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坡顶边的下洋垌等较远的地方,打禾就用“打禾桶”,使用这种工具用人力将稻谷脱粒,篮子家乡的人将打禾桶叫做“胶厨”,这种工具大约有二米高,呈圆柱形,用竹篾编制的约2寸粗的箍圈做成,桶重约百、八十斤,前面在半人高的地方开了个口,后面封闭,社员拿着稻穗在开口的地方打,谷粒就脱下到打禾桶里。社员们等谷粒脱完,就将谷粒装上箩筐挑完到晒谷上,稻草就留下稻田晒干才挑回来。
在离村方圆二百米的地方,就由青壮年劳力用肩膀直接把稻穗挑回,每担稻穗大约100斤左右,挑稻穗用的工具用竹子作成,两头尖,谷篮子家乡的人叫做尖担。
挑回来晒谷场上的稻穗不再使用“胶厨”,原先是使用石碾脱粒,有人工拿着稻穗抽打着石碾脱粒的,有用牛拉着石碾碾着稻穗脱粒的,牛拉着石碾那种方法的,还要出动社员用禾叉不断叉着稻穗抖动,直到稻谷全部脱粒完毕。
后来逐步用上脚踏打稻机,再后来,随着用电的推广,就使用上电动打稻机。
一台脚踏打稻机通常有三替人员,每替三人,大家轮流着来打禾。轮到谁,谁就不断用脚来踩踏,保证打稻机运转不停。
《生产队生活》获得起点文学网首页新闻位、分类热门、六小封封面、本周强推等四大推荐。
作品取材于本乡本土,具有浓郁的乡土和时代气息。
在起点文学网点击,或百度一下《生产队生活》、“谷篮子”就能看到
在离村方圆二百米的地方,就由青壮年劳力用肩膀直接把稻穗挑回,每担稻穗大约100斤左右,挑稻穗用的工具用竹子作成,两头尖,谷篮子家乡的人叫做尖担。
挑回来晒谷场上的稻穗不再使用“胶厨”,原先是使用石碾脱粒,有人工拿着稻穗抽打着石碾脱粒的,有用牛拉着石碾碾着稻穗脱粒的,牛拉着石碾那种方法的,还要出动社员用禾叉不断叉着稻穗抖动,直到稻谷全部脱粒完毕。
后来逐步用上脚踏打稻机,再后来,随着用电的推广,就使用上电动打稻机。
一台脚踏打稻机通常有三替人员,每替三人,大家轮流着来打禾。轮到谁,谁就不断用脚来踩踏,保证打稻机运转不停。
《生产队生活》获得起点文学网首页新闻位、分类热门、六小封封面、本周强推等四大推荐。
作品取材于本乡本土,具有浓郁的乡土和时代气息。
在起点文学网点击,或百度一下《生产队生活》、“谷篮子”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