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7-01-09
- 帖子
- 20,026
- 反馈评分
- 3
- 点数
- 61
新华社武汉2月12日电 (记者 方政军) 湖北省公安厅12日宣布,根据统一部署,湖北网监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李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雷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等8名犯罪嫌疑人。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
据介绍,2006年底,中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该病毒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截至案发为止,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瑞星2006安全报告》将其列为十大病毒之首,在《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和互联网安全报告》的十大病毒排行中一举成为“毒王”。
今年1月中旬,湖北省网监部门根据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的部署,对“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开展调查。经查,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为湖北省武汉市李俊,据李俊交代,其于2006年10月16日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并在网上广泛传播,并且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在网络上将该病毒销售给120余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经病毒购买者进一步传播,导致该病毒的各种变种在网上大面积传播,对互联网用户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李俊还于2003年编写了“武汉男生”病毒、2005年编写了“武汉男生2005”病毒及“QQ尾巴”病毒。
另外,本案另有几个重要犯罪嫌疑人雷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王磊(男,22岁,山东威海人)、叶培新(男,21岁,浙江温州人)、张顺(男,23岁,浙江丽水人)、王哲(男,24岁,湖北仙桃人)通过改写、传播“熊猫烧香”等病毒,构建“僵尸网络”,通过盗窃各种游戏和QQ账号等方式非法牟利。
目前,李俊、雷磊等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
---------------------------
2月12日消息,肆虐中国互联网的熊猫烧香病毒案侦破工作告一段落,在当天晚间,接近该案专案小组的知情人士向新浪科技独家披露了抓捕内幕。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
湖北省公安厅今日下午对外宣布,湖北省网络监察处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并抓获8名犯罪嫌疑人。
接近该案的知情人士透露,公安部从去年10月底就开始关注熊猫烧香病毒,“它的传播面特别大,影响面广而且特别恶劣。”尽管病毒作者拥有绞尽脑汁进行自我隐藏,不过在锁定目标的过程中,还是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很多蛛丝马迹。“其实这类病毒的作者往往以赚钱为目的,总是会留下线索。”专案小组选择从互联网上的一些社区信息、域名注册信息开始入手。
该人士表示,目前在多个相关病毒都的代码里写着WhBOY,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熊猫烧香,流氓软件51VC,以及一些腾讯QQ、网游传奇账号密码盗窃的木马软件。“这些木马的代码、传播以及爆发手法都极为相似”,专案小组初步判断为同一人所为,决定并案侦查。
“举个例子来说,51**vc的网站上写着ICP证是:鲁ICP证005248号。”知情人士表示,专案小组当即查明这是一个伪造的ICP证,通过有关渠道查到另一个网站51pm**org也是使用了这个伪造的ICP证。尽管当时该网站已不能访问,但可以搜索引擎的快照功能回溯该站点网页,其内容和51.vc完全一样。专案小组在掌握了上述信息后,立即着手寻找51**vc或51pm**org注册者,而这些人也就是这些病毒的作者、或者幕后指使的关联人物。
知情人士表示,上述例子只是侦破手段中的一种方法,“事实上,在侦破过程中采用了多方面信息相互印证的办法。”据介绍,目前互联网上有多种追踪方式,对于大规模传播的病毒而言,幕后黑手几乎无法藏身。
最早对熊猫烧香病毒进行查杀的超级巡警软件曾被误认为是幕后黑手,今日晚间新浪科技在专访该软件总负责人董志强时,他表示现在真相都已经大白,感到十分欣慰。“超级巡警也曾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过熊猫烧香的技术资料。”董志强表示,当时也希望这些技术资料能够在追查病毒作者方面起到足够的作用。
信息安全业内人士表示,技术上锁定并取证后,再通过调查其背后商业目的的方法入手分析,一般都能发现蛛丝马迹。尤其是熊猫烧香与以往许多病毒都在拼命隐藏作者身份的做法不同,其作者显得过于明目张胆。据悉,此次有关部门抓捕病毒作者,因为熊猫烧香的病毒不仅自己扩散传播,还主动销售源代码给其它盗窃团伙,这些种种行为都暴露了他自身的身份。
“这个病毒是通过入侵网站并挂上木马来实现传播,然后盗取用户有价值的虚拟账户。除此之外,这个团伙还销售病毒源码牟利,其规模非常巨大,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接近专案小组的知情人士表示。“不仅是他们一个病毒团伙在传播,而是有大量团伙一起传播。”
“这背后也许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利益集团,这些都还没有最终浮出水面。”
对熊猫烧香病毒的一些思考
昨天,电视传媒中说,熊猫烧香病毒的始作甬者李俊已被警方抓获,杀毒软件不日将在网上公布,让网民免费下载。据说这事的缘起是一位二十岁持中专学历的青年,因在多个城市应聘IT工作,由于学历太低被娄娄拒绝之后,出于对社会的报复心态和对金钱的渴望,铤而走险地想出的一条生财之道。有评论说,这个现象说明我们在人才选拨的方法上出了问题。
这话的确说得不错,但问题出在那里,怎么样解决?却似乎没有找到答案。
对于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怎样的人才是人才。一直争论颇多。在现今社会中的文化和科技上,通常我们说的人才还是以学历来衡量的。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和量化的标准,在这两个领域里学历的高低一直是当今我国社会中共同认定的准则。
这个标准和准则对不对,有没有缺陷。拿科技界来说,平时大家可能都没在意这个事。但问题一但暴露出来,有些我们需要办的事,需要解决的课题,有学历或学历高的人一直没有找出方法,也一直没有办下来。恰恰相反的是,这事给一些没有学历或学历低的人给办下来了,而且办得很漂亮。我们不得不把人才的称谓送给他们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先前制定的标准,我们认定的准则,我们会发现这个标准是不够科学的,不够完美的,至少说是有缺陷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我想这大多还是因为我们对人才的认识不够,制定判断的标准也就自然难以找出一个较准确的界定。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对人才有所遗漏也就在所难免。一般的说,人才应分为二种,一种是学习型人才。一种是创造型人才。
对于学习型人才,要对其制定一个标准是比较容易的。对这类人才在遴选上也容易发现和寻找。因为他们有一个量化标准,这就是学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将这类人才划分为三、六、九等。这样的划分,不但科学,而且也是较为合理的。但对于创造型人才,就不一样了。因为创造型人才不受学历的限制,就很难从其表现的形式上给其找出一个量化的标准。没有这个标准,就只能从实践中看,从其创造的成果上去判断。比如在科技上的人才,他有了科技成果,这个成果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得到了认可。在文化领域文学上的人才,他写出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人们的亲睐。
对一个社会来说,人才的标准更多的还是建立在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一个人对社会的发展和推动,当然是对人才恒定最高标准的量化。所以,从这点来看,对创造性人才的把握才是我们追求人才的圭臬。但创造性人才是隐蔽在我们生活中的,他不象学习型人才,有一个表象上量化的标准,让我们一眼就可以判断并认出他来。这类人才在没有被人们认识以前,一般人通常是难以从表象上识别出来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有些创造的东西,很多时候是没有必然性的,他有很多偶然的因素。 正是由于其偶然性很大,所以我们在选择上挂一漏万就成为了难以避免。虽然学习型人才同创造型人才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但区别于学习型人才的未必就一定是创造性人才。而学习型人才兼能创造的虽然是凤毛麟角,但我们不能说没有。
当然,大量的创造型人才同学习型人才在表现形式上有相反的倾向,他们一般都是学习上的坏孩子居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跟他们的创造欲有一定联系的。在学习上的坏孩子他们由于有强烈的创造欲,所以在读书学习中,很多时候对老师讲述的正确标准答案就采取怀疑态度,而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重新定位结果。这样在有既定标准的情况下,他们的学分就往往会受阻。但这种在怀疑和否定前人的同时,恰恰又成为了他们创造的新起点。在世界上的很多发明家创造家似乎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其中爱迪生孵蛋的故事就最为生动。
而在创造这条路上,对老师们膜拜得五体投地的乖孩子们,由于不敢越雷池半步,则往往一事无成。这就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给我们寻找创造型人才出了一道难题。因为创造性人才似乎没有标记可寻,对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找到发现他,这也成了一个我们现在寻找人才的棘手问题。因为创造不仅仅是学习这么简单,天赋不足还能勤能补拙。创造需要天赋,更需要灵感,有时甚至还需要激情。有很多时候创造对环境还有要求。比如说,有的人他的灵感就需要压力,没有压力,他往往也失去了创造的动力。就拿“熊猫烧香病毒”的李俊来说吧,他如果很顺利的找到了工作,按他的学历去给别人做下手,而且拿着高薪。他的创造欲在高学历的人才面前,必将受到压抑。这种重压会使他失去创造的勇气,拿着高薪做下手,得过且过的思想将指导着他以后的工作和行动,可能他也就堕落了。真正的从创造的领域内堕落了。变得平庸了,一事不成了。所以,他的创造欲得感谢他的低学历,正因为他的低学历使他找不到工作,从而激发了他的人生斗志和强烈的创造欲望。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创造者的创造欲望被调动起来以后,他的创造性一但被发掘出来,他的创造灵感就会不停地使他在创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李俊来说,他的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是以一种非常的方式获取的。可以相信的是李俊的犯罪,将使他成为IT业炙手可热的人物,将使他由过去的应聘弃儿,成为这个行业高薪诚聘挖掘的对象。但李俊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才得到社会的认可。是祸是福,谁能诉说。
据介绍,2006年底,中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该病毒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截至案发为止,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瑞星2006安全报告》将其列为十大病毒之首,在《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和互联网安全报告》的十大病毒排行中一举成为“毒王”。
今年1月中旬,湖北省网监部门根据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的部署,对“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开展调查。经查,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为湖北省武汉市李俊,据李俊交代,其于2006年10月16日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并在网上广泛传播,并且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在网络上将该病毒销售给120余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经病毒购买者进一步传播,导致该病毒的各种变种在网上大面积传播,对互联网用户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李俊还于2003年编写了“武汉男生”病毒、2005年编写了“武汉男生2005”病毒及“QQ尾巴”病毒。
另外,本案另有几个重要犯罪嫌疑人雷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王磊(男,22岁,山东威海人)、叶培新(男,21岁,浙江温州人)、张顺(男,23岁,浙江丽水人)、王哲(男,24岁,湖北仙桃人)通过改写、传播“熊猫烧香”等病毒,构建“僵尸网络”,通过盗窃各种游戏和QQ账号等方式非法牟利。
目前,李俊、雷磊等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
---------------------------
2月12日消息,肆虐中国互联网的熊猫烧香病毒案侦破工作告一段落,在当天晚间,接近该案专案小组的知情人士向新浪科技独家披露了抓捕内幕。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
湖北省公安厅今日下午对外宣布,湖北省网络监察处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并抓获8名犯罪嫌疑人。
接近该案的知情人士透露,公安部从去年10月底就开始关注熊猫烧香病毒,“它的传播面特别大,影响面广而且特别恶劣。”尽管病毒作者拥有绞尽脑汁进行自我隐藏,不过在锁定目标的过程中,还是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很多蛛丝马迹。“其实这类病毒的作者往往以赚钱为目的,总是会留下线索。”专案小组选择从互联网上的一些社区信息、域名注册信息开始入手。
该人士表示,目前在多个相关病毒都的代码里写着WhBOY,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熊猫烧香,流氓软件51VC,以及一些腾讯QQ、网游传奇账号密码盗窃的木马软件。“这些木马的代码、传播以及爆发手法都极为相似”,专案小组初步判断为同一人所为,决定并案侦查。
“举个例子来说,51**vc的网站上写着ICP证是:鲁ICP证005248号。”知情人士表示,专案小组当即查明这是一个伪造的ICP证,通过有关渠道查到另一个网站51pm**org也是使用了这个伪造的ICP证。尽管当时该网站已不能访问,但可以搜索引擎的快照功能回溯该站点网页,其内容和51.vc完全一样。专案小组在掌握了上述信息后,立即着手寻找51**vc或51pm**org注册者,而这些人也就是这些病毒的作者、或者幕后指使的关联人物。
知情人士表示,上述例子只是侦破手段中的一种方法,“事实上,在侦破过程中采用了多方面信息相互印证的办法。”据介绍,目前互联网上有多种追踪方式,对于大规模传播的病毒而言,幕后黑手几乎无法藏身。
最早对熊猫烧香病毒进行查杀的超级巡警软件曾被误认为是幕后黑手,今日晚间新浪科技在专访该软件总负责人董志强时,他表示现在真相都已经大白,感到十分欣慰。“超级巡警也曾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过熊猫烧香的技术资料。”董志强表示,当时也希望这些技术资料能够在追查病毒作者方面起到足够的作用。
信息安全业内人士表示,技术上锁定并取证后,再通过调查其背后商业目的的方法入手分析,一般都能发现蛛丝马迹。尤其是熊猫烧香与以往许多病毒都在拼命隐藏作者身份的做法不同,其作者显得过于明目张胆。据悉,此次有关部门抓捕病毒作者,因为熊猫烧香的病毒不仅自己扩散传播,还主动销售源代码给其它盗窃团伙,这些种种行为都暴露了他自身的身份。
“这个病毒是通过入侵网站并挂上木马来实现传播,然后盗取用户有价值的虚拟账户。除此之外,这个团伙还销售病毒源码牟利,其规模非常巨大,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接近专案小组的知情人士表示。“不仅是他们一个病毒团伙在传播,而是有大量团伙一起传播。”
“这背后也许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利益集团,这些都还没有最终浮出水面。”
对熊猫烧香病毒的一些思考
昨天,电视传媒中说,熊猫烧香病毒的始作甬者李俊已被警方抓获,杀毒软件不日将在网上公布,让网民免费下载。据说这事的缘起是一位二十岁持中专学历的青年,因在多个城市应聘IT工作,由于学历太低被娄娄拒绝之后,出于对社会的报复心态和对金钱的渴望,铤而走险地想出的一条生财之道。有评论说,这个现象说明我们在人才选拨的方法上出了问题。
这话的确说得不错,但问题出在那里,怎么样解决?却似乎没有找到答案。
对于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怎样的人才是人才。一直争论颇多。在现今社会中的文化和科技上,通常我们说的人才还是以学历来衡量的。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和量化的标准,在这两个领域里学历的高低一直是当今我国社会中共同认定的准则。
这个标准和准则对不对,有没有缺陷。拿科技界来说,平时大家可能都没在意这个事。但问题一但暴露出来,有些我们需要办的事,需要解决的课题,有学历或学历高的人一直没有找出方法,也一直没有办下来。恰恰相反的是,这事给一些没有学历或学历低的人给办下来了,而且办得很漂亮。我们不得不把人才的称谓送给他们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先前制定的标准,我们认定的准则,我们会发现这个标准是不够科学的,不够完美的,至少说是有缺陷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我想这大多还是因为我们对人才的认识不够,制定判断的标准也就自然难以找出一个较准确的界定。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对人才有所遗漏也就在所难免。一般的说,人才应分为二种,一种是学习型人才。一种是创造型人才。
对于学习型人才,要对其制定一个标准是比较容易的。对这类人才在遴选上也容易发现和寻找。因为他们有一个量化标准,这就是学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将这类人才划分为三、六、九等。这样的划分,不但科学,而且也是较为合理的。但对于创造型人才,就不一样了。因为创造型人才不受学历的限制,就很难从其表现的形式上给其找出一个量化的标准。没有这个标准,就只能从实践中看,从其创造的成果上去判断。比如在科技上的人才,他有了科技成果,这个成果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得到了认可。在文化领域文学上的人才,他写出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人们的亲睐。
对一个社会来说,人才的标准更多的还是建立在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一个人对社会的发展和推动,当然是对人才恒定最高标准的量化。所以,从这点来看,对创造性人才的把握才是我们追求人才的圭臬。但创造性人才是隐蔽在我们生活中的,他不象学习型人才,有一个表象上量化的标准,让我们一眼就可以判断并认出他来。这类人才在没有被人们认识以前,一般人通常是难以从表象上识别出来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有些创造的东西,很多时候是没有必然性的,他有很多偶然的因素。 正是由于其偶然性很大,所以我们在选择上挂一漏万就成为了难以避免。虽然学习型人才同创造型人才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但区别于学习型人才的未必就一定是创造性人才。而学习型人才兼能创造的虽然是凤毛麟角,但我们不能说没有。
当然,大量的创造型人才同学习型人才在表现形式上有相反的倾向,他们一般都是学习上的坏孩子居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跟他们的创造欲有一定联系的。在学习上的坏孩子他们由于有强烈的创造欲,所以在读书学习中,很多时候对老师讲述的正确标准答案就采取怀疑态度,而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重新定位结果。这样在有既定标准的情况下,他们的学分就往往会受阻。但这种在怀疑和否定前人的同时,恰恰又成为了他们创造的新起点。在世界上的很多发明家创造家似乎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其中爱迪生孵蛋的故事就最为生动。
而在创造这条路上,对老师们膜拜得五体投地的乖孩子们,由于不敢越雷池半步,则往往一事无成。这就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给我们寻找创造型人才出了一道难题。因为创造性人才似乎没有标记可寻,对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找到发现他,这也成了一个我们现在寻找人才的棘手问题。因为创造不仅仅是学习这么简单,天赋不足还能勤能补拙。创造需要天赋,更需要灵感,有时甚至还需要激情。有很多时候创造对环境还有要求。比如说,有的人他的灵感就需要压力,没有压力,他往往也失去了创造的动力。就拿“熊猫烧香病毒”的李俊来说吧,他如果很顺利的找到了工作,按他的学历去给别人做下手,而且拿着高薪。他的创造欲在高学历的人才面前,必将受到压抑。这种重压会使他失去创造的勇气,拿着高薪做下手,得过且过的思想将指导着他以后的工作和行动,可能他也就堕落了。真正的从创造的领域内堕落了。变得平庸了,一事不成了。所以,他的创造欲得感谢他的低学历,正因为他的低学历使他找不到工作,从而激发了他的人生斗志和强烈的创造欲望。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创造者的创造欲望被调动起来以后,他的创造性一但被发掘出来,他的创造灵感就会不停地使他在创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李俊来说,他的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是以一种非常的方式获取的。可以相信的是李俊的犯罪,将使他成为IT业炙手可热的人物,将使他由过去的应聘弃儿,成为这个行业高薪诚聘挖掘的对象。但李俊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才得到社会的认可。是祸是福,谁能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