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总理感动网民 网络成为政治决策与民意表达平台 (1人在浏览)

DBLOVER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5-01-20
帖子
1,918
反馈评分
4
点数
61
总理感动网民 网络成为政治决策与民意表达平台

来源: t望东方周刊

  “两会”期间,本刊第11期封面文章《向总理提问》表达了网友的愿望:“去年答记者问,总理以美国30名学生的来信为开场白。真希望今年总理能上网来看一看,以网友的提问作为开场白。”

  这期杂志出版后的第二天,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开场白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

  也许这只是巧合,但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总理与网络民意互动的效果。哪怕只是巧合,它的出现也有着必然性,它出现的必然性在于温家宝将了解网络上的民意作为自己对记者会的一个准备。温家宝将网友提问作为“其实关心两会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注脚。网民将温家宝的这席话视为政府直接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的一个证明。

  高层决策与底层民意的互动,并非始自今日。政治是决策者与民意互动的结果,自古至今,政治行为无不追求社会成员的认同,一切政治,概莫能外。当代中国的政治,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把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的赞同和拥护视为死生之本。现在,网络正在成为政治决策与民意表达相互沟通的一个直接平台。

  早在2003年,当SARS传播演变为一场危机事件时,国家主席胡锦涛忽然出现在广州街头,他对一位参与防治SARS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这是人们第一次得知中国国家领导人通过网络获得信息。这一信号不仅透示了新一届政府勤政、亲民的风格,而且给人以互联网已经开始实质地介入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的印象。

  所有使用网络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网民”。高层人士成为网民,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至少可以表明其对影响社会的新技术的接受态度和乐于了解的愿望。而事实上,当一个人成为一个网民,他事实上拥有了一个了解世界的最开放的窗口。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活,而且现在它正在变成一种政治。

  网络是最少过滤的信息中心,是最没有修饰的意见平台。在这里,各种信息充分展现,各种意见开诚布公。公民通过网络发布自己个人生活的所有感受,也发布关于社会政治的一切见解,从而使网络成为最具交互性的沟通渠道,也成为最具广泛性的大众媒介。

  网上生活属于每个人自己,而不能由他人代劳。一个人成为网民,事实上就进入了一个自己面对并处理所有信息的场境。他的信息世界无限宽广,而不仅仅取决于别人为他所定制了哪些信息;他也获得了倾听所有人的意见的机会,而不再仅仅只能听到有限的耳语进言。听到真话,见到实情,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必然。

  网络是一个最广大的参政议政场所。在这里,一个人可以看到各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但无论赞同还是反对,你看不到对手,只看到对手的意见,你不能不把注意力从“他是谁”转向“他说了什么”,从而关注一个又一个意见的内容。这正好是一切讨论的基础,也是一切交流的前提。

  社会结构的民主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网络是一个天然的民主设置。传播技术的任何一次进步,都带来信息民主化的结果。书写技术为人人可做精神漫游开创了可能,纸张的发明降低了进入知识世界的门槛,印刷术的普遍使用使思想传播摆脱了贵族控制,电讯技术打破了传播的地域界限,网络技术让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可以直接面向全体人发言的可能。

  从网络变成中国人的基本生活开始,参政议政就一直是网络上的热点,它显示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关切,真实言说的可能疗治了所有的政治冷漠。自政府积极进入网络世界,积极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开始成为政府积极利用的一个平台,它不仅意味着政府对办公技术的改进愿望,更意味着政府对网络政治上的功能的正视。

  网上意见调查、网民投票在许多网站进行,网络论坛成为最热门的开放空间,政府官员与网民交换意见的新闻不时有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网民中征集提案与建议,这些都显示网络作为一种直接民意渠道正在发挥作用。在西安,网上参政热潮得到了政府的积极回应,网民发起的“市政府执政10大教训”评选活动,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与接纳。

  总理感动网民也许只是中国网上民意走向春天的一个起点。在很多人心中,网络的“正式程度”还是一个问题,一些地方的政府网站也近于摆设,但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方式和民意表达渠道,还有一个“生活化”的过程,当人们对待网络在心理上就像纸本公文一样自然,网络也会像纸本公文一样被给予一个“正规”的认定。
 
温总理接触互联网引起热议 网络民意走向新起点

来源: t望东方周刊

  网民们给温家宝总理起“网名”,反映出他们把在很多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国家领导人当作了“自己人”

  2005年的春天,以年轻人为主力的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起了一个给总理起“网名”的活动。  

  在全国“两会”结束后第一天,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上有7958名网友为总理起了304个网名,其中包括“知心公仆”、“温暖中国”、“大众网友”、“百姓之子”等听上去相当温情脉脉的名字。  

  一位网友为总理起了一个“铁腕温情”的网名,还用一副对联对这一名字进行了阐释:铁腕斩贪官绝腐败朝野协力慑痼疾,温情润子民泽河山举国同心振中华。  

  还有不少网友建议把总理称作“温大哥”、“家宝哥”。言为心声,向来“嘴不留情”的中国网民,就这样把在很多人眼中仍高不可攀的国家领导人当作了“自己人”。  

  总理“触网”引起热议

  今年第11期《t望东方周刊》在《向总理提问》的封面文章中引述网友张小民的话说,“去年答记者问,总理以美国30名学生的来信为开场白。真希望今年总理能上网来看一看,以网友的提问作为开场白。”

  没想到,就在这期杂志出版后的第二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每年一次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一开始就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网民)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

  总理的这一开场白使中国网民们欢欣鼓舞。总理开场白后,新华社记者第一个提问。这位记者在提问前说:总理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也是新华网记者。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华社记者,感谢总理在百忙之中登录新华网……  

  对此,不少网民在网上留言,表示“意见很大”,原因是这位记者只代表新华社而没有代表广大网民向总理致意。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临近结束时也提到了网络。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说:“你这个问题可能是互联网点击率最高的问题,也是社会上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股市的。  

  日理万机的总理也许并不知道,在他以网友提问开始记者招待会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他所浏览过的新华网发展论坛上已经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为此欢呼的帖子。甚至在记者招待会已经结束以后,网民在这个论坛上还继续向总理提出了另外100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点击率数以万计。  

  网民们发起的讨论还包括“总理上网用的是不是笔记本电脑”、“温总理,我有多少知心的话,要对你讲”等等。同时,在中国其他一些主要网站上,关于总理“触网”的讨论都是几天来最热门的话题。  

  “总理让我们感到了平等、正义、和谐、大气”,“总理是咱网友,高兴”,“总理浏览本坛促发我们发言更负责、多思”,“感动!总理和网民心连心!因为里面也有我的帖子”……一个个热情的回帖,让一度为脏话、气话和过分极端的情感宣泄所苦恼的中国网站呈现出空前的新气象。

  “网民的自由和民主”

  署名“红色佐罗”的网友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上评论说: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开场白,等于是政府肯定了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其作为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的合法地位。这也就推翻了一些地方官员所指称的网络意见全是“流民流言”的定义。

  2005年春天,中国总理首次在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庄严场合,公开对网民议政表示鼓励,这被看作是中国政府走向亲民、开放和透明的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但这并不是网络第一次走进这一神圣的政治殿堂。

  2004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最主要的新闻网站,新华网和人民网都在利用互联网促进民主,下情上达。它们进行的“两会”热点调查,数万人参加网上投票,腐败成为网民最关心的话题。对当时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等群众关切的问题,这些主流网站也开辟“焦点网谈”,邀请老百姓讨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和看法,在网上常常引起网友的争论。对此,成思危说,“这是网友的自由,也是民主的体现。”

  46岁的周洪宇是中国第一位开设议政型个人网站的全国人大代表。去年“两会”,周洪宇准备了21份议案或建议案,其中至少一半来自网民,比如建议设立《反歧视法》和《国家统一法》,改“计划生育”为“科学生育”等。

  在2003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广州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同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学生说,“我看到同学们在网上写的一些话,我挺感动。大家对政府的信心越来越强了。”

  期待网络民意的春天

  人们注意到,每当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后,已经逐渐习惯“网络话语权”的中国网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地在网上展开讨论。讨论的激烈程度有时候不亚于真正的辩论会。而且,在这种常常远离了功利的纯观点辩论中,人们正看到越来越多的理性思辨。

  一位网友说:“网络生存依靠的是你讲的道理,而不是听你的级别,你的学术身份。这就是平等,网络面前人人平等。”

  这种网上参政热潮甚至在中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也得到了政府的积极回应。今年第8期《t望东方周刊》报道说,由西安网民发起的“市政府执政10大教训”评选活动,不但参与人数突破了10000,而且得到了政府一把手的高度重视。

  报道说,“十大教训”中所涉及的有关单位均向网站或市政府递交了详尽的整改意见,“第一次向网民汇报情况”。

  但是很多网民也抱怨说,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绝大多数不会引起官方的注意,官员们对网络的态度还存在很大的偏见。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门虽然也建立了网站,但经常是好几个月都没有人维护。一位网友在新华网发表评论说,网民们的参政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单向的行为”。

  而当网络拓宽了民主渠道的同时,人们也进一步思索,这个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的广场议政”,怎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民众理性的呼声,而减少非理性的噪音。

  在一些商业网站上,随着言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敏感话题”开始出现,但有时却更多地是一些更加刺激的话题─―案件“真相”、“内幕”与隐情,有的相当耸人听闻,有的完全是谣言。常常可见的是,有的网站还用这些“新闻”引导一种情绪的宣泄。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谢勇表示,自己也经常浏览网上的言论,作为一名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应不受干扰保持独立,但也会感到社会舆论包括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去年,针对网上色情泛滥,中国高层还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歼灭战”,一大批非法网站被关闭。

  如何促成更加良好的网上官民互动?事实上,总理感动网民,正在成为中国网上民意走向春天的一个新起点。
 
感动总理的网声和“顶住”互联网

来源: 人民网

“其实关心两会的是全中国人民。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这是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开场白中所说的话。

网民的声音,让总理感动;总理的开场白,也同样感动了网民。笔者浏览了一下新华网等网站,大量的网民对总理的开场白感慨不已。有网民说,真没想到日理万机的总理会上网看我们的留言;还有一位网民说,我的留言是“总理:你会为我们这些网民感动吗?”没想到总理直面回答了我的提问……就这样,总理的开场白与网民的声音形成了共鸣,这就是一种和谐。

听着这美妙的和谐音符,笔者又想起了那个“顶住互联网”的说法。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济学家要有勇气顶住两方面的压力:一个是上面的压力,不做“风派”;一个是互联网的压力,互联网上说什么都有。厉委员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他所谓的“顶住”却让人别扭。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间声音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反映民意的途径,主要依靠传统媒体、政府机构等,传递过程难免有所折扣。网络的出现,为人民的自由表达开辟了新通道。尽管目前的“网声”还有局限性,其代表民意的程度也有限,“网声”也存在一定的偏激、非理性和群体盲从性,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未加修饰的真实民音。正因如此,“网声”作为一个重要民意平台和载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记得在非典肆虐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在北大宿舍,温家宝总理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这次“两会”,代表委员与网民的互动不断,有论者言:“高层的表白,是对互联网最大的嘉奖,或者是一个动员令。”

既然“网声”令总理感动,既然总理及其政府也会认真考虑“网声”,那么,厉委员的“顶住”之说从何谈起?

从过去的实践看,网络确实也给一些人带来过压力和痛苦,比如山东济宁副市长李信,就是在潮水般的网络声音中“沦陷”的;还有沦为个别企业代言人的个别经济学家,也经常遭受网民的质疑和声讨,等等。毋庸置疑,任何行得正、坐得端的官员、学者,不仅不惧怕“网声”,还乐于看“网声”,时常被“网声”感动,善于从不同的“网声”中吸纳营养,根本谈不上“顶住”之说。

当然,对于那些独立思考并有真知灼见的经济学家来说,他们的思想与观点,不该为网民所左右。但不少经济学家的观点毕竟将会对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也需要听取民意,进行调查研究,而不是闭门造车。从这个意义上说,多看看网民对经济生活方面的看法,有利于经济学家在广泛了解民情基础上独立思考,何须“顶住”?
 
是楼猪的帖我都顶
因为你跟我一样
帖都很长的。/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