第一个在中国的党报上开辟“明星”专版,更于此后坚持了近19年时间,被称为“珠海娱记第一人”……他就是陈毅艺,珠海“前无古人,到现在也未见到来者”的娱乐新闻记者。

  12月2日,“电影名人明星影像图片展――陈毅艺个人摄影展”在珠海大会堂正式揭幕,展出了包括白杨、秦怡、李仁棠、潘虹、葛优、成龙、刘德华、陈慧琳等老中青三代具有代表性的100幅电影人图片。珠海市市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邓维龙特为陈毅艺题词“百年电影・华星璀璨”。
  此次展览由珠海电影公司、珠海市影视艺术家协会、珠海大会堂联合主办。据介绍,今年12月为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此次展览的定位是“向中国电影人致敬”。陈毅艺告诉记者,展出的100幅图片多为他在国内三大电影节以及香港金像奖、香港国际电影节以及艺人的家中所摄。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作品多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眼下荧屏大热的明星当时才刚刚出道,凝固的瞬间让观众看到了明星“年轻”时的模样。一位参观者感叹说:“看着这些图片,就像听惯了周杰伦的R&B,突然间听到了罗文、叶丽仪的粤声粤韵一样!”

  初次“触电”
  “心魔”挥之不去

  1958年,陈毅艺出生在广东电白县。5岁的时候,因为母亲一个金兰姐妹在县电影院做饭,他得以经常被这位阿姨抱进电影院“白睇戏”。陈毅艺说,第一次看到影院放映口投射出来的白光落在荧幕上,“从此就种下心魔,印在脑海,挥之不去”。
  等到年纪稍长,阿姨抱不动他了,这个古灵精怪但又与生俱来地热爱电影的孩子,便成天眼巴巴地守在电影院门口。等到电影开场的时候,趁乱揪住某个入场大人的衣角,“伪装”成人家的孩子混入场内。10岁过后,身高超标的他不好再伪装,便开始自己翻墙混入影院。“那个时候我们看什么?印象深刻的是《延安游击队》《古刹钟声》《红河激浪》《南海潮》……”陈毅艺回忆道。

  “地下”办报
  花光婚礼筹备金
  1981年,由广西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退伍的陈毅艺,被分配到茂名一间印刷厂当工人。不甘寂寞的他和朋友创办了电白青年文学会,并于1984年“口气极大”地创办了一份没有刊号的《中外影视报》。“当时全国还没有一份专业电影报纸,我们是头一份!”陈毅艺得意地说。
  这份每期印刷2000份的“月刊”,花光了陈毅艺的退伍费、工资,还有父亲给他的结婚筹备金。由于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任何官方渠道可以获知港澳和国外的电影信息,陈毅艺月刊的消息来源全部“来自于海上”。“我们那边很多渔民到港澳打鱼、卖鱼,在海上会碰到那些港澳、台湾的渔民,他们之间会交流一下各自的杂志刊物,借阅读来打发海上的时间。我就到港口那些渔民的船上去收购,然后把上面的消息转到我的报纸上来,然后自己配发一些评论之类。”陈毅艺说。
  这份“地下报纸”,“发烧”的陈毅艺做得很精心。不仅自采自编,出刊时间紧的时候,他自己利用工作之便,亲自上印刷机上拣铅字、排版、校对、调色。然后再将报纸邮给电影局、各大电影厂、各地电视台。此举直接引起了电影当局的注意,当时的茂名市委宣传部两次派员到陈毅艺的“报馆”调查。最终,在出报6期之后,由于没有正规刊号,《中外影视报》正式“停刊”。两年后,中国第一份正式电影报纸《中国电影报》才出版。

  受“招安”
  和海关“不打不相识”
  1986年,因“办报”在当地声名远播的陈毅艺已是茂名市计生委的一名干事。由于茂名市广电局想办一份报纸,陈毅艺便于当年初带着自己办的报纸到省里交流经验,并于会后到珠海旅游参观。
  “当时珠海特区报刚创刊几个月。我到珠海的时候,发现珠海特区报正好和珠海市计生委在同一栋楼,就拿着报纸就到报社给他们的负责人看。当时正值中国电影的复苏时期,他们正好缺一个文化娱乐记者。”陈毅艺说。这次会面后,陈毅艺最终选择了珠海,受了正规媒体的“招安”。其原因,陈毅艺解释说一是因为珠海有大海,跟自己的老家一样;另外则是因为珠海邻近港澳,接受信息快。
  进入报界的陈毅艺,迅速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明星”专版。“我可是第一个在中国的党报上开这个版面的人!”陈毅艺说。这个由他专司的“明星”,不仅有各种各样鲜活的娱乐资讯,还颇为大胆地用四分之一的版面刊登明星的靓照。此举在当时引发了诸多争议。时隔多年,陈毅艺说“你看看现在各个报纸的娱乐新闻版,哪个不是大图?”
  而为了充实版面内容,陈毅艺还多次借旅游之机,花了不菲的真金白银,到香港搜罗了一大包娱乐杂志,结果在出海关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当时的规定是除文汇报等几家指定报刊外,所有港台纸张都不能进入大陆。”陈毅艺说,当时海关要查扣他这批杂志,他不干了。“一个报告打到珠海市委宣传部,宣传部签字,报社签字,海关再签字,我才拿到这批杂志。”不过不打不相识,以后他去香港,带回“少量的”杂志,已经知道他是记者、并且还是他的读者的海关工作人员,都会“高抬贵手”,予以放行。

  慧眼识英雄
  一手“捧起”宁静
  作为娱乐记者,陈毅艺也要“跑线”。由于珠海没有电影厂,兼之交通不便,陈毅艺只好经常舟车劳顿,跑到就近的广州,把珠江电影制片厂的一众导演、演员跑得烂熟。
  1990年初,中港合拍影片《联手警探》在珠海开拍,影片监制就是靠导演《少林寺》扬名全国的银都机构导演张鑫炎。“张鑫炎跟我很熟,让我到片场采访。我在片场注意到一个姑娘,胖胖的,但又不难看。皮肤黑黑,眼睛就衬得很亮,很野性。她叫宁静,当时在剧组跑龙套,扮演一个黑社会头目的小情妇。只有一句台词,就是中枪之后,倒在血泊里说‘你,你,你……’就死了。虽然只有一句台词,但她演得很逼真。我当时就想,这个姑娘在画报上、报纸上都没见过。就问她,‘你是不是香港演员?’她摇头。‘那你是大陆演员?’她还是摇头。我就很奇怪,也没多问,就说,‘有没有记者采访过你?’她说没有。我就说我想采访一下你。”
  采访约在了第二天,在珠海度假村酒店。陈毅艺为宁静拍了半卷胶卷。“当时拍得电影明星照都是那种很纯的,我让她趴着,抬着眼睛看镜头,很有野性美。”这些照片后来刊登在了当年第五期《电影画刊》的封二上。“这本画刊是由潇湘、广西、峨嵋、珠江等7家电影制片厂和陕西电影公司联合主办的,宁静的大幅照片出来后马上就受到了很多导演的注意。”陈毅艺说。
  照片刊发后不久,在珠影的新片《冰上情火》中,宁静便获得了女二号的出演机会。在接下来的《我很丑,但很温柔》电影中,宁静更是担纲女主角。而在此前,毕业于贵州一家工艺美术学校的宁静,只是在珠影一间动画片厂担任流水线上的填色女工,偶尔在剧组跑跑龙套。“我后来到珠影,一个姓丁的老师见到我说,毅仔啊,不得了了,你可把宁静给捧起来了!”
  1993年,陶虹到珠海拍《追赶太阳的人》,陈毅艺也为她拍了公开发表的第一张“明星处女照”。

  ■ 记者手记

  白描陈毅艺
  尽管已经47岁了,陈毅艺仍然喜欢人家叫他毅仔。就像漫画家丁聪,一辈子都坚持用笔名“小丁”一样。
  毅仔的行头,永远是最摩登的,头发用发胶打理得纹丝不乱。他说,这是做娱记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采访明星,自己要打扮得像个明星,尊重对方,才能赢得对方尊重啊!”
  曾经在长春电影节,与别人坚守酒店大堂、门口不同,他机智地守在电梯里,朝被记者围堵、又被保安人墙紧紧护住的巩俐、张艺谋喊“老谋子,这边这边!”赢得了一次独家采访摄影的机会;又曾经在上海电影节,他守在《英雄儿女》主创人员下榻的酒店外直到凌晨,把参加活动晚归的老艺术家们感动得一塌糊涂,连夜接受他的采访;还是在上海电影节,穿梭在明星下榻的酒店采访的他身上的钱花光了,在凌晨的街头步行回自己住的酒店,三次被警察拦住盘查……
  “电影就是我的情人!”毅仔这么说。一晃眼,19年娱记生涯过去。“当年读我娱乐新闻的中年人,都做了爷爷;看我娱乐版的中学生们,大概都做了爸爸;而现在的孩子,也都喜欢看我编的版。”毅仔说,他的新闻,影响了三代人。
  大约在一年前,自称“有点累”了的毅仔淡出了报业,做起了自由职业者。离开“情人”的他,终于“生生性性”,娶了自己喜欢的太太。现在的他,终日“猫”在家中,写他喜欢的剧本。“我们这代人,种过地、当过兵,坐过机关、搞过文化,阅历比时下那些剧作家丰富多了。我想创作出一个好本子!”



分别入选《共和国改革精英》《时代杰出新闻人物 荣当中外散文诗学会副秘书长 荣任珠海影视剧作家学会主席 他半年内办了三份报《中外影视报》、《中国影视报》、《南方影视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做报业的巨头呢,其实不然,他只是出于钟爱和垂青影视文化。他就是本文主人翁―――陈毅艺,珠海熟人们都称他艺仔。诚然他的三份报纸后来被官方停掉了,念他只是对影视的热爱,又是自费办报不以牟利为目的,也就没对他采取什么处罚……当时他只有25岁,已经是20年以前的事啦! ...
 
想起他结婚将所有请的宾客的名字打在请柬上,吓得好多领导本来想来都不敢来,就觉得好笑
 
不错
 
老陈虽在外地发展,但常常心系家乡,是个很有乡情的人,支持一下。
 
电白名人都该顶一下!
 
QUOTE(咕哩佬 @ 2010年04月17日 Saturday, 01:06 AM)
想起他结婚将所有请的宾客的名字打在请柬上,吓得好多领导本来想来都不敢来,就觉得好笑
[snapback]2953178[/snapback]​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做法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其是电白牛人,俺的老“伙记”力顶!
 
好!
 
草包一个!!!


无学不术整天都在骗吃骗喝...
 
学习一下;

另:娱记是不是就是狗仔队?
 
哦,原来宁静是他给捧红的???
 
据说此君孩儿满月时,他亲自打电话给所有在请的人,第一就是某某人给了多少,你呢?害得很多人反感
 
QUOTE(夏哥兄弟 @ 2010年04月19日 Monday, 11:00 PM)
据说此君孩儿满月时,他亲自打电话给所有在请的人,第一就是某某人给了多少,你呢?害得很多人反感
[snapback]2954058[/snapback]​


这样的确反感
 
QUOTE(相对论 @ 2010年04月19日 Monday, 10:32 PM)
草包一个!!!
无学不术整天都在骗吃骗喝...
[snapback]2954033[/snapback]​


------------------
-----------------------------------------------------------------------------
陈毅艺的文章我觉得在电白算是不错的,他比许多人写得好.他是县级政协委员.
 
荒唐,不知楼主抱着何种心态,居然称他为电白名人,他为电白人民贡献了什么。
 
陈毅艺,供职珠海特区报业集团,现系:珠海市影视剧作家协会主席,珠海城市路名总体规划专家评审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戏剧家协会会员,电白政协委员,电白县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

1976年高中毕业后,陈毅艺历经“工农兵”三大岁月:毛泽东挥手指向农村,他就扛锄“上山下乡”当知青去了农场;华国锋挥手指向越南,他又扛枪“自卫还击”去了广西边防前线;邓小平挥手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他又扛笔到了那个“圈”里,闯珠海特区去了!可说他是那种典型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的总走在时代前面的弄潮儿。这次,值他返电白参加“两会”前夕,我们记者一行对其登门专访。

“是茂名日报扶我上马,至今感恩不尽!”.

陈毅艺能顺利走上影视文化这条路,他说首先是结缘于茂名日报。80年代初,刚从部队退伍回到电白的陈毅艺,虽已在《中国日报》、《湛江日报》、《港城》、《凭祥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过作品,因是工人身份,去正在筹备创刊的《茂名日报》社应聘时,对方却爱莫能助。但日后陈毅艺为茂名日报创下四个“第一”:第一个发表影视新闻报道;第一个发表电视小品文;第一个发表漫画;也是唯一大量提供第一手影视娱乐明星专访及明星照片的作者。抚今追昔,他不无感慨,说:“是当年茂名日报给了我一个起步的平台,是茂名日报扶我上马,至今感恩不尽!”故他与茂名日报的情谊维系至今。

“不差钱,差时间。光阴逼人,已蹉跎不起岁月了!”

陈毅艺是个对钱没概念的人。他在中山坦洲买了一套房,自己不去住也不出租,空置lO年;他有华发集团的原始股票,但他从不去过问,无论是配送股或升跌,他都视等闲之;他借给朋友的钱(多则五万,小到三两千),长则逾10年,短则三几年时间,他也不去追讨。问他为何?他说:“朋友不还钱,肯定是有困难。如果追下去,朋友也没了,岂不人财两空?”对金钱的理解,他认为:“钱多不见得是好事。钱如果不与慈善公益,不与自己的事业兴趣有关,钱真的就是粪土。钱不与有意义的事物挂勾,钱再多也是没创造性、没生命力的数字符号而已。”

的确,前几年恰逢珠海有“内退”政策,别人打死也不愿“内退”,是因为少一分钱也不干,可年富力强,工龄己达30年的陈毅艺却是死缠烂打也要“内退”。他说:“我不差钱,只差时间。已活了近半辈,什么都活明白了,光阴逼人,已蹉跎不起岁月了!”他是宁可收入少一半,也不愿再为明星们做嫁衣裳到白头。报社给他高工资的同时,也把责任压力交给他,也把他的时间拿走,可说是给高薪“套牢”了。今天他虽然失去高薪:但他拥有人身与心灵的自由,赢得更多的创作时间与空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金钱,我们又可从另几个例子来诠释他的人格魅力。

(张健强)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