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分享汇集一(有转载有原创) (1人在浏览)

byronroy

.
荣誉会员
注册
2005-08-17
帖子
70,153
反馈评分
356
点数
191
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67430 (影响至深的一个培训)

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64170 (黄金规则)
QUOTE(byronroy @ 2006年10月18日 Wednesday, 02:27 PM)
35岁之前成功的12条黄金法则

第一章:一个目标�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1、你为什么是穷人,第一点就是你没有立下成为富人的目标
2、你的人生核心目标是什么?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
3、起跑领先一步,人生领先一大步:成功从选定目标开始
4、贾金斯式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功?真正能完成自己计划的人只有5%,大多数人不是将自己的目标舍弃,就是沦为缺乏行动的空想
5、 如果你想在35岁以前成功,你一定在25至30岁之间确立好你的人生目标
6、 每日、每月、每年都要问自己:我是否达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

第二章:两个成功基点

站好位置,调正心态,努力冲刺,35岁以前成功
(一)人生定位
1、 人怕入错行: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3、 从三百六十行中选择你的最爱
人人都可以创业,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创业成功
4、 寻找自己的黄金宝地
(二)永恒的真理:心态决定命运,35岁以前的心态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1、 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
2、 敢于梦想,勇于梦想,这个世界永远属于追梦的人
3、 35岁以前不要怕,35岁以后不要悔
4、 出身贫民,并非一辈子是贫民,只要你永远保持那颗进取的心。中国成功人士大多来自小地方
5、 做一个积极的思维者
6、 不要败给悲观的自己
有的人比你富有一千倍,他们也会比你聪明一千倍么?不会,他们只是年轻时心气比你高一千倍。
人生的好多次失败,最后并不是败给别人,而是败给了悲观的自己。
7、 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
8、 宁可去碰壁,也不要在家里面壁
克服你的失败、消极的心态
(1) 找个地方喝点酒
(2) 找个迪厅跳跳舞
(3) 找帮朋友侃侃山
(4) 积极行动起来

第三章:三大技巧

1、管理时间: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把一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看作一小时的人多60倍
2、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3、自我管理,游刃有余
(1) 创业不怕本小,脑子一定要好
(2) 可以开家特色店
(3) 做别人不愿做的生意

第四章:四项安身立命的理念

35岁以前一定要形成个人风格
1、做人优于做事
做事失败可以重来,做人失败却不能重来
(1) 做人要讲义气
(2) 永不气馁
2、豁达的男人有财运,豁达的女人有帮夫运
35岁以前搞定婚姻生活
3、忠诚的原则:35岁以前你还没有建立起忠诚美誉,这一缺点将要困扰你的一生
4、把小事做细,但不要耍小聪明
中国人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

第五章:五分运气�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1、人生的确有很多运气的成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的古训说明各占一半
2、机会时常意外地降临,但属于那些不应决不放弃的人
3、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会
机会就像一只小鸟,如果你不抓住,它就会飞得无影无踪
4、智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

第六章:六项要求

1、智慧
(1)别人可你以拿走你的一切,但拿不走你的智慧
(2)巧妙运用自己的智慧
(3)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2、勇气
(1)勇气的力量有时会让你成为"超人"
(2)敢于放弃,敢于"舍得"
3、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领袖气质"
(1) 激情感染别人
(2) "三o七法则"实现领袖气质
(3) 拍板决断能力
(4) 人格魅力
4、创造性:不要做循规蹈矩的人
25-35岁是人生最有创造性的阶段,很多成功人士也都产生在这一阶段
5、明智
(1) 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定向聚焦
(2) 尽量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努力
6、持之以恒的行动力:在你选定行业坚持十年,你一定会成为大赢家

第七章:七分学习

1、知识改变命运
2、35岁以前学会你行业中必要的一切知识
a) 每天淘汰你自己
cool.gif
在商言商
3、太相信的书人,只能成为打工仔
4、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

第八章:八分交际

朋友多了路好走
1、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35岁以前建立起人际关系网
2、人脉即财脉: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3、交友有原则
4、善于沟通:35岁以前要锻炼出自己的演讲才能

第九章:九分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35岁以前养成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成功的大小
1、积极思维的好习惯
2、养成高效工作的好习惯
(1) 办公室
(2) 生活可以不拘小节,但要把工作做细
(3) 学习聆听,不打断别人说话
3、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4、广泛爱好的好习惯
5、快速行动的好习惯

第十章:十分自信

1、自信是成功的精神支柱
2、自信方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3、把自信建立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
4、如何建立自信
(1) 为自己确立目标
(2) 发挥自己的长处
(3) 做事要有计划
(4) 做事不拖拉
(5) 轻易不要放弃
(6) 学会自我激励
(7) 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


第十一章 11个需要避开的成功陷阱

1、只有功劳,没有苦劳
2、不要"怀才不遇",而要寻找机遇
3、不要想发横财
4、不要为钱而工作,而让钱为你工作
5、 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人做我也做
6、 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知足常乐
7、 承认错误而非掩饰错误
8、 脚踏实地而非想入非非
9、 野心太大而不是信心十足
10、反复跳槽不可取
11、眼高手低
12、不择手段

第十二章 十二分努力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小不是成功,大不是成功,由小变大才是成功
2、中国社会进入微利时代:巧干+敢干+实干=成功
3、努力尝试就有成功的可能
4、做任何事情,尽最大努力
5、把事情当成事业来做
6、我看打工者
7、祝你早日掘到第一桶金

[snapback]1512926[/snapback]​
 
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62502 (选择的智慧)

QUOTE(byronroy @ 2006年09月23日 Saturday, 01:28 PM)
选择的智慧: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
关键词李开复

引言
我觉得,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作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称为“选择的智慧”,它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了2000多年的“中庸”之道。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他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人人都有机会,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在与大学生的书信交流及创办“开复学生网”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很多学生虽然拥有选择的权利,虽然生活在优越的大环境中,但仍然有许多学生时常遇到迷茫的时刻。例如,经常有学生问我有关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
我能帮你做的不是选择,因为你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来也只有自己最在意。
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声音,帮助你做出智慧的选择。
我提出选择成功的智慧共有8种:
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用真心追随智慧。

用中庸拒绝极端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内涵。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比如说,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什么事都没有主见。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我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10个副总裁围成一圈,一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言,惟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其间还出现了争执。一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敬程度,为他们排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我们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见。相反,话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中庸式的智慧沟通”呢?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西恩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

用理智分析情景
中庸之道不但强调守诚中道,也要求我们择善而从。
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先用第一个智慧避免走向极端的陷阱,然后用第二个智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
记得曾有一位青年问我:“我不同意我的老板的意见,我该站起来发言吗?”
当时,我的回答是:“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板是一个愿意接纳异议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你千万不要乱发言,但是,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工作和新老板了!如果他能够接受异议,那么,在老板还没做出最后的决定时,不要怕提出异议;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如果是当众发言,自己的话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应当顾虑到老板的面子。老板一旦做出了决定,我们无论有无异议,都必须支持和贯彻,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板沟通。”
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里,我们必须学会用智慧甄别各种复杂的情况,并从不同候选方案中择善而从的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艺术也同样需要择善而从。许多人误以为,好的领导都有完全相同的风格,例如:指挥命令、宏观掌控、和谐合作、民主自由、授权负责、指导培养。
其实,在著名的管理学著作《有效率的领导》一书中,作者丹尼尔・戈德曼提出:最好的领导能够完整地拥有上述的六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领导力,并会有智慧地因具体情景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
人生中的绝大多数选择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大家要学会在最合适的时候对最合适的人用最合适的方法,要学会在做出决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种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倾向。

用务实发挥影响
选择完整与均衡时,你必须首先弄清楚,你面临的事情是你能够影响到的,还是你根本无力改变的。史蒂芬・柯维在其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所有值得关注的事情称为“关注圈”,把能够发挥影响的事情称为“影响圈”。
在整个关注圈中,根据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三类:
可直接影响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解决之道在于用正确的态度执行。这是我们绝对做得到的,也是最核心的“影响圈”。
可间接影响的问题:有赖改进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如借助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来解决。这是最值得我们努力争取的“影响圈”。
无能为力的问题:需要以平和的态度和胸怀,接纳这些问题。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泰然处之,如此才不至于让问题征服了我们。
无论碰到任何问题,如果你认为“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或者总是在埋怨“我真的无能为力”,那么,这种想法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你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碰到问题时,你只要耐心地将它分解开,看看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影响的,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关注但却无法影响的。然后,去努力争取那些可以“间接影响”的问题,让它们变成可“直接影响”的,同时把全部心力投入自己的影响圈――你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这反过来又可以让你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所以,不管一个问题属于上述三种中的哪一种,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都要从自己的影响圈开始:先影响自己,再影响别人,最后才有可能影响环境。
这个方法为“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三句话增加了足够的可操作性。
有一位学生曾问我:“开复老师,今年我刚刚上大一。我为学校做了许多事,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最近我却很是烦恼。此前,因为我看不惯某某同学的做法,在背后说了一些气话。有一次,他竟利用学生会干部的职权,在领导面前为我捏造了许多罪名。领导在没有调查落实的情况下就处分了我。”
我的回答是:“这件事确实很不幸,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你只有接受后果。我劝你少想想这件事有多么不公平,因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你无法影响,也不能改变。我劝你多想想,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影响和改变的。例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你没有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是不是这一切都可以避免?我并不是说别人做的都是对的,但是,你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你必须清楚要如何修正自己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会做得更好一些吗?你是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会改掉背后说人坏话的毛病?你有没有听过‘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这句话?如果你不在背后批评别人,很可能别人也不会在背后中伤你。有句谚语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风,但我们可以调整船帆。’希望你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认清楚自己的船帆在哪里。”
我在去年7月加入Google时,也因为卷入法律纠纷而学会了“用务实发挥影响”。当时,我离职的事实公布后,许多媒体因为被误导,以为我的离职违背了合约,就发表了一些不合事实的言论。那时,多亏我的律师朋友提醒我:对于媒体的报道,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官司漩涡中,我个人不能出面解释,否则不但越描越黑,而且可能给对方提供更多材料。法官的决定则是我可以间接影响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打一场漂亮仗。至于可直接影响的方面则是我可以广搜证据、找寻证人、理解法律、准备对质时证实对方谎言的证据。于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不再订阅报纸,不再上新闻网站,不再被流言蜚语所惑。我一天花16个小时苦读法律,在对方提出的近30万份文件中找到我们需要的文件,和律师一同起草我们的答辩状,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庭排练。9月出庭时,我们果然获胜。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回到中国开始工作后,我没有花任何精力试图引导或改变媒体,媒体的报道却自然而然地完全转变成为正面报道。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专注于你能够改变的事情,可能最后连当初不能改变的事情也改变了。

用冷静掌控抉择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
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重要的抉择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但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
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
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
1998年时,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回中国建立研究院,在美国创业办公司。当我问到许多朋友“有没有人愿意和我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都说:“当然不愿意,只有中国的聪明人到美国,哪有美国的聪明人回到中国?”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张利弊对照表:
843253.jpg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必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 100%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立研究院”,我有100%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
当然,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在这种时候,我们既要谨慎地评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挑战自己。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阐述“领导力”时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40%~70%,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
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
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
当你询问他人意见时,可以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观描述影响他人。当然,你也必须明白,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
例如,有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刚做出决定,就立即紧张起来,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有的人非常喜欢吃“后悔药”,他们事先不通盘考虑,事后却追悔莫及;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本来自己做出的是客观、公正的抉择,但事后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摇摆不定……
其实,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用自觉端正态度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有自觉的人能够针对自己做出最具有智慧的选择,选择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选择做能够得到满足感的工作等等。一个自觉的人,既不会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会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低估了自己潜能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
我曾有一个下属,属于“自觉力”明显不足的那种人。他虽然有些才干,但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还喜欢随时随地自吹自擂。在他的自我评估里写着:“虽然我非常谦虚,但我只能这样评价自己:我的表现是有史以来最卓越的。”当我看到这样一句自我评语时,我就知道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因为他缺乏最起码的自觉。果然,他不久就提出,我不了解他的才华,不能重用他,他决定到其他部门另谋高就。但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最后,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

用学习积累经验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这位智者的意思是说,每个人最初都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选择中,如果能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他就能逐渐学会正确的选择方法,他也就自然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回顾我的一生,我可以很确信地说:我从失败中学习到的要远远超过我从成功中学习到的。所以,不要畏惧失败。每一个失败不是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学习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时候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英文中有一句名言:“旅途本身就是收获。”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当我从中国回到微软总部后,发现刚接管的部门有一个项目存在方向上的偏差――开发团队并没有把用户摆在第一位,而只知道研究一些看上去很“酷”的技术――就毅然终止了该项目的研发。当时,有一位员工问我:“你怎么能够确定你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像Windows这样的产品也是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市场检验后才站稳脚跟的。你凭什么笃定这个项目不会在未来收获惊喜呢?”
其实,我之所以能够快速做出抉择,主要还是因为我在此前的工作中已经有了类似的教训:
我曾经在SGI公司领导200余人的团队研发一套世界最先进的三维漫步技术。这套技术能在 10年前的硬件上营造出美丽的三维效果。但在做这个项目时,我们完全没有考虑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来的三维体验并没有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客户群,而是想解决所有客户的问题。结果,最终的产品无法利用SGI现有的营销渠道,产品对硬件及网络的要求也超出了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我们这个项目最终被取消,技术被公司出售。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因为我手下的200余人都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失业。我的内心深感愧疚。但另一方面,我也从惨痛的教训中吸取了足够的经验,这让我深深懂得: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用勇气放弃包袱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有时,你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必须放弃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气了。
许多人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无比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
一次是大家都知道的转专业的事情。另一次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时,放弃了两年的年资而加入了苹果公司。虽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师当做楷模,而且有幸任教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系,但这个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事本来都是好事,但这些事情对社会的价值并不是那么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所以,当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
加入Google后,有许多记者问我:“在微软你有七年的人脉,有比尔・盖茨的信任,就这么放弃了,你不觉得可惜吗?”确实,这些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我看到有回到中国再一次创业的机会,当我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的产生,当我看到一个坚持自己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我发现,创立Google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于是,就像我在“追随我新的抉择”中所说的:“我有选择的权利―― 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 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

用真心追随智慧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了。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特别的“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所谓“报纸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被刊登为头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下面是一个“报纸头条测试法”的真实使用例子。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遇到了公司裁员,我必须要从两个员工中裁掉一位。一位是我的师兄。他10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他知道面临危机后就请我们共同的老师来提出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
另一位是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还没有时间表现,但他应该是一位有潜力的员工。
我内心里的“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告诉我应该裁掉师兄,但我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观念却告诉我应该留下师兄。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测试”。在明天的报纸上,我希望看到哪一个头条消息呢:
(1)徇私的李开复,裁掉了无辜的员工;
(2)冷酷的李开复,裁掉了同窗的师兄。
虽然我不愿意看到这两个“头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但相比之下,前者给我的打击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我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如果我违背了诚信原则,那么我既没有颜面见到公司的领导,也没有资格再做职业经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师兄,然后我告诉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帮忙。
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它违背了我内心很强烈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但是,“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对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
理想与价值观一样重要。我在大学时定立了我的人生目标――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这个理想帮助了我做出许多重要的决定,例如1998年回到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又毅然决定加入Google公司并再次回到中国创业,这些重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我追随内心的表现:我认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国实现得更好。

大学生在25岁以前,通常都会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一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专业时,不应当只听从父母的意见,也不应当只看学校的名气大小或报考该专业学生的分数高低。相应的,选择工作时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名、利、时尚等外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在综合权衡自己的理想、学习积累、天赋以及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每个人的“真心”、“理想”、“兴趣”不同,每个人的机遇不同,参加的团队不同,学习的机会不同,擅长的“态度”或“行为”也不同。所以,你有选择的权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青年朋友们,中国是了不起的国家,她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人才中心。这里有无数的机遇在等着你们,只要你们用智慧主动选择,成功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你的身边!

http://likaifu.bokee.com/5682323.html
[snapback]1485611[/snapback]​
 
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64172 (金科玉律)
QUOTE(byronroy @ 2006年10月18日 Wednesday, 02:38 PM)
1、 墨非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幺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2、 二八法则:二八法则主张:以一个小的诱因、投入或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报酬。就字面意义来看,这法则是说,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所付出的20%。
3、 马太效应: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
4、 手表定理:有一只表的人知道现在几点了,有两只表的人则无法确定。
5、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
6、 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组织中,雇员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7、 零和游戏:游戏者有赢有输,但整个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8、 华盛顿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r两个人互相推诿r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9、 酒与污水定律: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r如果你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10、 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11、 蘑菇管理原则:对于初出茅芦者管理原则如下:将其置于阴暗角落,浇上大粪,任其自生自灭。
12、 钱的问题:当某人告诉你:"不是钱,而是原则问题"时,十有八九是钱的问题。
13、 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snapback]1512929[/snapback]​
 
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61490 (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QUOTE(byronroy @ 2006年09月06日 Wednesday, 11:38 PM)
每个人的职业规划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根据现实情况以及现有的机遇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最终向自己理想目标靠近。

每个在校的大学生都渴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要在众多的对手中脱颖而出,不是一日的工夫。我觉得在大学三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当心中有个大概的计划和目标后,便应该到目标公司开始实习。实习很重要而且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自我评测的方法。通过实习你可以积累相关专业的经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你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点、专长在哪儿,不足与薄弱的地方在哪儿,这样有利于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弥补缺陷,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今后的求职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实习可以说是模拟就业,在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具体的事情会极大地激发你的潜能。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实习就像一面镜子,让你真正地了解自己。这样面对未来的就业竞争,你已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

职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目标的设定外,在此之前的准备工作更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你对预期实现的程度。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大学期间,应该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能力,以便能很快地投入工作,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我认为有三点是最重要的:

1、 学习能力
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得很快,如果没有不断学习的动力,你很快就会被淘汰。大学生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2、 适应能力
从象牙塔进入社会,几乎每位大学生都会感到不适应,面对新环境常常出现挫折感、烦闷等,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所以用人单位是很看重员工的适应能力的。一个可以随机应变,从容应付纷繁变化的外部世界的人,是我们最为青睐的。在这里提醒各位大学生朋友,多寻找一些机会磨练自己,这对你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3、 与人相处的能力
这一点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我们从事的工作大多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学校里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工作中是行不通的,早早树立合作精神对你今后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成功的职业规划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方案,最终接近目标。另外一点就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制定出可行的择业规划。我认为好的职业不仅仅在于高薪,个人兴趣与能力的结合点才是好职业必备的因素。如果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而是盲目地规划未来,那一定不能取得成功。

大公司or小公司?
我个人认为大公司工作比较好。大公司相对于小公司来说,更加成熟,在各方面也更加完善一些,我想这一点就很吸引人。另外,在大公司工作,它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你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向更高层次进行拓展,这是它占优势的又一个方面。再者,大公司能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也是小公司无法比拟的。我想,高的起点对每个人的成功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做你最擅长的事,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一个人成为通才很难,但成为专家并不困难。发挥自己的长处。举个例子,在森林里开一个动物学习学校,兔子、老鹰、青蛙都去上学。开学后,学校设立跑步、爬树、游泳、飞翔几门课程。兔子可以是跑步的明星,但要它学游泳就很困难,学飞翔就更不用说了,爬树很容易弄伤它的脚。所以说关键是你不必成为全才,只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和老鹰一起翱翔"
你规划好自己未来发展方向之后,你就要“标杆学习"了。你要找出在你的领域里最棒的人,去拜访他。这就是“和老鹰一起翱翔"。如果你要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你就要找到在这个领域中最棒的那个,和他一起工作,了解他的工作经验是什么、每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你帮他工作会比你自己摸索进步更快,并且让他给你一些建议,达到你的目标的速度也就会大大提高。其次,当你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就与成功者合作。这是最快和把握性最大的成功途径。

当你播下一个思想,就会收获一个行动;当你播下一个行动,就会收获一个习惯;当你播下一个习惯,就会收获一个品格;当你收获一个品格,就会收获一个态度。一个好的职业人必然具备良好的习惯,习惯包括态度、技能、知识,而又以态度最为关键。

第一,积极主动。获得国际和平奖的一个印度修女,有一次领一帮非常贫困的小孩到面包店去。请面包店的老板给这些孩子一些面包吃。“呸",面包店老板冲着修女吐了一脸口水。修女平静地用纸将脸上的口水擦掉,再次请求面包店老板给这些孩子一些面包吃。老板深深地被震动了。自此以后,这个面包店一直给这些孩子提供面包。当外界有不好的影 响时,自己要积极主动,报以一个良好的回应。

第二,扩大影响范围。自己做得到的、自己能影响得到的是影响范围。自己不能影响到的但可以关注到的范围叫关切范围。我们要在影响范围内扩大影响,把触角伸向关切范围,这样影响范围就会不断扩大,关切范围会相对缩小,你能改变的事情也就越多。

第三, 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当作最紧急的事情来做。有时一些事情放到一起,往往容易忽略最关键的事情,但你必须腾出时间来做最重要的事情。

第四,先了解别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但只考虑对方不考虑自己也是不行的。要使双方受益,达到最佳状况。

第五,发扬团队精神。力求发挥1+1>2的功能和作用,通过互助合作达到最佳整合,赢得最大的目标,使大家“利益均沾"。

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想从一开始就找到一份既让自己感兴趣又可以发挥自身潜能的工作。但是我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的人来说,心智还不是太成熟,如果在这个时候就让他做出一份关于自己一生的职业规划,压力实在很大而且也不现实。从校园到社会,年轻人需要一段时间使自己成熟起来,完善起来,逐渐适应这个社会,因此我认为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毕业后的两三年里,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条条框框,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找工作。这段时间是心态的一种过渡,将初离校园时的焦灼、急躁漫漫沉淀为以一种宽松、平和的心态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适应它、了解它。另外通过实际的工作你将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自己最需要什么,进一步成型你的人生观,完善你的人格。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做有点浪费时间,可是我觉得这个时间花得很值得。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不仅为你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你未来的选择提供了参照。

我认为到了三十岁时应该做一个比较大的决定了,未来十年之中,自己的何去何从在这个时候应该有个清楚的盘算。之所以在三十岁这儿划条界线是因为这么几点:

1、在前期的工作中,你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各方面的能力逐渐完善起来,对社会、人际关系层面等的认识较之以前也更全面,加之具备了做较大规划的能力,而且也迫切需要制定一份长远的计划。
2、社会中的摸爬滚打可以磨练、塑造一个人,各种各样的经历也使你对自己的了解更加透彻,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有了对未来职业明确的选择点,制定一份职业规划方案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工作中的阅历同时炼就了你的火眼金睛,让你对市场中的机遇有更好的把握。你不会再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成功就欣喜若狂,当然那些貌不惊人、背后却潜藏着巨大机遇的工作也再不会逃脱你的视线。

如果有两个人让我选择,一个是在十年之中换了十个工作的人,一个是在十年当中换了三个工作的,那我一定会选择后者,原因很简单:

1、 如果在一个企业中,没有工作过足够的时间,他对这个企业的了解和认识不可能很深,他的学习和培训也不够充分,当然这种蜻蜓点水一般地匆匆掠过也决定了这个人不会为企业做出很大的贡献。一个人在十天之内游览十座城市与他十天中只去三个城市相比,这期间的感受,哪个更深刻?

2、 更换工作的动因中最重要的就是薪水的高低。虽然我们不能忽视企业之间给予员工薪金福利的不同,但如果在金钱的驱动下频频跳槽,这种人太功利了。

3、 有些人不断变动工作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盲目地寻找下去

4、 频频地换工作有时并不是出于自愿,换句话说他可能是被公司炒掉的。这种人自身必定存在不少缺点。所以我觉得青年人在对自己的未来作规划时,千万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努力积累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转自亚太人力资源网
[snapback]1469808[/snapback]​
 
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68188 (说服的科学)

QUOTE(byronroy @ 2006年12月04日 Monday, 02:33 PM)
说服的科学

作者: 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

作为管理者,你是否曾经羡慕一些天生善于说服他人的“幸运儿”?这些“说服大师”借助个人魅力与能言善辩,能够轻而易举地说服别人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那些被说服者如此热切地服从他们的要求,似乎说服本身就是一种恩惠,让被说服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报答。

如果说管理者最基本的技能是通过他人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说服能力”就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本文作者认为,管理者可以获得这一技能,前提是他们遵循科学原理。在过去五十年中,行为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与研究,已经掌握了大量关于导致人们让步、服从或改变的一些互动方式的信息。研究显示,说服不仅仅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有其基本的原理,而我们可以传授、学习和应用这些原理。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六种基本原理。

好感原理:人们喜欢那些欣赏自己的人。这一条原理的应用方式是,通过赢得他人的好感,再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我们必须发现自己和他人真正的相似之处,然后给予真心的赞美。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培养与公司里其他人员的关系,并可以修补受损或没有成效的关系。

互惠原理:人们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他人以回报。这一条原理的应用方法是,施予别人你所想要的。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就是以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回报于人。赠送礼物是互惠原理比较初级的一种应用;在更高级的应用中,如果管理者希望在办公室内培养积极的态度和有成效的人际关系,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真正的先行者优势--只要管理者能率先展现出自己所期望的行为方式,就能引导同事和下属员工做出同样的行为。不论是信任、合作精神,或是讨人喜欢的举动,对于这些管理者希望在他人身上看到的行为,管理者自己应当首先起到表率作用。

社会影响力原理:人们会仿效与其相似的人的做法。该原理的应用方法是,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同等群体的力量。作为社会一员,在思考、感受和行动方式上,我们都很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多项实验和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来自同等群体的说服会异常有效。比如,大多数专业销售人士都知道:当满意客户与潜在客户的境遇相似时,前者的话对后者最有影响力。

言行一致原理:人们会依照自己的承诺行事。该原理的应用方法是,让人们做出积极、公开和自愿的承诺。比如对于管理者来说,假设你希望某个员工在交报告方面能够更加及时,一旦你认为他已经同意,就应该要求他将决定写成备忘录,然后发给你。如此一来,他履行该承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权威原理:人们愿意听从专家的意见。该原理的应用方法是,把你的专长显露出来。面对现代生活的纷繁复杂,一位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而高效的捷径,帮助我们制订出色的决定。由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听从专家的建议,那么管理者应当尽力尝试在发挥影响力之前,确保让自己具有一定的专长。

稀缺性原理:东西越少,想要的人就越多。该原理的应用方法是,强调稀有性与独家信息。多个研究显示,当物品和机会变得越匮乏时人们就会越重视。对管理者来说,这是个绝对有用的信息。他们可以借助组织中的稀缺资源,如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供应以及独特的提议,来达到自己的说服目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六条原则是综合运用的。
[snapback]1579722[/snapback]​
 
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61192 (修身处事)

QUOTE(byronroy @ 2006年09月02日 Saturday, 01:36 PM)
最近遵循风兄建议在拜读老子之作。有感,故节其中一部分与电白同乡分享。
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 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人类应“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 老子认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有三个要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范应元说:"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爱故能勇于行道,使亲安君尊,而天下无弃人,物无弃物也"。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说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韩非子注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 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 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
�� 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范应元解释说:�"躁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冲,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辩而若讷,亦无不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静为正尔。"
�� 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毁系于心,荣辱劳其神,从而达到哀乐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遥境界。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
�(三)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 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因为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 我能虚静谦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万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违自然之理,顺则吉,逆则凶。去其主观任意,因物之性,随易应物。"为无为,事无事","不敢为天下先",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则将无所不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 物极则反,过盛必衰,盈满则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这也即是孔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过犹不及",孟子所谓'仲尼不为已甚'之意。列宁也说:"真理走过一步,即是谬误。"
� 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原文自:http://www.laozi.net/axt/data/2006/0515/article_285.htm
[snapback]1465828[/snapback]​
 
http://0668.cc/index.php?showtopic=61957 (抗干扰能力)

QUOTE(byronroy @ 2006年09月14日 Thursday, 11:39 AM)
你的抗干扰能力,将决定创业的成功与否?

作者: 方兴东 | 2006年09月13日19时49分 |

互联网十多年,发展出一个巨大的圈子,这个圈子牛人很多,仙人、神人、邪人和圣人,无所不包。这些人繁荣了这个产业,热闹了我们业界的日常生活。这是他们的贡献。当然,他们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圈子也大量出产质疑、非议、闲言、谣言甚至诽谤。他们出产的这些是非,实在是污染着整个业界,也污染着很多人的耳朵。要想不受影响,必须有超人的抗干扰的能力。

我自己在这个圈子也有十年了。针对我的各种断论、传言和攻击,版本已经不计其数。怀疑、批判和诽谤累计起来,回头看看都会后怕。如果我要是每天在意这些东西,那我肯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安心干了。所以,我对于自己最大的挑战就是,身在中关村,作为多年来的写评论的一员。如何身在其中,同时又超越其中,这实在是现实的难题。我们无力改变全局,但是,却可以把握自己,如何让自己无谓的消耗降到最低,是根本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的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界最成功的人士,比如陈天桥、李彦宏、丁磊、马化腾等等,都始终对这个圈子保持很好的距离。不知道是他们有天然的抗体,还是有超高的智慧。因为,这个圈子里面很多人的高论、思想,甚至远大理想,都不亚于前面提到的这些成功人士。所以,他们口头言论的力量可想而知。这种高度互动的业界内耗的能量无比巨大,怎么估计都不算高。多少人就沦陷这种“噪音”的漩涡之中,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会失败。要妖魔化一个人,更是小菜一碟。

为什么圈子牛人如此之多,而最终成功的人士却如此之少?为什么聪明人如此之云集,为什么机会最终只惠顾极少数人?这是偶然吗?我时常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深受这个圈子影响的人,我自己也经常在自我反省。尽可能最大程度保持自己的清净,以更专心做自己的事情,虽然这些事情可能未必一开始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因为,这些非议、高谈最终不可能留存下来,而最终只有一个人真正做成的事情,留存了下来。

因此,对于新的创业者,我个人的劝告就是:不能完全与这个圈子绝缘,但是也千万不要深入这个圈子,被这个圈子的氛围和言论所主导。你的抗干扰能力,可能将直接决定创业的成功与否?

但是,还是看到很多朋友受了这个言论的影响。这是无可奈何的现实。我们必须在这个状况下继续努力,埋头创造,不断创新。同时,必须与这个圈子谨慎地保持距离。而且必须与受到这些言论影响的朋友们更好沟通。争取不断提升抗体,消解于无形之间,这是最高境界。

这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但是,却不可避免。既然是现实,我们也就坦然面对。我们制造了这个环境,也要在这个环境下创业和生存。但是,对于每一个有志于成功的创业者,真的是以简单、清静和单纯为最佳的方式。因为,这股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消耗你的精力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不说别人坏话,不传播非议,与那些喜欢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保持距离,相信自己的判断,踏实做自己的事情。做到这些的人,是真正幸福快乐的人。否则,受污染多了,你只会看到这个行业的丑陋,你接受到的信息最终是让自己更压抑和郁闷。

成功还不够,快乐是根本。这是Bob的理念,是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精华。希望每一个创业者多一份快乐,希望更多的人为这个产业贡献多一份的快乐。
原文自: http://column.bokee.com/175673.html
[snapback]1476879[/snapback]​
 
学以分享,此为"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一重要提倡分享知识和自我提升的方法.
希望对在座同乡有一点点作用,愿大家在就聪明的基础上更加睿智(From good to great)!
P.S. 谢谢标记为精.
 
太长,坐着沙发慢慢看。
 
谢谢,一份几好的东西。
这个东西给高中生和大学生睇最合适了。
哎。我以前的激情给生活压得一点也没了!
 
科学性切除“懒”

一切都是那么圆滑
 
(2006.10.19)学习的态度
http://blog.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12:23 s_cheung
标签:


前些时在这里发表《是非成败转头空》,结尾提到我肯定可以名垂千古的、清人孙髯翁写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读者欧阳传来几页关于该联的典故资料,其中不少好事之徒仿而效之,像填词那样以其它题材再写,虽然不伦不类,倒也不乏搞笑过瘾之作。令人反胃的倒是那些自命才子的几位「高人」,竟然替孙髯翁修改该联,思维尘下,俗不可耐,不知天高地厚。

一九五○年,十四岁,舒巷城向我推荐该联,听了两次背得出来,也体会到髯翁的功力高不可攀。此后半个多世纪,每次想到该联都击节赞赏,半个字不敢动,只是久不久想一下为什么孙前辈会在这里用上那个字。后来自己以中文动笔,这里那里套用或借用前辈一点文采,不知多少次了。

不少人说我高傲,是狂生,但我欣赏而又佩服的,动不动跪下来。不少人说我学得快,赫舒拉发及巴赛尔等人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学得那么快的人。我想,主要是我懂得欣赏,懂得衷心佩服,大开中门,容易接纳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信手拈来,占为己有,这里拿一些,那里取一点,混杂起来,乱搞一通,过了不久就搞出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路,只此而已。

另一方面,我这个人喜恶分明,不管何方神圣,不喜欢就不喜欢,不爱就不爱,漠不关心,一于少理。天下的学问说多其实不多,说少其实多到一个人学之不尽。这样,自己要这些,不要那些,自由自在,没有谁管得着,久而久之,成为自己的学问倒也洋洋大观,要胜我你要走过我的路,否则只看一眼就知道你还在山脚底了。

不久前一位读者来信,长篇大论,一方面大赞我的文章,另一方面教我怎样写,教我怎样改进。不能说该读者不知天高地厚,但他显然不明白,我的文章风格是上述的胡乱混杂搞出来的,其中学问说多不多,说少倒也多得离奇。那天到济南参观李清照的纪念馆,那个我恨不得占为己有的女人。不知在墙上读到些什么,我冲口而出:「啊,苏东坡死时李清照已经二十一岁,为什么她不嫁给苏东坡?」发神经,在旁的复旦韦森吓了一跳,竟然大赞我博学了得。这可能真的就是区区在下的学问:百鸟归巢,乱搞一通,融会贯通了,然后用想象力发一下神经。

写这篇文章,为的是要指导一下网上的青年。我的专栏传到网上去,回应大约是点击的千分之三,其中约一半(千分之一点五)破口大骂。说过了,我这个老人家早就炼得刀枪不入,一律无所谓。但我就是关心骂我的青年,因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对,不改过来,不可能――永远不可能――在任何学问上有任何成就。没有证据他们智商低,更不能说他们火气不足。肯定的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对。一则不知天高地厚;二则想也不想就信口开河;三则以为人身攻击是天才杀手;四则认为骂教授自己就在教授之上;五则完全不讲逻辑,不讲道理。是极端无聊的玩意,而这样搞学问,一万年也不可能有寸进。

一个学子要成为学问大师不容易,要讲点天赋,而更重要的是讲际遇了。但搞学问不需要是为了成为大师才搞。书中不一定有颜如玉,更不一定有黄金屋。然而,学问本身,或多或少是一种享受,没有认真地尝试过不可能体会到。需要天赋吗?要一小点,不多,一般凡夫俗子应该有。问题是如果不认真地尝试一下,你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天赋究竟有多高。不需要是爱因斯坦,而算得上学问有大成的没有几个是天才。我提拔过的、当年在香港没有大学收容的学子,约两掌之数,都有成,其中一位在美国升到正教授,一位是国际大师了。智商吗?不怎么样:下象棋,每个我可以闭目让双马。

搞学问,智商不是那么重要。我自己拜服的高斯,没有谁说他智商超凡。人与人之间各各不同,高斯的过人之处,是知道自己与众不同,于是自我发挥,杀出重围,卓然成家,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学问人物了。没有谁不同意佛利民、森穆逊、阿罗等大师的智商超人几级,得享大名众望所归,但将来的经济思想史不一定会把他们放在高斯之上。

很多人,数之不尽的,智商平平搞出可观学问。当然,愚蠢的不可能成为一个史密斯,或一个达尔文,或一个牛顿。何必斤斤计较呢?为了兴趣,为了享受,尝试搞学问,不需要讲颜如玉或黄金屋,也不用管什么一家之言,足以传世的。学问本身是一种享受,回报足够,而除非天生白痴,达到足以享受的层面任何人都可以,应该尝试,认真一下,有惊喜的收获不困难。说书中没有颜如玉,也没有黄金屋,不对。不一定有,但有了学问,多多少少有点颜如玉或黄金屋的甜头。尤其是神州大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不仅知识资产卖得起钱,就是多识几个英文字,其回报率之高远超买股票的。曾经遇到几位力争上游的国内青年,坚持要用英语跟我对话。不是要在我面前表演,只是知道我懂英语,趁机会练习一番。

说来说去,尝试学问,或争取知识,起点是要有可取的学习态度。这态度的基本性质,是大开中门,吸纳。这是林则徐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了。跟着的处理,是要懂得吸纳些什么。很不幸,这方面有高人指导,事半功倍,而这种指导今天的中国远不及西方。这就带来客观衡量的重要性。找不到高人指点迷津,自己客观地考虑,有不少机会找到好去处。

品味究竟算不算是天赋很难说。无师自通地搜索不容易,比不上有高人指引,但通常比学而无术、教而无方的老师好。自己搜索,自己取舍,成败得失要讲品味。这是一种与智商扯不上关系的天赋,又或者不是天赋,而是受到家庭或朋友的影响。品味重要。不少人拿得什么名校博士,品味奇差,不可能搞出大学问;有些人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品味好,只这一点,吸纳吸纳,尝试学问早晚有可观之处。

文章来源: http://blog.sina.com.cn/u/47841af70100074k
 
开卷有益
 
B哥,越来越厉害了!
我在中山,象你所提到的,我就是这么一个人,30来岁了,该懂的也懂了,现在在搞一些小工程,不赚钱,但算是顺利。
认识你之前,我一直在跳槽,跳到我失业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就是因为我心头高,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充满激情。
你的贴很有点道理,我会仔细研究,有空。
祝你顺利!
 
风者,很高兴见到你平平安安
 
QUOTE(风中追赶者 @ 2007年04月11日 Wednesday, 09:51 PM)
B哥,越来越厉害了!
我在中山,象你所提到的,我就是这么一个人,30来岁了,该懂的也懂了,现在在搞一些小工程,不赚钱,但算是顺利。
认识你之前,我一直在跳槽,跳到我失业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就是因为我心头高,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充满激情。
你的贴很有点道理,我会仔细研究,有空。
祝你顺利!
[snapback]1722889[/snapback]​




哪里,我越来越糟糕了,呵呵.
我还以为你在家乡,过些日子去中山找你玩.期待再跟你聊通宵一次
smile.gif

也祝你在外顺利,最重要是健康,然后就是要赚到钱.
 
多谢蛙子和B哥,看的起鄙人。
最近身体不大好,前些时间到广州黄埔,两天,也就拉了两天,也因为俗事缠身,没能去看望B哥,对不起!
现在也比较忙,因为没钱赚,所以忙,大多数赚钱的老板都是很清闲的。
每天呆在工地象个盲流。
今晚到同学家坐坐,顺便上网看看,平时那有时间,劳碌命啊!
 
QUOTE(风中追赶者 @ 2007年04月11日 Wednesday, 10:16 PM)
多谢蛙子和B哥,看的起鄙人。
最近身体不大好,前些时间到广州黄埔,两天,也就拉了两天,也因为俗事缠身,没能去看望B哥,对不起!
现在也比较忙,因为没钱赚,所以忙,大多数赚钱的老板都是很清闲的。
每天呆在工地象个盲流。
今晚到同学家坐坐,顺便上网看看,平时那有时间,劳碌命啊!
[snapback]1722915[/snapback]​



健康重要,多保重.
方便时才来我这坐,你我不必客气...
"不辛苦赚不了世间财",你我都还年轻,相互勉励,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