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楼顶有人 @ 2007年09月07日 Friday, 10:17 AM)
树仔群众捐资150万办教育
本报记者 郭瑞翔 摄影报道 昨天上午,电白县树仔镇中心小学锣鼓喧天,彩旗飞舞,场面热烈,该镇在这里隆重举行了树仔中心小学科学综合楼落成暨树仔村教育慈善基金会成立庆典活动,市政协主席冯立梅、副主席何祖干、电白县委书记潘本和众多来宾应邀参加了庆典仪式。
树仔是一个出能人的地方,有许多创业成功的大老板,也是全国驰名的“香精”镇。一直来,该镇的经济能人、社会贤达都有爱国爱乡、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乐于支持家乡的教育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这几年外出老板捐助家乡教育事业的款项就超过千万元。
树仔中心小学科学综合楼面积2300多平方米,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的150万元来自乡亲捐资。昨天成立的树仔村教育慈善基金会,首期已募集基金超过100万,将专门用于发展树仔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在昨天的庆典中,树仔村教育慈善基金会还向树仔中心小学捐赠了1万多册图书(如图)。
《茂名晚报》(2007-09-07 第二版)
[snapback]1915697[/snapback]
碰巧看到一篇文章:
http://bbs.hrsalon.org/viewthread.php?tid=88448
内容如下:
助学之路:民间与政府共舞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20年,中国的教育助学发展经历3个阶段:官退民进,民退官不进,官大举的进。
第一个阶段,1989年前后,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大批助学项目开展,标志着民间组织大步进入教育领域;第二个阶段,一费制;2005年以来,国家推行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针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新的大学资助体系,则表明在教育领域,官方力量正大踏步地前进,这被视为第三阶段。
在第三阶段到来之后,民间助学项目都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路。
2005年7月,青基会正式推出旨在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即资助贫困生的领域、范围超出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大学阶段。而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也宣布将资助重心从小学阶段转向高中阶段,同时,逐渐丰富加大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
根据最新的政策,今年秋季,国家开始实施新的针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央财政支出由2007年上半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7年下半年的95亿元,加上地方财政的投入,达到154亿元,明年总体将达到308亿元。预计随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全部落实到位,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
“国家的助学政策基本覆盖了大学的贫困生。职业教育学校的在校生中,83%来自农村,而在国家的资助政策下, 90%的职校学生都可以享受资助。”涂猛说,国家的资助体系将基本解决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上学问题,因此,“青基会的工作重心又要调整了,非义务阶段的助学项目将转向对于贫困高中生的资助。”
转型的不止青基会一家。分别于2003年、2004年启动扶贫基金会的“新长城”,宋庆龄基金会的“未来工程 ”等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项目,在国家新政出台后都在探索转型。从物质方面的资助学生,慢慢向促进贫困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个人能力提高等方面拓展,丰富项目内容。
在人们为民间组织公益项目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状况担忧时,涂猛却认为,中国的民间组织力量太弱,需要更多的项目,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可做的事情就太多了,一两个组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即便“官大举的进”,民间组织也要“大举的进”,正像涂猛所说,没有一个国家,教育的问题可以完全由政府解决,必须要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但义务教育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也应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虽然“两免一补”政策给农民带来巨大实惠,但这离真正的免费教育尚有距离。在通往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之路上,政府和民间都在加快步伐。
“民间组织快一点,力度小一点;政府慢一点,但力度大。”涂猛说。(记者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