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先在5月6日至12日期间4次主持会议,与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国有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座谈。他强调,落实党风廉政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关键看行动,根本在担当。对反映干部的问题线索要认真清理、分类处置,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的党员干部,形成有力震慑。
“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的党员干部”成为重点查处对象。王岐山这一新提法,应当是在总结十八大以来,查处贪官经验基础之上得出的新结论,是对反腐败工作的新认识、新见解,也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媒体的新关注和新热议。笔者以为,它还释放了五种新信号。
其一,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推进办案工作的新指向。方向明,才能方法对,决心大,信心足。王岐山同志这一新提法,为纪检监察办案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不但要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的“死不改悔”型官员、问题反应集中的“带病”型官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病诟”型官员,还要死死盯紧重点查处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这就为各级纪委办案指明了新方向。
其二,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担当监督重责的新体现。要查办的既是在重要岗位上的,还是有可能提拔重用的。这样的干部往往权力能量极大,可动用各种资源遮掩腐败行为,对抗组织查处。这就等于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立在刀锋上”。敢“摸老虎屁股”,要“在太岁头上动土”,须“冒天下之大不韪”。这就必须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有“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精神,否则,怎么碰硬?怎么不怕得罪人?如何一查到底?
其三,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遏制“带病提拔”的新举措。“带病提拔”现象,与“从严治党、从严治官”格格不入,乃累遭病诟、久治不愈的官场顽疾,必须下猛药、去沉疴,进行重点根治。据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田国良研究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交司法处理的上百个副省级以上官员中,超六成为作案之后仍获提拔。另据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研究:72名落马省部级官员中近八成涉腐后仍获提拔。让带“病”获提拔的官员身居要职,对国家和民众而言,无疑都是大灾难。最近,云南副省长沈培平被中纪委查处,群众用十个一万响鞭炮摆成“V”字形燃放,并悬挂“贪污分子沈培平被查处,罪有应得,大快人心”的横幅标语。如果久为群众病诟的沈培平,在普洱市委书记要职任上就被及时查处了,何至于民愤如此之大?可惜的是,当时不但未被查处,反而被带“病”提拔为副省长。可见中纪委决定重点查处这类官员,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此举,有利于及时割除“毒瘤”,清洁领导干部队伍,防止“带病提拔”。
其四,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震慑其他官员的新手段。之所以“带病提拔”能一路顺风,并非选拔任用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带“病”者巴结了一批本身也有“病”的上级领导,查处“病官”可达到敲山震虎之效,让那些急于创造条件让“病官”继续上位的领导们,收敛“乱打招呼”行为,不至乱荐干部。使干部任用更符合考察本意,不完全受“一把手”或上级某些人意图左右。也让其他干部明白,不是找到“靠山”、“保护伞”就可万事大吉的,违纪违法终将受到严惩。还要深查,让“靠山”“保护伞”也自身难保。
其五,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消除根源腐败的新尝试。中央的反腐思路是,着力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在求解“治本”尚需时间的情况下,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意味着把现实有效的反腐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地方,在关键位置上阻断官员“前腐后继”之路,从而尽可能在领导干部新增部分显现治本的效果,并随着“增量”部分的逐渐扩展,进而杜绝腐败现象。如此看来,此举不失为一种源头治腐的新探索、新尝试。值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大胆去试、去闯、去总结、去推进。(李元成,单位:江门市蓬江区纪委派驻区安监局纪检组)
“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的党员干部”成为重点查处对象。王岐山这一新提法,应当是在总结十八大以来,查处贪官经验基础之上得出的新结论,是对反腐败工作的新认识、新见解,也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媒体的新关注和新热议。笔者以为,它还释放了五种新信号。
其一,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推进办案工作的新指向。方向明,才能方法对,决心大,信心足。王岐山同志这一新提法,为纪检监察办案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不但要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的“死不改悔”型官员、问题反应集中的“带病”型官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病诟”型官员,还要死死盯紧重点查处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这就为各级纪委办案指明了新方向。
其二,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担当监督重责的新体现。要查办的既是在重要岗位上的,还是有可能提拔重用的。这样的干部往往权力能量极大,可动用各种资源遮掩腐败行为,对抗组织查处。这就等于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立在刀锋上”。敢“摸老虎屁股”,要“在太岁头上动土”,须“冒天下之大不韪”。这就必须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有“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精神,否则,怎么碰硬?怎么不怕得罪人?如何一查到底?
其三,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遏制“带病提拔”的新举措。“带病提拔”现象,与“从严治党、从严治官”格格不入,乃累遭病诟、久治不愈的官场顽疾,必须下猛药、去沉疴,进行重点根治。据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田国良研究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交司法处理的上百个副省级以上官员中,超六成为作案之后仍获提拔。另据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研究:72名落马省部级官员中近八成涉腐后仍获提拔。让带“病”获提拔的官员身居要职,对国家和民众而言,无疑都是大灾难。最近,云南副省长沈培平被中纪委查处,群众用十个一万响鞭炮摆成“V”字形燃放,并悬挂“贪污分子沈培平被查处,罪有应得,大快人心”的横幅标语。如果久为群众病诟的沈培平,在普洱市委书记要职任上就被及时查处了,何至于民愤如此之大?可惜的是,当时不但未被查处,反而被带“病”提拔为副省长。可见中纪委决定重点查处这类官员,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此举,有利于及时割除“毒瘤”,清洁领导干部队伍,防止“带病提拔”。
其四,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震慑其他官员的新手段。之所以“带病提拔”能一路顺风,并非选拔任用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带“病”者巴结了一批本身也有“病”的上级领导,查处“病官”可达到敲山震虎之效,让那些急于创造条件让“病官”继续上位的领导们,收敛“乱打招呼”行为,不至乱荐干部。使干部任用更符合考察本意,不完全受“一把手”或上级某些人意图左右。也让其他干部明白,不是找到“靠山”、“保护伞”就可万事大吉的,违纪违法终将受到严惩。还要深查,让“靠山”“保护伞”也自身难保。
其五,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是消除根源腐败的新尝试。中央的反腐思路是,着力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在求解“治本”尚需时间的情况下,严查有望提拔的要职干部,意味着把现实有效的反腐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地方,在关键位置上阻断官员“前腐后继”之路,从而尽可能在领导干部新增部分显现治本的效果,并随着“增量”部分的逐渐扩展,进而杜绝腐败现象。如此看来,此举不失为一种源头治腐的新探索、新尝试。值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大胆去试、去闯、去总结、去推进。(李元成,单位:江门市蓬江区纪委派驻区安监局纪检组)