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吉林通钢事件始末:砖头钢块齐飞 警察冲不进去 (2人在浏览)

不差钱

大学四年级
注册
2009-02-15
帖子
928
反馈评分
8
点数
1
吉林通钢事件始末:砖头钢块齐飞 警察冲不进去

2009-08-04 04:44 《t望东方周刊》

7月26日,吉林通化,人们聚集在通钢办公区内
企业重组引发万人聚集,吉林通钢总经理陈国君被围殴致死。在现场参与维护秩序的一位警察描述:“根本进不去,往前一走就是砖头和钢块,砸到盾牌上砰砰响。”现场的防暴警察在接到命令后,多次试图冲过聚众人群,强行救人未果。

吉林通钢群体事件始末

2008年冬天,通钢人迎来了最严酷的寒冬,七座高炉全部停产。在此期间,普通工人每月领取300元生活费。这样的严冬在通钢人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约12000名一线职工、近3万人的职工队伍嗷嗷待哺。

3年前,通钢人满怀信心迎来的建龙集团,却在严冬时节离席。至于建龙缘何离开,众说纷纭。2009年3月末,通钢集团宣布与建龙集团实行股权分立。

“逃跑”的建龙让通钢人失去信心。一位内部人士提供的消息表明:建龙退出后,通钢对3月份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只亏损了5000万左右,而3月份报亏是2.7亿,“通钢与建龙股权分立后,通钢负债高达80%。”

“通钢究竟是谁的?”

在省会长春做出的重大决策,被迅速传输到600里外的通化。愤懑的气氛已经在部分职工中酝酿,他们认为,建龙自3月份股权分立之后,在短短3个月后又能重新参与增资扩股、卷土重来,是对通钢的二次“蹂躏”。一位长期反映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老职工一字一顿地问:“通钢究竟是谁的?”

至7月23日,吉林省国资委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正式到通钢宣布建龙增资扩股的消息时,流言已充斥整个厂区。流言主要针对中层干部调整和裁员,一些人认为重组后“必将洗牌”,建龙已经准备好替换通钢干部。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人认为,建龙掌权后必将对通钢进行彻底整顿。一些附着在通钢上游和下游的产业,也感觉到了严重的危机。

23日9时许,工作组进入通钢冶金区,分别召开通钢股份中层以上干部和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班子成员、在岗职工代表和内部退养人员座谈会。当晚,厂家属区发现大量小字报:召集群众第二天早8:00到广场聚集。

那个不断升温的上午

7月24日早上8时35分,通钢在公司后五楼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建龙与通钢重组及干部任命等事宜,并宣布新通钢董事长由张志祥担任,总经理由李明东担任,党委书记由崔杰担任,通化钢铁总经理由陈国君担任。

此时,通化钢铁办公楼前及广场上聚集人员达400人,周边尚有数百人围观。他们冲进办公楼院内,开始呼喊“建龙滚出去”的口号。后院外有人打出“建龙侵害国有资产,从通钢滚出去”的横幅,聚集人员开始通过厂区1号门涌向生产区。

9时30分,派到现场的工作组人员传回“铁路运输线被堵,铁水运不出去,将导致1号、2号、3号高炉休风,进而会导致二炼分厂停产”的消息。

10时01分,被派往现场做工作的通化市政府领导的随行人员遭到驱打,工作无法开展。

11时05分,现场劝解无法奏效,1至6号炉休风停炉,7号炉也有停产之虞。

11时30分,现场传来部分人员又向7号高炉及焦化厂聚集的信息,建龙集团派驻人员陈国君遭到围攻。一些人对他进行了第一次殴打,陈国君躲进焦化厂旧办公楼二楼化验室。


据一位目击者回忆,上午9时现场大约有3000人,到晚上7时则有1万人左右。下午,厂区五个门已被聚众人员封堵。此时,建龙集团人员收到陈国君电话求助,称已经被打,要求尽快营救。

在现场参与维护秩序的一位警察描述:“根本进不去,往前一走就是砖头和钢块,砸到盾牌上砰砰响。”

“当时工人都红眼了。”一位目击者说,外围的聚众人员与警察对峙,有警方车辆被掀翻,里面的聚众人员则四处寻找陈国君。

下午3点多,聚众人员发现陈国君躲藏在焦化厂旧办公楼,愤怒湮没了理性,聚众人员在二楼带有防盗门的房间里搜出陈国君,并再次进行殴打。

现场的防暴警察在接到命令后,多次试图冲过聚众人群,强行救人未果。

通钢再次重组 祸起“建龙”归来

建龙撤退后,有声音指责其利用通钢冷轧钢项目抵押贷款扩建吉林新区。一份未经证实的股权分立方案显示:建龙对吉林新区拥有产权,对通钢的矿业集团控股20%;而通钢对通化钢铁拥有产权,对吉林新区持少数股份。

第一次的牵手并不尽如人意,建龙缘何卷土重来?

4年前的牵手,虽然也经历了重重阻力,但却被业内认为是一个钢铁业资源重组的经典之作。“新通钢”注册资本38.83亿,其中吉林省国资委持股46.64%,建龙钢铁持股36.19%,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14.6%,通钢集团管理层持有2.57%的股权。

当时就有声音指出,这样的持股比例,因华融资产是转偿债务产生股份,如果建龙出资收购华融14.6%的股份,建龙将成为通钢第一大股东。

这一预言正在逐渐变为现实。据了解,7月22日上午,吉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做出通钢集团增资扩股的决定。

股权调整方案为:建龙集团子公司以10亿元现金和其持有的通钢矿业公司股权向通钢集团增资控股。重组后的通钢,建龙持股65%,吉林省国资委直接持有通钢集团的股权变更为34%,其余小股东的股份为1%。

重组计划流产 厂区鞭炮齐鸣

7月24日15时,吉林省国资委继续组织原通钢高层领导座谈,推进重组工作,遭到了参与座谈会者的一致反对。

15时30分,经过与省级领导请示沟通,决定暂缓执行与建龙集团的合作。

17时15分,吉林省国资委主任李来华在遭到聚集群众石块攻击的情况下,直接面对聚集人员,宣布终止建龙集团重组并控股通钢集团的决定。

2009-08-04 04:44 《t望东方周刊》
然而,聚集群众对工作组的信任已降至冰点,这个口头宣讲没能缓释聚众人员的情绪,也没能拯救处在危难之中的陈国君。

19时56分,省国资委关于建龙集团不再入股通钢集团的通知正式文件传到,印刷后向群众发放,但聚集群众依然不同意医务人员对陈国君进行抢救。

23时,白山市警力到达现场。现场目击者称:“警察抢起已经死亡的陈国君,迅速从2号门撤退。”官方说法是,陈国君被送至通化市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晚,当地电视台发布公告称,根据广大职工愿望,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希望广大职工保持克制,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尽快撤离。至夜,通钢恢复生产,鞭炮齐鸣。

关键词之死者 陈国君是谁

今年40岁的陈国君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一个普通家庭。现有一双龙凤胎儿女。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遵化市钢铁厂。1998年,不到30岁的陈国君就已经成为遵化市钢铁厂炼铁厂厂长。这一年,他与后来的老板、浙商张志祥结识。当时,张志祥成立了遵化建龙钢铁总厂,协议租赁遵化市钢铁厂。3年后,张的遵化建龙钢铁总厂买断遵化市钢铁厂,完成改制后更名为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陈国君被张志祥看中,进入建龙。

3年后,张志祥在吉林省吉林市成立吉林建龙,陈国君就任吉林建龙总经理。

那么,在7月24日那天,他是如何遭遇灭顶之灾的呢?

关键词之谣言 有人煽动不满情绪

针对陈国君遭群殴致死事件,在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7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喜东称,此事系个别非在岗人员发起并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员聚集所致,并肯定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对通钢集团增资扩股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王喜东的说法是,7月24日,企业个别内退人员及退休人员有抵触情绪,制造谣言,利用一些人员,特别是非在岗人员“国有情结”较深,对通钢集团现状与长远发展、特别是即将实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所面临困难不了解的情况,激化企业原有矛盾。有些人挑拨、煽动群众不满情绪,将矛盾集中在建龙集团派驻通化钢铁股份公司总经理陈国君身上。

目前,陈国君的死亡原因正在调查中。

关键词之说法 道听途说引爆矛盾

然而,陈国君为何会被打死,坊间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位自称是“通钢子弟”的网友说:“7月23日,各单位骨干开晨会,居然从各位厂长的口中听到了如下令人震惊的消息:‘建龙集团控股通钢!65%!!’之前,建龙集团主席陈国君曾放出过许多狠话:‘我要在三年之内让通钢姓陈! ’‘等我上台,所有通钢原来的人一个不留,全滚蛋!’这次,通钢人真的愤怒了!”

“7月24日下午,部分建龙高层开始出现在厂区,在劝阻队伍时大多被暴打,傍晚,陈国君出现,命令复工,愤怒的人群失去控制,陈国君被多人围殴,防暴警察和救护车都被人群阻拦。到晚上9时左右,传出了陈国君死亡的消息,整个二道江区开始了燃放鞭炮,厂区里,工人,警察,群众,上万人挤在一起,场面并没有继续混乱,人群开始陆续撤退。”
 
通化位于吉林省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这里是高句丽文化,满族萨满文化的发源地
 
好。。。。。。打得好。。。。。
 
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到2005年,作为吉林省省属最大的国有企业和唯一的大型钢铁企业,通钢的钢产量已达到400万吨,总资产100亿元,销售收入80亿元,实现利润8.5亿元,
 
吉林通钢新任总经理被职工围殴致死后,当晚,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的重组。
 
中国国企改制入误区? 通钢事件让媒体众说纷纭

通钢事件 2009-08-04 04:44 中评社
7月24日,吉林通钢集团部分职工不满河北建龙集团对通钢集团进行增资扩股,在通钢厂区内聚集上访,建龙集团派驻通钢公司总经理陈国君被殴至身亡。近年来,涉及到国企重组引发的劳资冲突事件屡有发生,然而像通钢重组那样演变成如此惨烈的悲剧却不多见。此次事件足以令人警醒:国企职工为什么如此激烈反对民企的兼并重组或控股,陈国君要求复工的主张何以激怒工人引来杀身之祸,国企背后的地方政府究竟应在企业经营管理、乃至重组中扮演什么角色?本社汇选有关论点,供读者参考。

一、漠视职工合法权益 通钢悲剧响警钟

1、抗议重组引发血案 国企改制大潮惊人一幕

7月24日,在“国退民进”的改制大潮中最极端的一幕不幸发生:吉林省属国企通化钢铁集团近3000名职工集会抗议知名民企建龙集团入主,竟将后者委派、刚到任的总经理陈国君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日晚间,吉林省政府紧急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这起震惊全国的公共事件在政府出面“解围”后,事态方趋于平复。(北京《中国经济周刊》)

据报道,医务人员和警方数次试图解救陈国君,均被人群堵在外面。吉林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国资委主任等领导带队到达通化钢铁,亦无法救出陈国君。直到吉林省国资委宣布,重组方案永久作废,职工抗议方才结束。(浙江《青年时报》)

民营兼并重组国企的“大戏”就这样在一场巨大风波中夭折了。国企改制是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这在钢铁行业尤为明显,而这次的抗议事件可能会令北京整合中国钢铁业的努力受阻。中国是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央政府希望消除过剩的产能,创造更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钢铁企业,而行业整合就意味着要实现工厂现代化以及裁员。(新加坡《联合早报》)

2、越改制越吃不上饭 建龙通钢宿怨由来已久

据国内媒体及网民披露,建龙与通钢间的“恩怨”由来已久,这次建龙集团重组通钢集团是在吃“回头草”。――导致陈国君之死的直接导火索,是7月24日前一天,从长春通钢集团总部传来建龙二次入主通钢,并持有通钢集团65%股份。2005年,建龙曾经入股通钢,去年金融风暴后由于企业亏损,建龙遂于今年初从通钢撤股。随着国家4万亿刺激经济的效应开始显现,今年6月通钢首次扭亏实现盈利6000余万元,于是离开仅3个月的建龙又杀了个“回马枪”,再次入股通钢并绝对控股,同时宣称将大幅度裁员,终于激起了工人及家属愤怒。企业亏损的时候撂挑子,而国企走出阴霾又回来了,这个结局哪个国企职工会接受?(甘肃《西部商报》)

通钢职工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的。通钢目前拥有近3万职工,管理层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薪水过低、频繁加班、职工福利”等方面。而且建龙的每一次折腾,都是工人在付出代价,一位通钢中层职工表示,自从2005年通钢改制后,通钢职工的工资“就没有上涨过,反而一降再降”,“厂里越改制越吃不上饭”。去年企业亏损,一再限产,职工工资从2000元减到每月人均300元,一个工作了27年工龄的退休职工在去年底,一个月只能拿到200块钱的收入。“厂区及职工家属区乃至整个通化市二道江区的供暖都无法供应”,而作为总经理的陈国君,据说年薪高达300万元。其间,劳资摩擦时有发生。(浙江《青年时报》)

因此,建龙重组通钢的消息对通钢职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他们不愿面临重组后可能下岗的命运,不愿失去养家糊口的微薄薪水,更不愿失去政府补偿的退休金……但在整个重组过程中,谁也没有与通钢职工沟通,信息不公开、利益不均衡,以至于普通职工情绪被轻易点燃。最终,他们在事件末尾忽然出场,为重组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美国《侨报》)

3、新任总经理被打死 “让工人全下岗”激化矛盾

7月24日的早晨,应该算是陈国君上任通钢公司“总经理”的第一天。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与职工就建龙集团控股通化钢铁一事进行谈话,以安抚职工对企业改制的不满情绪。(河北《燕赵都市报》)

当日上午,近3000名在职员工及职工家属在通钢办公大楼前集会,并高举“建龙滚出通钢”等标语,高喊口号,由于人数增加,场面无法控制。有知情人士称,10时30分左右,陈国君进入“老焦化楼”想安抚工人。此时,不满建龙控股通钢的职工及家属已经封堵了铁路运输线,造成1、2、3号高炉先后停产。一名通钢职工说,“他们听说陈国君在这里,就冲了过来,用暖气片撞开了二楼的防盗门。”

会议室里,工人们高喊“建龙滚出通钢”,要求陈国君离开,“通钢的事情与你们无关!”陈国君寸步不让,严厉要求工人回到工作岗位。“三个月内让你们全部下岗”,通钢工人说是陈国君的这句话激怒了大家,引起了大家的群殴。“众人停手后,他还嘴硬,说他带来了几千人,三年内不要通钢一个人。”这句话更是激怒了大家,一群人把他拖进走廊进行群殴。(广东《羊城晚报》)

第一次殴打并不严重,陈国君躲了起来。一些人逐个房间砸门,结果没找到,最后在仓库的一个工具箱里找到了。陈国君最少被群殴三次。墙上的大洞可以看出当时激烈的场景。“陈国君最少被群殴三次”,被从二楼楼梯上打得滚落一楼,“他嘴里喘着粗气,但不会说话了”。此时为16时30分左右。大约19时,陈国君已经不会动弹了。22时许,聚集人群散去,被公安、武警“抢”回来的陈国君满身伤痕,当晚23时抢救无效死亡,“死状凄惨”。(湖南《潇湘晨报》)

“陈国君刚被我们送走了,这才3个月又来了。即使不是陈国君,只要是建龙集团的人来了就不行。”采访中,职工们都对陈国君的死不带有同情之心,显然,他们“受够”了建龙集团。(山东《鲁中晨报》)
二、建龙总经理被打死 “不明真相”谁负责

1、反覆提及“不明真相” 通钢事件说法耐人寻味

近年来,“不明真相”一词经常出现在群体性事件过后的官方解释或见诸媒体的新闻通稿之中,以搪塞舆论,通常的表述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在发生群众大规模聚集的事件后,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祭出这一说法,且使用一分为二划分阵营的方法,指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蛊惑与挑唆。贵州的“瓮安事件”、云南的“孟连事件”、甘肃的“陇南事件”,事发之初,都能看到这样的“定性怪圈”。这与我们过去一直说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形成了南辕北辙的反差。

日前,吉林通钢集团通化钢铁股份公司发生群体性事件后,“不明真相”一词再次被反覆提及。这一说法耐人寻味,值得反思。(上海《东方早报》)

如果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蛊惑、挑动的话,那么在事件发生之前为什么不能让群众知道“真相”?或者在事件酝酿阶段和刚露苗头之时,用公布的“真相”平息群众的疑问,把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说群众“不明真相”,并不等于真理站在了自己一边,反而暴露有关部门没有尽到应尽职责。要知道,改制是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职工有权利知道改制的过程、改制的方案、改制的办法、改制的措施,以及战略投资者的情况、企业的发展目标、职工利益的维护等。那么,吉林省有关部门和通钢集团有没有把改制的相关情况及时向职工通报呢?如果进行了通报,怎么还会出现“不明真相”的问题呢?(浙江在线网)

而且,指责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不明真相”,无异于就说老百姓没有分辨事非的能力,这与事实不符。不容否认,有些事件确是因信息不实造成一些群众盲目参与,但即便是这样的事件,一般也有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瓮安事件最终证明当事人是因溺水死亡,但根子上却与当地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群众安全感指数很低,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相关。同样,通钢事件是不是也有企业在重组过程中,没有照顾到职工利益的问题?(北京《法制晚报》)

2、极少数人造谣教唆 官方恐有推卸责任之嫌

对此次恶性事件,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喜东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是因为个别内退人员及退休人员利用一些人员特别是非在岗人员“国有情结”较深,对通钢集团现状与长远发展特别是即将实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所面临困难不了解的情况,制造谣言,激化矛盾,鼓动一些不明真相人员,在通钢办公区内聚集造成的。(北京和讯网)

2005年末,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正式收购通化钢铁时并没有受到通钢职工的欢迎,在钢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通钢集团连续亏损,工资也减为每月人均300元。今年初,建龙宣布退出通钢,但几个月后,由于市场好转,通钢扭亏为盈。这说明,通钢的困难不是不能解决,也不是非走民企并购这条路不可。然而,正当通钢扭亏为盈之际,本来已经宣布退出通钢的建龙又宣布将再次入主通钢并直接控股这家老牌国企。这种说进就进,说退就退,把吉林最大的国资企业如玩物一样耍来耍去的做法,吉林省国资委并没有做出任何清楚的解释,如此猫腻感十足的重组,又怎能不让“谣言”四起?这种信息不公开造成的群众“不明真相”,政府难辞其咎。(广东南方报业网)

记者注意到,在重组之前,建龙集团是通钢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此次重组是将建龙持有的36.19%股权,上升为65%,即控股。此调整得到了吉林省国资委的同意,相关报道还称,“为保证此次增资扩股方案的顺利实施”,吉林省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于7月22日到通钢集团进行工作。既然有前期工作,但仍然引起如此严重的事件,前期工作做了什么?(广东《21世纪经济报道》)

因此,把群体性事件说成是少数人教唆“不明真相”群众引发的,显然有推卸自己责任的嫌疑。一方面是群众“不明真相”,见到风便是雨,没有自己的主见,跟着瞎起哄。另一方面,是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对社会不满,蓄意制造事端。地方官员的失职、渎职所引发的矛盾,就这样被“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而且,群众“不明真相”,政府有关部门本应反省与自责才对,却被个别不知害羞的官员理直气壮地拿来做了推脱责任的挡箭牌,这种“是非颠倒”做法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某些官员缺乏面对工作中缺点与失误的勇气。(北京华媒网)

3、通钢惨剧绝非偶然 事件善后考验各方智慧

在网络上,舆情基本一边倒地倾向于通钢职工,通钢事件更多得被贴上了“工人集体维护自己利益,抗议改制,打死资本代理人”的维权标签;而对于重组方建龙集团,以及遭殴致死的资方代表、职业经理人,则多加贬斥,鲜有同情。有媒体感慨,“这令人感觉刚刚发生的是解放前才能看到的工人运动,而不是一场刑事案件。”

事已至此,尽管吉林当地公安机关已对此成立了专案组进行侦查,但对打人凶手的追查已非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只是寻找打人凶手,而不清理导致此群体事件发生的本质因素,则此事件依旧只会是“偶然事件”。很显然,通钢事件所曝出的问题绝非偶然。(香港《经济导报》)

国企改制重组已大规模推进多年,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退民进”依然会持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民企、职工三方的利益如何平衡,是一个普遍求解的问题。此前,对利益问题处理的粗线条,使得其间的博弈与摩擦时有发生,但都没有像通钢事件这样暴力与血腥。通钢事件只不过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这种典型的利益冲突撕裂。

事实上,通钢事件的结局并非“工人们的胜利”,而是各方皆输。重组方为自己谋利无可厚非,但错在“吃相难看”,最终竹篮打水。而参与“维权”的受害者们,可能同时也是施害者甚至自身苦难的制造者――此事之后,谁来接手这块烫手山芋?依靠民众按本能冲动行事,只可能是社会的全面倒退。而作为国资监管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地方政府在类似事件中究竟是到位、缺位还是错位?也值得反思。(香港凤凰网)
三、甩职工如同甩包袱 国企改制后遗症

1、民企并购唯利是图 建龙入主通钢紧急叫停

7月24日,陈国君被殴打死亡当日,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钢铁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重组,这也意味着双方的重组协议被永久性终止。在宣布建龙退出重组之后,据说通钢厂四周到处鸣放鞭炮。通钢厂上一次鞭炮齐鸣是在09年3月建龙经营通钢出现亏损退出时,至此,一起钢铁业“民进国退”的改制事件以悲剧告终。建龙集团收购通钢后没能扭转颓势,反而在危急时刻放弃通钢,随后在重现转机之时再度杀回,正是这种民企在并购中表露出的唯利是图,激化了本来就纠葛重生的劳资矛盾,终于激起了重组完全被排斥在外的工人及家属的愤怒。(北京经济观察网)

近年来,资产重组是中国国企改制的一个常用手段。在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更是深受市场炒手青睐的热门题材。然而,与资产重组的火爆相伴随,因之而产生的矛盾也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只是由于它通常发生于企业内部而被屏蔽掉。但是,通化事件终于使这一矛盾以一种尖锐的形式暴露在世人面前。(北京《中国青年报》)

通钢事件可谓是“民进国退”后遗症的集中表现。进入国企的民营资本希望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不幸的是,国企往往冗员众多,产权关系复杂,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陷于利益纠纷的泥潭。一些民营企业往往是辞退原国企职工,把所有的社会责任推给政府。而作为一个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国企,通钢的数万名职工对企业的情感因素也无法忽视,从以前的“大锅饭”状态一下子过渡到民企的新型雇佣关系,所有的国企隐形福利将全部消失,对许多老国企的职工而言,在心理上也无法一下子接受。(广东《珠江晚报》)

虽然民企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国企,但我们也不愿看到,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民企对国企的破坏力要远远高于国企内部的内耗和低效。很多国企改制一次,就是被形形色色的投资者洗劫一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投资者报》所报道过的吉林制药(000545),两次改制,遇到的都是资本大鳄,留下的都是巨额债务窟窿。(上海《每日经济新闻》)

2、国资委热衷“拉郎配” 陈国君成了改制牺牲品

就通钢集团24日爆发大规模群体事件,吉林省国资委于27日发布消息称,建龙集团增资扩股通钢的方案仍是最有利于发展的方案。作为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并享有收益的政府特设机构,国资委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它是企业的股东,对国有股的处置,考虑的是国有资产的利益最大化,依据的是相关法律法规。从这个角度说,国资委对企业职工似乎并无义务。吉林国资委对改制方案的理直气壮,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也因此,即使在工人表示不满后,仍坚持方案“最有利于发展”。(广东《南方都市报》)
抛开建龙收购过程中职工安置上处理的拙劣,以及通化钢铁万名职工暴力事件的惨痛后果不谈,单从这一并购案本身来看,其暴露出的是中国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中的体制缺陷,是一种许多地方政府的惯用做法――“拉郎配”式企改,即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不进行认真的调研,不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更不会去征求企业的主人也即职工的意见,只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将国有企业“许配”给自己心仪的企业。至于这种“拉郎配”式的企业改制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恶果――譬如两家企业“婚后”在情感上和运营模式上是水乳交融还是矛盾重重,职工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对抗情绪,企业绩效和利润是否会比改制之前更好,职工安置去向会不会出现问题,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等等――却无暇顾及。(北京财讯网)

翻开近年来中国钢铁业的重组案例不难发现,多数并购是在地方国资委主导的内部国有钢企之间展开,或者是民营钢企之间的并购,国有和民营之间跨所有制的并购极少发生,这正是通化钢铁并购案的特殊性所在。虽然1995年开始中国就提出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是过去的那种思想在钢厂职工中却很难根除。“人人都有工作”正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收购后大幅度裁员的传闻,直接引爆了已积蓄已久的矛盾,引发了通化钢铁职工的极端行为。可以这样说,通钢事件是国企改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悲剧,陈国君和通钢那些每个月拿着几百元的工人一样,都是这场改革的牺牲品。(河北长城在线网)

3、阉割职工基本利益 事件暴露国企改制弊端

一起旨在焕发企业活力、本应受到职工欢迎的企业重组,竟然演变成了千名职工将入股企业派驻的总经理殴打致死的群体性事件。吉林通钢这起事件的调查结果虽未正式公布,但从已有的报道看,职工权益受损是引发群众情绪失控的重要原因。(北京新华网)

通过对“通钢事件”这只麻雀的简单解剖,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视国有企业职工权益的重组,是罔顾历史的重组,也是不完善的重组。国有企业通常都有悠久的历史,职工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的工资虽然比较低,但有住房、看病等福利保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模式已经基本上被抛弃,职工的社会福利不再由国家包办,但这势必要求提高职工工资,以弥补职工在这方面所遇到的缺失。然而,在我们经常看到的资产重组案例中,企业职工却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基本权利被架空。(北京中国网)

从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国企改制的举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另一个真相是:某些国企改革,就是脱离于普通职工的改革,这个改革可能就是以摆脱普通职工为代价的――将原本的职工之于企业的主人地位转化为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一旦这种关系成立,企业为降低成本,要做的必然就是裁员、降低职工收入、甩脱退休职工包袱。(北京法律界网)

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广大职工作为奉献过青春和汗水的劳动者、作为企业的股东,他们的权益理当受到保障,要求理应受到重视。当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受阻时,这一矛盾就会以极端激烈的形式爆发。如果在整个收购过程中,职工基本的生存权利没有受到剥夺,通钢职工又何至于将高管围殴致死后,仍不让医护人员和警方救护?(河南大河网)

四、主人翁沦为“主人空” 职工需要话语权
1、工人缺席“资本盛宴” 通钢敲响国企改制警钟

通钢一直极为紧张的干群关系,使得24日刚刚履新的陈国君不得不面对极度情绪化的万名职工。与目前资产重组流行的模式一样,通钢重组选择的也是“国退民进”的路径,民营企业身份的建龙集团参与了重组并掌控了国有企业通钢集团的实际控股权。新华社为此发布的新闻稿说,有关方案经过吉林省政府的多次讨论和慎重研究。从法理上说,吉林省政府作为通钢国有股的代表者,具有参与重组的资本性权利。但是,通观整篇报道,看到的只有吉林省政府活跃的身影,却没有看到通钢的职工在整个重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他们处于“失踪”的状态,只是在这一事件的末尾忽然出场,并以极端的方式使重组宣告失败。(辽宁东北网)

显然,通钢事件自始至终是吉林省国资委在代表通钢集团与建龙进行谈判,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企业职工的话语权被忽视。既然建龙并购通钢激起的民愤如此之大,何以建龙再次入主还能顺利进行?应该说,通钢事件是中国国企改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悲剧。(广东南方新闻网)

在如今这个“资本为王”的时代,资产重组总是在资本拥有者之间展开博弈与交易,企业职工的利益往往被架空,话语权往往被忽视。近年来,涉及到国企重组引发的劳资冲突事件屡有发生。但在企业卸掉“包袱”重焕生机的“资本盛宴”中,工人阶层却不能入席,“企业主人翁”便成为一个画饼。

2005年,中国曾掀起规模极大的国有资产流失大讨论,国资流失也成为官商腐败的同义词。但事实上,公众之所以如此反对,不仅在于国资的流失,还在于国有资产的分配不公。因为国有资产的“贱卖”从表面上看,社会财富没有损失,只是改变了其在社会中的分配,但这种分配明显偏向了相关利益主体中的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则被边缘化,甚至连其原有的利益也遭到侵蚀,这自然会引发利益受损群体的强烈不满。(香港中评网)

2、通钢事件血的代价 工人须有代言人话语权

当然,不能因为重组中的纠纷,就放弃中国国企市场化进程,更不可漠视工人们的正当利益诉求。在通钢事件中,以及类似国有企业重组案中,工人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应该有自己的代言人,应该有法律保障的话语权。只有建立了正常的渠道,才能调解利害关系,化解可能的冲突。(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长久以来,国有企业往往没有尊重职工的习惯,企业如何发展、怎么折腾,都是官员领导的事,谁来当一把手,更是上面说了算;许多企业本身空空的,领导却是腰包鼓鼓;下岗失业的是普通职工,自大自肥的是国家干部。而国有企业,原本都是把职工看作是“主人翁”的。国有企业的被兼并、被重组,不像资本家的企业那样可以无视职工的意见。(湖北荆楚网)


但遗憾的是,当下一些地方职工利益受损,寻求解决的渠道往往不畅,问题很难及时解决。一些群众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将事情闹大上,这正是暴力思维产生的深刻根源。频频上演的“闹大维权”,令人感到悲哀。它折射出合法维权通道的淤塞,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冷漠。在一次次反映问题石沉大海,一趟趟上访举报无功而返的背后,民怨在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在某个时段集中爆发出来。而这些“闹大维权”的先例,又在传递一种极其错误和危险的信号,驱使更多的人采取极端和过激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山东《半岛都市报》)

3、极端维权接连发生 利益分配改革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社会屡屡发生极端维权事件,从跳楼讨薪到开胸验肺,从多地接连爆发的群体事件到群殴致死事件……在这些或无奈、或悲哀、或尖锐的事件乃至冲突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收入分配差异巨大、权力与利益分配不均的现实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日益加重,一些长期积压的问题正在暴露出来,社会矛盾有激化之虞。

随着中国改革正步入“深水区”,社会形态也随之改变,发展方式也到了一个需要调整的阶段。这些屡屡发生的矛盾冲突凸显出北京当局着眼于调整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改革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而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其地位是否得到提升,更是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美国《侨报》)

应当看到,通钢事件这种国企与民企合作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其他许多群体性事件一样,都是大众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的结果,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无论国企改制也罢,企业重组也罢,如果总是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群体性事件将难以避免,殴死总经理的悲剧将难以避免。(北京中国青年网)
 
来自官方的消息显示,经过省政府工作组、通化市委市政府、省市公安部门及通钢集团的积极努力,事态已经得到控制,职工群众情绪平稳,通化钢铁股份公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吉林省政府发布的公告显示,建龙集团对通钢集团增资扩股方案,是在通钢集团已经实施改制,员工身份全部转换,并在各主要股东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履行了相关审核、审批手续。方案的实施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建龙钢铁牵手通钢集团,为中国钢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创造了一个典范。但通钢喋血事件让模范重新归零。
 
李新创告诉记者,在近年来风起云涌的钢企重组浪潮中,政府态度、企业利益分配等层面的因素,多为人关注,而员工情绪等则被淡化处理.
 
。“比较切合实际的,是兼顾处理各方利益,既要给被兼并企业的发展带来后劲,也要考虑职工利益,慎重处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为何会发生上述事件,不是国家政策不好,而是吉林省操作的人有问题。查一查建龙公司在国内“所谓的收购也好,参股也好,究竟有何实力”。不要看表面玩文字游戏。
 
据介绍,事情发生后,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珉和省长韩长赋多次作出批示,并委托省委副书记王儒林、分管副省长王祖继赶赴现场指导处置。(
 
据新华社报道,吉林通化钢铁集团部分职工因不满企业重组而在通钢厂区内聚集上访,一度造成工厂内7个高炉停产,建龙公司派驻总经理也被殴打不治身亡。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在分析事件原因时指出:通钢个别离退人员及退休人员制造谣言,利用一些人员特别是仍在岗人员的“国有情结”较深,对通钢集团现状与所面临的困难不了解情况,激化企业矛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调这两句话,体现了中央对国有企业改制的实事求是精神。
 
建共国六十周年。韶关、新疆、石首、吉钢......
唉,只想说一句:快了!
 
此事系个别非在岗人员发起并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员聚集所致??????????????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