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宋代古村庄垌 (6人在浏览)

徐长卿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6-05-12
帖子
5,746
反馈评分
6
点数
61
——乡村档案系列之一




  ■张慧谋
  编者按:“乡村档案”是本市诗人张慧谋正在创作中的一部作品,作者以本土乡村为创作背景,深入实地采风调查,对涉足乡村进行建档归类,从诗人作家视角去审视解读乡村生态和变迁,忠实地记录乡村史。这是作者对个人文学创作重新定位和思考的新课题,本版将予以适当版面刊发,以飨读者。
  
  村场
  开春以来一个多月里,先后去了两趟庄垌。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古村,据说南宋以前,这里便有了庄姓人家,后来黄氏蔡氏从福建莆田入迁庄垌后,也说不清什么原因,庄姓人家在庄垌村里从此销声匿迹。
  庄垌在电城东十里外,于我并不陌生,小时跟堂姐去庄垌村边蔗园捡柴草,有时还从蔗叶堆里翻出甘蔗,就坐在蔗园边啃吃,吃完才挑着柴草回家。儿时的记忆,庄垌只是一片砍倒成片甘蔗、散落着满地枯蔗叶的坡地,从来也没见过村子的尊容,因为村边都是密密麻麻的竹林围着。
  但是,从大人口中经常听到两个名字:“十九公”和“败家六”,这两位传奇人物都是出自庄垌。倒是“败家六”的传说听得最多,此人家境富有,挥金如土。有个说法印象最深,“败家六”去邻村看大戏,夜深了,仆人劝他早点回家,黑灯瞎火的,连路都找不着。“败家六”取笑仆人多虑,他说,等会全村人都提着灯火送我回家。
  果然,“败家六”吩咐仆人从家里挑来银子,一路撒回去。这时邻村人都点起灯火,一路抢银子,直到“败家六”家门外。虽是民间传说,但大人都这么讲,只好信。在庄垌蔡屋村,确有此人。宋时,庄垌蔡氏是显赫家族,先祖在琼州府(今海南省琼州)当过太守。官职不小,相当于现今地级市市长。
  “十九公”即“黄十九”。过去对这个人物一概不知,只闻其名。这些年清明上山祭祖,路过一处牌坊,上书“忠烈侯大道”,也大略知道从这条大道进入不远的山边,有座“忠烈侯庙”,庙里供奉着的,便是“黄十九公”。仅此而已,也从没想过深究下去。
  近日应乡人蔡志强先生邀请,又作庄垌行。原本想去村里看一处老宗祠,虽破败不堪,但残墙断壁上的青砖,散落在院内荒草丛中的朽木残瓦,废弃在宗祠门外的石墩、石条、门槛石,也足以让人想象得出这座黄氏宗祠当年的气派。
  陪我们来看宗祠遗址的是庄垌黄屋一位年过花甲长者,开始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只当作陪的村人,没想从这老先生口中说出的每句话,都有故事,有历史,有学问。他说,村中原来有九座大宗祠,现时都没了。
  此语一出,我深为震撼。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小村庄,过去曾经有九座大宗祠!用今人眼光来看,实在不可思议。原本想看完老宗祠往回走,天色灰蒙,已近傍晚,但我总觉得,倘若匆匆离开,总会错过一些什么,也就由着老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一路走下去。
  越往深处走,就越觉得这个地方厚土之下埋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一路走过去都见到不少散落废弃在村路边,或垒上猪圈围墙的老砖、石板条、门槛石、石墩子。每到一处歇脚,都有老人指着这些遗物跟你说起一些往事,他们黄家当年如何的了得气派。那段老时光,像他们身上的气息,弥久不散。
  后来走到村边,一堆巨石堵住去路,约半亩地宽大,高十丈八丈,石顶古榕覆盖,枝叶密不漏光,气息潮湿,郁郁茂茂,树根几乎将整座巨石包裹过。树下设有石台石凳,旁边供奉着“土地神”。
  一老妇说,她初嫁来时,这一带全是海,海浪常常扑到石上来。这我才明白,这堆巨石,原来是海边岩礁,难怪表面如此圆润光滑,那些棱棱角角,都被海浪冲刷个精光了。
  这里,正是“海铺”。一处当地最古老的商埠遗址。它的存在,要比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神电卫,早好几百年。
  黄老先生一路领着我们走,沿着村庄边一条沙土路,路基上偶见裸露地表的风化石和条砖。黄老先生说,走过的这段路,就是旧时的“海铺街”,约七八米宽,二三十年前还好好的,后来水土流失,路基也没了。
  过去,这条石头路从海边小码头通向村头墟场,墟街两边有米店、药店、杂货店,还有海鲜农作物小集市,每逢墟期,都异常的热闹。黄老先生说。
  后来呢?我问。黄老先生说,1958年围海造田,从此庄垌村人再也见不到海了。
  从黄老先生话语中,听出世事的无奈,有种沧海桑田的感慨与悲凉。
  
  黄十九公
  庄垌黄氏先祖黄十九,族人称之为“十九公”。何得此名?黄老先生的解释是,十九公兄弟二十一个,他排行十九,故后人称他为“十九公”。
  从百度上搜索到的资料显示:
  黄十九(?~1278年),电白县电城镇庄垌村人,祖籍福建省莆田县,宋初闽邑巡抚徙十三之后。南宋咸淳年间,黄十九自闽来粤任高州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宋史·职官志七》)御任后,择居电白庄垌。
  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延节节败退。为了躲避元兵的追逼,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宋末小皇帝赵昰及其弟卫王赵昺在陆秀夫、张世杰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渡海南逃,前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岛),途经电白,驻跸庄山。黄十九前往觐见,随即回到庄垌,组织军民三千多人在庄山一带抗击元兵,与奉命固守白沙寨的茂名县尹潘维贤遥相呼应,为小皇帝南逃争取时间。四月,端宗赵昰在碙洲病逝,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拥立赵昺为帝,五月,改元祥兴。不久,元军追至,黄十九与元兵鏖战于庄山之下,由于势孤力单,最终寡不敌众,为国捐躯。赵昺因念黄十九忠烈可嘉,特敕封他为“忠烈侯”。六月,潘维贤兵败被俘,也壮烈牺牲。
  这四百余字记载里面,处处刀光剑影,路途险恶。日薄西山的宋代皇朝,在那场史称“崖山战役”中节节败退,最终划上句号。零丁洋面上,浮尸无数,血海横流,场面实在惨烈。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背着刚满八岁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十万护驾军民见状,纷纷跟随跳海自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宋朝名将文天祥在这场战役中,被元军押送崖山英勇就义时,留下的千古绝笔。
  黄十九也成了“崖山战役”波及而战死疆场的一位地方官员。族人将黄十九忠骨埋于庄垌村边不远的大岗岭上。黄十九墓有文字记载:
  黄十九安葬于庄山大岗岭北麓,并建庙以祀。该墓始葬于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重修。坐北向南。墓作砖石灰沙结构。墓基上段长5.05米、宽4米,下段长4.9米、宽6米。碑长84厘米、宽56厘米,中署“皇宋敕封忠烈侯黄十九公墓”,右记“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岁壬子季款旦福”。
  明万历选贡、邑人杨之秀曾作《题忠烈侯庙》诗一首,赞颂黄十九精忠报国的崇高气节,诗云:
  孤掌捧日卫中州,辅驾功高第一流。
  忠却北方威万里,烈昭南极气千秋。
  赵家平勃终扶汉,宋代夷齐耻食周。
  崖岭朝堂今不改,庄山古庙永封侯。
  天色阴沉,春寒未消,岭头浓雾笼罩。随黄老先生一行来到庄山大岗岭北麓,一座庙宇坐落在山脚边,粉墙红瓦,气宇非凡。
  黄老先生说,这就是“忠烈侯庙”。
  从外观看,肯定是新修的庙。前后三进,廊柱高企,每柱必有金字楹联,神像也铂着金片,庄严肃穆,金碧辉煌。
  据黄老先生说,此庙建于明朝,与黄十九公同时遇难的陈、许、蔡三员副将,也在忠烈侯庙内立像纪念。清朝嘉庆廿三年庙重修。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庙遭当地民众所拆,夷为平地,拆下的砖木搬运到电城,修建电影院。近十多年间,族人筹款,重修忠烈侯庙。
  山色苍茫,远处村落炊烟袅袅,时间不早,正准备上车离去,有人提议,去看看黄十九公墓吧。于是跟着黄老先生,绕过庙后,上山。山中树丛茂密,一径水泥道通往黄十九公墓地。
  对着坟头,我深深鞠躬。
  身边的黄先生说,上次县领导来,说十九公是神了,不必拜,拔拔墓草就行了。言毕,黄老先生弯腰,拔起坟前一株野花,花朵细白,看得我心发痛。动一草一木,地下的黄十九公肯定有知。
  下山时,我回头多看两眼,亭子边的十九公墓。一路心情沉重,相对来时,这段山径显得格外漫长。
  
  罗城井
  这次来庄垌,看到的“罗城井”已修葺一新。
  两年前,时任电城镇镇委书记伟斌兄,陪我来看过罗城井,当时镇文化站长铿叔在场。罗城井处境很难堪,除了遗址轮廓可辨,井口,及四周,全为垃圾杂物所遮蔽,刻有“罗城井”三个大字的石碑埋在墙的废墟中,墙的石刻碑文也模糊不清,满目萧瑟黯然。
  当即,伟斌兄对文化站长铿叔说,镇里拨专款,赶快把罗城井重修好,不然我们成了历史罪人。
  颇有同感。读着铿叔递给我的一份打印稿,字面就是关于罗城井的记载:
  罗城井,位于电城镇庄垌黄屋村。明弘治年间,广西罗城县百姓为纪念黄廷圭而建,故而叫“罗城井”。同时又称其为“清官井”。
  黄廷圭,电白电城庄垌黄屋人,明代成化年间举人。弘治七年(1494)任广西罗城知县。他清明廉洁,秉公办事,深得人心,有“黄天平”之称。据史载,当时罗城官员为搜刮民财,曾立有旧例:“县中士民添一丁,要出铜钱二百文,供官里甲收缴,称为万民钱”。黄廷圭到任后,废除旧例,士民称之为“黄天平”,并编歌谣颂之。黄廷圭在罗城仅任职五年。弘治十二年(1499),黄母病逝离任归里守孝,“罗城士民数百泣送,并赠金千两,但黄坚决不受”。于是罗城士民想出一个办法,“爰凿石栏井口,相率百余人,自罗运电,不惮远涉之劳,在庄垌就乡居之旁,掘地及泉,砌成一井,名“罗城井”供公日用饮食之需,表彰黄廷圭“居官明镜清廉”。
  这段记载,字字句句都让你为之动容。黄廷圭在广西罗城任知县时,如何清明廉洁、爱民如子且不说,单是他卸任离开罗城那天,就有“罗城士民数百泣送”(《罗城县志》),当地子民筹黄金千两相赠,黄廷圭婉谢拒收。
  但罗城士民又不得不为这位清官做点什么,便出一策,凿一方石栏井口,百余人轮番扛抬着,从罗城运到电城。又在黄廷圭乡居旁挖一井,套上石栏井口,名曰“罗城井”,供黄公日用饮食。让黄公睹物思人,念及远方还有爱戴着他的罗城士民。
  守孝完满,黄廷圭又出任福建龙岩县令,治理有方,颇多惠政。离任后,龙岩县人民给他立“爱民父母碑”。
  告老还乡后,黄廷圭为地方捐资铺路架桥,民众称他为“有道先生”。正德八年(1513)二月二十日寿终,享年71岁。
  据记载,罗城井建于明弘十二年(1499年),黄氏后人曾于清道光七年(1827)和十九年(1839)两次修整。井周围栏杆已毁,井东砖墙上,横书石阴刻楷体“罗城井”和竖书阴刻楷书“罗城井来历”石碑二通。碑文侧刻有联一副:“名列乡贤光电邑;井留古迹念罗民”,为道光七年(1827)重立。1984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黄廷圭为黄十九后裔,至于排行第几代孙,手头无资料可考。
  
  妆春·佛地
  连续两个元宵期间去庄垌蔡屋村看“妆春”。
  初时全然不知“妆春”为何物,只觉得说法很特别,便由着朋友开车从小城出发,在深浓夜色里冒着严寒直奔庄垌蔡屋村。进入村场,处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这时才明白,原来蔡屋村人做“年例”。
  蔡屋的“年例”与邻近乡村截然不同,连续三天,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都是“年例期”。此期间有“妆春”、社戏、游神等传统节日活动,旧时还有“佛地”(“扮活剧”),但建国后,“佛地”不再上演了。
  其实“妆春”与粤西其他地方的“飘色”大致相同,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但蔡屋的“妆春”与信宜、吴川的“飘色”,意义内涵又很不相同。
  据庄垌蔡氏家谱记载:他们先祖曾任琼州府太守,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人。离任归故里路过庄垌时,见此地风土人情甚佳,举家自宋末帝昺(约公元1278年)时,由原籍迁居庄垌,即电城东十里之庄垌乡,并带祖父济阳公塑像,将之供祀于村边新建济阳公祠,今境主庙前戏台后,而起旧址,俗称“妆春宫”。清道光年间,秋涧子孙定阴历元月十五日为济阳公祭祀日,每隔二年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为“年例期”,搭台演戏,举行“妆春”和“扮活剧”等民间活动,俗称扮“佛地”以表鞭鞑,迎接福祥。
  可见庄垌蔡屋村的“妆春”颇有来历,不像其他地方的年例,它是兼有祭祀先人涵义在里面的。年例期间,村中男女老小都吃素,参加“妆春”扮演角色成年男性,还要“净身”。
  蔡屋村长者说,旧时,蔡屋村“妆春”、“扮活剧”,都是从蔡族祖尝公款拨钱作为经费,由族中有威望长者主持,雇佣扮演者、吹鼓手、杂工等人组织表演。在“扮活剧”演出前两个月,主事人就四出访查,收集民众检举本村和别乡别村发生的丑人丑事,从中挑选民愤较大的伤风败俗个例,作为当年扮活剧之素材,编成节目后还要对当事人讲清楚。不由得你接受不接受,“妆春”期间,都搬到村中戏台上公演。如此严厉的家规,也是闻所未闻。再说,连邻村丑闻也敢揭,可见庄垌蔡氏在当地的威望。只可惜,“佛地”(“扮活剧”)没有沿袭下来。
  庄垌黄氏蔡氏先祖,都是南宋时从福建莆田迁徙而来,而且,他们都是为官期满后,才择居庄垌。他们是事前有约,还是巧合?不得而知。也足见,依山傍海的庄垌,确是个宜人栖居的好地方。
 
罗城井当时破烂不堪,07年曾经在论坛上发过帖,呼吁修复!去年已原貌修缮,可喜可贺!
(这个版面如何发图片?)
 
6-140415161552158.jpg

e64793deb9b53d037e6cd25f9b4e8da5.jpg

e6a6f30172285997c4be8843b6da0470.jpg
 
01.jpg

05.jpg

04.jpg
 
185932167.jpg

1016628812.jpg

1895446457.jpg

1901996872.jpg
 
721345926.jpg

2132554966.jpg

911672971.jpg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