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08-17
- 帖子
- 70,153
- 反馈评分
- 356
- 点数
- 191
山坳里的乡村教师(图)
http://www.maomingdaily.com.cn
发表日期: 2006-10-09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里平小学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孩子们很喜欢听胡春风讲课
山坳里的乡村教师
文/本报记者 吴菡 柯丽云 陈耀谋 图/本报记者 柯丽云
里平小学,座落在电白县罗坑镇罗皇山海拔1300米的山腰上。放眼望去,除了山就是树,看不到炊烟和村庄。
这里手机没有信号,寄信要到30公里以外的镇上。能和外界联系的就是学校唯一一部电话机。
这里有17名教师和300多个孩子。除了校长和一位退休的老主任外,其余全是代课老师。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220元,再没有额外的收入。他们平日上课,周末回家种田。
孩子们每天都要翻山越岭来上学,最远的要走四、五十分钟的山路,最近的也要走二十多分钟。山里的孩子70%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能和祖辈住在一起已是幸运。有的家里只有一起上学的兄弟姐妹,没有大人看管,一边放牛养鸡一边读书做饭,山里的孩子大多小小年纪就要担起一头家,其间的艰辛和贫困,是城里孩子无法想象的。因此,这里的代课老师,比城里的老师又多了份做父母的责任。
近日,我们走进这座大山,走进山里的里平小学,走近这些清贫而执着的代课老师……
半山腰上的里平小学
早上8点30分。我们在电白教育部门同志的带领下,前往该县罗坑镇里平小学采访。对于里平小学,我们仅有这样模糊的认识:这间小学的位置非常特别,它座落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上,这里的学生每天都要翻山越岭才能来到学校。学校只有17位老师,除了校长和退休的教导主任,其余全是代课老师。
路途迢迢,崎岖难行。一路上,要么是起伏不平的乡道,要么是弯弯曲曲的山路,连一位久经考验的“老记”,也经受不了车上颠簸之苦,不但晕车,还多次呕吐。正当我们感叹山路崎岖的时候,陪同采访的罗坑镇中心小学刘钊校长的一句话,又让我们感到“庆幸”,他说:“幸好你们是现在来,以前这里的山路还未修通时,车是进不去的,连步行都非常艰难。”
正当我们因为沿途的奔波,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刘钊校长告诉我们,不远处便是里平小学了。
中午11点40分的时候,我们来到了这间半山腰上的小学,学生已放学回家了,四周一片寂静,那山上的鸟叫,那树上的虫鸣,更显得校园出奇的静。学校旁边溪水潺潺,树木滴翠摇曳。学校的门前,有一个简朴的篮球场,这是山娃们唯一的娱乐健身场所。但是,在这里打球可要小心,因为稍一用力,篮球就要飞到山腰下。学校的门口,一面鲜艳的国旗正迎风飘动,每逢周一的清晨,孩子们都唱着国歌升国旗。这时候,上山干活的农民,都会停下脚步,每一个人的表情都严肃起来。是啊!这间小学,这群山娃,寄托着当地农民毕生的希望。校舍十分简陋,记者发现学校最值钱的东西,竟是一台老掉牙的电视机。
在山上是没有饭店的,饭店在山脚下。当天里平小学的女教师们充当了一回伙夫,我们和学校十几位老师就在一间最大的办公室,将写字台并起来吃了顿平生难忘的午餐,虽简单却可口。山上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午12点30分的时候,一场山雨骤然而至,此时,正是山娃回校上课的时间。尽管雨天山路泥泞,但孩子们一个个都披着雨衣,按时回校。宁静的校园,开始热闹起来,到处都听到咯咯的笑声。他们当中,大部分都要爬几十分钟的山路,才能回到学校。记者在校门口看到,一位读一年级的孩子脸上沾有很多泥土,原来,他一个人翻山越岭回校的途中摔跤了,这才是七、八岁的孩子啊!他让我们想到城里的中小学校,每到上下课的时候,学校门前便是人山人海,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里平小学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家长接送的。
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当记者跨进一间教室时,几十张小脸全仰起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片刻又全部埋头温习了。孩子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场面,令人为之动容。电白县教育局的吴忠琛欣喜地告诉记者,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里平小学的师生都非常奋发图强,去年得了全县教学质量二等奖,今年学生抽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一只等信的“青蛙”
20岁,是人生的豆蔻年华,是梦的季节。每一个山区的少女,都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都渴望有一天,能走出深山……。然而,20岁的胡春风,却毅然从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回到深山,当起一名代课老师,她每个月的工资加奖金,只有220元,与城里打工的收入相比,竟然少了10倍。是什么令她作出如此的抉择呢?胡春风的原因很简单:公办教师不愿到这么偏远、贫穷的山区来,而里平是我的家乡,这里缺老师,校长说为了山里的娃儿,让我考虑回来,我当时还是想了好一阵子才决定回来的。
胡春风是里平小学新来的代课老师,见到记者的时候,她还带着几分羞涩,她灿烂的笑靥,令人想到了那绽放着的山花,美丽又纯洁。
胡老师说,她刚来担任代课老师时,感到无比的孤单和落寞。里平小学的教师们都不装手机,因为手机在这里是没有信号的,而寄信也要到30公里外的镇上,就连日照时间,也是当地山区最短的地方。四周没有任何的娱乐场所,对于一个充满梦想的少女来说,在里平小学任教,就是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起初,胡春风经不住这种沉寂,正当她准备离开大山投身到色彩斑斓的山外世界时,一位学生写给她的信,彻底打消她的念头――
那天,她为一年级的学生讲课,课文的题目是《寄给青蛙的信》,内容大意是:有一只青蛙,每天都在邮筒旁边等信,但是,始终没有收到朋友的来信。后来,有一只鸭子知道了,给青蛙寄了一封信,说愿意做青蛙的好朋友,青蛙收到信后高兴极了。
上完这节课后,胡春风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感伤。她想到自己身处偏远山区,通讯落后,朋友书信断绝,自己仿佛成了一只等信的青蛙。
第二天,胡春风意外的收到一封一年级学生写给她的信:
亲爱的老师:
您好!有您做我的好朋友,我真是很开心,我以后会认真学习。
您的学生:李时显
胡春风哭了,泪水止不住的流,一封多么简单而又充满童真的信!她把头深深埋在双膝里,然后她决定留下,把青春和梦想献给这群天真无邪、渴求知识的山娃。
胡春风说,她现在成了一个等信的青蛙,非常渴望朋友书信的慰籍,更希望通过书信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不管是否收到朋友的来信,她都是快乐的,因为她拥有一大群孩子纯真的爱。
胡春风220元一个月的收入,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开支的,为了省钱,她课后步行几公里的山路回家吃饭。胡春风说,她从来没有买过化妆品,那怕是几元钱的口红,等到有钱了,一定要买些化妆品。胡春风是笑着说的,但记者听后有说不出的酸楚。贫穷,将一个少女爱美的心愿都扼杀了。
胡春风每周要上27节课,这在里平小学是最多的。工作之余,纤弱的肩膀,还要挑起家务的重担。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挑灯夜读,准备迎接代课老师转正考试。从一个代课教师转为公办老师,是胡春风的梦想,亦是所有代课老师的梦想。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其实说是立业,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杨寿亚有点伤感地补充道。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让山娃延续我的大学梦
今年25岁的杨寿亚是2002年到里平小学任代课老师的。
2001年,杨寿亚从电白二中毕业,考上广州一所大专院校。像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在家里排行老大,还有4个弟妹的杨寿亚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最终含泪离乡,到中山一家工厂开始了打工生涯。从大山走出来的杨寿亚比谁都更能吃苦,从一般的修理工做到师傅级,他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对于每个月挣一千多元,
杨寿亚已感觉满足。就在逐渐适应和习惯了这种打工生活后,2002年的一天,他往家里打电话,家里人告诉他,里平小学的校长何程戈来家里找了他几回,想让他回来教乡里的娃儿。
杨寿亚听完电话那晚一宿没睡,他想了很多,第二天,他打电话给何程戈。
何程戈一点不含糊地把实际情况告诉他,里平太偏远了,没老师愿意来。娃儿还等着上课呢!你是山里出去的,想想咱娃没书读多可怜,山里需要你,就算为家乡出份力吧!
杨寿亚当时没应答,心里却翻腾得厉害。或许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或许是校长的真诚打动了他。几天后,他还是卷起铺盖,告别工友告别诱人的城市生活回到生他养他的大山里。
山里是宁静的,宁静得只有风声雨声读书声。有时候杨寿亚感觉寂寞极了,看过外面世界的精彩,对于寂寞的感受或许比没看过更强烈些。杨寿亚也想过逃离,但是一想起那一张张纯朴的小脸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这个念头又打消了。
杨寿亚在里平小学教四年级语文,一周24节课,课时在校里也算是很多的了。他很少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里,他将自己未圆的大学梦交给了他的学生,希望有一天,山里的娃儿能走出大山延续他的大学梦他的城市梦。
“在这里就像个大家庭,大家相处得很好,像兄弟姐妹一样。”这样的环境对杨寿亚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安慰。
因为交通不便,杨寿亚几乎很少下山,手机没信号,偶尔到校长办公室打打电话,学校就这一台电话机用起来也是很不方便,所以杨寿亚几乎不再和自己的工友或同学联系了。
在里平也没有什么娱乐,唯一的娱乐就是打打篮球,晚上看看书,学校里的那台电视机很老且旧了,只收到一个台,信息几乎是闭塞的,学校订的几份报纸要待上三四天才能看,新闻早变旧闻了。
但杨寿亚还是努力不让自己变得孤陋寡闻,不让自己与外界断了联系,他现在在茂名学院读函授大专班,又去水东进修学校充电,这给杨寿亚平静寂寞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毕竟他觉得求知过程是充实和有收获的。
在校长办公室,我和杨寿亚有一段对话。
“你才25岁,你准备在这儿待多久?”我问。
“不知道,按我目前的想法,我还是想扎根在这儿。”杨寿亚说。
“你有女朋友吗?”
“……没有,这点工资连自己都养不活,哪敢找女朋友……先立业再成家吧。”他显得有点无奈地说。不过,按别的老师的说法,杨寿亚没说实话,他的女朋友就是那只等信的“青蛙”胡春风。
“其实说是立业,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杨寿亚有点伤感地补充道。
“一个月220元,你怎么用?”
“不够用,其实现在我还得靠父母养,父母老了,在家里还得干农活,我这儿忙,几乎帮不上家里什么忙。我和弟妹说,‘我是不行的了,自己都养不活,家里只能靠你们了’。”杨寿亚一脸愧疚。
“目前困难些,但是转正就不辛苦了。”杨寿亚笑着说。
杨寿亚今年3月参加转公办考试,但没考上,他说主要是英语拖了不少分。所以他决定现在开始从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补起。
转正是所有代课老师守住清贫的一个支撑点。
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他要准备上课了。看着杨寿亚穿过长廊那消瘦的背影,我在心里祝福他,但愿明年他能如愿以偿。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许秀玲已经过了转正的年龄,留下来只因无法割舍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不能供女儿上大学我很愧疚
许秀玲是里平小学十几个代课老师中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女教师。她1992年来里平做代课老师,那年她33岁。
许秀玲长得较高大,黝黑的脸上可以看到不少的鱼尾纹和抬头纹,岁月毫不留情地在这位原本年轻的乡村女教师身上留下了痕迹。
许秀玲出生在电白沙琅一个殷实富裕家庭。在沙琅二中高中毕业后,1983年,她嫁给了一位军人,丈夫复员后回到里平做管区书记。许秀玲随丈夫到里平才发现,这地方实在太山太穷了,她曾哭着鼻子回娘家后就再也不肯上山了,在丈夫好说歹说之下才十分不情愿地回到山上。
1992年,里平小学老校长得知她是高中毕业,就让她来里平做代课老师,一个月26元钱。当时学校只有2个女教师,另一位女教师做了没多久就觉钱少而到广州打工去了。听说挣钱不少,这对许秀玲来说是充满诱惑的,但她终于没能说服自己那颗热爱教书的心。说到底她心里是十分喜欢这份工作的。尽管清贫尽管寂寞,但许秀玲都坚持下来了。纯朴的乡风敦厚的村民可爱的村童,都深深感染着她那颗不平静的心。再后来也有不少机会可以让她告别清贫走出大山,但她始终还是割舍不下这里的孩子。
每年寒暑假过后,许秀玲就会和老师们一起,翻山越岭到各家各户家访,劝说家长让孩子继续回校上学。如果那家没钱交学费,她总是主动把自己的积蓄送给他们垫上,等他们有钱再还。这样许秀玲每年常要垫上几千元。至今仍有一千多元没收回。
一个月的工资是220元,加上丈夫一个月400多元,是供不起在广州读大学的儿子的学费的。她非常心酸地告诉我们,自己这一生最愧疚的是没能供自己的女儿上大学。她说:“我是个老师,常常教育山里的孩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拼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但我不是个称职的母亲。”
当年18岁的女儿初中毕业时,家里无钱供她上高中,做老师的许秀玲唯有带她上广州、顺德找工做,当她通过熟人在网吧找到一份工时,她才放心赶回校上课。要走那天,女儿哭着要跟她回去,但她强忍眼泪拒绝了哭成泪人的女儿。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女儿对她都一直心怀怨恨,恨她不让她继续读书,恨她狠心将她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儿很争气,在顺德拼搏几年,自己学了会计课程,学了修理手机,开了间手机店,日子过得不错,儿子读大学的学费是由女儿供给的,女儿也常常寄钱回家,因为女儿最终也理解了母亲的艰辛和无奈。
女儿常常打电话让母亲去顺德享清福,但许秀玲都不肯,她实在舍不下这里的孩子,舍不下这里的村民,舍不下自己钟爱的这份职业,有时候她也无法说得清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和情怀。
许秀玲今年已经48岁,转正是没有机会了,因为转正是规定35岁以下的。她在年轻时也曾考过两次,第一次差6分,第二次差一分。
许秀玲现在一个星期要上26节课,她是那种“万金油”式的教师,教语文、数学、音乐,偶尔还兼上别的一些副科。
她说做老师最大的满足就是自己的学生有出息。她教的学生今年有3个考上大学,有6个已大学毕业,都有着不错的职业。
《茂名晚报》(2006-10-09 第四版)
http://202.103.176.110/mmwb/mmxw/200610090086.asp
http://www.maomingdaily.com.cn
发表日期: 2006-10-09
里平小学
孩子们很喜欢听胡春风讲课
山坳里的乡村教师
文/本报记者 吴菡 柯丽云 陈耀谋 图/本报记者 柯丽云
里平小学,座落在电白县罗坑镇罗皇山海拔1300米的山腰上。放眼望去,除了山就是树,看不到炊烟和村庄。
这里手机没有信号,寄信要到30公里以外的镇上。能和外界联系的就是学校唯一一部电话机。
这里有17名教师和300多个孩子。除了校长和一位退休的老主任外,其余全是代课老师。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220元,再没有额外的收入。他们平日上课,周末回家种田。
孩子们每天都要翻山越岭来上学,最远的要走四、五十分钟的山路,最近的也要走二十多分钟。山里的孩子70%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能和祖辈住在一起已是幸运。有的家里只有一起上学的兄弟姐妹,没有大人看管,一边放牛养鸡一边读书做饭,山里的孩子大多小小年纪就要担起一头家,其间的艰辛和贫困,是城里孩子无法想象的。因此,这里的代课老师,比城里的老师又多了份做父母的责任。
近日,我们走进这座大山,走进山里的里平小学,走近这些清贫而执着的代课老师……
半山腰上的里平小学
早上8点30分。我们在电白教育部门同志的带领下,前往该县罗坑镇里平小学采访。对于里平小学,我们仅有这样模糊的认识:这间小学的位置非常特别,它座落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上,这里的学生每天都要翻山越岭才能来到学校。学校只有17位老师,除了校长和退休的教导主任,其余全是代课老师。
路途迢迢,崎岖难行。一路上,要么是起伏不平的乡道,要么是弯弯曲曲的山路,连一位久经考验的“老记”,也经受不了车上颠簸之苦,不但晕车,还多次呕吐。正当我们感叹山路崎岖的时候,陪同采访的罗坑镇中心小学刘钊校长的一句话,又让我们感到“庆幸”,他说:“幸好你们是现在来,以前这里的山路还未修通时,车是进不去的,连步行都非常艰难。”
正当我们因为沿途的奔波,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刘钊校长告诉我们,不远处便是里平小学了。
中午11点40分的时候,我们来到了这间半山腰上的小学,学生已放学回家了,四周一片寂静,那山上的鸟叫,那树上的虫鸣,更显得校园出奇的静。学校旁边溪水潺潺,树木滴翠摇曳。学校的门前,有一个简朴的篮球场,这是山娃们唯一的娱乐健身场所。但是,在这里打球可要小心,因为稍一用力,篮球就要飞到山腰下。学校的门口,一面鲜艳的国旗正迎风飘动,每逢周一的清晨,孩子们都唱着国歌升国旗。这时候,上山干活的农民,都会停下脚步,每一个人的表情都严肃起来。是啊!这间小学,这群山娃,寄托着当地农民毕生的希望。校舍十分简陋,记者发现学校最值钱的东西,竟是一台老掉牙的电视机。
在山上是没有饭店的,饭店在山脚下。当天里平小学的女教师们充当了一回伙夫,我们和学校十几位老师就在一间最大的办公室,将写字台并起来吃了顿平生难忘的午餐,虽简单却可口。山上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午12点30分的时候,一场山雨骤然而至,此时,正是山娃回校上课的时间。尽管雨天山路泥泞,但孩子们一个个都披着雨衣,按时回校。宁静的校园,开始热闹起来,到处都听到咯咯的笑声。他们当中,大部分都要爬几十分钟的山路,才能回到学校。记者在校门口看到,一位读一年级的孩子脸上沾有很多泥土,原来,他一个人翻山越岭回校的途中摔跤了,这才是七、八岁的孩子啊!他让我们想到城里的中小学校,每到上下课的时候,学校门前便是人山人海,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里平小学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家长接送的。
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当记者跨进一间教室时,几十张小脸全仰起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片刻又全部埋头温习了。孩子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场面,令人为之动容。电白县教育局的吴忠琛欣喜地告诉记者,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里平小学的师生都非常奋发图强,去年得了全县教学质量二等奖,今年学生抽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一只等信的“青蛙”
20岁,是人生的豆蔻年华,是梦的季节。每一个山区的少女,都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都渴望有一天,能走出深山……。然而,20岁的胡春风,却毅然从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回到深山,当起一名代课老师,她每个月的工资加奖金,只有220元,与城里打工的收入相比,竟然少了10倍。是什么令她作出如此的抉择呢?胡春风的原因很简单:公办教师不愿到这么偏远、贫穷的山区来,而里平是我的家乡,这里缺老师,校长说为了山里的娃儿,让我考虑回来,我当时还是想了好一阵子才决定回来的。
胡春风是里平小学新来的代课老师,见到记者的时候,她还带着几分羞涩,她灿烂的笑靥,令人想到了那绽放着的山花,美丽又纯洁。
胡老师说,她刚来担任代课老师时,感到无比的孤单和落寞。里平小学的教师们都不装手机,因为手机在这里是没有信号的,而寄信也要到30公里外的镇上,就连日照时间,也是当地山区最短的地方。四周没有任何的娱乐场所,对于一个充满梦想的少女来说,在里平小学任教,就是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起初,胡春风经不住这种沉寂,正当她准备离开大山投身到色彩斑斓的山外世界时,一位学生写给她的信,彻底打消她的念头――
那天,她为一年级的学生讲课,课文的题目是《寄给青蛙的信》,内容大意是:有一只青蛙,每天都在邮筒旁边等信,但是,始终没有收到朋友的来信。后来,有一只鸭子知道了,给青蛙寄了一封信,说愿意做青蛙的好朋友,青蛙收到信后高兴极了。
上完这节课后,胡春风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感伤。她想到自己身处偏远山区,通讯落后,朋友书信断绝,自己仿佛成了一只等信的青蛙。
第二天,胡春风意外的收到一封一年级学生写给她的信:
亲爱的老师:
您好!有您做我的好朋友,我真是很开心,我以后会认真学习。
您的学生:李时显
胡春风哭了,泪水止不住的流,一封多么简单而又充满童真的信!她把头深深埋在双膝里,然后她决定留下,把青春和梦想献给这群天真无邪、渴求知识的山娃。
胡春风说,她现在成了一个等信的青蛙,非常渴望朋友书信的慰籍,更希望通过书信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不管是否收到朋友的来信,她都是快乐的,因为她拥有一大群孩子纯真的爱。
胡春风220元一个月的收入,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开支的,为了省钱,她课后步行几公里的山路回家吃饭。胡春风说,她从来没有买过化妆品,那怕是几元钱的口红,等到有钱了,一定要买些化妆品。胡春风是笑着说的,但记者听后有说不出的酸楚。贫穷,将一个少女爱美的心愿都扼杀了。
胡春风每周要上27节课,这在里平小学是最多的。工作之余,纤弱的肩膀,还要挑起家务的重担。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挑灯夜读,准备迎接代课老师转正考试。从一个代课教师转为公办老师,是胡春风的梦想,亦是所有代课老师的梦想。
“其实说是立业,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杨寿亚有点伤感地补充道。
让山娃延续我的大学梦
今年25岁的杨寿亚是2002年到里平小学任代课老师的。
2001年,杨寿亚从电白二中毕业,考上广州一所大专院校。像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在家里排行老大,还有4个弟妹的杨寿亚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最终含泪离乡,到中山一家工厂开始了打工生涯。从大山走出来的杨寿亚比谁都更能吃苦,从一般的修理工做到师傅级,他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对于每个月挣一千多元,
杨寿亚已感觉满足。就在逐渐适应和习惯了这种打工生活后,2002年的一天,他往家里打电话,家里人告诉他,里平小学的校长何程戈来家里找了他几回,想让他回来教乡里的娃儿。
杨寿亚听完电话那晚一宿没睡,他想了很多,第二天,他打电话给何程戈。
何程戈一点不含糊地把实际情况告诉他,里平太偏远了,没老师愿意来。娃儿还等着上课呢!你是山里出去的,想想咱娃没书读多可怜,山里需要你,就算为家乡出份力吧!
杨寿亚当时没应答,心里却翻腾得厉害。或许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或许是校长的真诚打动了他。几天后,他还是卷起铺盖,告别工友告别诱人的城市生活回到生他养他的大山里。
山里是宁静的,宁静得只有风声雨声读书声。有时候杨寿亚感觉寂寞极了,看过外面世界的精彩,对于寂寞的感受或许比没看过更强烈些。杨寿亚也想过逃离,但是一想起那一张张纯朴的小脸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这个念头又打消了。
杨寿亚在里平小学教四年级语文,一周24节课,课时在校里也算是很多的了。他很少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里,他将自己未圆的大学梦交给了他的学生,希望有一天,山里的娃儿能走出大山延续他的大学梦他的城市梦。
“在这里就像个大家庭,大家相处得很好,像兄弟姐妹一样。”这样的环境对杨寿亚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安慰。
因为交通不便,杨寿亚几乎很少下山,手机没信号,偶尔到校长办公室打打电话,学校就这一台电话机用起来也是很不方便,所以杨寿亚几乎不再和自己的工友或同学联系了。
在里平也没有什么娱乐,唯一的娱乐就是打打篮球,晚上看看书,学校里的那台电视机很老且旧了,只收到一个台,信息几乎是闭塞的,学校订的几份报纸要待上三四天才能看,新闻早变旧闻了。
但杨寿亚还是努力不让自己变得孤陋寡闻,不让自己与外界断了联系,他现在在茂名学院读函授大专班,又去水东进修学校充电,这给杨寿亚平静寂寞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毕竟他觉得求知过程是充实和有收获的。
在校长办公室,我和杨寿亚有一段对话。
“你才25岁,你准备在这儿待多久?”我问。
“不知道,按我目前的想法,我还是想扎根在这儿。”杨寿亚说。
“你有女朋友吗?”
“……没有,这点工资连自己都养不活,哪敢找女朋友……先立业再成家吧。”他显得有点无奈地说。不过,按别的老师的说法,杨寿亚没说实话,他的女朋友就是那只等信的“青蛙”胡春风。
“其实说是立业,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杨寿亚有点伤感地补充道。
“一个月220元,你怎么用?”
“不够用,其实现在我还得靠父母养,父母老了,在家里还得干农活,我这儿忙,几乎帮不上家里什么忙。我和弟妹说,‘我是不行的了,自己都养不活,家里只能靠你们了’。”杨寿亚一脸愧疚。
“目前困难些,但是转正就不辛苦了。”杨寿亚笑着说。
杨寿亚今年3月参加转公办考试,但没考上,他说主要是英语拖了不少分。所以他决定现在开始从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补起。
转正是所有代课老师守住清贫的一个支撑点。
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他要准备上课了。看着杨寿亚穿过长廊那消瘦的背影,我在心里祝福他,但愿明年他能如愿以偿。
许秀玲已经过了转正的年龄,留下来只因无法割舍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不能供女儿上大学我很愧疚
许秀玲是里平小学十几个代课老师中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女教师。她1992年来里平做代课老师,那年她33岁。
许秀玲长得较高大,黝黑的脸上可以看到不少的鱼尾纹和抬头纹,岁月毫不留情地在这位原本年轻的乡村女教师身上留下了痕迹。
许秀玲出生在电白沙琅一个殷实富裕家庭。在沙琅二中高中毕业后,1983年,她嫁给了一位军人,丈夫复员后回到里平做管区书记。许秀玲随丈夫到里平才发现,这地方实在太山太穷了,她曾哭着鼻子回娘家后就再也不肯上山了,在丈夫好说歹说之下才十分不情愿地回到山上。
1992年,里平小学老校长得知她是高中毕业,就让她来里平做代课老师,一个月26元钱。当时学校只有2个女教师,另一位女教师做了没多久就觉钱少而到广州打工去了。听说挣钱不少,这对许秀玲来说是充满诱惑的,但她终于没能说服自己那颗热爱教书的心。说到底她心里是十分喜欢这份工作的。尽管清贫尽管寂寞,但许秀玲都坚持下来了。纯朴的乡风敦厚的村民可爱的村童,都深深感染着她那颗不平静的心。再后来也有不少机会可以让她告别清贫走出大山,但她始终还是割舍不下这里的孩子。
每年寒暑假过后,许秀玲就会和老师们一起,翻山越岭到各家各户家访,劝说家长让孩子继续回校上学。如果那家没钱交学费,她总是主动把自己的积蓄送给他们垫上,等他们有钱再还。这样许秀玲每年常要垫上几千元。至今仍有一千多元没收回。
一个月的工资是220元,加上丈夫一个月400多元,是供不起在广州读大学的儿子的学费的。她非常心酸地告诉我们,自己这一生最愧疚的是没能供自己的女儿上大学。她说:“我是个老师,常常教育山里的孩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拼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但我不是个称职的母亲。”
当年18岁的女儿初中毕业时,家里无钱供她上高中,做老师的许秀玲唯有带她上广州、顺德找工做,当她通过熟人在网吧找到一份工时,她才放心赶回校上课。要走那天,女儿哭着要跟她回去,但她强忍眼泪拒绝了哭成泪人的女儿。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女儿对她都一直心怀怨恨,恨她不让她继续读书,恨她狠心将她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儿很争气,在顺德拼搏几年,自己学了会计课程,学了修理手机,开了间手机店,日子过得不错,儿子读大学的学费是由女儿供给的,女儿也常常寄钱回家,因为女儿最终也理解了母亲的艰辛和无奈。
女儿常常打电话让母亲去顺德享清福,但许秀玲都不肯,她实在舍不下这里的孩子,舍不下这里的村民,舍不下自己钟爱的这份职业,有时候她也无法说得清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和情怀。
许秀玲今年已经48岁,转正是没有机会了,因为转正是规定35岁以下的。她在年轻时也曾考过两次,第一次差6分,第二次差一分。
许秀玲现在一个星期要上26节课,她是那种“万金油”式的教师,教语文、数学、音乐,偶尔还兼上别的一些副科。
她说做老师最大的满足就是自己的学生有出息。她教的学生今年有3个考上大学,有6个已大学毕业,都有着不错的职业。
《茂名晚报》(2006-10-09 第四版)
http://202.103.176.110/mmwb/mmxw/200610090086.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