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我想浪漫地把爱情吃掉 [图文+菜谱] (1人在浏览)

足球教父2

学前班
注册
2005-07-01
帖子
33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我想浪漫地把爱情吃掉 [图文+菜谱]

我是个馋猫,去到哪吃到哪。有时想想吃了那么多好东西,也要给它们来个名堂,才不至于辱没了珍馐百味,于是就有了以下这篇吃与爱的文化。
初恋的感觉――西湖莼菜
  西湖里长着一种有着圆圆叶子的水生植物――莼菜。
  夏天采了它们的叶子煮成蛋花羹,勺一片入口,感觉是舌尖突然触到了一股嫩滑细腻,那一种温柔纯净有如初吻般地诱人。它在你的口腔里攸攸地游走,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已经滑进了喉咙,让你追忆良久,回味无穷。
lwl-3.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西湖莼菜汤

“西湖莼菜汤”是杭州独特的古老名菜。莼菜又名水葵,颜色碧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蔬菜。我国现在只有江苏太湖、浙江萧山湖和杭州西湖才生长,以西湖“三潭印月”处出产的为最佳。


说起“西湖莼菜汤”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为思家乡之美味,便辞官回乡了,后来这个故事便形成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


杭州地区用莼菜、鸡丝、鸡汤和鱼圆制作“西湖莼菜汤”。“莼菜鱼羹”较盛行。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杭州,每次都要以西湖莼菜做羹食用。30年代,上海“知味观”的“西湖莼菜汤”亦闻名沪上。许多海外侨胞及外藉华裔友人,路经杭州和上海时,都喜欢品尝此菜,以表思乡深情。
原料:
净莼菜250克,熟鸡丝150克,熟火腿丝50克,食盐15克,味精1.5克,鸡汤750克,熟猪油少许。
做法:
1、将去茎和去净老叶的莼菜,先放入开水锅里煮熟,用漏勺捞起盛入汤碗里。
2、炒锅上火,放入鸡丝,加鸡汤及食盐、味精,烧开后,撇去浮沫,倒入莼菜碗里,加熟火腿丝,淋上熟猪油少许即成。
特点:颜色碧绿,鸡丝洁白,火腿鲜红,莼菜鲜嫩,汤清味美,营养丰富。
要领:莼菜为鲜嫩清香之物,不宜入滚汤汆煮,只要将其放入开水锅中略煮即可捞出,加热鸡汤和调味料便可食用。


冷处理热恋――东北的拔丝苹果
  东北有一道名菜――拔丝苹果。将切好的一块块苹果肉放在滚烫的糖浆里一过,捞出来金黄金黄的、热腾腾的一大盘。趁热用筷子挟起一块,那还没冷却的糖浆就被拔成一丝一丝的,站得老高还不能把它们完全拔断,这时配菜一起出的一碗凉开水起作用了,你把苹果肉放在水里一蘸,糖浆丝遇冷而变脆了,放到嘴里,外面是甜而清脆,里面刚是热而柔嫩,真绝了。有时想想,热烈的爱情有时候也不是需要降降温吗?
l-bspg.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拔丝苹果

“拔丝苹果”其实是山东地区著名的传统甜菜。甜菜在山东盛行较早,历来作为宴席菜的组成部分。古代宴席上菜就有先咸后甜之分。拔丝菜最早起源于山东地区,拔丝、玻璃、蜜汁、蜜腊,都是山东济南传统甜菜的烹调方法。清初山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当时是这样形容拨丝菜的:“而今北地兴
果,无物不可用糖粘”。这说明,山东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有“拔丝”的烹调方法了,但当时还不普遍。到清末民初时,“拔丝苹果”就逐渐闻名并盛行开来,其后又传到京、津和江浙地区。现在此菜已成为山东、北京、天津、江苏、上海等地人们普遍喜爱的名菜,是经常被端上宴席的一道甜菜。
原料:
苹果500克,白糖150克,鸡蛋1个,湿淀粉50克;面粉25克,甜桂花酱3克,花生油1000克(约耗50克)。
做法:
1、将苹果去皮、去核,切成橘瓣块。鸡蛋清加湿淀粉混合搅匀成糊。将苹果块滚上一层薄薄的面粉,再放入糊内搅匀。
2、炒锅置旺火上,倒人花生油,烧至七成热,把苹果块一一放入,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炒锅内留油15克,用微火烧至五成热,放人白糖,用手勺搅炒至呈金黄色、起泡时,迅速倒入炸好的苹果,加入桂花酱,随即把炒锅端离火眼,颠翻几下,使糖汁均匀地挂在苹果上,盛入盘内即成。
特点:色泽金黄,拔丝细长,外脆酥香,里嫩微酸,热吃鲜甜。
要领:苹果块要炸酥。要特别注意火候,炒糖汁时,油温掌握在五至七成热,火力过低糖不成丝,火力过高又容易粘锅发焦。所以操作时动作要十分敏捷,当糖汁搅炒成丝时,立即放入炸好的苹果,连续颠翻几下,使其粘上糖汁即可出锅。


平凡、朴实而耐吃的爱情――新疆的馕
  新疆的男人出远门,家里的女人会在前一天晚上和了青稞面,用家里的大锅烙上一张脸盆大的馕――干而实在,没有水份,不容易变坏,面搓得厚实,充饥最好。天亮了,把做好的馕切成一块块,用布一包,给男人带上就可以上路了,虽然吃起来索然无味,但在沙漠里却是最好的食物。这就是老百姓的爱情。
018--.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馕是新疆各兄弟了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

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通过这个美好的传说,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各族人民喜爱烤馕就不足为怪了。

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未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



富有而腻味的爱情――北京的烤鸭
  久负盛名的北京烤鸭代表着一种国粹而驰名海内外。
  样子实在好看――丰腴而完美的体形,颜色实在漂亮――金黄的皮上闪着油亮油亮的光泽,香味实在诱人――浓郁的焦香让人垂涎三尺。吃第一口时,满口肉味,吃第二口时,就觉得腻了,就象富人的爱情,看着让人眼热,身在其中,谁又知道它的烦厌?
20.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北京名食,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
  相传,烤鸭之美,系源于名贵品种的北京鸭,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据说,这一特种纯白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不仅如此,北京鸭曾在百年以前传至欧美,经繁育一鸣惊人。因而,作为优质品种的北京鸭,成为世界名贵鸭种来源已久。
  关于烤鸭的形成,早在公元400多年的南北朝,《食珍录》中即有“炙鸭”字样出现,南宋时,“炙鸭”已为临安(杭州)“市食”中的名品。其时烤鸭不但已成为民间美味,同时也是士大夫家中的珍馐。但至后来,据《元史》记载,元破临安后,元将伯颜曾将临安城里的百工技艺徙至大都(北京),由此,烤鸭技术就这样传到北京,烤鸭并成为元宫御膳奇珍之一。继而,随着朝代的更替,烤鸭亦成为明、清宫廷的美味。明代时,烤鸭还是宫中元宵节必备的佳肴;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以及慈禧太后,都特别爱吃烤鸭。从此,便正式命为“北京烤鸭”。后来,北京烤鸭随着社会的发展,并逐步由皇宫传到民间。
  新中国建立后,北京烤鸭的声誉与日俱增,更加闻名世界。据说周总理生前十分欣赏和关注这一名菜,宴请外宾,品尝烤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今鸭店的烤制操作已逾加现代化,风味更加珍美。
  北京烤鸭的烤制,分明炉(即挂炉)和焖炉两法。特色就是使用挂炉烤法烤制,它是从清宫廷御膳房烤制乳猪特制的挂炉方法移植过来的。所烤出的鸭子,表面色泽金黄油亮,外酥香而里肉嫩,别有一种特殊的鲜美味道。而烤鸭的吃法,是首先以利刀将其削为薄片,用烙制好的荷叶饼涂上甜面酱,然后放上香葱、蒜泥、烤鸭片等卷而食之,极为香美。
原料:
北京净鸭1只(2250克)
,麦芽糖10克,甜酱1碟,北京葱段1碟,荷叶饼或芝麻烧饼若干
制法:
1、选一只完整的北京填鸭,从割开的气管处打气,使其皮肉分离、全身鼓起,显得饱满的样子;
2、将鸭子开膛除去内脏,然后放入一根约2英寸长的木棍,支撑住胸骨,以便使鸭皮伸展开来,然后用钩子勾住脖子,再在鸭皮上涂上一层淡的麦芽糖,挂在通风处风干;
3、将晾好的鸭子挂在烤炉中,手边预备好一只热水壶以备随时向鸭子灌水。时间的掌握和温度的适度是很重要的。为使鸭子烤得熟透均匀,要不断地翻动必要时可用烤竿挑动。
4、将鸭子烤至全褐色,出炉的鸭子好象涂了亮漆一般;
5、将事先摆在桌上的荷叶饼,芝麻烧饼和其它调味品等与切成片的鸭肉一并上桌。

直奔主题的爱情――广东的莲子百合糖水
  广东人的喜宴上,最后一道甜品一定是莲子百合糖水,取其“百年好合、连生贵子”之意。我每次喝着这碗甜丝丝的糖水,都会在心里暗笑,广东人可真不含糊,婚姻的目的一下子就昭然若揭。
jqzxlyms04052006.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糖水莲子百合

百合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莲子既能祛暑气,又能滋补强身,是夏、秋季节适时的补品。
原料:
干莲子75克,百合75克,白糖450克
做法:
1、把莲子、百合洗净,捞起,用汤碗盛起,再用清水浸30分钟捞起,炒锅置中火上,加入沸水3杯,放莲子、百合一起滚1分钟,倒入漏勺沥干水分,用盆盛着;
2、将1杯沸水倒入莲子、百合里盆,入蒸笼蒸炖30分钟,约六成熟,取出,加白糖100克、再放入蒸笼蒸30分钟取出,然后放入汤碗里待用;
3、炒锅置中火上,下沸水1250克,放入白糖煮溶,淋入汤碗里即成。
特色:此菜莲籽、百合稔糯,甜润利口。


轰轰烈烈的、可一不可再的爱情――重庆的火锅 
  即使是大暑天里,重庆人也会光着膀子、摇着大蒲扇、挥着大毛巾吃火锅。那红通通的锅底,看着都吓人,可他们就爱吃,还在吃得热火朝天。
  我老在担心,吃过这样的火锅后,其它的东西还会有味道吗?所以他们只能越吃越辣了。
00001839.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重庆毛肚火锅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即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它也许就是火锅的雏形吧。《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中国陶瓷史》中介绍的“樵斗”,是放在火盆之中,以炭火温食,可能是暖锅的原型,东汉的墓葬中已有出土。北齐的《魏书》中载,“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可能是当时火锅一类的炊具。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火锅的“五熟釜”,锅中分五格,可调五种味道,类似现在的“多味火锅”。1984年,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墓葬壁画,画中绘三个契丹人席地而坐,围着一个火锅,有一人在涮羊肉,画上有桌,桌上放着两个盘子,还有酒杯、酒瓶、羊肉块等,描绘的是我国辽代人涮羊肉火锅的情景。

真正有记载的是宋代火锅。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谈到他游五夷山,访师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活(浸油)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半吊子),候汤响一杯后(等汤开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涮)熟,啖(吃)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各人随意沾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现在的“涮兔肉火锅”。

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烹饪理论家袁枚《随园食单》中已有记载。当时除民间食用火锅外,从规模、设备、场面来看,以清皇室的宫廷火锅为最气派。清帝王的冬季食单上写有:野味火锅、羊肉火锅、生肉火锅、菊花火锅等。锅具形式已有双环方形火锅、蛋丸鱼圆火锅、分隔圆形火锅等。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中国火锅之最,详情《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有载。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重庆火锅出现较晚,大约是在清代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水锅。四川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他写道:“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线,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失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他对四川火锅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另外有一种说法,说四川火锅起源于川南江城泸州,且有证据:重庆火锅较集中的地方是小米滩,据说以前长江边上的船工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停船即升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汤,加入各种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湿,船工吃后,美不可言。这食欲便沿袭下来,传至重庆扎根,并渐丰富,成为川人特有的美食。

根据李老的记载,可说川味火锅发源于重庆,经过饮食界的不断改进,色、香、味独具特色,因此重庆火锅或山城火锅最负盛名。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火锅特别兴旺,许多外省人也爱上了火锅,有的人甚至吃上了瘾,军政要人宴客多以火锅为席上珍肴。如国民党的军统头目戴笠就曾经摆过五百人的火锅宴以示阔绰。一些金融巨头宴客也不到大餐馆,而上火锅店,认为吃火锅既能开胃又别有风直到。当时文化界的名流(作家、演员、画家)也成了火锅店的座上客。如电影界的名导演谢添就是一个爱吃火锅的“老饕”。由于市场的变化,火锅从沿街摆摊,改变为开店营业。抗战初期,重庆新开的火锅店很多,大街小巷都有火锅店,不仅专业火锅店愈开愈多,就连一些冷饮店、咖啡馆、大餐厅也经营起火锅业务来。当时最有名的火锅店是临江门杨海林开的“云龙园火锅店”和杨述林开的“述园火锅店”、保安路兰树云开的“一四一火锅店”、五四路杨建臣开的“不醉无归火锅店”,还有在南岸海棠溪桥头由李文俊开的“桥头火锅店”。这些火锅店之所以在当时能扬名山城,一方面是设备较好,座场舒适。店内设瓷面圆桌或方桌、矮桌配矮凳、高桌配高凳(这也是火锅经营之窍门,因解放前重庆的妇女多穿长旗袍,坐高凳才方便),每桌只坐四人,桌面中央挖一个圆洞,放入泥水炉,卤汁用的是铜锅或铝锅盛装,装菜用的是金边瓷盘,有的店还备有冰柜。另一方面是服务周到,每桌均定有专人制作卤汁(以求味正,食时注意适时添加卤汁,为换了顾客即时换卤汁)。此外,还有专人管理炉火。加炭也很讲究,一般不在桌上加生炭,而是先把炭烧红了再加进炉膛,避免了烟、灰。每桌配有茶壶、茶杯,让顾客边吃火锅边喝茶,以解油腻。在烹调方面十分讲究选料。如用牛内脏必须是水牛的肚、肝、腰;用牛肉也应是黄牛的背柳肉、红包肉(牛腿上的净瘦肉)、和尚头肉;吃鱼必须用活鲫鱼;掺入卤水的同时还要掺入老荫茶;甜料不用冰糖而用醪糟汁;调肠、调蘸碟都不用味精而用原汁原味。素菜只用豌豆苗、白菜心、黄葱、蒜苗而不用菠菜,特别禁用豆腐(认为豆腐坏卤水),血旺可以用,但不算营业收入,是作为工人们的小费。毛肚要剔去梗子和底板,专用叶子部份,切成二指宽约10厘米长的块子。

抗战时期一些曾在重庆居住后移居到台湾的同胞,在离开重庆数十年后,仍然忘不了重庆的火锅。他们多次在台湾的报刊上发表怀念川味火锅的专文,有的称当年由怕麻竦到习惯麻辣,再到喜欢麻辣是川味火锅入门的“三部曲”。有的人还写下当时流行的一首小诗:“朝天门、楷杷山,火锅小汔店,伴我八年度磨难,饭菜麻辣香,雾都印记难消散!”几十年都还念念不记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川味火锅”,可见火锅的吸引力是多么的大。
解放后,重庆的火锅业一直兴盛不帅。

“毛肚火锅”、“清汤火锅”,同时还有将两味火锅融为一锅的“鸳鸯火锅”,此火锅在1983年全国烹饪名师表演鉴定大会中大受赞誉。制作厨师获得了优秀厨师称号。近年来,重庆的火锅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在制卤、用料、吃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毛肚火锅”已经成为重庆最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
用料:(六人份)
水牛毛肚1000克,牛肝500克,牛腰500克,黄牛瘦肉500克,猪脑花250克,猪脊髓250克,鳝片250克,鸡血100克,鸭血100克,猪肉100克,蒜苗100克,莲花白100克,金针菇100克,锅笋100克,葱50克,豌豆苗50克
调料:
牛肉汤1250克,牛油200克,冰糖25克,辣椒面40克,料酒15克,姜米50克,花椒7克,精盐10克,永川豆豉40克,醪糟汁100克,郫县豆瓣酱125克,五香料1包
制法:
1、制卤水:用75克油,下锅烧热,加入豆瓣酱煸酥,下姜、五香料、花椒快速炒香,加入牛肉汤。烧开后盛入火锅中置火上烧开,将以上除精盐外的调料一齐下锅,放在口火上煮开约10分钟,将以上除精盐外的调料一齐下锅,放在中火上煮开约10分钟,打净浮沫。临吃时,将火调旺上桌,并根据食者口味下盐。
2、片生片:毛肚及千叶肚上,附有很多杂物,必须清洗干净。洗前将毛肚上的杂物抖尽,摊于案板上,将肚叶层层理伸,再用冷水反复清洗至无草味时,切去肚门沿圈的“肚沿”,撕去底板的油皮,以一张大叶和小叶为一连,顺纹路切断。再将每连叶子理顺摊平,切成约1.7厘米宽的片,用冷水漂起。牛肝、牛腰和肉等,不论是猪肉或牛肉(背柳肉、梅子头),均应片成片子(不宜切),片得越薄越好,还应片大张一点。鸡、鸭血紧成血旺(加热凝固),切用打成约两指长和宽、0.5厘米厚的片子。鳝鱼剐后去头、剔骨、去内脏,横划成约4厘米长的片子。葱、蒜苗切成6 ̄9厘米长的节。莲花白洗净,取叶子撕成长片。豌豆苗去老茎,取嫩尖。金针菇洗净,理齐。莴笋去皮,切条摆好。将上述各料分盘盛装,围在火锅四周。
3、吃法:临吃时,将鳝鱼片、脑花、脊髓先下锅煮起。其它荤素生片随吃随烫。每人备麻油加鸡蛋清味碟一个蘸食,碟内可加少许味精、盐及蒜泥。肚、腰、肉片可码水淀粉下锅,更为滑嫩,但易浑汤,不宜多用。生片由食者自选,吃多少烫多少。
要领:以上是毛肚火锅的传统制法。目前毛肚火锅的变化很大,一是原料取材范围广;二是原料加工工业化,只需购入现成的即可烫食;三是味碟种类多,有麻渍、蚝油、椒油等几种。



外温内火的爱情――云南的过桥米线
  可能大家都听过过桥米线的来历吧?就是因为一个心疼丈夫的妻子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一种食物。把汤烧好了用碗装着,浇上厚厚的油保温,再带上切得很薄的肉,找到了夫君,把肉和米线放到碗里,看着心爱的人吃得大汗淋漓,微微一笑。
xin_c94ef2d300ae42f3b844bf45cf0a0a31.gif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过桥米线
  好像一种美味要想流芳百世,必得有个历史典故或者与名人搭上关系。
  过桥米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才子佳人的故事像大多数吃食的传说一样有些俗气,但流传广泛也就让人相信了其真实性。好在,当你用筷子把米线从碗中往汤碗内放的时候,白白的线粉在米线碗和汤碗间搭起的不断线的“桥”确实暗合了名字中的“过桥”二字。所以,这个传说还算合乎情理,不牵强、不矫情。
  说到与名人的关系,大文豪郭沫若早在1958
年就在《茶花诗》中提到过桥米线,而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说法,还是云南文史馆编的《云岭拾穗》中莫洪鑫先生《过桥米线》一文提到的,过桥米线的产生是云南人仿照北方涮羊肉的食法,而人们之所以乐意接受这种吃食多是因被传说中的贤妻精神打动。想想也是,我国南方那么多地方都吃米线、米粉,什么贵州的肠旺粉、福建的沙县米粉、广西的桂林米粉、广东的各种粉,为什么只有“过桥”发展成了毫无争议的地方名吃,连“皇马”到云南都不忘见识一下,只不过,他们用的是叉子。
  抛开典故与名人,作为食客,我们还是需要些专业精神。可惜,远离云南,我们吃到的赝品太多,春节期间一位到北京工作的云南人在庙会上尝了次过桥米线,差点为自己的这种家乡名吃嚎啕大哭;甚至也听到过从云南旅游归来的朋友们说,昆明的过桥也就是那个样子嘛!套用一句话:做过桥米线难,做正宗的过桥米线更难。
  所以,让我们先品上一碗正宗的蒙自过桥米线再说……
原料:


汤:用老鸡、老鸭、猪筒子骨等熬制,清澈透亮为佳。吃时将滚汤盛入大海碗,再在汤面浇一层熟鸡油,汤面平静,油层下滚开。


米线:以细长、洁白、柔韧者为佳。
调味料:一般店家只提供一、两种,品种不定。但常见的品种包括几十种酸辣口味的小菜,如太和豆豉、韭菜花、糟辣椒、小米辣、石林卤腐、新平酸腌菜。虽是小菜,但强调口感和风味,是汤之外起重要调味作用的佐料。

新平弯根:云南新平县一种水草的根腌制而成。

开远甜头:味道有点像北京的糖蒜,甜、酸、辣、咸四味混合,清脆爽口。

油鸡枞:生的鸡枞本是白色,油炸之后变成了黑色,当地百姓加干辣椒等调配料后,用油将其泡着保持鲜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现捞。

韭菜根:韭菜的根部腌制而成,加了豆豉和辣椒。

易门水豆豉:易门特产,生绿豆与豆豉加工而成,与普通豆豉两个风味。
荤料盘:由里脊片、鲜味火腿片、海参片、熟肉片、玉兰片、猪肝片、鲜生鱼片(乌鱼最佳)、鲜鲤鱼(或草鱼)片、鸡枞片、熟鸡块等搭配而成,讲究精而全;注重刀功,荤菜要求片得越薄越好,铺在纸上可以透字。
素料盘:豌豆尖、蒙自菊花、蒙自香酥、韭菜段、香菜、绿豆芽、葱花、榨菜、鹌鹑蛋等组成,要先放菊花瓣,让花的清香和功效尽快浸入汤中。
吃法:
  第一次吃过桥米线一定要先学点常识,正确的吃法不但关系品尝到美味,更关系到食客的“人身安全”。
  过桥米线会同时上桌滚汤、荤料盘、素料盘和风味咸菜碟。万不可上来就先尝汤,因为表面上看起来的一碗不冒热气的滚汤温度达到170度,云南就曾发生过滚汤烫伤外国游客的事件。吃惯了过桥米线的云南人会不慌不忙地先端起荤料盘,按先生后熟的顺序把各种肉片一一入汤,并用筷子将肉片在汤内轻轻涮几下,顿时鲜活的肉片变成白色;之后放入鹌鹑蛋,接着放素料盘中的各种配料,先菊花后其它,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或放弃某些品种。这时,大海碗内已呈现出五色交映的动人景象,令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下面就该“过桥”了――把米线碗凑近汤碗,用筷子夹起米线向上提起放入汤内,米线在两碗之间搭起一座不断线的“桥”,如果一下把一碗米线囫囵倒进,不是不可以,只是辜负了“过桥”的意境。最后选几种自己中意的风味咸菜碟(多为酸辣口味),在云南不讲究的农家,这些小料全部都是摆在一边,客人随意选几种,而在城市的餐厅一般就只提供两种左右了。正所谓,小料不在多,意在提味。



不需炫耀、自得其乐的小市民爱情――贵州的恋爱豆腐果
  我在贵州的街头常看到有人用油锅炸着一种象臭豆腐一样的小吃,他们说这叫恋爱豆腐果,一片黑和一片白的豆腐干,用小竹签一串,很普通,很平常,但据说情侣们都爱吃。我试了一片这其貌不扬的东西,细细嚼去,竟发现别有一翻风味,韧而不坚,香而不浓,难怪这么受欢迎。
xinsrc_5221001110906247263469.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恋爱豆腐果

恋爱豆腐果是贵阳极有名的一道小吃。外地人到贵阳,不吃豆腐果便是一大遗憾。在贵阳朋友家做客时,他们会专门问你吃了恋爱豆腐果了没有,得到肯定答案才算放心。


豆腐果其实是一种用豆腐烤制成的食品,跟水果无关。把豆腐切成两寸见方、一分厚的小块,在碱水中泡上一夜,然后在糠火上架一块钻了许多小孔的铁皮,把豆腐块放在铁皮上面慢慢烤,直到外表焦黄香气四溢。你挑中了哪一块,摊主就会用刀在其侧面剌一个深深的口子,灌上用辣椒(贵阳人吃什么都离不了辣的)、盐、醋、小葱、折耳根等做成的调料蘸水。用小盘子盛了,咬上一口,外皮焦、韧,内部却变得像豆腐脑一样稀软香甜,可以直接吸到口中。但要注意,那是极烫极辣的,不小心会让你眼泪都流出来!但就算流了泪,仍舍不得放下去,因为它实在是太好吃了。据说当地人正宗的吃法是不用盘子,而用手捏着吃,那就见功力了,因为不小心就会流得满手满胳膊都是。说像是“一道淡红的食欲不小心垂涎出来”,端是妙喻。


不过说实话,初吃豆腐果时,是很有点不习惯的。辣倒不说,主要是因为那折耳根的味道实在是太奇怪了:非咸非甜,非酸非辣,当地人说是清香,其实是极端的莫名其妙无法形容。外地人很难领教,贵阳人却甘之若饴。折耳根又名鱼腥草,是一味中草药,有很好的保健防病作用,可以防治非典的。贵阳那一段时间之所以没有人得非典,全赖折耳根之力。而且折耳根这东西初品尝时不太习惯,但吃上几次就会上瘾,几天不吃就寤寐思之呢。


据考证,豆腐果所以以“恋爱”为名,乃是因为它系抗战时贵阳彭家桥附近的张良元夫妇所创,生意极好,食客中又以青年男女居多,常吃豆腐果的青年男女经常在同一个地方碰面,自然而然会产生感情,由吃发展到谈恋爱,故遂此名。

这个考证应该是正确的。但应该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吧:

恋爱豆腐果的味道,有些甜,有些酸,有些香,有些辣,有些烫,有些五味陈杂说不清道不明,却是热烈缠绵让人难以舍弃;而且好之者甚好、恶之者甚恶,完全没有道理可讲――岂不正是恋爱的味道?
原料:
豆腐500克,折耳根150克、煳辣椒粉、酱油、盐、味精、麻油、苦蒜、木姜子、花椒粉、姜米、葱花、碱水。
制法:
1、将豆腐切成约5厘米宽、7厘米长、3厘米厚的长方块,用碱水浸泡一下,然后捞出用湿布盖起发酵12小时以上。
2、将折耳根、苦蒜切碎,装入碗中加酱油、味精、麻油、花椒粉、煳辣椒粉、姜米、葱花拌匀成作料待用。
3、将发酵好的豆腐排放在炭火上烘烤,烤至豆腐两面皮黄内嫩、松泡鼓胀后用竹片划破侧面成口,舀入拌好的作料即成。
特点:辣香嫩烫,开胃生津。


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西藏的酥油茶
  去西藏一定要喝酥油茶,一来可以治高原反映,二来可以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三来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可是酥油茶本身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很多内地人都不能忍受它的骚味,可是又不能不喝。西藏人总是善解人意地说,喝多了就习惯了,甚至还会喜欢上它。
  也是,事情总是这样的,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
jqzxlyms04052009.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酥油茶
  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1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巧言令色的爱情--成都的龙抄手
  成都的春熙路的龙抄手很出名,我去了成都两次,每次都直奔那儿饱餐一顿。龙抄手说白了就是馄饨。只是形式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馅料,居然可以弄出百余种类型来。但在我吃来,咋都一个样呀?就象情话说多了,归根到底只有三个字:我爱你。
Img222840474.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龙抄手
  
抄手,北方多称为馄钝(亦作馄钝),山东有的地方称,广东则称之为包面、云吞。馄钝原是民间用来祭祀的食品。宋代《武林旧事》中记载:“享先则以馄钝,有‘冬馄钝,年A’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A’”。其实,南宋以后,馄钝早已传入市肆,是当时的美点之一。北齐颜之推说:“今之馄钝,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南宋的《梦梁录》、明代的《长安客话》,以及清代的许多历史笔记对此都有记载。


当今此类小吃,无论南北东西,全国皆有名食,如天津的锤鸡馄钝、湖州的大馄钝、绍兴的虾肉蒸馄饨、无锡王兴记馄饨、广州的鱼肉云吞、四川有成都龙抄手、重庆吴抄手、温江程抄手、内江鸡茸抄手、万县的海包面等,知名度都相当高。


成都龙抄手于1941年开业于悦来场,50年代迁新集场,60年代以后迁春熙路南段至今。据传,开办前张光武等几位股东集于“浓花茶园”,商议办抄手店事宜。议到店名,有人提出借用浓花茶社“浓”字的谐音“龙”,以祈吉祥。并说,吾辈乃龙的传人,中华子子孙孙无穷尽矣,我们的事业也会代代相传,永远昌盛。张光武等人一致表示赞成,认为龙抄手无论辅以红汤、清汤或是奶汤,有水,这条龙定会活起来,一代名小吃“龙抄手”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抄手在成都多有店铺销售,要想生意做得活,做得好,首先要讲究质量和特色。据说,张光武等股东很注意汲取前人的经验。当时,曾有人向他们介绍:古时候做抄手要讲究两点,一是汤要清。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肥汤,可以瀹茗”。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也说:“小馄饨,小姑龙眼,用鸡汤下之”。邓之诚先生在注解《东京攀梦华录》中也提及:“唯馄饨只一种,亦贵清汤。昔年都中致美斋馄饨汤,可燕以写字”。二是馅要细。元代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有一煮馄饨法:“细切肉臊子,入笋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擀薄用。下汤煮时,用极沸汤打转之。不要盖,待浮便起,不可再搅。馅中不可用砂仁,用只嗳气”。龙抄手汲取了这两点经验,讲究汤清馅细,除此以外还特别注意制皮薄,和面时,加入适量鸡蛋,食起来面皮具韧性有嚼头。为了使馅心细嫩,采用纯猪肉,加水制成水打馅。另据四川的特点,配以清汤,红油、海味、炖鸡、酸辣、原汤等多种味别。


当年龙抄手餐厅还兼营玻璃烧麦、汉阳鸡等品种。
原料:(制10碗)
特级面粉500克,鸡蛋2个,胡椒粉1.5克,生姜10克,味精5克,精盐25克,去皮骨猪腿肉500克,芝麻油15克,原汤2000克,绍酒5克
做法:
1、制馅:将猪肉洗净去筋膜,用刀剁细捶茸,加精盐10克,清水450克分多次加入,边搅边加,用力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当水分全部被肉吃收后,将鸡蛋t入碗内搅散,倒入肉内。生姜洗净捶茸,加清水少许浸泡,去渣取汁倒入肉内,加入芝麻油、味精各2.5克、绍酒5克、胡椒粉1克,继续拌至呈浆糊状即成馅心。
2、制抄手皮:面粉加清水200克及鸡蛋1个调匀,反复搓揉,擀成薄得透明的面皮,切成100张方块状的抄手皮。
3、定底味:将精盐15克、胡椒粉1克、味精2.5克,均匀分于10个碗内。每碗加适量的原汤(用排骨、猪肘子、猪蹄、猪肚、猪棒骨、母鸡慢火熬制的汤)。
4、包馅成型。分别取抄手皮,将馅置面皮正中,对叠成三角形,再将左右两角尖向中折叠粘合(粘合处抹少许馅糊)似菱角形即成抄手坯。
5、煮制:用旺火沸水煮制抄手,生抄手入锅后,立即轻轻推荡以防生锅。待水沸腾后,再加少量冷水,煮至抄手起皱纹后即熟。漏瓢捞出置于碗中,每份10个。
问题及要领:
1、缺乏细嫩感。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皮擀制太厚缺乏柔和感:二是馅心中的猪肉剁得不够茸,肉质过于粗糙,或肉的筋膜未去尽的原因;三是馅心中清水加得太少,搅拌也不够充分,使馅心中水分含量少,肉质太密;四是馅心包得不够饱满,上下皮发生粘连现象,使面皮不易煮熟、煮软。注意以上四点,便可避免上述问题。
2、抄手爆心。首先是因为水不宽,致使在煮制过程中抄手彼此碰撞、摩擦机会过多,破皮爆心。二是由于火太旺,水沸过猛,将抄手皮冲烂至使爆心。当然包的时候,面皮之间粘接不牢也会产生这种情况。所以要防止爆心,就要粘牢、水宽、防止沸腾过猛。
3、汤中有浮物。往往一些抄手店不注意制汤,汤中浮物多,给予顾客的感官印象不好。制汤时,应用蛋清加水搅匀,分次滴入汤中,网住杂物,然后除去,“汤贵清色,馅贵细嫩”古人早已总结,不可忽视。


哈哈哈,BBS
里的灌水爱情――上海的灌汤包
  弄不清楚灌汤包的起源到底在哪,只知道在上海吃过最好吃的灌汤包。一口咬下去,里面的汁液可以射到对面桌子上去。店主说这是在做包子时往馅里放上冰,真是聪明。这是真是一种退特别的食物,可以用什么来形容呢?
c2fbe1ff6592abd03e359a39e3f6d1da59513.jpg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鱼翅蟹黄灌汤包
  南方有汤包,北方人唤作“灌汤包”。
  北方的灌汤包,最讲究揉面,不断地揉,揉出面筋来,然后擀出一张张的皮:光、滑、硬。这样的皮子才兜得住大肉馅。外不粘底,内不收汁儿,裹着的肉冻汁像淌在磁铁皮上,不渗,这样才有个满口汤,那才叫汤包哩!面揉得不紧,吸汁,出笼后,汤汁与面皮渗合了,粘粘糊糊的,纯粹一只只裹馅面疙瘩。
  “灌汤包”在各地名称不同,天津叫“狗不理”,姜味重了些,掩盖了碎葱拌肉的香味,在天津卫那是一绝。“狗不理”可能是谐音“苟不理”吧,“苟”是“假如”的意思,玩的是悬念:“假如不理它……”“苟”太文言了,旧时代,引车卖浆的平头百姓误以为“狗”――容易上口,可惜说反了。
  现在大饭店的“狗不理”是车间式加工品,一批批出笼,后来的顾客,只能吃剩货,汤汁早浸透面皮,凝固了,多油腥味,少汤汁,只能沾着醋幻想当年滋味呢。至于路旁小贩棉被下捂着的“狗不理”,真的是狗也不理了。
  “开封第一楼”以“开封灌汤包”独擅中原,在北京天桥南大街、郑州的二七广场都有分店。北京的汤汁太油腥,刺嗓眼儿,头晕。郑州的汤太淡,近似水,没味。特地坐车去开封的“天下第一楼”,揣上铁皮笼,垫的是笼布,两手指捻着尖尖一撮褶,一提连着笼布高高飘扬,简直是酒楼幌子!吮出的一包汤,掺了麻油,嫌它太香,仿佛外来妹,搽了一脸的粉,反失去“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淳朴。
  正宗灌汤包,笼子须竹编的,有韧性,上下笼受热卡得紧,少走气;铺的是松针垫,油性大,不粘皮;百裙褶,不豁口,出笼包气鼓鼓的,一团胖囡囡圆脸腮,筷子夹住褶结,轻轻一挪一提,起!浅浅咬出个针眼窟窿,一股热气冲脸烫,简直是面部芬兰蒸气浴。然后俯首“吱――”地一口吸,好个长鲸饮川。“提起透明灯笼,放下百褶菊花”,这样的地道货,私家铺子才有,一眼灶才两笼,下笼就吃。大店里,一灶十几笼高高耸立,杂耍似的,好看不中用,下面过了上面还没熟哩!下了灶,百裙褶炸开了,汁水已泄,还叫什么灌汤包,袖珍肉馒头而已!一泡汤的意思是没有了。
  上海灌汤包――“南翔小笼”,是一味很美味的小吃。但吃时不小心,会溅出一包油。有个小故事,一猛汉吃小笼包,挤出一线汤汁,直奔邻座脸上,客人不怒不言,跑堂的伙计一旁看不过去,忙送一条毛巾过来,被溅的那位一摆手,缓缓说道:“不忙,他还有半笼没吃呢。”这个客人就是“上只角”的“老克腊”(沪语,意为绅士)。
原料:
面粉1000克,温水600克,猪五花肉700克,肉皮冻280克,蟹肉160克,蟹黄、酱油各40克,猪油100克,料酒6克,香油8克,白糖、葱花、姜末各5克,精盐15克,胡椒粉、味精各1克。
做法:
1、将面粉加水和匀揉透,放置片刻;
2、猪肉剁成肉茸,蟹内剁碎,锅内加猪油烧热,放入蟹肉、蟹黄、姜末煸出蟹油,与肉茸、皮冻、酱油、料酒等调拌成馅;
3、将面团搓成长条,揪成每50克4个的面坯,擀成圆皮,加馅捏成提褶包,上蒸笼用旺火蒸10分钟即可。
特点:著名风味小吃。用发酵面皮包裹肉馅、皮冻捏成鲫鱼嘴状,用小笼蒸制而成。汤包色白,皮薄,馅嫩,汤鲜,无油腻感,深受欢迎,流传江南。
 
D帖来也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